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评价一个文学作品好坏优劣的标准是什么?

Jobin的逆袭人生


一千个人一千个哈姆雷特,很多文学作品本来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理解因人而异,说作品哪里不足可以理解,但绝对否定在我看来只能说明这个人对作品存在偏见,如果没读懂又有什么资格来评论?再说,读者只要能从书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就算是一本书的价值了吧!


豫新浪子


下面,就“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以及“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说一说我的认识。

先简单说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第一,概念分析。文无第一,是说,就文学作品或人的文学修养而言,没有分高下的统一标准,所以没有谁是第一。武无第二,是说,就武功本身或人的武功而言,通过比试,一定可以分出胜负。

第二,原因分析。为什么文无第一?因为对其评价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标准不同,结果不同。为什么武无第二?因为通过比试,第二名输给了第一名,人们只知道第一名是谁,而不会记住失败者的名字。

再谈谈优秀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

第一,结构完整。整个文章的框架是完整的,布局是合理的。段落与段落前后有逻辑顺序,各个段落的组合,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没有漏洞。

第二,语言简练。写文学作品,是为了让人读,是为了便于人读。所以,在准确表达意思的前提下,语言越简练越好。

第三,文词优美。我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有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我们有丰富的知识宝库,有大量的优美文词可以借鉴使用。

第四,主题鲜明。每句话的意思要明确。句与句的意思要连贯。段与段的观点要成体系。整个作品要有鲜明的主题。

第五,思想健康。好作品不仅要有鲜明的主题,还要有健康的中心思想。只有健康的作品,才能得到广泛的认可。

第六,价值实用。好作品要对人的工作、学习、生活有实用价值。或给人以美的享受,或教人以方法,或给人以启迪。

总之,好的文学作品,优点大同小异;差的文学作品,各有各的不同。





鉴古成今



松竹118


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我认为在文学艺术的道路上,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有人说“遗憾的艺术”,它的道理亦在于此。那怕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也不是绝对的完美,也称不起“天下第一”!

至于“武无笫二”这种说法,它也不是说“武术”都是第一,只是习武者追求第一的境界罢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一切自称“天下第一”者,终被后人所嘲笑。……

关于如何评判文学作品的好坏?它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只有经过“大浪淘沙”的洗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一切文学作品,都要通过历经的检验!红极一时的作品,不见得一定就好!也不一定就能流芳百世,经久不衰。名不见经传,一时不被认可的作品,也不一定就是“不好”。这就是说任何文学作品,都有它的社会局限性,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打扰和制约。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必需经过历史的考验!

期待你的评论!


老张9844


首先文学作品好坏标准的矛盾,在大师们眼里也很剧烈,意见不一。的确有纳博科夫喜欢奥斯丁、马尔克斯崇拜福克纳这样的慧眼相惜,但也有史蒂文森吐槽惠特曼、尼采吐槽但丁、纳博科夫吐槽陀大爷、斯泰因吐槽庞德、威尔斯吐槽萧伯纳、劳伦斯吐槽麦尔维尔和劳伦斯、斯泰因吐槽所有人、钱德勒吐槽海明威之类例子。这可以推广到一切文艺作品:门德尔松说歌德一度不喜欢贝多芬(当然小门也暗示歌爷爷晚年端庄的灵魂被贝少爷的昂扬给激了);瓦格纳说维也纳集体热爱罗西尼这事“简直让人作呕”;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不对付;马蒂斯刚看见毕加索时也没给什么好话;傅山说他痛恨赵孟頫:“予不极喜赵子昂,薄其人而遂恶其书。“等等。

其实哪怕是一个人自身,读书标准都在随时随地起变化。一个伟大作家晚年和早年的作品可能完全相反,对“好作品”的标准也会大有变更。我身边许多人,都是早年读小学语文课本的道德文章,然后看了两本好书,看见《西厢》就跟贾宝玉一样觉得倍儿美好,读了一身花间金粉气又觉得《古诗十九首》才是冲淡王道。但钟嵘把曹子建列到《诗品》里的上级,不是因为他多么质朴,而是架不住子建哥“词采华茂、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啊!

