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真正的華夏文化是什麼?誰能說說自己的理?

伍夏1226


華夏文明是一種氣,氣之明國之旺,旺lz道謂於明,明之道在於眾,眾之心旺在自道中,旺與道在於世矚目,安民理德教之興,興則民不殆,民興國旺乃世之興,道存於法在明,明之道在政,政之鑑於行,民眾之政利國利民,文明悠久傳於世,世之進勉於力,力出自民而興


鄉野真人


華夏文化的精髓就在一個字上,這個字就是“道”。

不要以為“道”只限於道家,三教九流各家各派,其核心無不是道,只是大道小道之別,外道正道之分。被道儒兩家共同奉為經典的《易經》,其核心都是圍繞“道”展開的,不管是天道、地道、人道,都隱含在那幾個簡單的,卻無窮變化的爻變上,這個爻變即是道。

《易經》雲“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天地未開時的鴻蒙狀態,此時元氣混而為一,謂之太初、太一也。兩儀即是陰陽,陰陽和合而生四象八卦而萬物。

老子對此有進一步的發揮。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老子的“道”,即是易經的“易”,只是名稱不同,但“兩者同出而異名”而已。老子的“道”一以貫之,始終在講那個“可以為天地母”的道。

孔子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但孔子雖深究“易學”,但是他的主旨還在“禮”上,他研究易學的目的還是為他的政治倫理服務的,他雖將易經列入儒學的五經之首,但只是工具,他的政治理論核心依然在禮,在仁。所以他所說的“朝聞道夕死可矣”的“道”,不是易經的重點“天之道”,而僅僅侷限於維護封建倫理綱常、等級秩序、家庭人倫的人之道的“禮制”“仁愛”。

法家也講道,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人為,法、術、勢雖出於道,但也是道,是最實用的道,這個道可以歸結為:王者尚法,權柄在手,可執生殺予奪之權,此之謂王道。王道唯法、唯權,不唯仁,不唯義,天下人一部法,陟降獎罰生殺,只憑一部法。

墨家的道,其核心依然是“尊天事鬼”之道,要人倫順乎天道,取消儒家有差別的、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仁愛,主張無差別的“兼愛”,奉行從百姓到天子"尚同於天"的原則,通過賢人政治,以實現其天下大同之政治目標。 

總之,華夏文化的精髓只在這個“道”字上,從上古理想政治的“垂拱而治”,到老子道法自然的“無為而治”,到孔子克己復禮的“周禮之道”等等,從不同角度詮釋了華夏文化不同方面,共同構成了華夏文化“道”的基石。


問道黃老


中華文華分四部:經,史,子,集。文祭孔子,武拜關公。春秋末期,孔子周遊列國宣傳他的治國理念,結果四處碰壁,不為所用,“累累若喪家之狗!”退而刪定六經,授徒三千。秦一統,焚書坑儒,二世而亡。漢立國四百二十餘載,中華文化發揚光大!尤其漢武帝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子學說抬到至高地位,歷代追封為“至聖先師”。科舉制度興,道統在儒,治統在官。但入仕做官者都通儒學。。明清制考上秀才,官府發給旗匾銀以示褒獎。考中舉人才有做官資格,考上進士有資格進翰林院。治學以儒為宗,傳承兩仟餘載。今學者不讀經,故有華山雕男根之虞,《素鼓》走不出陝西。曾撰《從尚書稽考祭祀西華山神之樂鼓》覆讀不懂。專訪省考古所史前權威石興邦老,覆我未曾讀過《尚書》。今秦政國帑養鴻儒,文史之鄉沒文史一一一個民族的衰敗,首先是文化的衰敗!徵之華陰城市文化公園,競在北門塑楊玉環,還考據為楊震17世孫!17年曾指謬,城建局邀我講國學!今5月造訪,市行政中心座落在公園之北,路命名為“貴妃路”,令我大為驚詫。今官家掃黑除惡,何以要崇拜楊玉環?嚮往三尺白綾懸頸乎?


