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核酸檢測“假陰性”頻現,如何避免漏檢?

一則“三陰”感染者的報道引發了廣泛關注,“新冠肺炎”確診面臨新挑戰。

據新京報報道,中日友好醫院日前收治了一位武漢來京的新冠病毒肺炎確診病例,而該患者在入院前三次咽拭子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均為陰性,直到入院後插管上呼吸機,通過肺泡灌洗檢測才發現新冠病毒核酸陽性。

北京一位三甲醫院呼吸科大夫稱,常規對疑似患者進行兩次咽拭子核酸檢測,如果出現一次陽性則確診,出現兩次陰性,則基本可排除感染。三次咽拭子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均為陰性,說明病毒隱匿性很強。

近日,全國已有多例咽拭子核酸檢測“假陰性”病例被發現。據天津市衛健委官網通報的一例女性感染病例,1月21日患者出現發熱後,前後共做了三次核酸檢測均呈陰性,2月1日第四次檢測後才呈陽性。

《南方週末》2月6日報道,在杭州一所醫院,有個病人測了6次核酸試劑都為陰性,直到第7次才測出陽性。

一位在武漢一線支援的醫生則向《南方週末》稱,在他所在的醫院,很多病人的臨床症狀和CT影像,都符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但這些人的核酸檢測結果,陽性少,陰性多。

對於上述現象,危重症醫學專家、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院士2月5日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說:“並不是所有的病患都能檢測出核酸陽性,對於真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病人,也不過只有30%至50%的陽性率。通過採集疑似病例咽拭子的辦法,還是有很多假陰性。”

為什麼檢測會存在“假陰性”?多位專家向《中國新聞週刊》解釋,試劑盒檢測結果不僅與試劑盒質量有關,還與新冠病毒自身的特點、採樣部位、採樣量、運輸和儲存環節,以及實驗室檢測條件和人員操作有關,由多種原因構成,非常複雜,但其中最關鍵的因素,與這次病毒的特殊性有關。

在2020年2月8日舉行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針對中日醫院出現的“三陰”病例,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宋樹立表示,近期將有臨床專家專門就此事作出回應。

2月3日,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影像科副主任張笑春的朋友圈截圖在網絡上流傳。她認為:在武漢疫區,應該以CT影像作為目前2019-nCoV肺炎篩查的主要依據;同時給予無症狀或核酸檢測陰性但CT影像陽性的人予以隔離,以防造成家庭聚集感染。

她接受媒體採訪稱,她發出朋友圈的原因之一是,一些CT診斷陽性的病人由於核酸檢測結果為假陰性,漏診後回到家裡,最終造成家庭聚集發病。

值得關注的是,在2月5日國家衛健委公佈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中,將CT影像醫學的臨床表現納入診斷標準(僅限湖北省),這讓一些核酸檢測呈“假陰性”、但是在影像醫學有典型表現的病例能夠及早得到救治。

這在輿論看來為CT和試劑盒的爭論暫時畫上了句號。但多位專家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目前的技術水平下,最終的確診還是要靠試劑盒核酸檢測,如何提高試劑盒準確率成為關鍵。

專家建議,除了採樣、運輸和檢測在操作上要儘可能規範以外,還可以採取“雙陽檢測”,也就是用兩家公司的試劑盒進行檢測,或多次檢測,以儘量降低漏檢率。

此外,在2月7日湖北召開第十七場疫情防控例行發佈會上,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趙建平表示,咽拭、鼻咽拭的核酸檢測陽性率現在大概是30%-40%,檢測陰性是不能排除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的,多次檢測陰性也不能排除,所以在武漢和湖北的部分地區,臨床的表現非常關鍵,如果病人臨床表現有症狀,包括血液裡淋巴細胞下降,還有典型的病毒性肺炎改變,那麼可以通過臨床診斷,診斷後病人要按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進行收治,這樣就不會因為檢測陰性而被遺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