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赫德:俄法可以向中國提供大貸款,英國為什麼不能?

《馬關條約》互換後,根據約定,中國需要向日本賠款,鉅額的賠款,錢從哪裡來?清廷非常著急,光緒帝為此下諭旨說,現在和議已定,當務之急是籌措戰爭賠款。但是要籌錢,對內憂外患的大清來說不是想籌就能籌得來的。大清國錢袋裡沒有銀子,民間資本籌措也很困難。當時社會上普遍有一種擔心,擔心朝廷會因此而大肆向百姓搜刮。《字林滬報》就以《賠款數宜取於官》為題表達了這種擔憂:“今和議己成矣,允償彼兵費三十京兩,嘻,此三十京兩又將取之於民矣。於(餘)則謂不宜取之於民宜取之於官。”[1]

英國人赫德:俄法可以向中國提供大貸款,英國為什麼不能?

甲午議和時的春帆樓

自鴉片戰爭以來,清廷不斷向外賠款,財政緊張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實在沒有多餘銀子可拿了。既然清廷財政困難,民間籌措也無法實現,看來只有向外國借貸一途了。這個辦法李鴻章在日本議和時,伊藤博文就考慮清廷可能無力支付,因而向李鴻章建議,可以考慮向列強借貸,一次性賠付,這樣可以減輕許多壓力,並說借外國款可以分三四十年還,期長利輕,這對大清來說是可以承擔的,不獨日本感到清廷難以承擔鉅額賠款,圖謀在中日戰爭中獲取利益的俄國也早有預料。

《馬關條約》簽訂後,羅拔諾夫就向駐俄公使許景澄表示,有意向中國提供借款,但是聽說中國“欲向不肯合勸之英國商借,頗覺詫異,特請代達國家,應先商俄國,方見交誼”[2],清廷當時對三國干涉寄望正殷,對三國都不敢得罪,因此建議由三國分擔借款。但俄國堅持獨攬,並說“俄、法一氣無庸慮;德國一邊,可另想法”。[3]並態度強硬地說,與他國銀行分借,萬萬辦不到,如果是那樣就不要向俄國借款了。

俄國人如此表態,當然是列強之間在華利益競奪的需要,各國都想擴大自己的在華利益,列強之間已經不滿足於商品貿易為主要途徑的經濟擴張,把資本輸出也視為利益掠奪的一種途徑。

清廷向日本賠款,英國首先向清廷承諾,可以向清廷提供借款,並在海關總稅務司赫德的努力下,做了大量的工作,赫德甚至向總理衙門打包票說,沒有倫敦市場的合作,貸款總數就無法確定。除英、俄之外,德國在借款問題上也有著強烈願望。

列強各國在借款問題上爭先恐後都想分一杯羹的同時,赫德也在關注著對華借款這件與英國以及自身利益休慼相關的大事。

英國人赫德:俄法可以向中國提供大貸款,英國為什麼不能?

諷刺甲午戰爭日本人牽著大清官員辮子的諷刺漫畫

在中國官場近四十年的生涯裡,赫德憑著他的地位和能力,對清廷財政狀況的瞭解勝過任何一個外國人。因此,當戰爭還在激烈進行時,赫德已開始了為英國銀行爭取借款給清廷的行動。當時,面對中日的戰爭爭端,英國不願插手幫助解困,使得英國政府的形象、勢力、聲望在清廷那裡正在日趨低落。赫德感到,通過英國銀行幫助清廷獲得戰爭貸款的方式,也是鞏固英國優勢的一種方式。

1894年9月,赫德同英國匯豐銀行商談一筆1000萬兩的借款,並很快與銀行方面草簽了一份合同。合同指出,清廷向匯豐銀行借款1000萬兩,年息七釐,按九八折扣支付,以海關稅作擔保,期限為20年。這筆借款由匯豐銀行經辦並以銀兩支付,正逢財政困難的清廷於11月4日批准了這項借款。

這項借款剛一落定,赫德又利用自己對大清軍費開支的瞭解,在1895年1月26日從匯豐銀行兜到了另一筆300萬英鎊的借款。甲午戰爭中在借款問題上小試牛刀,令赫德信心滿滿。當《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赫德感到大顯身手的時機到了。而當他正準備為英國爭取借款優先權的時候,干涉還遼的三國成了他強大的競爭對手。

向中國提供借款,俄、法、德、英等國都有這個願望。一直想吃獨食的俄國並不想讓他國參與。但是,俄國卻沒有那麼大的財力,只好拉上法國,希望共同出資,這當然得利益共享了。

俄國拉上法國向中國提供借款,把德國排除在外,這讓德國人很生氣。“還遼”是三國共同努力向日本施壓的結果,現在到了向清廷索取利益的時候了,俄國卻想排除德國。德國怎肯善罷甘休,一改“還遼”時的態度,主動向日本人示好,與俄國對抗。

英國人赫德:俄法可以向中國提供大貸款,英國為什麼不能?