王軍鼎


你認為真正的華夏文化是什麼?誰能說說自己的理。

真正的華夏文化是什麼?我認為回答這個問題,要從華夏文化的主流源頭來探索,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2017年,本人曾出版過一本《古庸國——張家界的前世今生》一書,根據本人研究的文獻資料來看,中國的歷史是遠遠超過5000年的。因為,在大約8000至一萬年間的上古時期,中國南方的大庸,也即當今的張家界內,就出現過一個名叫庸國的古國。

由於中國最早的史書《尚書》曾被孔子刪掉了唐堯以前的遠古史,其後的司馬遷雖然在權威的《史記》中有所突破,在堯以前增加了黃帝、顓頊、帝嚳三代帝記,但中國遠古的歷史仍未載入。為此,歷代的許多史學家對此多有批評。所以,《史記》之後,後漢和魏晉時期的史學家們又廣搜古事,稽驗史蹟,紛紛補遺,至宋代劉恕寫出《通鑑外記》、羅泌寫出《路史》、明朝人陳士元寫出《荒史》。至此,自盤古開天闢地以來的中華民族遠古洪荒史,才終於得以完整地傳世。固然,這些古代洪荒史多為傳說,不無“恍惚無稽”,但也並非完全空穴來風。特別是這些洪荒史所載人事、地名、國名,經過本地學者考證,大多都與張家界——古庸國都有千絲萬縷聯繫。而且,古庸國的文化,對後世的影響其實也很大,比如至今一些成語,如“登庸納揆”、“六義附庸”、“庸人自擾”、“附庸風雅”、“中庸之道”等等,現在還在使用就是明證。

故此,以往我們所說的楚文化,或現在講得較多的湖湘文化,其實都沒有古庸文化的歷史悠久,古庸文化才是楚文化、湖湘文化乃至整個華夏文化的真正源頭。所以,我們這些華夏後裔,有很多人血管裡流的文化血脈,追溯起來,也都是從古庸國文化那個源頭裡所流來。

那麼,古庸國的文化有些什麼特徵?簡單點說吧,這個文化就是燧人氏、祝融氏、神農氏所傳下來的光明之火文化,就是伏羲氏創立與產生的陰陽八卦乃至《易經》的文化。這個文化是組成華夏文化的主流文化的真正源頭。再到後來,華夏文化傳承下來,就是黃帝奠國基,堯、舜、禹禪讓之賢政的文化,就是男兒如湖湘古賢人善卷儒雅高潔的文化,也是老子所繼承歸納發揮的德與道的文化,後來又被道家演變成道教文化。而另一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從《周易》中繼承,又進一步創立出儒家的中庸文化。這個文化為歷朝統治者所推崇,也就成了華夏文化的核心精髓了。


牛仔文史


草木秋實謂之華,形容繁茂。夏乃大禹的封國之號,因為後來,大禹的兒子啟建立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其於上述原因,後世稱常將中國稱之為華夏。

關於華夏文化,可以有兩種理解:一是泛泛地理解就是中華文化。二是如果站在夏朝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理解,就是中華文明源頭上的三個重要的文化特質:

第一,以夏曆為代表的農耕文化。因為中華文明的源頭是農業文明,基於種植的需要,中華民族的先人們觀察日月變化,創造了一套自己的天文曆法,即夏曆,也就是我們常講的陰曆,這套曆法最大的特點是更好地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另外,在那樣一個科技極其落後的情況下,我們的祖先能夠建立這樣一套極其精準的歷法,無疑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而這套曆法到今天也一直影響著中國人的生命。我們很多傳統節日都是基於這套曆法。

第二,以祭祀為核心的禮教文化。中華民族重視祭祀,自黃帝時代便有明確的記載,到了夏朝就更加完善,並且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價值體系。其目的有兩個:一是培養一個民族對於天地和祖宗的感恩心。另一方面是建立一套社會倫理體系,進而形成一套社會治理體系。

第三,以占卜為特質的決策文化。伏羲做八卦,到了夏朝日益完善,《禮記》中記載,夏有連山易,到了商朝有了歸藏易,周有周易,後來形成了中國獨特的易文化。


京西劍客


什麼才是真正的華夏文化?!

