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美】“鐵娘子”奮戰抗疫一線

“毛毛,你還好吧?”“我挺好的,您怎麼樣?”“我挺好的,你忙你的吧!”掛掉80多歲母親打來的電話,已經年過六旬的“毛毛”——連日奮戰在抗疫一線的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主任、重症醫學科主任魏捷教授已是淚盈眼眶。但轉身,她擦乾眼淚,又投入到緊張的急診救治中。

魏捷:“鐵娘子”奮戰抗疫一線


鏖戰“火線”


“白天共管搶救室20個危重患者,日間留觀的4人,上呼吸機6人次。病人直接排到門診大廳門口了。最後擔架車沒了,監護儀沒了,氧氣罈子沒了,輸液架沒了,插線板也沒了……七點走時留給夜班16個病人,4個上著呼吸機,還有4個可能要上無創。今晚又是一場惡戰!”


這是急診醫生胡念丹,1月29日在朋友圈隨手記下的一組數字,也是魏捷教授帶領的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急重症醫學團隊,自疫情爆發以來的常規工作狀態。


急診科,在任何一家醫院的任何時候,都是救治前線。但自新冠肺炎爆發以來,魏捷和她的團隊從前線直接變成了“火線”。這一次的驚濤駭浪,讓從事急診工作37年、重症工作10年的她,也始料未及。


“以往急診科是有就診高峰期的。但是現在,一天24小時中22小時都是高峰,每天好幾百號病人就診,別說吃飯、喝水了,上廁所都很困難。忙到半夜兩點喘口氣後,凌晨4點又要開始新一天的工作。”


隨時面臨病人低壓低氧、高熱驚厥等突發事件;瀕死病人的現場氣場插管、上呼吸機、心肺復甦除顫等快節奏高壓力急診操作……更為重要的是,每一個急救病人,都可能是潛在的新冠肺炎傳染源。這給見慣生死的魏捷團隊,帶來的更多是心理上的壓力。


疫情浪潮中的“定心丸”


在父母眼中,魏捷永遠是那個嬌弱的需要疼愛和呵護的小“毛毛”。但在急診團隊中,她卻是永遠站在第一線的急診前鋒、抗肺鬥士,是急診團隊中的“鐵娘子”。


“每年除夕都會在科室度過。我們會貼窗花,裱福字,掛燈籠。而今年,抬頭,是看不到頭的待診病人;低頭,是內心探不到邊的壓力和惶恐。”這是除夕夜,魏捷在朋友圈記錄下的一段話。


面對重壓,“鐵娘子”毫不退縮。


92歲的顧爹爹,大年三十被被送急診搶救。魏捷和團隊檢查後發現,爹爹雖無發熱咳嗽現象,但有重度雙肺感染,生命垂危。醫護團隊在安全防護下迅速搶救生命,隨後立即進行包括新冠病毒核酸在內的系列檢測。在團隊的精心救治下爹爹目前生命體徵平穩。


75歲的沈婆婆因發熱伴呼吸困難前來急診就診,氧飽和度只有83%,胸部CT提示雙肺散在大片膜玻璃樣改變,考慮病毒性肺炎。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提示陽性。魏捷等醫護團隊給予面罩吸氧以及抗病毒、抗感染、激素等治療。在急診搶救室治療4天后,婆婆的氧飽和度恢復到99%,呼吸困難症狀完全解除,生命體徵平穩。


在這場抗疫戰役中,魏捷帶領的“急診人”,除了救治急救病人外,還承擔著其它學科危重患者的搶救任務。往往是救助電話一來,魏捷他們就得立即出發。但她很自豪的表示,急診人的知識結構是橫向的,技術儲備也很全面,關鍵時候稍做梳理和整合,就可以解決臨床很多問題。淡定從容、臨危不亂、團隊協作是急診人最大的特質。


抗擊疫情期間,魏捷一直強調作為一名醫師,除了要勇敢,更要智慧。醫生只有保護好自己做好防護,才能有更多的機會去救治病人。


“這一路,決不讓步!”


抗擊疫情還在繼續。


魏捷的愛人是一名退休的外科醫生,每天早上送她上班。以往的上班路上,兩人總是有說有笑,自疫情發生並確定新型冠狀病毒人傳人、有醫護人員感染之後,兩人常常一路相顧無言,只有簡單一句,“晚上要接,打個電話。”


除了辛苦,魏捷感受最深的,還是青年“急診人”的擔當。“關鍵時刻,他們靠得住!”


疫情爆發後急診科剛開始重新排班,就有青年護士站出來,“魏主任,我來加班,孩子有我媽媽照顧。但請你答應我,不要告訴我媽媽。”“魏主任,我剛把孩子送老家,正從四川坐火車回武漢。飛機停飛了,武漢站不能停靠,我只能在下一站下車。但是您放心,今天晚上我的夜班,我怎麼都要趕回來。”黨員醫護李文強、陳靜、朱睿瑤,都是急診科外派到基層醫院的骨幹。聽說科室人員緊缺,他們自願放棄休假,迅速返回投入到戰鬥崗位。


急診科還有一位女醫生,懷孕5個星期了,卻一聲不響奮戰在一線。直到有一天交班的時候,當她脫下防護服,魏捷才突然意識到她懷孕了,當即就把她“趕”回了家。


每一句對話、每一條微信、每一通電話……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急診人請戰時的各種細節,魏捷如數家珍。她欣慰地表示,關鍵時刻看擔當。這支技術過硬、團結友愛的隊伍從未讓她失望過,給了她戰勝疫情的堅定信心和不竭動力。


“鐵娘子”,真豪傑。魏捷在朋友圈裡寫道:“說了會贏,就一定贏!女排精神,永不負!這一路,決不讓步!”“待到疫情控制那一天,我們一起暢快抱頭痛哭再仰天長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