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三國演義》中忽略的對三國鼎立形勢起重大作用的因素

1.東漢末年瘟疫促進了戰亂的發生,治瘟疫病是黃巾軍首領張角能迅速發展壯大教徒的一個因素。

東漢末年張角、張寶兄弟打著太平經教義廣施符水救治病人,救治的主要就是瘟疫的病人。

《三國演義》開篇就寫到太平教的張角廣施符水為人治病的內容,

“中平元年正月內,疫氣流行,張角散施符水,為人治病,自稱‘大賢良師。’”

這句話中的“疫氣流行”,的“疫氣”就是指烈性傳染性瘟疫病的致病因。在當時的人們認為瘟疫是陰陽失位,寒暑錯時而產生的邪氣疫氣所致,疫氣流行就意味著發生了瘟疫。而另外也有些古人認為,瘟疫是有施瘟疫的鬼神所致,疫病也就有疫鬼、疫神導致的說法。當然這是迷信的認識。

瘟疫——《三國演義》中忽略的對三國鼎立形勢起重大作用的因素

在三國那時廣大庶民由於認識的侷限性,貧病交加,病急亂投醫,因此迷信鬼神,認為瘟疫是鬼神所作的不在少數。這也是張角打著巫術的手法散施符水治病,藉著迷信鬼神的教義而能迅速廣聚教徒從而發動起義造就了漢末戰亂的一個原因。

畢竟,張角打著太平道教義施用些巫術的手段來為病人治病,一方面其治法可能也符合些中醫之理,起到一定的療效的。另外一方面宗教信仰模式的為疾苦的民眾治病多也是起到了巨大的心理安慰作用,解除了苦難的民眾的精神痛苦,於是短短几年間,張角迅速發展教徒數十萬。東漢末年黃巾軍之所以發展如此迅速,是與當時瘟疫流行導致的庶民更加貧苦而尋求解脫,恰好張角以太平經教義迎合了民眾解脫精神疾苦的需要是分不開的。


瘟疫——《三國演義》中忽略的對三國鼎立形勢起重大作用的因素

瘟疫比戰爭導致的災難有時有甚之而無不及。更為糟糕的是,瘟疫往往與戰爭狼狽為奸的危害人民的生命財產與安全。《三國演義》中寫到張角廣施符水救治因疫氣流行而致病的民眾,這不是虛構的,而是符合史實的。而據《三國志》、《後漢書》等史書的記載看,從漢桓帝劉志至漢獻帝劉協的七十餘年中,疫病流行至少不下十餘次。如此頻繁的瘟疫,無疑對東漢末年的社會產生了嚴重的影響,疫氣流行加劇了東漢的瓦解,促進影響了東漢末年的戰亂和三國局勢的形成與走向。

瘟疫——《三國演義》中忽略的對三國鼎立形勢起重大作用的因素

2.借東風火燒赤壁?赤壁之戰曹操主要敗於突如其來的瘟疫!


《三國演義》為了塑造人物的需要,虛構了“諸葛亮借東風”、“周瑜火燒赤壁”等故事情節,而屏蔽省略去了一些當時的客觀事實。

“龐統連環計”,“蔣幹反間計”,“黃蓋詐降”,“諸葛亮借東風”,“周瑜火燒赤壁”,這些家喻戶曉的一環套一環的精彩紛呈的故事的描寫,是出自《三國演義》中的篇章。從這些故事描寫中我們得知曹操的幾十萬大軍主要是敗於諸葛亮和周瑜的智謀上,給人的印象好像就是諸葛亮、周瑜這幾位關鍵人物起決定作用,一手策劃導致的。大有天下一盤棋,諸葛亮、周瑜、龐統等幾位重要的人物指指點點,就把曹軍打敗了。多美好的而英雄氣慨的故事啊,實際上這是不符合歷史史實的,是存在著嚴重的歪曲,其中移花接木、杜撰虛誇的文學藝術手法完全遮蓋了當時的具體客觀情況。