真正的華夏文化源於先秦諸子,在於一道各用。道儒法三家同源一體,再細化一下就是易,.道.儒.法,醫,兵六家。易為源,道為體,兵為存,醫為生,六家同源為一體,其道為一,用之各異。

易,道,儒,法,醫,兵主導華夏文明向前不斷演化。《河圖》,《洛書》,《易經》,是華夏文明的總源頭是群經之首,其他各家思想皆源於《易經》。

中國文化各家思想都指向同一個道,各家學說的差異只是一道同用,只不過用法存異。這個道是如何來的呢?是錨定天地而來。天地唯一,所以天下也只能有一個道,所謂天下無二道,聖人無二心。

一道各用是指道無分別只是所用有分別。舉一例子,人洗澡三十度就可以,而做飯就要一百度,假如你覺著洗澡的水溫和做飯的水溫不需要分開,你就又可能被煮熟。用道和用水是同一道理。

今時是一個浮燥的時代,好多人都試圖理解世界瞭解未來,但誰都不明白答案就在先聖的經文裡。自古至今,其名不去,以閱眾一用。不能明道,只能用術,如何用道,唯有反覆閱讀領會聖人之學才能明道用道,這是一條沒有捷徑的路。

種地老漢粗人一個回答的不好不喜勿噴!



靈官廟人孫玉龍


答:華夏文化是什麼?認識者所見的角度不同會有不同的回答。思維基礎不同,會有不同的認識方式。二方基礎上,二方純二的認識會把華夏文化做為純外在於他的對方的存在,二方混一的認識會讓自己的見識混同在所見華夏文化裡而自喪主體。二方基礎上的認識構不成現時代的真正意義。

在包含二方的圓基礎所認識的華夏文化,是其中各家的整體,是自我做為主體在其中的整體。

敬天愛人,天人合一的華夏文化,天乃圓,天道圓,自我帶著馬克思主義之魂立於天、天道圓的圓裡,與對象世界,與族群人類是既二分又一體的圓化關係,華夏文化對於自我就是圓化性的文化,活在當代之我的精神中以圓化之,化而成圓的文化,個圓其圓,圓人之圓,圓圓與共,圓中國夢,圓共產主義偉大理想的文化。

謝謝!


圓化者


真正的華夏文化是什麼?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留下來的內容浩瀚如海。通過幾個觀點說說個人想法。

一。漢字

漢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種體現。上下五千年,文字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可以直接和古人“對話。”每個字都是一個文化的基因,不同的結構、筆畫組成一個字,盡顯古人智慧薄大精深。

橫平豎直,方方正正,就是傳統文化對為人處世的一種啟示。每一個的組合都包含著智慧哲理。

二。《易經》

說起易經,基本都知道,但又因為內容的枯澀難懂,感覺又是很神秘,但現實生活中,又是總能發現他的點點滴滴,影響或指導著我們。

比如陰陽學說,變化與不變,時,位等等。在不經意間都會表現出,一種易經的智慧內容,就像與生俱來的本能反應。

三。天人合一

有句說:“順其自然”。在自然規律中學習,不斷完善自我。使天、地、人三者融合,統一,返本歸真。遵循自然規律,順應天時,地利的變幻調整自我修復,融入自然。無我,忘我。

流傳千古的文化,都是久經考究、驗證的精髓。是最終服務於人,為人的需求發展而產生,使人修心養性,明智大理。

感謝閱讀,由心而想,不敢說對與不對,請大家多多指教。

我是醉舞經閣一卷書。關注我。一起探討歷史文化魅力。


醉舞經閣一卷書


作為華夏之源的居民,我也想簡單表達一下自己的觀點。

華夏,也稱“夏”、“諸夏”等。“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三皇五帝就經常在華山一帶活動,重要的部落會議,都在華山上祭祀,召開。

首先華夏的華,應該是說的華山,夏一說是夏水,即漢水,古籍中將“華”、“夏”作為中原,稱四方為"夷蠻戎狄",“華夏”最初僅為一文化概念。華與夏曾相互通用,兩字同義反復,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如《左傳》定公十年載孔子語云:“裔不謀夏,夷不亂華。”這裡的“華”亦即“夏”。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


那麼華夏文化的核心內容是什麼?我個人認為“和”與“易”是核心。

  • 和是整體觀
  • 易是變化觀

華夏文化的內核是“和”,是“和文化”,太極作為中華最古老的文化之一,正是“和”的象徵。

中華祖先最初探索世界本源,從遠古的伏羲高舉三足鳥太陽和女禍高舉蟾蜍月亮這兩個美麗動人的故事起步,走過榛莽荊棘的蠻荒時代,在原始神秘生殖崇拜的母體躁動中,孕育了中華太極文化陰陽思想的文明基因和鮮活的源頭。

