圣人老子为什么要写《道德经》,而非《金钱经》?是不是要告诉我们“道德至上”,而非“金钱至上”呢?

虚怀若谷104885096


老子当初出关前留下5000多字的《道德经》,很可能是知道自己一去不回了,那么自己的思想,世界观,人生观总要留与后人一些,于是才有的此书,纯属猜测。《道德经》与金钱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


昨日一世


《道德经》跟道德压根没半毛钱关系。

《道德经》的原名叫《老子》,分上下两卷,上卷为《德经》,下卷为《道经》。

所以即使按照上下卷内容命名,也应该是《德道经》。只是人们普遍认为《道经》内容更为宏大,应该在前,所以才叫《道德经》。

《老子》主要讲的是“天道”和“人道”,整本书就讲两件事:

第一是天道是自然法则,众生平等,有就是无,无就是有,有点物极必反的意思。

第二是人类总喜欢搞一些规则和规矩把自己束缚起来,俗称“作茧自缚”,还喜欢破坏自然规则,最后自己把自己玩死。

老子追求的无政府主义,很多人觉得道家很玄乎,其实只是你没有理解罢了。

举个例子,什么是孝?老子说“六亲不和,有慈孝”,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如果你觉得有人慈孝,那一定是六亲不和。因为如此,才能突出他的行为是慈孝。

换个说法,大概就是说,之所以有“富人”,是因为存在“穷人”的衬托,如果世界上大家都富有,还会有“富人”这一说吗?

同样的道理,如果六亲和睦,人人慈孝,也就不会有“孝”这个说法了。

所以推崇“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等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而老子认为,动物尚且知道反哺,可见“孝”是本来就存在的,这就是自然规律。

而某些人乱七八糟搞了一大堆,结果到头来却落得必须靠推崇“孝”来让人们找回动物的本性,真的可笑。

嗯,他真的没有在diss某个人。

还比如说对于“德”,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什么意思呢?

就是最好的道德就是不讲道德,最坏的道德就是只讲道德。

可能这么说有人不明白。其实老子是想说,动物懂什么叫道德吗?不懂,可是他们依然愉快而有序的生活着,可见道德本身也是自然界与生俱来的。

可是有些人偏偏要自己去定义一套规则,称之为“道德”,结果反而让一些人为了道德而道德,做表面文章,不知道变通,迂腐不堪。

所以最好的道德就是抛弃人为定义的“道德”,尊重自己内心的正义感和羞耻感。

而最坏的道德就是照本宣科,死守着人为定义的“道德”,也不管他是否客观,是对是错。

可能吧,他真的没有diss某个人。

而现代社会所说的“道德”,基本是以儒家道德为标准,所以请不要把老子和他所diss的某个人混为一谈。

他不屑。


逼我用真名吗


天道坏,则行人道;人道坏,则行权道;权道坏,则天下皆盗。

天,人,权三道,正是华夏文化的核心。

何谓天之道,上古之圣,通天之道。通天为何?事天以安民。使天下无以乱,是谓古道通天。以古察古,以天入天,原古圣之道,通天人之际,以期能使人复天归道。以此治身则养身,以此治家则兴家,以此治国,则天下万安。这才是道德经的宗旨和目的。

道德经是一本圣贤书,当然是道德至上。如果和金钱挂上钩,那就是太肤浅了。



路远心更远1974


老子著的《道德经》主要阐述天地演化的基本规律及治国安邦理政的基本理念,论述有无、是非、黑白、曲直等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精髓。此处的道德,指的是道经和德经,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品行操守。金钱只是物物交换的媒介,财富的象征,可能老子根本就没把这事放在心上。道德至上还是金钱至上与《道德经》扯不上关系。


