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回忆李文亮:“他工作特别忙”,如何理解家人的死别碎碎念?


父母回忆李文亮:“他工作特别忙”,如何理解家人的死别碎碎念?


李文亮医生去世,全社会给出的公论,基本上已经定性。无论是人们心中的“吹哨人”,还是这场疫情下的“守护者”,最终回到平凡的家庭中,他依然只是个“儿子”,“丈夫”,“父亲”。虽然,不少媒体在李文亮医生去世后,第一时间对其父母进行采访。但是,在可预料的结果中,我们能看到的只是“死别碎碎念”。


比如,“李文亮自幼都很听话,挨打了不说疼,什么都自己忍着”,“他工作特别忙,有时一周值排两个夜班”,“孩子考虑特别周到,现在我们的依靠没有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死别碎碎念”对于外人来讲,可能就是一些生活碎片。但是,对于李文亮的父母而言,却可能成为永远的牵挂。


坦白讲,可能他的父母都不会相信,有朝一日,自己的儿子会成为“全民英雄”。毕竟,对于平凡的家庭而言,生活平顺才是一生的追求。我们透过媒体,看到李文亮父母的泪眼婆娑,却无法感同身受其中的悲痛。说到底,“公众的悲伤”和“亲缘的悲伤”,还不是一回事儿。


“公众的悲伤”里,强调的是“公义”,也就是对“义士凋零”的一种惋惜和悲叹。而“亲缘的悲伤”里,在乎的只是朴素的人性之悲,它是一种对无法复还的亲缘关系,作出的本能表现。可能,当疫情过后,“公众的悲伤”会化作“公众的铭记”。但是,“亲缘的悲伤”却会成为永恒的伤疤。


说到底,一个人对于大社会来讲,总是显得不那么致命,起码,不会对社会的运转造成停滞(当然,这不是说个体不重要)。但是,一个人的离世,却会对一个家庭造成致命性的打击。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存在感,并不是简单的生命存在,而是交织着复杂的关系链。


就此,我们去理解李文亮父母的“死别碎碎念”,似乎就可能更接近真实。据悉,李文亮被“新冠病毒”感染后,跟家人的联系就少很多。这种时候,作为父母来讲,对儿子的怀念,只能从“死别碎碎念”说起。甚至,类似的话语,会持续很多年。毕竟,这是一生的痛楚。而这背后的滋味,却值得细品和琢磨。


“死别碎碎念”本身无意义,但是,对讲述者而言,却是一种身体机制的保护。很多时候,面对“死别”,理性是不管用的。因为,人毕竟是有记忆的生物体,而记忆本身是生活意义的全部,从过去会一直延续到未来。


所以,这也是“死别”中最让人痛苦的一部分。要知道,一个生命的消逝,并不能带走所有的关系,只会让关系中的美好变得更加悲凄。而“死别碎碎念”,其实就是对美好的不舍。作为李文亮的父母,要面对儿子的生,也要面对儿子的死,这大概是人世间最极致的痛。


然而,这一切总是要接受和面对。事实上,从疫情发生到现在,类似的亲缘死别,应该很多。只不过,李文亮医生身份特殊,所以,才让一个普通家庭的悲凄被看见和放大。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记住他,慰藉好他的家人。


不过,在“死别碎碎念”上,女性确实比男性表现的更直接。无论是普遍性上,还是李文亮母亲和李文亮父亲的对比上,都能很轻易地发现这一点。当然,这并不是说,男性就不会悲伤,而是很多时候,这是两种不同方式的表达,甚至,跟所处环境的性别文化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你会发现,在媒体采访的过程中,李文亮医生的母亲表达的相对多。当然,这可能跟他母亲擅长表达有一定关系。但是,总的来说,在面对死别上,女性的情绪张力更大。这也是媒体更愿意展示的方面。所以“死别碎碎念”就成为女性的专属标签。


另外,以国内的性别文化特征来看。男性在面对悲伤时,“流泪悲伤”是不被主流认可的。因为,作为男性来讲,只能以现实的行动,来对死别进行抚慰。这种较为结构性的悲伤认知,虽然近些年已经在松动。但是,70后,60后,50后,还是难以完全摆脱出来。


当然,在“死别碎碎念”中的李文亮医生,其实就是一个“普通人”。并且,这种“普通人”的概念,在他去世后,会被父母更加强化。虽然,从公众的视角里,悲伤中勾兑着敬畏。但是,作为父母而言,可能更希望儿子还是“过去的那个李文亮”,而非“被写进历史的李文亮”。


有些哲人说,死亡是一种轰动。的确,有些人的死亡是种轰动。但是,不求死亡的轰动,打消死可以“重如泰山”的妄念,却可以带给生时的更多宽容和快乐。想必,李文亮医生的家人,最看重的还是他能活着。因为,外人只能看到轰动,却不能感同身受其中的痛楚。


那些“死别碎碎念”的底色里,写满人情的真实和不愿相信。一个月前,他(她)们可能还在想着团聚的美好。可是一个月后,“想象的美好”却已经成为妄念。一切的美好,都只能靠着记忆去修补。于是,翻来覆去,靠着“死别碎碎念”面对痛苦的一切。


另外,李文亮医生的妻子因为怀孕,所以,一直没有正面回应丈夫的去世。但是,这不代表,她不会“死别碎碎念”。毕竟,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并且,我们能想象得到,最大的理性:就是坚强的把孩子生下来,而后才能回到悲伤的世界。


因为,在“去世生命”和“新生生命”之间,“新生生命”代表希望,而“去世生命”只能以缅怀的标签,被生者传递下去。人死后,灵魂就像陨石一样,不知被抛落到什么地方。在广袤无边的天地之间,不知可以何处寻觅。


但是,就因为有几个“死别碎碎念”的亲友,就会显得不再孤独。因为,无论生死,知音和朋友,才是灵魂的故乡。愿未来,李文亮医生的家人能好好地活下去,愿人们能在疫情之后,依然记住这个勇敢的年轻人。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愿我们都好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