歷經神話思維階段之後,我們的祖先開始了理性思維進程,原始陰陽思想昇華為天人合一的整體宇宙觀念,中華太極文化以完整的形態掙破生殖崇拜厚重的外殼脫穎而出,她劈開天地混沌,穿透蒙味沉暗的神學天幕,出現在東方世界。

伏羲是我們遠古的先祖,接受供奉已經很久很久了,普天下的人們都愛戴他,他是我們最早的首領。孔子說伏羲創易的時候,仰望蒼穹,觀察天體現象,體悟宇宙運行規律;低頭俯瞰大地,思考地理山川形成的原因,他還觀察鳥獸身上的紋路,研究不同地域的生物特徵悟出了萬事萬物運行的奧秘,建立了流傳至今的偉大易學。

伏羲至少在六七千年前,就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礎,易是我們文明的根源,所以易才被尊為眾經之首、大道之源,從萌生那一天開始,就一直伴隨著我們,直到今天。像易這樣生命力旺盛的文化,在整個人類文明中,絕無僅有。所以,創易的伏羲才被尊為人文始祖。

《道德經》,講的其實都是道的問題,而道的根本在陰陽,即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而陰陽思想則始於伏羲畫卦,創於一畫開天,畫卦定義了陰陽,伏羲才是“陰陽”思想的開山鼻祖,伏羲畫卦標誌著易的創立。在《史記》中,司馬遷說:“餘聞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講的就是伏羲創易。


“和”與“易”在其自身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兩翼互補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

儒家文化

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所佔分量最大,並對傳統文化的各個層面起主導和支配作用。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儒家學說的宗旨是“求仁”。儒家的“仁”和“愛”相聯繫,孔子說:“仁者愛人”、“泛愛眾”,儒家學說是以倫禮道德為軸心而全面展開,大力提倡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中庸之道和忠己恕人。

儒家學說博大精深,但主要是內聖外王兩大方面。“內聖”是指修身做人,達到內和;“外王”是指齊家治國平天下,達到家和、國和、天下和。

道家文化

是中華文化另一重要支柱。道家崇尚自然,主張天道自然,順其自然,致虛極、守靜篤,清靜無為,“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和睦相待,把“和”作為至上境界。


九撞胡思亂想


不朽的華夏文化

我是假語勿言

華夏文化五千年的輝煌歷程,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不僅讓中華兒女、後世子孫蒙受其福廕,也給世界帶來了和諧與安定。中華先哲給子孫後代留下的寶貴財富,一定可以為當代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寶貴的經驗借鑑。人們“以銅為鏡,可以整衣冠;從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華夏文化史瑰寶首推;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一部華夏五千年文化智慧的結晶,古老深邃的經典。

伏羲時代的易學是《連山易》;首卦為“艮卦”,象徵“山之雲出,連綿不絕”之意。

黃帝時代的易學為《歸藏易》;從“坤卦”開始,此卦象徵萬物莫不歸藏於地。是指人類的文化和文明,都以大地為主,萬物皆生於地,終又歸藏於地。

《尚書》;尚書的注目之處,即所謂“天命觀”;天命是有人心決定的,上天對任何人都沒偏愛,誰能積德,擁有德行,老天就會站在誰的這一邊。

只要君正臣賢;萬民自化,民安則國泰。不僅是人民安居樂業,而且愛敬天地萬物,大自然就會風調雨順,澤潤千秋,後世無患。

《詩經》;《詩經》中樸素優美的語言,和諧的韻律;有著極深的藝術感染力。寫景抒情,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被永遠冠以經典之名,成為了歷代讀書人的必修課。

《詩經》感情真摯,“誦美”和“譏惡”,各得其當,反覆誦之,善惡是非自然清晰。

《詩經》提倡“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中道觀念,對塑造國人的傳統人格,傳統性格之作用,無他可替代。

從華夏文化歷史的人事活動中,擷取教訓,學習前人的做人、臨事經驗,用作自身的參考,做一個誠實的,頂天立地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