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脾氣了,講道理?或許父母可以暫時“隱身”

孩子發脾氣了,講道理?或許父母可以暫時“隱身”


孩子發脾氣了,講道理?或許父母可以暫時“隱身”


記得年前一次帶女兒去一家室內遊樂場玩,遊樂場很大,蹦蹦床、攀巖、滑滑梯眾多項目讓小朋友們玩得不亦樂乎。


臨走的時候,身後傳來一陣帶著哭腔的聲音:媽媽,我想要再玩一次!


這時時間已經比較晚了,爸爸媽媽也都很疲憊了,媽媽試圖勸孩子,到該回家的時刻了。


但孩子一心還想著要玩,哪兒能聽進去媽媽的話,看到媽媽一再堅持,他乾脆一屁股坐到了地上,嘴裡喊著,我不要回家!我不要回家!


站在一旁的媽媽,一臉無奈的表情。


這讓我想起,我小時候發生的一件事。


小學三年級時,周圍的同學陸陸續續學會了騎自行車,看到別人學會了之後的自豪樣,我也很想學,便跟爸媽提出我也想要一輛,過幾天,等爸媽有空了便帶我到店裡挑選。


當時家附近賣自行車的店不多,我們挑選了一家口碑不錯的,詢問過店員後,得知當天的自行車的顏色不全,隔幾天會再進一批新貨。


然後,爸媽商量了一下,還是等一等,到時候挑一輛漂亮的。但我由於迫切地想要一輛,便不同意父母的決定。


坐在路邊哭了起來,任由爸媽再怎麼說,也不罷休。


最後,爸媽還是堅持他們的決定,而我在哭過一陣子後,隨著心情漸漸平復,似乎明白了爸媽不會妥協,便跟著他們一起回家了。


孩子發脾氣了,講道理?或許父母可以暫時“隱身”


孩子發脾氣了,講道理?或許父母可以暫時“隱身”


孩子,為什麼會發脾氣?


是因為沒有得到想要之後的無理取鬧?還是故意這樣做,讓父母難堪?


顯然不是。


有一句話這樣說,孩子的每個情緒背後,肯定有一個未被滿足的需要。


因為害怕不能被繼續留在遊樂場玩,所以選擇用哭鬧和父母抗爭;因為急切地想擁有一輛屬於自己的自行車,但面對延期的事實,內心無法接受,只能用哭來發洩內心的憤懣。


孩子的語言和思維發展還不完善,出於父母的壓力,他們無法改變現實,只好用哭鬧錶達內心的情緒,試圖瞭解或改變他們周圍所發生的事情。


發脾氣,是孩子強烈情緒的表達。


孩子發脾氣了,講道理?或許父母可以暫時“隱身”


我曾經見過一些孩子,生氣了不敢言語,只能憋在心裡,久而久之,變得懦弱、膽怯。


相對於這些孩子,敢“發脾氣”的孩子表現得更勇敢一些,他們敢於爭取自己想要的,敢於表達自己的意見,敢於直面問題。


會發脾氣的孩子,內心更有力量。


孩子發脾氣了,講道理?或許父母可以暫時“隱身”

當孩子發脾氣了,如何做?


作為父母,要允許孩子發脾氣,但並不是說,要一味地縱容孩子這種負面情緒。當負面情緒積累地越來越多,孩子將很難自己解決。


重要的是,我們要教會孩子正確認識和釋放自己的情緒,養成良好的情緒管理習慣。


  • 父母可以暫時“隱身”


《菲菲生氣了》,是一本很好的教孩子調節情緒的繪本。


孩子發脾氣了,講道理?或許父母可以暫時“隱身”


菲菲正在玩得高興的時候,姐姐一把奪走了大猩猩。


菲菲大聲喊,不行。但媽媽說,行,是該姐姐玩了。


這時,菲菲生氣了,她氣極了,她踢打,尖叫,想把所有的東西都砸掉。還發出了火紅、火紅的咆哮,就像是一座即將爆發的火山。


孩子發脾氣了,講道理?或許父母可以暫時“隱身”


