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军在诺门罕战役中如何破解日军的“猪突冲锋”?

白杨树下谈历史




猪突冲锋是日军对正面突击的特有称谓,猪突也就是像野猪那样横冲直撞。因为日本本土没有狮子老虎,最凶猛的野兽就是野猪,古代日军的软弓、竹枪也很难对付它,所以日军就希望正面突击能像野猪那样锐不可当。

日军白刃战的背后,是因为有强大火力去摧毁敌方火力点,要不然就等着被机枪扫死吧


在对付中国军队时,猪突冲锋还是比较管用的。首先日军火力占优势,可以用飞机、重炮摧毁华军的工事,压制华军的重火力;步兵炮、掷弹筒可以伴随步兵抵近华军阵地,摧毁火力点特别是机枪阵地;然后才是步兵的白刃冲锋,这时华军火力已经严重削弱,很难大量杀伤冲锋中的日军,而日军的白刃战水平又远远高于华军,所以很多时候,日军用猪突冲锋能够攻克华军的阵地。



华军要对付日军的猪突冲锋,往往只能靠手榴弹雨,在台儿庄之战中,华军消耗手榴弹数量超过30万颗。在衡阳保卫战中,华军掷弹兵的表现也受到日军的肯定。正面战场上华军使用手榴弹的数量高达2200万颗,敌后战场有800万颗。但是手榴弹雨也需要很高的意志(要不然会被刺刀吓跑)和作战技能(要不然投不准、投不远),所以大部分华军是玩不了、玩不好的。

但在诺门坎之战中,拥有火力优势的是苏军,日军就傻眼了


但是遇到苏军就完全不行了。在诺门坎之战中,苏军有超过7比1的坦克装甲车数量优势,6:1的火炮数量优势,3:1的兵力优势。日军夺取不了制空权,炮兵也打不过苏军炮兵,苏军装备机枪和冲锋枪数量大,日军还没有抵近苏军阵地就损失惨重了。即使付出很大代价占领了苏军阵地,面对苏军接下来飞机+重炮+坦克的立体反击,日军也守不住。

太平洋战场的猪突冲锋成了自杀冲锋


在诺门坎损失的19000人中,62.7%是因为苏军的炮击和轰炸,所以说要对付猪突冲锋其实也简单,就是用强大的火力去碾压。任你意志再顽强,拼刺技术再高超,也敌不过钢铁。后来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的猪突冲锋更是成了送死或自杀的代名词,因为美军步兵火力密度更高,苏军还在用拉一下放一枪的栓动步枪呢,美军已经人手一支可以八连击的半自动步枪了。


海军史研究会员


日本人又不是真傻逼,不适合猪突的时候猪突干啥?花生米那么好吃啊?

日军猪突看情况,他们本身就擅长拼刺,可以说二战中玩拼刺最六的就是他们,个子矮在拼刺时还是个优势来着。所以在条件合适的时候他们特别喜欢把对手拖入白刃战,比如说诺门罕苏联的火炮和坦克这类重武器数量占了绝对优势

那么正面刚的话火力就吃亏了,所以如果能把苏军拖进白刃战,那么对手的重火力优势是不是没法发挥了,机枪和火炮总不能往自己人身上招呼吧。

但发动白刃战也不可能是隔着几百米一波无脑冲,这样对面的苏军估计能笑开花。都是先一波弹幕掩护,然后打上一堆烟雾弹,借着掩护抵近后看准时机杀入敌阵,这才是猪突的实际玩法,而不是无脑送。

诺门罕战争苏联的胜利压根不是什么破解猪突之类的,而是用最直接的绝对兵力和装备优势碾压。

毕竟当时日本也看到苏联大清洗之后军队的疲态,而且北进和南下派系正在琢磨不定。苏联人当然知道日本人正在跃跃欲试,按照常理来说,诺门罕这个没啥价值的地方完全可以先撤一撤,诱日本人深入之后,拖长他们的补给线,然后在广阔的西伯利亚玩死他们。

但苏联之前在张鼓峰事件中已经吃过亏了,深知如果不在诺门罕用绝对优势兵力扇日本人一个大嘴巴子,谁知道接下来日本人还会有多得寸进尺。加上苏联人在1939年确实很需要恢复元气,西线那边已经是危机四伏,他们是真不想这个时候在东边再开辟一个战争。所以在诺门罕就是直接大手笔投入,把鬼子打疼了,就不敢造次了。


