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中国书法最难学、最难写的是草书吗?

书法赏习


当然。笔法变化多端,章法出神入化,墨法丰富多彩。极具诗意浪漫的抒情性。这些,都是其他书体无法比拟的。


书法家马小安


是的,中国书法分五体,五体之中最难学、最难写的当然是草书!

我想先说个题外话,中国的方言最难学的是那个地方的话?我觉得应该是广东话,因为广东话不但发音与普通话大相径庭,语法习惯与汉语的基本规则也有所不同,甚至白话还有自己的独特文字。

王羲之草书作品(局部)

书圣王羲之的《草绝歌》第一句就是“草书最为难,龙蛇竞笔端!”,可见王羲之也认为草书是最难的书体,而且没有之一。那么草书为什么是最难的书体?因为草书较之于楷书、隶书、行书、篆书四种字体来说,不但具有不同的笔法、结体、章法、墨法等等,草书甚至还要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变化因素,我觉得大致有以下几个两个方面是草书难学、难写的主要原因:

王羲之草书作品(局部)

1、草书的结体和章法难以掌控

“有草法,无定法”,这话不知道是谁最先总结出来的,不写草书的人会觉得这是写草书的人给自己放的烟雾弹,迷魂汤。

其实不是这样,这话很有道理,草书看起来天马行空,随心所欲,其实草书最讲究守法度,每个字必不敢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英雄一定要有出处!

王羲之(草书书法作品局部)

但是真要拿起笔上台创作起来,瞬息万变,气吞万物,闪转腾挪,纵横捭阖,每个字都可能会出乎意料之外,也可能很丑拙,也可能极俊美,换句话说,意思到了就行了。

2、草书讲求瞬息之间需要展现出某种意境

草书已经完全脱离文字知识传播功能,而独立于艺术之林。在我看来,所谓书画同门,书画同源,都是指草书而言,的确,写草书就如同创作一幅水墨画,不但要三五分钟解决战斗,而且要在点画之间,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之间,浓淡之间构筑出某种意境,或高山流水,或青烟古寺,或小桥流水,或家长里短,美人浣纱等等等等,您说这得有多难?

3、草书高度简化,出现很多必须死记硬背、又难以辨认的符号

有个有趣的故事是这样的,说是有位张丞相非常喜欢写草书,有一天,他忽然灵机一动,佳句偶得,赶忙准备笔墨奋笔疾书,用草书把诗句写了下来。然后命侄儿把诗句再用楷书抄录下来,侄儿遇到几个不认识的字,就问张丞相是什么字。张丞相反复辨认了很久,也没认出来自己写的是什么字,于是就责骂侄儿说:"你怎么不早一点儿问我,以致我也忘了写的是什么。"

草书就是这么神奇,情感所致,疾风暴雨,情感不再,烟消云散!这也是草书难学难写的重要原因,许多字已经简化得像西方语言的字母了,实在是不好学习,比如,叔、幸、皆、无等字的写法。

回答就到这里,顺祝大家安康!随文附上了几幅我的近期书法作品,请大家点评,永书我先行谢过。


永书101


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

毫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

这是《黄诀百韵歌》开篇对草书的概述。草书有三难:辨识难,使转难,创作难。

辨识难:学习草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识草。对没有接触过草书的人来讲,草书等于是从新学习的一种文字,不知道它的结构代用符,可以肯定的说,无法看得懂草书。草字符把多种楷书中的偏旁部首归为一个特定的草字符,大大提高了书写的便捷性。由于它的简化,必须记住草字符代表的偏旁部首写法。

使转难:草书的运笔需要连贯性。笔画间的连接靠熟练的运行完全。所谓使转,使指的是纵横牵掣,转指的是钩盘纡回。没有熟练的运笔技巧,很难把草书的使转交接完成。

创作难:草书的创作不同一楷书。楷书掌握了笔法和结构规则,就可以进行创作。因为它是静态的书体,只要按规则进行书写就可以完成创作。草书是动态的,在创作时需要有全局的构思。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就是临帖的时候写的很不错。而独立创作时则不是那么回事。原因就是创作构思欠缺。

草书的创作,不仅仅是掌握了笔法和临帖的惟妙惟肖。还要大量的观欣经典作品。并具有豁达开阔的胸襟。若拘泥于形质,则蹇顿凝滞。若狂放不羁,则浮躁虚滑,没有法度。我新出的专栏《规范的草书,从王羲之十七帖开始》,还有《通向草书的秘诀:草诀百韵歌》对草书的学习有详细的讲解。还有孙过庭《书谱》的学习方法。喜欢草书的朋友可以观看,对认识草书会有所裨益。


子衿书法


草书将篆隶楷行诸体之笔意融会贯通浑然一体,却又不可得见端倪。刘熙载说:“草书之笔划,要无一可移他书,而他书之笔意,草书却要无所不悟”。点划与点划、结体与结体、此行与他行有着连绵不断地紧密呼应关系,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

