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縣:基層公路檢疫點上的“怪”人們

一個普通的基層檢疫點

和縣烏江鎮明發檢疫點,疫情防控時期,蘇皖兩省的一個重要健康卡口。

2月6日,一場寒風冷雨不期而至。風雨沖刷著檢疫點的兩個簡易帳篷、一個活動板房,和一個站崗用的紅棚子。雨中的車排起了長隊,駕駛員經檢疫人員核對信息、測完體溫後,匆匆跑下車登記。

紅棚子不擋風,也遮不住多少雨。棚下站著來自交通、公安、衛生、城管等七家單位的工作人員,“逢車必檢。沒有一輛車可以僥倖過去,必須嚴格按照程序走。”和縣治超站副站長曲昌銀說道。平均每天,這裡有1000輛車從此經過,高峰期能達到2000輛,車輛最長排隊可能會有一小時。

和縣:基層公路檢疫點上的“怪”人們

“狠”領導和“倔”下屬

“我們的領導,挺‘狠’,讓我們佩服的‘狠’。”和縣交運局工作人員說道。

全縣疫情防控會議上,和縣交運局局長李善“出頭”:主動提出牽頭和縣所有交通要道的檢疫防控布點工作。1月25日,和縣啟動全方位防控,首批43名交通運輸人員奔赴全縣8個公路衛生檢疫站一線,設點為進出司乘人員測量體溫做登記。26日,李善發出緊急召集令:“所有幹部職工,取消休假、全員上崗,無條件服從!”

李善的“狠”話,讓全局210名幹部職工無一例外,無論男女,全部趕赴防疫最前沿,駐守卡點、逢車必檢、逢人必測、勸返外籍車輛進入當地。

同樣“狠”的領導是交運局副局長、治超站站長李家勝。作為一名轉業軍人,他有其雷厲風行的軍人做派。原先在香泉服務區觀察點的他,覺得工作太“閒”,主動請戰,並帶著隊伍“殺”到最為繁忙的明發檢疫點。

“我們是交通線上的一支‘特種部隊’。”李家勝說道,“我們治超站都是行政執法人員,平時就是半軍事化管理,對相關法律法規掌握好,我們來正合適。”

李家勝和交通執法人員在臨時建起的“一張桌椅、一個活動房”開始工作,和其他各部門一起各司其職、嚴守防控。當天,口罩、體溫檢測器、交通公告牌、交通管制牌等設施全部送達。大家分工明確:公安人員負責引攔車檢查、醫務工作者負責測量司乘人員體溫、交通執法及其他聯合單位人員負責登記及確認車輛去留,各項工作有條不紊開展。

“原來只有桌椅,昨天剛加了圍擋,很滿足了。”交運局工作人員王琳說道。家住合肥,從初一起,她便把孩子丟給了奶奶,一直工作到現在。因為需要一直站在室外,不停說話,她的嗓子有些沙啞。“嗓子啞是大家的通病,沒事,回去喝點藥就好了。”

和縣:基層公路檢疫點上的“怪”人們

同樣嗓子啞、不回家的還有曲昌銀。今年58歲的他,也是從初一晚上一直堅守到現在,唯一回了一趟家還是為拿身換洗衣服,讓家人給送了出來。“這是兩省交界的重要通道,必須嚴防。”

一起嚴防的還有一名用雨衣作防護服的烏江鎮衛生院工作人員。寒風中,她顯然已經凍得夠嗆,拿著一個暖手寶取暖。雖然家裡有兩個孩子,最小的孩子僅有7個月,她也沒跟組織抱怨過一句。為了工作,她甚至提前給孩子斷了母乳。她說,相對於男同事而言,已經算輕鬆的了。筆者問起姓名時,她靦腆地搖了搖頭。

在該縣各高速出口、服務區及省道交界處,還有其他8個類似的公路衛生檢疫站。很多這樣默默無聞的工作人員,24小時輪流值班在一線,不漏查一例可疑車輛和發熱病人。

和縣:基層公路檢疫點上的“怪”人們

“不務正業”的工會主席

不漏查一人,意味著需要有堅實可靠的數據支撐。

在明發檢疫點的活動板房裡,有兩臺新搬來的筆記本電腦。和縣治超站工會主席吳家桂正在研究一款即將投入使用的工作軟件。“這款軟件,可以有效地減少信息報送及核對時間,第一時間接到各個鎮、村終端的反饋,完善我們的閉環管理。”這位工會主席儼然成了一名技術員。他分析:原先,報表是每天10點報到局裡,再送到政府進行人工錄入,政府再打電話到到各鎮村,詢問司乘人員是否真實到達填報點,這其中有很多弊病。首先,填報工作量大、時效性欠缺,其次,難以保證信息真實性。裝上這個軟件後,可以直接刷身份證讀取家庭住址等有效信息,公安系統可第一時間跟進。在疫點將信息完善後,縣、鎮、村只要安裝了終端,都能第一時間讀取。“比如張某某要去石楊鎮某村,當時填報了,該村收到信息提示後,即刻就能核實。”吳家桂介紹道。

除了工會主席臨時上陣“技術員”,還有專業人員的“大數據”加持。

2月7日,在和縣西埠疫情防控檢查點,公安民警在剛剛搭建好的臨時帳篷裡核實來和人員身份,衛生防疫人員同步採集錄入相關數據信息。“在疫情和輿情相互交織的複雜局面下,精確詳實的數據極為重要。”和縣公安局指揮中心主任吳蘇濤說道。

和縣:基層公路檢疫點上的“怪”人們

疫情以來,和縣充分調動公安局、數據資源管理中心等多部門力量,及時對相關信息進行採集、分析和研判,讓決策者心中有“數”,使疫情應對更加科學化、精準化和高效化。

(郭彤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