疯狗的轻武


苏军在诺门坎战役中如何破解日军的风“猪突冲锋”?日军的“猪突冲锋”实质上是想搞肉搏战,来它个刺刀见红。对武器落后、缺枪少弹的军队来说,“猪突冲锋”威胁很大,但对装备精良、素质优秀的苏军和盟国军队而言,破解并不难。

“猪突冲锋”是怎么一回事



二战中,日本军队经常出现这样的作战场景:在军官们的带领下,大家先高呼一声“天皇陛下万岁,”然后该拔军刀的拔军刀,该上刺刀的上刺刀。最后上演了集体冲锋,这就是所谓的“猪突冲锋”。

猪突战术在冷兵器时代非常常见,在欧洲和亚洲的历史上多次出现。但是在进入火器时代以后,这种会造成自身巨大伤亡的战术已经逐步退出历史。不过,日本军队仍然抱着猪突战术不放。这也是有原因的,因为猪突战术曾经给日军带来了胜利。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日本军队进攻俄军固守的旅顺港。俄国军队的防御十分严密,日军几次进攻都没有成功。此时俄国的增援舰队正在途中,如果等俄军等到了援兵,那战局将会迅速逆转。在这样的情况下,日军将领乃木希典指挥4万多日军上演了集体大冲锋,这就是所谓的猪突战术。其实就是人海战术加上白刃战,日军在付出巨大伤亡以后,终于占领了旅顺港。但日军的伤亡比俄军多得多,乃木希典的两个儿子在战斗中全部战死。




由于猪突战术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胜利,因此猪突战术成为了日本军队的必须课之一。当时日军有几样必修课:拼刺、夜战、大集团冲锋。这样的战术在20世纪初期确实有些,因为当时自动化武器还不成熟。只要依靠人海战术,还是可以取得胜利的。不过这样的战术在一战期间已经落伍,在索姆河战役中,德国军队精心布置了机枪阵,结果冲锋的英军在一天内伤亡6万多人。在自动化武器逐步成熟以后,依靠人海战术的时代已经远去。日本方面仍然抱着猪突战术不放,其实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日本军队的武器与西方军队相比差距明显。由于武器方面的差距,造成日军不得不继续沿用猪突战术。在二战期间,日军和苏军是最喜欢人海战术的军队。

面对苏联军队,猪突战术失去了威力



在抗战爆发之后,日本军队的猪突战术曾经逞凶一时。这不是因为日军的战术多么可惜,而是因为日军的对手自动武器太少,无法形成密集的火力网。所以日军的猪突战术一再成功,这反而麻痹了日军,使日军更加崇尚猪突战术。1939年夏天,日本军队与苏联军队在蒙古诺门坎地区展开了一轮激战。

众所周知,抗日战争期间的日本军队是十分喜欢白刃战的,他们在战前就经历过系统的白刃战训练,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的白刃战让中国的抗日军民吃尽了苦头。占了便宜的日本人误以为白刃战是战胜敌人的最强战法,然而到了其他战场上,军事工业发达的国家很快就让日本人见识到了什么叫“屠杀”。


日本人很是狂妄自大,他们对于强大的苏联根本就没有充分的认识,他们还以为苏联还是那个被他们击败的沙俄没有进步,然而实际上没有进步的却是日本人。当苏联早已经开始大规模装备坦克装甲车时,日本人还在以豆式战车沾沾自信,还在苦练拼刺技巧。前来观摩的德国军官不禁哀叹,自己出了意大利这个猪队友之外还有一个拖后腿的。



诺门罕之战,日本自认为一定可以轻松获胜,他们甚至喊出只要一个师团就能横扫苏联远东集团的口号。然而战端一开,苏联红军就用猛烈的火炮将日本人打的措手不及,苏联的坦克日本人也对付不了,只能抱着炸药包和汽油弹和苏联坦克同归于尽。日本人在吃过几次大亏之后,终于想到了自己的绝招:板载冲锋。所谓的就是日本人在冲锋时经常喊的“Tennoheika,Banzai!',音为“贴闹黑卡,板载”,意为“天皇陛下,万岁!”

