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王朝的最後掙扎---淺談清末預備立憲

當封建制度已經與世界潮流格格不入,當君主專制淹沒在民主科學的浪潮中。一個腐朽沒落的封建王朝開啟了自後的自救。

清朝末年,西方列強接踵而至

清政府的困境

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清政府雖然有開明之士,開啟了洋務運動。一時間自強、求富,各式軍用民用近代企業興起。安慶內軍械所、江南製造總局、輪船招商局、漢陽鐵廠等等。可是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宗旨下,將近代工業體系割裂地移植在一個封建專制的農業國上,終歸難以修成正果。甲午炮響、馬關條約;八國聯軍、辛丑條約.....

封建王朝的最後掙扎---淺談清末預備立憲

圓明園遺址

清政府內外交困,成了列強的在華利益代理人。

當時的清政府遇到了困境

對內:社會矛盾激化、滿漢民族矛盾激化、清政府與革命黨的對立更為激烈

對外:列強為了進一步控制中國,對清政府施加壓力,讓其改革舊式體制,以適應西方掠奪利益的需求

為了應付洋人、為了敷衍資產階級改良派、也為了穩住民眾,同時保住大清江山,清政府推行所謂“新政”,希望以此挽救統治危機。

日俄戰爭的啟發

1904年,在中國的國土上,兩個帝國主義國家打了一仗,名曰“日俄戰爭”。戰前,各方人士都看好國土遼闊、身體素質高的俄國。認為白種人的老牌強國,怎麼會打不過黃種人的東洋小國?

封建王朝的最後掙扎---淺談清末預備立憲

日本

俄國領導層認為與日本的戰爭,只不過是一場軍事漫步罷了。

結果,日本上下全力動員,乃木希典等將領拼了命的打,還真把俄國人打敗了。

消息傳到清政府,輿論譁然,認為俄國雖強,但是以專制而敗;日本雖小,但是以立憲而勝。於是朝野上下,希望清政府實行憲政。

封建王朝的最後掙扎---淺談清末預備立憲

俄國

五大臣出洋

1905年,清政府正式打出仿行憲政的口號,派出了五位大臣出國考察憲政(此舉乃效仿日本此前立憲時 排代表團出訪歐洲)。

這五位大臣分別是:鎮國公載澤、戶部侍郎戴鴻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撫端方、商部右丞紹英

後來革命黨人吳樾炸彈襲擊了準備出國的使團。紹英等受傷不能成行,而且徐世昌兼任巡警部尚書也不能去了,於是,改派山東布政使尚其亨和順天府丞李盛鐸。

出訪五大臣:鎮國公載澤、戶部侍郎戴鴻慈、湖南巡撫端方、山東布政使尚其亨和順天府丞李盛鐸

五大臣回國後,上書建議“”立憲之預備”,認為這立憲有三大好處!

三大好處

一、皇位永固 我大清都君主立憲了,文明開化了,你革命黨憑什麼反對我立憲的清政府,這改良派自然也支持立憲這一政治改革

二、外患漸輕 實行憲政,我就是文明之國,跟上世界潮流了,跟列強也好打交道。

三、內亂可弭 立憲了,就可以敷衍拉攏立憲派,可以通過政治方法抵制革命黨的革命運動,普通民眾也會改變輿論風向。

於是清政府開始預備立憲,但是其中心思想是“大權統於朝廷,庶政公諸輿論”。所以說,清朝的立憲,只是立憲的殼子,繼續其皇權統治。

換湯不換藥,糊弄誰呢?

此後,清政府頒佈了《欽定憲法大綱》,分為正文和附錄。正文是“君上大權”,附錄是“臣民權利義務”。皇帝還是那個皇帝,只是換了個門面。《欽定憲法大綱》裡規定了皇帝的種種特權,近乎是絕對權力,皇帝世襲、萬世一系,皇帝擁有立法、行政、司法、統領軍隊、宣佈戰爭、宣佈戒嚴等權力。而議會則是擺設,許多條文附帶了議院不得干涉、皆非議院所得干涉等限制。對於人馬的權利,更是加上了在法律範圍內的限制,還規定了皇帝可以詔令限制臣民自由。(所以啊,這部憲法大綱,最終解釋權還是在皇帝手上...)

這樣的立憲,讓更多的人看清了清政府的本質,立憲卻成了專制統治的工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