闲着聊聊天呀


首先认识“道”。“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道”是太极及本源,是宇宙及宇宙的规律规则;“道”是终极存在的、无形的、无限永恒的,是造物者;阴阳合而生万物,“道”生阴阳,造人类。《道德经》中有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观点,故自然是宇宙的最高规则;顺应自然,顺其自然,则自然而然;自然而然者,效法宇宙的最高规则_则万事万物就顺畅了。【】其次理解“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①“德”作品德解:品德高尚的人,不在乎表面上之德行,因此是有德之人;品德低下的人,时时注意表面上之德行,其本质是无德之人。品德高尚的人表面上没有什么作为,实质上是无所不为,即最有作为;品德低下的人表面上很有作为,实质上最没有作为。②作属性解:属性在西方哲学中指实体之本性,即属于实体的本质方面的特证;笛卡儿认为物质实体的本性是广延性,精神实体的本性是思维性;另有观点认为实体有无限多的属性;马克思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我认为事物的属性分一般与特殊:一般属性即事物之共性,运动、发展、变化是事物的一般属性;特殊属性指事物之个性,即此事物区分彼事物之属性;比如人的特殊属性是思维、语言、制造并使用工具,“道”、“德”的特殊属性是无为、自然。【】再者“道”、“德”统一解。“道”乃非常“道”,“德亦非常“德”:品德是人的属性之一,“道的属性是终极、无形、永恒、无为、自然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与“德”是“道”与“器”的关系;“形而中者谓之人”,《道德经》的妙处在“玄之又玄”,故认识、理解、领悟《道德经》当用非常之法,方可参非常之“道”与非常之“德”。《道德经》作者所处时代不同-含义有别:故此道非彼“道”,此德亦非彼“德";唯相同者“道”-至高无上,“德”者服务于“道”。




四维正邦


道德肯定是至上的真理,金钱只是废纸一张而已。

金钱不过是人类社会平衡交易发明出的一个工具而已,实际上就是一堆纸,擦屁股都嫌硬的那种。

道德能让人升华,金钱欲望能让人堕落,道德使人趣向善道福报功德广大,金钱欲望能使人堕落三恶道让人受苦无穷。


万法心生333


有时候我很讨厌去回答悟空问答,尤其是文化类的,太多的问题白痴的要命。提问的人也不去看书或者百度一下,自以为是的直接问,显得似乎很有思考,实际狗屁得很。

最近参加的学习班有问答任务,便凑合一下回答。

第一,《道德经》中的“道德”和我们现在常说的“道德”完全是两个意思。

第二,不用写什么经,人都以“金钱至上”了,还有什么可说的。

第三,圣人老子没有什么“道德至上”的观念,也写不出这类的文章。

下面我依次解释下(实际上我觉得来专门看文化类文章的人压根不需要解释)。

第一

为什么说《道德经》中的“道德”和我们现在常说的“道德”完全是两个意思?

正如很多网友说的,实际上,老子在写《道德经》时压根没有起名字。后来大家整理成册的时候起名《老子》,分了上下两卷,上卷为《德经》,下卷为《道经》,合成《道德经》。

《道德经》的名字一直传续了上千年,大家也都这么叫。不过,根据一些考古的结论,先秦时期可能书的上下卷和我们现在看到的顺序不一样。不管怎么样,一直延续了《道德经》的名字,我们也这么称呼。

《道德经》中的“道”和“德”是分开的,意思也不一样。“道”的意思比较玄,我们简单称为“道理”,是存在与宇宙天地万物之中的。想知道具体的可以去查资料,不同的大家解释的意思也略有差别。“德”可以简单称为“德行”,基本上就是明确指人了,和我们说的“道德”有相近之处,但也不完全一样。

第二

为什么不用写什么《金钱经》?

金钱的产生,最根本的是贸易交换需要。而贸易交换需要,最原始的追溯是物资的剩余和需求。

在人拥有剩余物资和其他物资需求时,人已经产生了欲望,而这个欲望已基本剥离了最基础的温饱。在这个欲望诞生的第一天起,人类便踏上了不停追逐的道路,压根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挡。

所以,人对于金钱的追逐,在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后,是根本不可自控的。于是,有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

而那些毕生追求其他事业的人物,大部分也都是在解决了基本温饱和金钱的前提下。生存都是问题时,人压根没有资本追求更美好的东西。

第三

为什么说圣人老子没有什么“道德至上”的观念?