日本人畫筆下的閔妃與朝鮮國王

向清廷提供借款,德國知道自己被俄國排除在外,便聯合英國共同向俄國施壓。這時候,英國便很江湖地站出來說,向中國提供借款應該各國聯合起來,共同承擔。

對這個建議,俄國與法國根本不予理會。再者,當時朝廷中的許多人經歷了甲午之痛,很傾向於聯俄製日。駐俄公使許景澄認為可以利用借款之機鞏固中俄友誼。但是,光緒帝和慈禧太后有一種擔心,如果如許景澄所言,傾向於向俄借款,他國會不會認為中國厚此薄彼,引發不滿。對此,許景澄又建議朝廷“先以息借辦法,詢彼何策,並酌留德法地步。英銀行所商,擬請緩定,以免嫌釁” [4]。

根據許景澄的建議,光緒帝於《馬關條約》換約的第二天發佈上諭令恭親王奕訢、慶親王奕劻、戶部尚書翁同龢、兵部尚書孫毓汶、步兵統領榮祿、吏部左侍郎徐用儀、戶部左侍郎張蔭桓等人協同辦理籌款事宜。並諭令許景澄在俄國就借款問題與俄外部商談,總理衙門的電示大意是,先期借款5000萬兩,息5釐以內,沒有折扣。對於抵押問題,總理衙門要許景澄也向俄外部說明,中國向外國借款,向來都是由稅關出票,戶部蓋印,按期償還,現在向俄國借款,也應按此慣例進行。

考慮到干涉還遼也有德、法努力的結果,為避免不必要的外交紛爭,清廷還要求恭親王奕訢、慶親王奕劻等人與德、法協商,也向兩國商借。明確表示,“現德法亦願借款,擬俟俄款要求,再與酌訂。”[5]

看來,清廷把借款視作對三國干涉還遼的酬謝,當然也希望通過此舉使三國在對日干涉中更進一步幫助中國減少戰爭損失。清廷向外國借款,把英國排除在外,重點考慮俄國,因為清廷中的大多數人都希望通過借款實現中俄結盟,聯俄製日。但是,俄國不這麼想,對華提供借款,俄方堅持與法合作,反對中國向英、德等國商借。對於清廷提出先借5000萬兩的意向,俄國認為這是清廷也試圖向他國商借,根本沒有體現聯俄製日的誠意。對於借款的抵押問題,羅拔諾夫則對許景澄表示,希望以大清海關做抵押,此舉當然是想打破英國對中國海關管理權的把持。

羅拔諾夫的要求,許景澄很擔心引起英、德的不滿,特別是干涉還遼“有功”的德國,為此他提出一個滿足德、俄兩國利益訴求的方案:將山海關至琿春的鐵路借款權給予德國,則可以滿足德國的借款要求,而將第一、二批對日償款全部從俄國借貸,這樣 “似於邦交、邊防兩便。” 許景澄的建議,總理衙門認為並不可行。對於羅拔諾夫提出的以海關做抵押的說法,也認為“此端萬不可開,不可不慎之於始。所有此次借款,應如何訂立合同,以防流弊之處,並著詳慎妥辦”。

英國人赫德:俄法可以向中國提供大貸款,英國為什麼不能?

在朝鮮與各國使節合影的袁世凱

對華借款,既然俄國人有聯合法國的意圖,清廷也順水推舟地同意法國提供借款,從而也達到法國制約俄國的目的。

清廷在借款行動中選擇了俄、法,而把英國排除在外,這讓把持海關的赫德倍感失落。他於5月14日給其駐倫敦秘書金登幹發了封電報:“傳說俄國政府願提供借款作賠償之用,利息五釐,照票面發行,這似乎難以置信。”[6]

赫德實際上是擔心俄國人以此介入大清海關,不僅衝擊到自己的權力、地位,更將對英國不利,因而,他給金登幹發電,要他報告政府,希望政府通過外交途徑向清廷與俄國施壓。為此,英國首相兼外務大臣金伯利(即索爾茲伯裡)給英國駐俄大使拉塞爾斯發了電報,要他對俄施壓。金伯利的電文中稱,政府已經知曉清廷與俄國正在達成一項以中國海關做抵押的借款協定,這將嚴重的衝擊英帝國的利益,“因此,您須立即去拜見外交大臣。你應讓羅拔諾夫親王明白,我國政府知道正在發生的事情,但言不必多;您應當說明,任何企圖把英國排斥在貨款談判之外的行為都會引起英國輿論的譁然。”[7]這樣,在英國的壓力下,清廷也只好接受英國人提供的貸款,接受英國人的盤剝。

————————————

參考文獻:


[1]《賠款數宜取於官》,《字林滬報》,1898年5月13日。

[2]王彥威、王亮編:《清季外交史料》,王敬立校,第二冊,卷一一一,第11頁。

[3]丁名楠等:《帝國主義侵華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7頁。

[4]王彥威、王亮編:《清季外交史料》,王敬立校,第二冊,卷一一一,第11頁。

[5]王彥威、王亮編:《清季外交史料》,王敬立校,第二冊,卷一一二,第9頁。

[6]陳霞飛主編:《中國海關密檔:赫德、金登幹函電匯編1874—1907》第九卷,第864頁。

[7]戚其章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編:中日戰爭》第十一冊,中華書局1996年版,第885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