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打動你的古詩詞,是哪一首?

補天心事


這個問題問的真的很好。唐詩裡最喜歡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因為這首詩是我在七、八歲時會背的第一首唐詩,所以記憶最深刻。能打動我的唐詩太多了,李白的《將進酒》也特別喜歡,太有氣勢了。杜甫的《望嶽》和《登高》也很喜歡。宋詞最喜歡蘇軾的《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滿庭芳》《江城子•密州出獵》還有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青玉案•元夕》,還有好多……對了,我最喜歡的是毛主席的詩詞,感覺毛主席的詩詞最有氣勢,也最能激勵人心,《沁園春•雪》《沁園春•長沙》《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水調歌頭•游泳》《清平樂•六盤山》《黃鶴樓》《卜算子詠梅•》,主席的詩詞氣勢磅礴,冠絕古今,激人奮進,通俗易懂,每當背誦一首主席的詩詞都心潮澎湃,感慨萬千。蘇軾詩中有這樣一句經典詩句“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詩詞在給了我們知識的同時,也給了我們力量,欣賞美好的詩詞真的是人生的一種享受。中華文化淵遠流長,讓我們在詩詞的海洋中盡情盪漾吧!謝謝大家!


海峰99


打動我的古詩詞有很多,這裡選三首。

第一首、晏幾道的臨江仙。

理由:“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飛”的情景太過美好,引人遐想。

第二首、張先的千秋歲

理由:“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那種淡淡的愁怨與愛戀寫的十分貼切,實在令人慾罷不能。

第三首、李白的贈孟浩然

理由:歸隱田園的生活一直是心之所向。無奈人活一世,牽掛的東西實在太多。





周讀一本書


我最欣賞白居易的《夜雨》

朋友,您可曾經過見過這樣的場景:一個男子,書生模樣,心神不寧、長吁短嘆;坐立不安、出去進來,甚或喃喃自語……,不時向門外張望、向村外路上張望、向某個方向更遠處張望……。老媽媽擔心兒子,怯怯地不時問上一句:“咋的啦?孩子……你咋的啦?”次數多了,兒子衝口而出:媽呀,我惦念著**(心上人),不知咋樣啦?這麼遠的路,無法去探望,又實在放心不下;老覺得她正向家走來……

熟悉嗎?生動嗎?是不是特別富有畫面感呀?要是我告訴你,這是一個大詩人在他的作品開篇呈現的畫面,你是不是特別想一探究竟,急不可耐想讀下去呀?請吧:

“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我有所感事,結在深深腸。

鄉遠去不得,無日不瞻望。腸深解不得,無夕不思量。”

詩作開門見山的寫出要記敘的事情,強烈的感情色彩也展現在讀者面前——

“一個我深深思念的人,隔離在遠遠的他鄉。

牽腸掛肚的樁樁往事,深深地烙刻在心上。

他鄉遙遠不可及;下眉頭、掛心上。無法釋懷,不時眺望。

心事重重難化解;不思量,自難忘。心煩意亂,倒海翻江。”

“人”和“事”總是連在一起的。“我”和思念如此深切的人之間一定有著非同尋常的事。樁樁件件記在心裡,縈繞於懷、結在深腸。那麼,該是些什麼樣的事呢?情深似海?甜美如蜜?恩重如山?感天動地?無以為報?愧悔無極?都有可能;隨你猜想!

四句話,形式上兩兩相同、情感上層層遞進。開門見山,和盤托出;直白近乎口語;沒有用典和比喻。

行文至此,全詩的梗概呈現,中心點明。框架結構,搭建完畢;格局已經明晰。繪畫作比:白描構圖、線條簡潔而有力。

真是高手妙筆呀!如此這般:思人想事,交替往復;一唱三嘆、九曲迴環。用情之深、思念之切;活靈活現,躍然紙上!

第三聯進一步擴充和延伸:“鄉”之遙遠,念“人”之切。“鄉”、“人”都是客觀存在的;為“寫實”。二、四聯是思慮:牽腸掛肚、肝腸寸斷是詩人的主觀感覺。為“寫虛”。一實,一虛,畫面豐滿起來。行文至此,白描開始著色,出現了淡淡的陰陽、冷暖色調。

作者付與“人”一個“隔”字,付與“事”個“結”字。“隔”、“結”都是冷冷的字眼,給人一種“火熱的戀人被活生生分扯開來”的感覺。“冷熱搏結”撞擊著讀者的心。平白又考究:“瞻望”對應“遠鄉”;遙不可及仍要“望”,有沒有“望眼欲穿”的感覺?覺不覺得:心已回到了那“人”身上?這個“人”,現在大多數學術界學者考證,認為就是白居易的初戀;他很多次在詩作中提到的東鄰“嬋娟子”,一個叫湘靈的女子。至此處,都是對“一直以來”狀態的述說。

從“況此”句始,作者開始了另一個“夜雨”場景的描繪。

“況此殘燈夜,獨宿在空堂。秋天殊未曉,風雨正蒼蒼。”

——“我獨自睡在空蕩的房裡,殘燈冷燭更增添了絕望。

秋日天光遲遲不見亮,天蒼蒼雨茫茫、無處話淒涼。”

