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一、學而,二、為政)


《論語》(一、學而,二、為政)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於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論語》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作為儒家經典的《論語》,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範疇:倫理道德範疇——仁,社會政治範疇——禮,認識方法論範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孔子確立的仁的範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係與待人接物的規範,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仁”是《論語》的思想核心。

學而篇 第一

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1.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1.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1.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1.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1.7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

1.9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1.10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1.11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1.12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1.13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1.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1.15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論語》(一、學而,二、為政)


為政篇 第二

2.1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2.2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2.3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2.5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2.6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2.7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2.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2.9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2.10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2.11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2.12 子曰:“君子不器。”

2.13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5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16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2.17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18 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2.19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2.20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2.21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2.22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2.23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論語》(一、學而,二、為政)

讀《經》、《史》、《子》、《集》屬個人愛好,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乃我輩應盡之責,本人才疏學淺,不足之處,歡迎各位批評指正。


\u000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