所以,判断文章好坏,是个很主观的事儿,自己喜欢比什么都重要。非要拿某个标准强加于人,比如文笔、结构、幽默感、悲悯、思想性、戏仿程度等为硬标准,就很难统一。各有艘好嘛。

非要定个标准来”客观的评价一部作品“,我觉得马尔克斯一个念头很有趣。话说福克纳和海明威彼此不对付,但马尔克斯同时粉这俩人。他没拘泥于标准和趣味,而是以一个作家身份说:

“我们写小说的人看小说,就要看这小说是怎么构成的!”

就是说,看小说构成,能让人觉出写一本好小说有多难,得多费功夫。许多时候,某本小说也许不那么好看(实际上相当多大部头都不好看),但是总能够约略感受到:

  ”虽然不好看,但能写成这样,难度极大,非牛人不能为。”

我觉得拿这标准来判断一个作家牛与否,也可以成立。好比下过厨房的人,会知道做一道菜多考验手艺和耐心;跑过步的人,会对长跑的牛人表达钦佩。同样,从想像”他是怎么写成的“出发来考虑,判断作品,比较容易好些。

最简单的例子。《战争与和平》和一个欧·亨利的短篇,比如《麦琪的礼物》吧。都是好东西。你可以说后者更有趣更家常更感人结尾更巧妙更简洁,前者更宏伟更壮阔反映了更多人物和生活宽度。要列优点当然是三天三夜说不完啦,可是大多数人会选择《战争与和平》。理由:哪怕是没写过小说的人都能够感觉,写《战争与和平》的”困难度“,所需要的手艺、知识、精力,要远胜后者。




早上烟火


这个标准很难制定。

有的作家作品,需要几个世纪来解读。

但愚以为,优秀的标准还是有迹可循的。

首先,优秀的作品应该是人文的,绝对不能反人类。

其次,优秀的作品应该有对于现实的反映与思考,即使是非常隐晦曲折的。

对于现实毫无感触,岂非麻木自私的庸众,当什么作家?

其三,优秀的作品应该如诺贝尔文学奖标准——理想倾向。

已努力达到人类从未到达的高度。

其四,因此,优秀的作品应该具有独立的创造性。

其五,优秀的作品应该是丰富深厚的。

如曹雪芹《红楼梦》的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如鲁迅《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的认识深度。

其六,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最优秀的作品,玩文字于股掌之间;最拙劣的作品,于文字手足无措。


大悔忆智冰


文学作品之所以得以经久不衰,有其必然的原因,就文学作品来说,大致归结了三点。

其一。流动性。一篇文章写得再好,格式不对,个别字句不对,内容不实,或者语音不畅,一读到某个地方,就让人感到特别别扭,如刺在喉,卡住了,总归,有明显让人不喜欢读到和读下去的地方,便很难流传。

其二。感染力。花草树木的感梁力,在于其生机,虫鱼鸟兽的感染力,在于其灵性,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取决作品故事的吸引力,人物刻画的活灵活现,语句的优美程度,文章告诫人们的深层次哲理。

其三。穿透力。有的文学作品只在某个时期有读者,过了这个时期就没有几个人再把他翻出来看;有的作品能够流传下来,但只能为少数人称道。

综上,一篇文学作品能够得以广泛地流传,应符合以上几点:流动性大体相当于夫子所说的“文”,感梁力大体相当于夫子所说的“质”,以上三点可总结为“文质彬彬,时空无限”。