一开始日本人的充分的确很有气势,鬼子兵的狼奔豕突,所以被形象地称为“猪突冲锋”,不过要注意的是,真正有经验的日军作战部队,冲锋时是不鬼哭狼嚎叫唤的,而是闷头利用地形迅速接近。苏联红军一开始还真有些招架不住,然而苏联红军很快就找到了应对的办法,他们不去和日本人拼刺刀,而是发挥了自己手中武器的优势,给日本人好好上了一课。



当日本板载冲锋时,苏联军官往往会命令停火,当然苏联人可不是想要冲上去和鬼子白刃战,而是要等到日本人靠近了再打。等到日本人冲到一定距离后,苏联红军就会换上冲锋枪,对着冲来的日军一阵扫射。要知道虽然冲锋枪射速快,但有效射程短,等到日本人冲到冲锋枪的有效射程后再射击,命中率将会大大提升。苏军人手一把波波沙冲锋枪,日军很快就尸横遍野,日军的板载冲锋很快就变成了自杀性冲锋。

从诺门罕之战之后,日本军队就开始对苏联红军心生敬畏,即便苏联老家被围攻了,也不敢出兵进攻苏联。后来日本人更是宁愿攻击最强的美国也不敢招惹苏联,很大程度上就是苏联人在诺门罕打疼了日本人。

对于日军的猪突战术,有将领做出了公正的评价:“对一个猝不及防、病弱无力的人来说,野猪狂冲过来的确很危险;但对于一群弯弓搭箭的猎户来说,冲过来的野猪正好是盘中餐。”日本军队的这套战术已经落伍,根本不适应二战的需求。


lm爱国者


你好,我是冬雨AK,我来回答一下,破解日军的“猪突冲锋”很简单,只要拥有足够的远程火力和足够密集的火力强度形成严密的火力网,“猪突冲锋”就是送人头!

日本的“猪突冲锋”,又叫“万岁冲锋”“板载冲锋”,是旧日本陆军特有的一种正面突击方式,最早出现在日俄战争时期,是日本“军神”乃木希典“开发”出来的,当时为了争夺旅顺港,而要夺取旅顺就必须夺取制高点203高地,乃木希典命令日军以联队为编制发动冲锋,结果在俄军马克沁机枪和铁丝网 碉堡面前付出惨重代价(推荐电影《二百三高地》),但好在最终击败了俄军,攻占了旅顺,从此,日本陆军把“猪突冲锋”奉为致胜法宝,每当战事胶着难以取的进展时,日军就会集中敢死队发动“猪突冲锋”,而且在亚洲战场屡试不爽!

当日军发动“猪突冲锋”时,要求所有步兵要冒着敌方火力,不顾一切地低头猛冲,同时各中队长、小队长也要挥舞着指挥刀冲在最前面,尽快与敌短兵相接,展开白刃战解决战斗!因为冲锋时低着头像一头横冲乱撞的野猪,所以被称为“猪突冲锋”“猪突冲锋”会给人一种一往无前,视死如归(就是不要命,视生命为草芥)的气势,所以,战斗意志不强 的对手很可能会被吓坏,进而失去斗志落荒而逃。

而这种冲锋必须有个前体,就是己方远程火力强于对手,能够有效压制住对方火力,或者对方装备比较差,难以形成有效火力网(抗战时期,我国军民就是因为装备差,难以形成火力网,这才让日军这种战术逞威),而一旦面对苏联机械化部队,在装备数量 人员数量 自动火力配备 远程火力配备全面碾压自己,再使用这种人数密集的“猪突冲锋”战术,完全就是拿人命往火力网里填,嫌自己死的太慢!

所以,苏联对付日军“猪突战术”,就是使用足够密集强大的火力网,二战后期美军也是如此!


冬雨AK


关于诺门罕战役,有好几个专门的称呼,比如诺门坎战役,哈拉哈河战役,哈拉欣河战役等,是第2次世界大战刚刚开始时,苏联和蒙古军队与日本军队于1939年,在“满.蒙”交界地区哈勒欣河附近发生的一场战斗,其中“满”指日本支持的“伪满洲国”,蒙是指“蒙古”。



其实早在1936年,日本和苏联就签订了互助协议,但是苏联对他的远东边境地区还是忧心忡忡,而且本身日本人也一直在试探苏联红军的军事实力,它趁苏联的目光瞄准欧洲的时候,仅仅在1936年就挑起了33次边界冲突,后来又发生了很多次,日本看到了苏联主要的目标集中在了处理来自德国的危机方面,所以决定发动一次大规模的侵略行动。