一字往往有很多种写法,或同体异字,其变化“似无定则”,而又“毫厘必辨”,有着严格变化的限度。通过线条所组成的形体,表达书者的素养、人品、气质、阅历和思想感情,“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表达的越深刻、越强烈,艺术的境界就愈高。


福源8096


草书在书法中不应该是最难学的,但能写出有意境的书法作品却是不容易的。因为每个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写出的草书作品既要显示出自己的特色,又要让别人能看明白是相当不容易的。

字体的整体架构基础来源于楷书,没有扎实的楷书基础,写出的字体就会形散框架无力。楷书相当于童子功,在童子功的基础上才能去练其它高深的功夫,那么练习书法同样如此。

草书,我比较欣赏略草的书法。草书的字体容易辨认犹如行云如水,像少女的长发一样飘逸,字与字之间若联非联既像个体又像连体,藕断丝连。整体草书作品若紧若松快慢有序,整体美观为上品。

草书中的狂草作品可欣赏性差,这是因为狂草作品难以辨认,群众基础性差,只有作者自己才能看懂,从整体美观上来看也难令人满意。

任何事物达到一定的高度都要知道收敛。追求最高的目标是《周易》中"飞龙在天",而追求的最高境界那应该是"亢龙有悔”。草书作品同样如此,"狂"到一定的时候就要知道收敛字体结构,让人易懂明白又能欣赏到其中意境的妙趣,只有这样才能称之为草书中的上品。

草书易练难精,其中的妙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每个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当然体会也是不同的。作者与欣赏者的感觉是相异的,作品既要显示自己的风格也要考虑欣赏的美观度,毕竟作品是用来欣赏的。





来自南通的龙卷风


中国的书法,草书是一个比较容易能够抒情达意的一种表现字体,由于草书具有的自由,在规则中可以挥洒的特点,我们很难将草书当做是一种最难书写的字体,而相反的是三种正体字:篆书,隶书和楷书,它们具备了点画规范和结体严谨,要从正体字的书写来抒发书家的情感,其难度会比草书高上很多,因此真正从书法书写角度来讲,最难写的不是草书,而是这三种正体字。

在历代的书法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行书和草书这两种字体占用了很大的一个比例。以此同时,楷书、隶书和篆书这三种字体的作品就少了很多。

从楷书的角度来讲,迄今为止整个中国的书法史将近4000多年,也只不过出现了四大楷书家。

从初唐的欧阳询到中唐的严真卿,以及晚唐的柳公权和元代的赵孟頫。而其间真正具有影响力的,不过是欧阳询和颜真卿二人而已。

正所谓大道至简,有些看上去越简单的东西,它往往是越复杂的。

正体字的书写要从规范中体现个性,比起草书的书写,来的更为困难。

从字体的演变历史来看,像楷书,它萌芽于汉代末期,流行于魏晋之间,到达隋唐的时候集大成达到巅峰,而从唐代以一直到现在,楷书的字形都未曾改变,能够称上改变二字的唯有习书写风格的不同而已。

因此,

提问者所问的草书是否为书法字体中最难书写的?个人以为应该不是,只要学过草书字体书写的人都能写出他自己个性的草书来。但是,像楷书类的正体字,我们日常都在使用。能够将之写出个性来的却寥寥无几。


书法有云


书法中主要有楷书、行书、隶书、草书等书体,每种书体都有一定的规律和认知方式,都有一定的美学范畴。不论哪一种书体,要想达到一定的高度,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都不容易。作为草书,受众面比较小,字体认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有人就说草书最难写。但我要说只要掌握草法的基本特点,熟悉草书的基本书写规律,勤思苦练,一定会在草书领域有所作为的!




以手写我心


就问.中国书法最难学、最难写的是”草书”吗!我所答的评论就以下几个方面一一

其实很多人有一种简易的说法,有楷书基础,写草书应该不难。结果不是那么回事,草书如果没掌握好仍然写不好。因为在学习草书方法中必须先认识了解,中国书法草书古往今来从发展过程已有几千余年的历史了,草书由来也有历史记载,书法字典有《书法名词解释》理论依据一一

明--董其昌的草书↑

一)草书>为书写方便迅速而产生的一种字体。是草隶、章草、今草、狂草的统称。在我国汉朝初年,通行一种草隶,就是草率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书法,名为章草。到汉朝未期,据传为张芝变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到唐朝,又产生了狂草,不仅一字一笔而成,甚至字字钩联,更难辨认。

二)章草>早期的草书,是汉隶的草写。是由草隶发展形成侣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书法。因书写便捷,广泛流行于东汉。其笔画仍有隶书波磔(捺笔挑势),每字独立,不连写。因当时章奏用这种字体,故名章草。也有说是由史游的《急就章》而得名的。这是一种误解。还有说是汉章帝爱好章书而得名的。

三)今草>草书的一种。由章草结合新兴的楷书写法发展而形成的草体。六朝时为与章草区别,故名今草。据说为东汉人张芝所创。字体没有章草的波磔(捺笔挑势),上下之间的笔势,往往牵连相通。偏旁栩互假借,辨认较难,故流行不广。

四)狂草>草书中最放纵的一体,相传渊源于东汉张芝,开派于唐朝张旭,得名于怀素。其特点是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为我国书法艺术创造了独特的风格。例如唐朝中叶的书法家怀素的自叙帖,字体就属狂草。怀素融合篆书笔法而有所创新,刚劲有力而又宛转自如;在行款、字型结体上,大、小、斜、正,互有呼应,奔放流畅,一气呵成,有如李白的诗歌,可以说是一种古典的浪漫主义艺术。但狂草不易辨认,流行亦不太广。

上四个名词解释.是学草书必须认识了解通懂草书从一开始到形成的演变过程由来是有历史遗留下来的。而上述四点中提到张芝、张旭、怀素,他们的草书都是什么特点哪?

