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突然开始正视“死亡”的话题,深入之后会感到恐惧?

自然最美14


如果经历过临近死亡的瞬间会觉得释然,好好的生活,生老病死人世间的常理,坦然接受,陷入恐惧的死亡感会给本人带来精神上的压力,不要想的太多,热爱生活!


悼念念


  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们越来越多地触及一个终极话题——死亡。

  那些意外去世,或者得了不治之症的同龄人越来越多,这些悲剧可能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虽然意识到原来死亡就离我们这么近,然而,当我们还没准备好接受这样的课题时,我们却可能要突然地面对它,有时甚至要面对身边至亲的人的离去。

  Lina:几个月前很爱自己的奶奶突然病逝,当我听闻奶奶去世的噩耗,一时不知所措,竟然没流出一滴眼泪,就像在做噩梦,跟世界隔着一道玻璃似的。我当时被派往国外出差,没来得及回来参加奶奶的葬礼。回到广州后,家里所有人各自难过,舔舐伤口,又怕让对方难过,所以没人敢提起奶奶去世的事情。

  或许至亲离去的那一瞬间通常不会使人特别悲伤,真正让你感到悲痛的是打开冰箱那半盒牛奶、那窗台上随风微曳的绿箩、那安静折叠在床上的绒被.....在家任何触景生情的物品都会让我失声痛哭,悲伤得不能自已。甚至多次梦见奶奶,无数个夜晚从梦中惊醒,哭得撕心裂肺,泪流满面,心如刀绞。

  从小和奶奶特别亲,以前每当离家前和奶奶道别,总是很不舍、难过。如今,我却再也听不到奶奶的唠叨,再也无法看到奶奶慈爱的笑容……一别竟成为永远的分离!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和这个世界不再相连的孤独,这种孤独和悲伤好像无人可以完全明了、完全体会。无尽的悲痛,好像只能自己承受,即便说给别人听,也无法消除那些苦痛一分一毫。

  我越来越不想回家,于是在外面租房子住。白天神情恍惚,疲乏不振,心情非常低落,对工作没有兴趣,什么事也不想干,晚上常常失眠。之前本来是一名出色的销售,可是最近频频受挫,甚至遭到客户投诉。可想而知,我的业绩一落千丈。

  工作不顺心,爱情也岌岌可危。最近和男友一言不合就争吵,他受不了,说你以前活泼开朗、温柔贴心,现在却如此冷漠,像个活死人。

  我也很想让自己活泼开朗起来,但是感觉好难做到。很多时候觉得很无力,有时候很悲伤,莫名其妙地想哭;有时候又很难受、压抑,什么都说不出来。

  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才能够走出来?

  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资深心理咨询师谭素怡老师解读:

  越是亲近的人,我们与他建立的感情链接越发深刻紧密。这种链接是爱的给予和接受、是情感的依赖和寄托、是彼此生命的交集和占据,如同长在我们心间的一棵树,血肉相依、根茎相连。丧亲之痛,就是这棵树被突然连根拔起,撕扯的都是血肉。

  目前,Lina沉浸于痛苦中,好长时间都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也感受不到自己生命的活力,一切都变得十分贫乏、空虚。这种爱的羁绊影响了她眼下的生活,她过得压抑、不开心、不幸福,甚至面临失去工作和爱情的风险……似乎在用自己的痛苦来祭奠逝者。

  丧亲,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是一种严重的丧失。丧亲者通常会经历如下五个心理反应过程:

  1. 否认与隔离:不敢相信、不愿相信亲人已经离去这一事实,从而掩蔽现实和苦痛。

  在经历亲人离世这样的打击之后,我们会出现一些应激反应。

  情感方面会感到悲哀、焦虑、孤独、无助、惊吓、愧疚与自责等;生理上会出现疲乏不振、叹息、失眠、坐立不安、哭泣、食欲障碍、胸闷甚至窒息等症状;而在认知方面,则会有不相信、困惑、沉浸于对亡者的思念等思维。

  伴随着这样的身心反应,很多人会出现回避和否认现实的防御机制。比如逃避能引起回忆的情境;而有些人即便已经目睹亲人离开,仍然不愿在内心相信这一事实。

  2. 愤怒:否认与隔绝的掩蔽效用开始消失,现实和其苦痛会重新浮现。我们还没准备好,强烈的情绪从我们脆弱的核心往外反射,以愤怒表现出来。比如质问上天为何剥夺了亲人的生命,质问医生为何不成功救治亲人,质问亲人为何要离世,让自己如此痛苦······

  3.讨价还价:人们会想象亲人的离去与自己的过失有关,会假设无数种如果——如果自己怎么样,亲人也许就不会离开。这种自我怀疑会使丧亲者陷入难以自拔的自责和愧疚之中。

  4. 抑郁:有些人会出现情绪低落,不愿意见人,什么都不想干,夜间噩梦、失眠等。

  5. 接受事实——宣泄悲痛——释然:无论丧亲者如何归因,他们最终接受了亲人离去这一事实,并通过痛哭、悼念等方式宣泄内心的悲痛。随着时间的推移,悲痛渐渐淡化,人们得以重新接纳生活。