瘟疫——《三國演義》中忽略的對三國鼎立形勢起重大作用的因素


當然,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以小說的藝術性來看,篇章中的移花接木、杜撰虛誇的藝術手法運用的很好的。但是,以歷史角度來看,這就存在著把客觀環境因素所致的形勢轉變也都嫁接美化到作者想要塑造的人物身上,因而給人造成了很大的錯覺了。


瘟疫——《三國演義》中忽略的對三國鼎立形勢起重大作用的因素

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時發生了瘟疫,曹操在赤壁之戰戰敗其軍隊內瘟疫的突然流行起到了重大的影響。

關於赤壁之戰,《三國志》的記載頗與《三國演義》的描述有巨大出入。經過分析能清楚的看出來,所謂,“借東風”、“火燒赤壁”等,其實虛構的而已。實際的情況是,曹操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於當時曹軍內部瘟疫流行,病死大半,從而嚴重削弱了曹軍的戰鬥力。而火燒赤壁呢,實是,曹操由於兵力因瘟疫嚴重下降又遭到劉備與孫權聯合抗擊而兵敗後,倉皇撤退,未及時能撤走的船隻、物資,為了避免落入敵手,因而曹操自己放火燒了船隻。並非是周瑜用火攻打敗曹操。更沒有“諸葛亮祭壇借東風”一說,諸葛亮借東風就是虛構,美化諸葛亮之用。

三國演義中關於赤壁之戰,嚴重虛誇了個別人物的作用,屬於主觀誇大,而忽略了當時真正構成本來處於絕對優勢而忽然之間轉為劣勢的主要原因,這個原因就是——瘟疫。

瘟疫——《三國演義》中忽略的對三國鼎立形勢起重大作用的因素


關於曹操赤壁之敗,主要是出乎意之外的始料未及的瘟疫,這個觀點啊,我們從史書中透過那寥寥的記載,結合具體時空去分析的話,便可發現的。曹操敗於赤壁,不是敗於周瑜的火攻——火燒赤壁,而是曹操兵馬多是北方人士,江南水戰,士兵多水土不服,又兼當時軍隊感染上了瘟疫,因疫病、士卒病死大半,兵馬整體戰鬥力因此迅速下降從而導致赤壁戰敗。比如《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裡有可以佐證的記載,

“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近,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


瘟疫——《三國演義》中忽略的對三國鼎立形勢起重大作用的因素

從這裡我們看到《三國志》中關於赤壁之戰根本就沒有提到“火燒赤壁”、“借東風”等的隻言片語。而只是說到,周瑜和程普為左右都督各領萬人,與劉備聯合起來一起抗擊曹操軍隊,交戰在赤壁,曹操士兵多是因飢餓、瘟疫流行致死者佔大半,曹操戰敗,撤退時,未及時能撤走的船隻,曹操下令放火燒了。

當然,我們結合當時的時空環境,也可以意會下,北方人士本來多不慣水性,又因染疫,因而戰鬥力極度虛弱。曹軍大敗,倉皇撤退,同時,燒掉了未及撤退的船隻。估計當多是些物資、戰船以免落入敵手,壯大了對方,削弱了自己,於是才燒了。

總之,從三國志的記載看,曹操並不是敗於對方的火攻,而主要是當時軍隊染了疫病。戰船起火是曹操撤退時,自己放火燒掉的那些不能及時撤退的船隻。但這在三國演義中卻被加工成了,說是諸葛亮與周瑜聯手操作的“借東風火燒赤壁”的智謀,反而對當時的瘟疫所致的災難幾乎忽略未提。給人造成了錯覺。

瘟疫——《三國演義》中忽略的對三國鼎立形勢起重大作用的因素

其實,赤壁之戰,客觀分析分析看的話,我認為曹操的失敗可以歸結以下幾個主要原因:

首先就是有上面已經分析到的原因,出乎曹操預料的情況是,軍隊瘟疫嚴重。病死者眾,軍無戰鬥力。

其二是,孫劉聯軍以逸待勞,曹操的兵馬遠道奔馳,一晝夜行走三百多里,晝夜兼程的追趕劉豫州。已是非常疲憊,強弩之末。

其三是,曹操兵馬多是北方人士,北方人不慣於水戰,而荊州剛歸附曹操的百姓,並非心甘情願,實為一時兵勢所迫。

其四是,在諸葛亮的遊說下,孫權兵馬與劉備兵馬達成一致戰線,共同抗擊曹兵。士卒勢氣高亢,再兼以有謀臣、大將的合理佈置安排。整體戰鬥力並不弱於曹兵。

其五是,論地利優勢,孫權、周瑜慣熟江南地形,曹軍則水土不服。


瘟疫——《三國演義》中忽略的對三國鼎立形勢起重大作用的因素


3.建安二十二年的這場瘟疫更甚

被稱為醫聖的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開篇便說到

“餘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來,猶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傷寒十居其七”。

這裡說到的“傷寒”就不僅僅是外感風寒的病疾,更多指的是烈性傳染性疫病。東漢末年疫病流行的不到十年間,張仲景自己的宗族已經死亡超過三分之二,可見當時瘟疫之嚴重。另外,面對瘟疫肆虐造成的自己親族的相繼死去和廣大的民眾疾苦,這種觸目驚心的景況激發了張仲景內心的悲憤之情,這大概也是張仲景發奮研究醫學的一個原因吧,終取得巨大成就。

但這裡值得注意的是,張仲景所說的傷寒瘟疫造成的災難只是建安以來的十來年,而後面還有比這之前更甚的瘟災,這就是建安二十二年的瘟疫。

瘟疫——《三國演義》中忽略的對三國鼎立形勢起重大作用的因素


在《與吳質書》這封信中,魏文帝曹丕回憶說:“昔年疾疫,親故多受其災。”又說,“疫癘多起,士人雕落”。這裡所說的疾疫就是指建安二十二年,因為在這文中曹丕提到了建安七子等人,因瘟疫去世,而建安七子中的五位多是在建安二十二年這場大瘟疫中死亡。

關於這點,無獨有偶的佐證是,曹丕的兄弟曹植也專門作了對瘟疫情形的描述——《說疫氣》,其中描述了當時疫病流行的慘狀說: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這裡分明說到的就是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癘氣就是指烈性傳染性的瘟疫。《後漢書.本紀.孝帝紀》中也分明記載到,“二十二年冬,有星孛於東北。是歲大疫。

從這些簡短的文字記載足以看的出建安二十二年這場瘟疫之盛。

瘟疫——《三國演義》中忽略的對三國鼎立形勢起重大作用的因素

魏蜀吳三國,戰來戰去,每次打仗也多是死亡兵士、將領之類;而瘟疫一起,卻不論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的,都一股捲入死亡的漩渦裡。以致使得家家有死人的噩耗,哭泣的哀號聲處處能聞到,整個一族因瘟疫而死亡的不鮮見。而尤其糟糕的是三國那個時期戰亂與瘟疫又相互裹挾著發生,由此,導致了那個時期人口的迅速下降,據有人研究統計,東漢末年時有五千多萬人口,到了三國末期銳減到了只有五百多萬人口,真可謂是十室九空。不少當然是死於戰亂戰爭,而由瘟疫導致的死亡人數並不亞於因戰爭死亡的人數。

瘟疫——《三國演義》中忽略的對三國鼎立形勢起重大作用的因素


綜上幾點,足可見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期的瘟疫之盛,而《三國演義》對瘟疫所造成的影響提及的甚少。由瘟疫導致的災難,對人民的生命財產的威脅和損失並不亞於當時的戰亂。瘟疫的流行及導致的災難對三國鼎立的形成起到了不可忽略掉的重要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