张芝。字伯英,东汉大书法家,人称之为“草圣”。史记,张怀瓘《书断》云:“张芝尤善章草书,出诸杜度、崔瑷云。龙骧豹变,青出于蓝。又创为今草,天纵颖异,率意超旷,无惜是非”,“其章草《金人铬》,可谓精熟至极;其草书《急就章》,字皆一笔而成,合于自然,可谓变化至极”。张芝的突出成就在于今草,“学崔、杜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惜其迹不存。因王羲之《番书论》云:`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好之绝伦,吾佛及也"。张芝的墨迹见《淳化阁帖》,收有五帖三十八行。其中《八月帖》《冠军帖》享誉最高。

汉 张芝的草书一一

张旭。唐书法家。字伯高。精通楷书,草书最为知名,逸势奇状,连绵回绕,具有新的风格。颜真卿曾向他请教笔法,怀素继承和发展了他的草书,而以“狂草”得各,为后世学者所取法。碑刻有《郎宫石记》,草书散见历代集帜中。时以李白歌诗,张旭草书及裴旻舞剑,并称”三绝“。亦能诗。长于七绝,善写景色。

唐 张旭的草书《肚痛帖》一一↑

怀素>唐书法家。字伯高。僧。字藏真,本姓钱,长沙人。初励律法,后精心学书。精研勤学,秃笔成塚,以"狂草"出名。好饮酒,兴到运笔,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而法度具备。评者以为其书继承了张旭的笔法而有所发展,谓之“以狂继颠”或“颠张狂素”。存世法书有《自叙》《苦一笋》等帖。

唐僧怀素的草书《食鱼帖》一一↑

以上内容,对草书学者是必学通懂的起码基础知识。不能因为“我只要有楷.行书基础,一定不难”,错误.若不把基础知识学通悟明,那不会有收效的。写好草书功底难度要点不减楷书、行书功夫。

谢谢!!!


高山我行61845


中国书法的每种展示形式,其难度有点复杂,并不是楷书,行书,草书这样递进的,所以,每种形式想学好,都是难的,故一般来说,并不存在草书最难的说法。

相对于书法个体来说,情况又有不同,根据个人兴趣及性格,有人喜欢楷书,故学楷书肯下功夫也易学好,那么草书他们相对来说就下那么愿意花时间,所以也就不易学好。

有人说楷书是行书及草书的基础,也没有什么大错,学好楷书确实有利于行书草书的学习,但怀素,张旭也不以楷书出名的。

所以,草书对书写者楷书的依赖并不太强烈,只是个人性格更适合哪种书法而己。

尤其是画家,不少画家正楷写得很一般,但他们的行书草歪斜有趣,配合画面效果很好的。

所以,不存在某种字好学难学的问题,只存在学习者的兴趣爱好及个人性格差异,而已!


冷夜烈猫


基本认同,我也觉得在众多的书法艺术表现形式当中,草书应该是最难写的一种书体。\r

我国的书法艺术是关于线条的艺术、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发展、形成了草书,而草书则起到将线条艺术发挥到极致的作用。

草书之所以难写,首先体现在它将各种书体的笔意融会贯通,形成一体,但是又不见端倪。\r

就像刘熙载所说:“草书之笔划、要无一可移他书,而他书之笔意,草书却要无所不悟。”这句话正是对这一难点最准确的阐述。

草书的难点还体现在其多样的变化当中。在草书中,往往存在同一个汉字有不同的变化,或者是同体异字,这种变化看上去好像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法则,但即使是毫厘的变化也能清晰可辨,有着比较严格的变化限度,因此书写是相对较难的。\r

草书难写,表现在笔画书写技巧上面。草书的笔画,字与字以及行与行之间都存在着连绵不断的呼应关系,即使是偶尔存在笔画断连,也要要求笔断意连。\r

草书的难点还在于情感的表达与抒发。书法由各种线条变化组成,并且能够将书法家的素养、人品、阅历以及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内容全部地展现出来,表达的境界越深刻强烈,就说明书法家的艺术境界越高。

草书自身要正其律、要有篆书的骨力,楷书的法度、还要彰显书法家的天赋秉性、思想情感,因此非常难于书写。\r

如果人们要进行书写、就必须要克服种种困难,勇于学习与思考,才能熟练掌握草书的书写技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