砰,她跑出了家門!跑到了森林裡,哭了一會兒,看看石頭,看看大樹,聽見了鳥叫……她感覺到微風輕吹著頭髮,她看著流水和浪花。


孩子發脾氣了,講道理?或許父母可以暫時“隱身”


菲菲覺得好多了,她爬下了樹,往家裡走……


家裡暖暖的,香香的。看見菲菲回來,每個人都很高興,菲菲也不再生氣了。


孩子發脾氣了,講道理?或許父母可以暫時“隱身”


“菲菲”生氣時的樣子,多麼像我們的孩子,就像是一座即將要爆發的火山一樣,誰要是靠近,就燒到誰。


也許這個時候最好的辦法,是父母選擇“隱身”,給孩子時間,讓他釋放自己的情緒,覺察自己的情緒,在發洩和自我消化掉情緒之後,內心慢慢地放鬆,慢慢地不再生氣。


從頭到尾,讓孩子感受生氣帶來的內心變化和平靜之後的感覺。


如果父母在孩子生氣時,打斷他,很容易把負面情緒轉移,讓他不能完整地感受和體驗情緒的變化,提高調節情緒的能力。


  • 不給孩子講大道理


很多時候,看到孩子生氣,父母會急切地給孩子講道理,試圖用這種方式壓制住發脾氣。


但是,往往沒有太好的效果。因為這時,孩子最需要的不是講道理,他們體內有一個即將要爆發的小火山,什麼話都聽不進去。


或許,可以像菲菲生氣的時候一樣,媽媽只是告訴這件事情的對與錯,然後靜靜地觀察孩子,任她的情緒肆意蔓延,讓她體會情緒帶給自己的感受,當負面情緒被肆意地釋放出來,內心趨於平靜,總歸會有“心緒迴歸”的那一刻。


孩子發脾氣了,講道理?或許父母可以暫時“隱身”


當孩子發脾氣時,也許只是安靜地看著他就好,不講大道理,不試圖打斷他,更沒必要壓制他,相信他有療愈自己的能力。


  • 教孩子正確表達情緒的方法


有次帶女兒在外面玩,旁邊經過一對父子,父親接過一個電話,可能是有什麼要緊的事要去辦,而後面的兒子走得有些慢。


爸爸少不了催促兒子幾句,但他沒看到此時的兒子已淚眼濛濛,有點想哭的表情,嘴裡說著“我不走”,只有當爸爸俯下身,才明白了是怎麼回事。


忙問兒子,是不是走累了,想讓爸爸抱?兒子點頭回答,是的。


於是,爸爸覺察到了自己的疏忽,急忙轉過來,蹲到兒子的面前,溫柔地對他說:“如果走累了,下次可以直接告訴爸爸,我累了,抱我一會兒好嗎?”


並鼓勵兒子,試著說說看。


兒子重複了爸爸剛才說的那句話,爸爸立即把孩子抱了起來。之後,爸爸又對孩子說,以後有什麼需求,可以直接說出來,比如,你想讓爸爸媽媽幹什麼,你內心有什麼感受,都可以說,這樣爸爸媽媽才能明白你要做什麼。


很多時候,孩子想表達內心的情緒,只是苦於不知道表達的方式,這位爸爸做出了很好的示範,當有需求時,把他表達出來,別人接收到信號,才能做出行動。


正確的表達情緒,是孩子從小需要學習和練習的技能,當孩子學會這些,將有助於提高他的情緒調節能力,對未來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的提升都有很大幫助。


從心理學上來說,情緒並沒有“對”與“錯”之分,無論是哪種情緒都是由心而起,都應該被擁抱和接納,只有真正地接受它,才能與情緒共存,自我感覺比較好。


所以,從小教會孩子表達和調節情緒的方法,對他的一生都有好處。


孩子發脾氣了,講道理?或許父母可以暫時“隱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