二十字,簡潔描繪了許多意像:“殘燈”、“空堂”、“秋天”、“風雨”。一個“況”字作轉折,描寫累進。情感遞增。一個“況”字就替代了千言萬語的心理描寫,可謂大師之神來之筆。

“殘燈”之夜燈殘夜深;夜不能寐,久久思念心中之人。這情景怎不傷情呢?無言的寂靜,寂靜使屋子更顯得“空”,因為缺了那個“人”呀!如果有人“共剪西窗燭”,同話五更天,那麼,再大的屋子也就不“空”啦!這裡,“空堂”寫出詩人心中的悵然、寂寥。

“秋雨”給人以身冷心寒之感;“殘燈”更無溫暖;“未曉”寫盡天光和心情暗淡;“蒼蒼”寫風雨更寫心境、所感。“秋天”“未曉”“風雨”……寓情於景、不著痕跡,把“思念”“傷感”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至此,濃墨重彩渲染完畢,一副纖毫畢現的鮮活畫卷展現在讀者面前。

最後一對句,“不學頭陀法,前心安可忘。”畫龍點睛、直抒胸意:“未曾學過苦行僧的佛法,如何能忘記曾經的過往?”把全詩推向高潮,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就在這無果的結局中謝幕。

整詩品來:非流行的工整今體詩。共七聯七對句。前四句大量重複用字更不合乎詩歌的習慣;意像描寫放在了敘事之後。全詩沒有比喻、沒有用典;亦無大量的興、比之句;完全突破了格律束縛,用最直白的語言抒發了最真摯的情感。

整首詩雖是寫思念、寫愛情,但不像多數愛情詩那樣文筆絢麗、辭藻華美;平白不失大氣、簡約不失細膩。它非刻意、不造作,而是一種情感所至、渾然天成,完美演繹了白居易“大、簡、妙”的風格。

重溫一遍《夜雨》如下:

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

我有所感事,結在深深腸。

鄉遠去不得,無日不瞻望。

腸深解不得,無夕不思量。

況此殘燈夜,獨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曉,風雨正蒼蒼。

不學頭陀法,前心安可忘。






竹隱閒士


答:《桃花庵歌》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

車塵馬足富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

若將富貴比貧賤,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閒。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龍門遇


“有情人終成眷屬”總是美好的、甜蜜的,但是有沒有想過有“情人終成眷屬”之後天人永隔會是怎樣的痛苦!

兩個攜手半輩子的人,終究有一個先走了,留下另一個人形單影隻,在這人間不知還要漂泊多少年。十年後的夢裡還能遇到她,又該是怎麼樣的深情,夢醒後又該是什麼樣的悲哀!

死別十年,他還可以與她相遇!

19歲的蘇東坡與16 歲的王弗成親了。每當蘇軾讀書時,王弗總會陪伴在側,蘇軾偶有遺漏之處,她便從旁提醒。蘇軾問及它書,她也都知道一,真可謂是紅袖添香。才子配佳人,俊傑配才女!


幸福的日子總是很快,好像也經不起一點敲打。王弗不幸於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亡故,,後來蘇東坡續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潤之,據說此女頗有其堂姐遺風,但也只能寄存感情。

死別十年後,蘇軾夜夢亡妻,內心的極度思念,壓抑的悲傷感情一下子迸發而出,寫下了這首著名的悼亡詞。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上篇寫實,下篇寫夢。

現實中的千里孤墳對著夢裡的鄉中軒窗。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已是老朽,再見面,她還能認得出來嗎?但是還能再相逢嗎?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不僅蘇軾在思念著王弗,王弗也同樣在冰冷的泥土中思念著蘇軾。但不管人間或是地府,都是形單影隻。

蘇軾這“不思量,自難忘。”的思念年年如此,綿綿無絕期,無法再見,無可奈何。

這詞人的浪漫、詞人的愛情、詞人的思念都讓我感動!


冬十八日


我最喜歡的是屈原,他的歌如先秦時明月,悠悠傳來古代的楚音,尤其是 天問。一口氣追究了一百七十多個問題,表現了我們先人的探索和藝術精神。太偉大了!比摩西的對上帝問還早,還有深度!


平橋山人


沁園春

[ 清代 ] 納蘭性德

小敘雲:丁巳重陽前三日,夢亡婦淡妝素服,執手哽咽,語多不復能記。但臨別有云:“銜恨願為天上月,年年猶得向郎圓。”婦素未工詩,不知何以得此也,覺後感賦。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記繡榻閒時,並吹紅雨;雕闌曲處,同倚斜陽。夢好難留,詩殘莫續,贏得更深哭一場。遺容在,只靈飆一轉,未許端詳。重尋碧落茫茫。料短髮、朝來定有霜。便人間天上,塵緣未斷,春花秋葉,觸緒還傷。欲結綢繆,翻驚搖落,減盡荀衣昨日香。真無奈,倩聲聲嶙笛,譜出迴腸。


冬天153014677


最打動我的古言文,不知是不是古詩詞呢?我記得剛剛上初中的時候學過《木蘭詩》一文,原文意思就是,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溫機竹聲,文溫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意無所思,女意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漢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原為試鞍馬,從此替爺徵。


JOJO哈哈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用戶8987191819692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