“道德”是一个宽泛的词语,是一个定性的概念,而不是定量的,和“法律”一词相同。按百度百科的解释,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这里面就有一个很重要的词语,也是前提,那便是“人们”。“人们”代表的是群体,而不是个人。

什么是道德崩坏?实际上,有时候是一个人的行为并没有获得群体的认可。但,这并不代表这个人的行为是绝对错误的。因为,道德的标准,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比如,按古人的标准,现在人很多行为都是违反道德的。

合乎道德,有时候也是个在向全体妥协,这在老子的观念中是未必正确的。先秦时候的很多大家,甚至认为春秋战国是礼崩乐坏的时代。老子提到的只是个人要“上德”,至于“上德”后是否要引领众人,老子压根没提。

建议提问者还是闲着没事时多看看书,看看《道德经》,毕竟每个人的理解是不同的,所获得的感悟也是不同。

在这疫情期间,如果不是抗击战线上的人,待在家里就是对国家最大的支持。多看书学习,疫情结束,做出更大的贡献也是好的。


载取白云秋


在老子的文章里就回答了这个问题。“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老子提出道法自然,人要返朴归真。财货使人生贪欲,生偷盗占有之心,所以是很危险的。老子提倡非货币化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没有兵革之祸,人民没有对金银珠宝的分别心,视金银为粪土。所以实其体,虚其心。老子看来,粮食是珍贵的,人民的纯朴是比珠玉更宝贵的,金银是危险的,容易引起纷争而害人性命。



一闪22


这让我想起了陶朱公范蠡,从“三聚三散”的陶朱公身上,似乎可以看到《道德经》的影子。无论是帮助勾践复国的范蠡还是传说与西施泛舟湖上的鸱夷子皮还是三聚三散的陶朱公,都可以看到《道德经》的“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再看《中国经济思想史》中说的“范蠡的基本经济概念和他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带有自然主义倾向的世界观是分不开的。”再从有人说范蠡是早期的道家学者看,是不是有《道德经》“道法自然”的思想呢,也难怪有人著书《老子与范蠡》说范蠡是老子的学生。

从《中国经济思想史》中介绍老子的经济思想也可以看到作者提出的要点有“反对私有制,反对贫富不均,反对过重的财政捐税以及反对兼并战争等等”。从这些看,也可以看到《道德经》如果你要细读是可以指导人们挣钱的。

就象西汉的“文景之治”不也是推崇“黄老治术”而形成的吗,那范蠡挣的钱不也是学习《道德经》才赚来的吗。我又看了一看《道德经》,当我看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时候,我在想,这句话是不是也可以用来指导赚钱呢。做生意不就是抓住和知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机会和智慧,来达到“有生于无”的买卖吗。

再从《道德经》第九章看,做生意的也可以看到老子在告诉你挣钱的智慧,范蠡不就是挣着钱了吗。

可以说,虽然《道德经》和金钱没关系,可是大到国计民生小到个人生意,都可以从《道德经》里寻求帮助!

因为《道德经》中能让人看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规律,按“道法自然”的规律去挣钱,是能赚钱的。


挂在明堂射古今


我觉得您这是典型的挑衅式的提问,茬架式的求助🤣

道德经,的道德二字,和近现代道德一词是两回事,司马迁记载老子西出关时,留下五千言,所以最早道德经也叫老子五千言。道德二字连在一起,是荀子提出的,也不是今天这个意思。

老子五千言里反复提到“道”,也反复提到“德”,所以后来才把老子五千言改成了道德经。

道,按照老子的定义,是不可说一说就错的,那么可以理解为老子所说的道,就是那个更高纬度的存在,所以用我们三维思维或者语言,对它进行刻画,一定是有偏差的。

德,从解字的角度出发,事心得于天之理,为之德。

所以,老子五千言,实际上探讨的是,人,往内观之为德,往外应之为道,是一本很有哲学价值的宝藏书。

古往今来,注解道德经排名,个人首推《河上公章句》,然后推王弼注解的版本,

而河上公章句里有一句非常有意思,说老子五千言乃是“为经世政教之道也”,说的事道德经乃是帝王术,

这就引出了道德经另外一个传说,传说周王朝有一个鼎,历代君王都要顶礼学习,乃是周王朝皇室内训,后来周朝内乱,时任图书馆长的老子,就把周鼎伤的文字抄录了下来,带了出来。

这个传说有两个佐证,一是道德经的确没头没尾,而且也可以说哪里都可以做头,循环往复,的确很符合三百六十度环绕刻在鼎上,而不是记载竹简上的。

另外,就是周朝的执政理念,的确和五千言里记载的很一致。例如“治大国”,“鸡犬不闻”,“金玉不守”,等等,都是在讲治国之理的。

后代汉文帝更是把五千言运用到实证中,慈,俭,不为天下先,一直是他的行为标准,也依次开创了文景之治。

所以,五千言,往小了说,可以是每个人立世的智慧,也可以是哲学家的参考书,往大了说,也可以是帝王之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