  面对生命的丧失,哀伤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每个人都具有自我疗愈的能力,丧失是痛苦的,哀伤,便是丧失修通的渠道。当我们的痛苦情绪出来的时候,体验它,接受它,让自己充分地悲伤,大多数人都可以从这个过程中走出来。

  哀伤期的长短因人而异,一般而言,大部分人的哀伤期会短于6个月。

  还有部分人可能会持续地在哀伤中无法走出。如果持续超过6个月,就需要重视了,必要的话可以寻求专业的哀伤心理辅导。

  对于丧亲者来说,首先需要做的是先接受自己的悲伤、恐惧和内疚,不再试图去对抗它,不再沉浸在种种假设中去躲避它;尝试表达哀伤、自责、愤怒等情绪,也可以寻求家人和朋友的帮助和支持,向他们表达自己的需要,让大家一同分担悲痛。在调适悲伤的过程中,来自家人、伴侣的爱能温暖丧亲者的心与生命,帮助疗愈TA的悲伤。

  重要亲人的离世,最好给丧亲者一个面对的机会,让其有一个接受的过程,通过一个仪式来与亲人做最后的告别。亲人去世后能处理好丧事,把葬礼和追悼会安顿好,也是对已故亲人的孝敬和弥补遗憾,同时也是一种心理安慰,这对于走出丧亲之痛是十分重要的。Lina之前与奶奶告别的机会也没有,可能会留下心理创伤,可以做一些祭奠告别仪式,让自己经历一个哀悼的过程。

  如果可能,Lina可以找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分享自己的感觉,袒露自己的悲伤,咨询师会帮助她增强心理能量,陪伴她调整认知、稳定情绪,让这份沉重的情感释放出来,少一些痛苦,并尽量减少对生活中其他事情的影响。随着创伤、现实困扰的一一化解,她会慢慢走出这个阶段,重建生活的信心和意义,回归正常生活。


李建学心理咨询


本人觉得,不止是恐惧,还有突然间的想开,本人得了一次病,去医院检查,医生告诉我要做拍片子,一切准备就绪,就听医生让你左转右转什么的,这时候就听见里面传来几个医生的交流,就说,你看,你看,这里有个阴影总是抓不住,当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真的感到了害怕,因为听别人说,癌症就是阴影,自己在心里安安想,我这年轻就这样就要结束了,假如这次我没事,以后什么名啊利啊,都不去强求了,只要我能好好活着就行,那时候真的突然觉得什么都不在重要了,也体会到了生命真正的可贵,没有经历过的人不会有这样感触,只有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好好真爱自己的身体健康


八零后农民工老四


如果你没有经历过死亡,对死亡一无所知,看了一些恐怖小说或是恐怖电影,那么可能会因为无知而对死亡感到恐惧或是害怕。

如果现实中经历过,或是深入了解过,那么就会知道死亡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情而已。

我是亲身经历过三次死亡的人了,所以这个话题我可以给你一些参考答案。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身边人的死亡有着不同的意义。

正常情况下,家里老人寿终正寝,这是最平和的死亡方式,家里人也只是感到悲痛和难以割舍。

一般情况下,家里亲人因病去世,经历长期或短期病痛折磨,最后终敌不过病魔而死亡,家里人会有种“解脱”的感觉,无论是对逝者还是家人。

非正常情况下,就是意外死亡,这种情况也分为几个类别,咱们就从年龄来划分吧:

婴幼儿夭折,对父母来说就是悲痛,但是为什么会夭折,是先天原因还是后天的意外,这个原因都会是不同的结果,如果是先天,那就是惋惜痛心的多,如果是后天的意外,就要看是什么意外了,是谁造成的意外,后果都是不同的,这里不再赘述。

如果是青少年意外死亡,那么是什么意外呢,这对父母的打击是很大的,因为辛辛苦苦刚把孩子培养出来,花朵还没开始绽放,就凋落了。这对父母来说,一切的努力都成泡影了,基本对生活也是无趣了……

如果是有家庭的青壮年意外死亡,那么对孩子,对另一半来说是巨大的影响和打击,略……

死亡,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是一个结束,是对生存于这个世界的结束。

但是,对于有信仰的人来说,这是另一个开始,因为离开这个世界是会到另一个世界的,至于另一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每个人可能都是不同的,因为信仰不同,修行的深度不同,所以入世的级别不同,就像我们生于这个世上,有的人生于市井之家,有人生于官宦之家,有人生于富贵之家一样,这也是俗话说的:前世种下的因,今世结下的果。