总之,评判一部文学其一应该知道这部作品中它说些什么,其一这部作品意味着什么及这部作品是如何表达的,表达得好不好,这部作品值得创作吗。

基于以上这些,一部文学作品的标准也许在你心里以有定评。


危新


文无第一,这个说法也得分具体情况。如果在李白、杜甫之间,确实难分伯仲,但如果在李白、孟浩然之间评判,则立判高下。

窃以为,评价一部作品的优劣,没有统一的标准,但一定有明显的感受力。譬如王维、苏东坡的作品,几乎都是通俗简明的,没有生僻字,却字字珠玑,朗朗上口,过目不忘,又融入对生活的热爱,清新雅致,既有胸怀,又有热情,可以从细末中见天地,都是上乘之作。而有些诗人辞藻华丽,故作卖弄,以致佶屈聱牙,实在难堪佳作。


阳春ChunYang



一部文学作品,自然有它的评价体系,任何文学作品都可以参照这样的评价体系来论断得失短长。

而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不过是民间一句俗谚,用来评价一部文学作品有它合理的成分,但不是唯一的标准,也不必把它当成评价体系的金科玉律。

一部作品的好坏优劣,重点在于评价人于心中的认知体系,和本人的学识、修养、见识有关,却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感受和体味。

在现代文学作品评价体系中,我们将文学作品视之为客体读物,受到来自主观阅读的严重制约,意即读者什么样的意识和风范,那他的审美标准一定就有什么样的差异───一部同样的作品,在不同的人眼里,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层次,也可看出不同的认知轨迹,这是文本阅读对象所决定的。


当然了,作品本身的意蕴和层次也至关重要。

我们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文章:一是文学形象;二是文学典型;三是文学意境;四是文学象征意象。

而这些阅读层次和阅读感受,又要从作品的文学风格和审美特征来体味,具体深入到作品中去,在文采、情调、气势、氛围、韵味这些基本表述中去寻觅,去发掘,去探究,去整理。

具体来说,阅读作品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审美的过程。不仅自己的阅读审美,还有作者的文学风格。这样这些审美取向趋向一致,才有可能达到作者和读者的身心共鸣,也就会让这篇作品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架起沟通和信赖的桥梁,完成一次文学的审美过程。

而一个作者的本身文化属性,也会决定一篇文章的文化差异和价值取向。比如作者的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作者的文学风格与民主文化;作者的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作者的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等等。

这些巧合都碰上了读者的自我认识设定和价值审美,这篇文章才会发挥出来巨大的共识功用,也才会使得文章本身焕发出夺目的神采和光芒,也才会得到很多相同文化人士的认识趋同,也才会一起将文章推送至人所供奉的绝对高度。

所以,不同的审美人群,会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审美层次,这不取决于作者,而是取决于读者。同样的一部作品,有的人读出了心花怒放,有的人则发现了哀伤悲怆,这是读者个体直接造成的审美层级差异,也和读者本人的学识、修养密切相关。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也有它一定的道理。
图片来自网络


龙吟148119260


首先说一下武无第二,是因为对武功的评价很多时候是的双方通过一场擂台或比武,当场就可以检验,评价的标准也很简单:胜者为王!

而文学艺术优劣的比较,很多时候大家是把不同时代、或者同一时代不同人的作品来进行比较,因为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或者说评价标准仁者见仁,就无法判断高下,也不可能把两个作者叫到一起来搞个命题作为进行比试,所以很难分出胜负。

当然,虽然很多时候没有办法对文学作品进行擂台赛,分出个好坏优劣,但还是会有一些基本的评价标准的。

一是在艺术水准上的评价。就是一部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水平、主题的立意高下等等都可以作为评价的标准,还有受大众接受的程度,也是判断文学作品好坏优劣的标准之一。

评价文学作品的好坏优劣的尺度,还有一个就是时间尺度,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尺度都能被认可、被高度评价的文学作品,肯定是一部优秀作品,甚至有的作品当世不被看好,经过历史长河的洗刷、沉淀之后,会发出金子一样的光。反之,有的作品当时可能会风靡一时,但在历史长河中经不起检验,成为昙花一现的东西,其艺术价值就不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