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为什么热衷于为孩子报“兴趣班”

家长为什么热衷于为孩子报“兴趣班”

育邻梦

兴趣班的“低质量与错误教育理念”会给大多数孩子带来什么恶果?

“兴趣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转移了部分家长对教育孩子成长“无方”的焦虑。跟风、攀比、顺潮流一直是人们生活成长的主基调之一,因为每个人都只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份子,所有的成长行为都离不开社会。人类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获取资源、另一部分就是奉献力量,简单归结为吸入和付出,而这两部分都与社会密切相关,没有一项能够脱离社会群体。个人的成长高度取决于其能够获取、链接社会资源的多寡;个人成就的大小则取决于其能够为社会进步带来多大的奉献。

教学活动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在不断的摸索中进步。每个家长都寄希望给自己孩子最好的教序资源,在未有第三方测评、能够提供精准服务的当前,随主流便成为了家长最方便快捷的选择。

家长为什么热衷于为孩子报“兴趣班”

家庭教育

1、成长的驱动力来自于外界

人生的成长是漫长的,其主要的动力是自感生活能力的不足,必须要通过模仿练习加以弥补。生命之初的力量是渺小的,刚出生的孩子几乎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甚至连基本的生理自理能力都没有,孩子吃奶需要送到嘴边、屎尿需要家长搭理。孩子的成长就是从我不会,逐步通过模仿达到“我能”“我会”的生活自理水平。

适应生活所需要的技能有很多,而究竟需要哪些技能呢?这没有绝对标准,这只能通过参与社会性的生产活动,从与周围伙伴儿的对比中才能得出。原始社会人们只需要习得狩猎与采摘的技能即可很好的生活,而且人们能够学习的技能也只有狩猎技术以及与狩猎相关工具的制造方法;农业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劳动分工也更加细化,出现了手艺人、商人和社会职能管理机关——国家。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员,一部分人逐步通过努力走上了国家管理者的岗位、一些人开始从事某项特定的技艺、一部分人开始走上调配各阶层角色分工所产生的劳动剩余——商人。社会角色分工的根本就是,大家通过与周围邻居的对比,心想着通过努力获得相对于其他人的生活优越感。

人们常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没有对比就没有优越感。”现代社会生活中我们时常能够看到这样有趣的行为,邻居建了大房子我家也要建、邻居家买了汽车我要买比他家更好的、邻居家孩子上了大学我家孩子也不能落后.....生活中幸福感是对比出来的。个人的成长活动同样是在相互对比中进步的,****同学这次考试得了80分,下次我一定要超过他;****考了驾照,我也要考一个.....对比是人们生活中的“常客”,是个人成长进步的主要推手。

家长为什么热衷于为孩子报“兴趣班”

2、你有我也要有是心灵的“安慰剂”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生活中的幸福感不在于自身拥有资源的多寡,而在于同友邻相比自己是否缺少了什么。《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讲【1985年9月23日,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一是共同富裕。”“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之后,邓小平“先富带后富共同富裕”的思想成为党的政策。学习上同样存在“先富带后富共同富裕”的问题,城市最先拥有部分好的教学资源,后续一定会以各种方式实现城乡同步发展。“先富带后富共同富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专”是社会生活中常熟法则,是实现社会高速发展、平等发展的前提。

家长为什么热衷于为孩子报“兴趣班”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以邻里互助,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一项公益普惠的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即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

家长为什么热衷于为孩子报“兴趣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