所以,无论对于活着的人还是逝去的人,死亡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新的开始。

这是一个深入之后会感到庄严的话题。



恒o隐九


突然开始正视"死亡"的人是有的且多为活过了七十岁的老年人。中国过去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这样的说法,都是在提醒着人,到了这个阶段就是离天近离地远的阶段了。于是,死亡作为每个人都无法迴避的问题,也不得不被正视起来。那么,正视是一回事,想到死亡,会引起一系烈的心理恐惧,首先,将从此告别所有的亲朋好友,儿孙晚辈,与这些相处了一辈子的人阴阳两隔,挌谁谁不恐惧?其次是对生的留恋难分难舍。不管这一生经历了多少风霸雨雪,甜酸苦辣,总之,大风大浪艰难困苦也都走过来了,不论经历时有什么样的困苦,毕竟只是过程的苦,进入老年后已退出职场,受到晚辈爱戴,社会关照,生活稳定幸福,但随着岁月匆匆,离去世浙行渐近,想想谁能不恐惧?其三,生命看似悠长,要做的亊很多,有些做成了,有些还在做,有些没做成,成功了的没成了的,想做的,正在做的,永无止境又心有不甘,难分也难舍又做不尽,死后全知万事空,叫人如何不恐惧?

死亡,是每一个知道接近了的人共同的恐惧,却又是正常人反应的正常心理现象。当然,也会有很多饱经人世沧桑,见惯阴风苦雨的人;有很多饱读诗书,见惯风景各异的人心归平静,不去自寻烦恼了。他们明知不可为就不为,他们经过思虑后,进而坦然面对死亡这个不能逆转的亊实,他们也是我们看到的高人,他们心归宁静不再去自我恐惧恐惶,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这就是我们所有人都要调整的一种健康心理。人固一死,过好每天。说到这里我又想对所有的年轻人对所有的做儿女晚辈的人呼呼下,你们一定要善待自家和人家的老人,给他们你力所能及的关怀爱心,让他们的人生走向终点时无卦无艾,无怨无悔,这种人文关怀不可不做,不可忽视,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Xiuxing369


在看看中国话里藏着的有关死亡的理论,撑死了、饿死了、气死了、恨死了、憋死了、苦死了、累死了、喝死了等等。

中国话里藏着的中医理论,每一句都是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和先祖们的精心设计传承下来的,中国人啥德性难道先祖们不知道吗?

中国话里有关死亡的理论,藏在话语里,就是减轻国人对死亡的恐惧,有几个认真思考过,你在说这些话的时候,理解先祖们的良苦用心?

好了,不说了,自己思考去吧!想死你没有权力,你的身体属于你爹娘,想自己虐待自己,不好好活,你自己说的算,俺可不想真为愚昧无知动真气,不值得。谢谢!祝健康平安!



素素56792842


关于死亡,年轻时候是比较恐惧的,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多了起来反而会正视死亡!生老病死是个规矩谁也改变不了。而我们能做的是在有限的时间把自己做好,追求自我人生价值让父母无忧让子女幸福!人这辈子说白了就是活一个过场。看淡了也就无畏无惧了



东少2017


个人观点,文采不好不喜勿喷,感谢[玫瑰]

对于“死亡”这个话题有时很矛盾,有时觉得人生老病死自然规律很正常,每个人会有“死的那一天”,有时又惧怕那一天的到来,相对我来说想到自己死心里并没有大的感触,一想到亲近的家人有一天会离自己而去,而且是那种彻底的离开,就很心痛。


人生在世需看开


死亡作为生命的终结,它是所有有生命之物必经的过程。

人是高级智慧者,我们擅长于思考,我们喜欢思考所有已知和未知的事物。死亡作为结果的已知和存在理由的未知,必然成为我们思考的话题。

每个人在遇见类似死亡事件后,都可能会开始正视死亡的话题,比如饲养宠物的死亡、书本影视中的死亡、现实的亲友死亡等等。

然而,当我们开始真正开始思考死亡的时候,死亡原始的畏惧感就会翻涌而上。这就是死亡不同其他多数人生哲学问题的一大特点。因为,我们正常思考其他哲学话题,虽时而会激动、时而会哭泣、时而会愤怒、时而会喜悦,但更多的还是一份平静。而死亡,它却不一样,它是恐惧的象征。它是深埋在人心中的巨大阴影,一旦人们打开死亡的禁忌之门,人们就可能会被死神带入不归路。

不过,人性对生存强烈的渴望会阻止我们继续进行。因此,大多数人在没有特殊情况下是不会主动去思考死亡的问题。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生命之所以为生命,是因为它有生与死。因此,死亡是人之注定之事,所以无需多虑。我们更重要地应该去把握好生活的每一天,让自己的生命活出价值,而非陷入死亡的恐惧不愿自拔。


心如止水哲学人生


思考过,没觉得有什么恐惧的。只是感觉到人活着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自己活着。亲人活着的时候为了偿还长辈的恩情,抚养自己的后辈。只需要对自己负责的时候想看看“一种可能性”,说不清道不明自己确认为很有可能发生。

唯一的负面影响就是人不管怎样活都会死,活着这么累图什么,到时候什么都留不下。

思考完了该干什么干什么,对生活一点影响都没的,自己能看开的事别人不一定看的开。在外面还要迎合别人说些场面话。

生命这种事还是少思考的好,没有任何结果的。遇到对自己重要的人去世了依然不知道该怎么处理的好。

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真要说的话前三个都比死痛苦。还是多注重生活的好,以免有许多遗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