1938年,苏联红军占领了阿穆尔河的两个小岛,日本要求撤走军队,但是苏联没有答应,理由是俄中有一个条约,说这两个小岛属于苏联,双方协商,谁也不向争议领土派出军队,可是仅仅过了两天,日本的两只特遣队就在小岛上登陆,同年7月,苏联担心日本人占领具有战略意义的扎奥尔纳亚山和别齐缅纳亚山,从而对波谢特岗造成威胁,所以先派兵占领了这两个地方。

7月29日日满军队在哈桑湖地区发动进攻,不过刚刚开始行动的时候,苏联的远东军司令就命令当地的步兵师做好战斗准备,并且对高地实现了密集的轰炸和炮轰,双方都遭受了重大的损失,日军放弃了对争议领土的争夺。

日本为了迅速集结兵力,开始修建一条新的铁路,从而提高从哈尔滨到齐齐哈尔到海拉尔铁路的运输能力,他们开始准备夺取哈罗星河东岸的蒙古领土,而蒙古的边境哨所,距离边境有12~18英里,附近根本就没有正规的蒙古军队,而协助他们防守的苏联红军第五十七特别军的部队,距离这个地方还有300英里。


日本先是派出特权部队深入哈勒欣河绘制地图,然后又派出飞机开始在空中侦查地形,并且秘密的训练军队,1939年5月11日日本发动了进攻,5月底日本在河东岸集结了1600多步兵900多骑兵还有一批装甲车和40多架飞机,而苏军则掉去一个步兵机枪营,一个装甲车连,一个工兵连和一个炮兵连,还有蒙军和苏军的其他部队。

5月28日日本军队发动进攻准备从两翼包抄蒙古和苏联的军队切断他们撤回哈乐星河渡口的后路,日本的军队数量是占有绝对性的优势最开始压着苏联和蒙古的军队,步步后退但是后来被炮兵部队和步兵连挡住,后来苏军第149团到达战场,双方战斗了一夜,第2天早晨发起反攻,经过两天的激战,日本的官兵被击毙了400多名。

6月初,日军的人数达到了38,000人,还有130多辆坦克,10辆装甲车和220多架飞机,而苏联和蒙古的军队只有12,541人,186辆坦克,226辆装甲车,而此时鼎鼎有名的苏联传奇将军朱可夫也到达了这里指挥战斗。

日本因为它的兵力三倍于苏联的军队所以准备包抄苏蒙军队,日军首先准备用一支强大的部队绕道当地首军的左翼,偷渡哈勒欣河,攻占巴英查岗山,从背后实施攻击,他的步兵和坦克插进苏联和蒙古军队的阵地,一直到河边的时候才被阻止,7月2日,日军已经偷渡到河的西岸,完成了部队的调动,然后占领了巴音查冈山,准备继续向南开进。



聪明的朱可夫猜到了日军的企图,他决定用坦克第十一旅从北面攻击日军,装甲地区里从南面进攻,而摩托步兵第24团从西北进攻,三管齐下,苏联军队突然发动的进攻让日本军队乱了阵脚,三面都被苏蒙军队包围,不过他们仍然顽强抵抗,准备保住巴英查冈山。

7月4日,在苏联红军空军和炮兵部队的打击下,苏联和蒙古的军队对巴音查冈山发动总攻,日军的行动被粉碎,开始撤退,但是日本军队修建的1座浮桥已经被炸退,很多人在逃跑的过程中淹死在河水中。

同年8月1日,日本调来了步兵第7师,第二十三师,三个骑兵团,三个重炮团还有伪满洲国一个步兵旅还有步兵第十四旅并且调来了步兵第1师的所有反坦克炮兵,并且调来了一支重炮部队日军的总兵力达到75,000人,300~500架飞机,500多门火炮300多门,重机枪182辆坦克,所有的部队组成第6集团军,由荻洲立指挥。

而苏联军队也决定实行一次决定性的反攻计划,准备把日军的部队全部歼灭在那里,朱可夫从其他地方调来有步兵第82师第57师,第152师的一个团,还有坦克第6旅,空降兵第212旅,还有一些通信部队炮兵团等等,飞机数量达到515架,为了防止日本识破他们的部队调动,还进行了各种掩护措施来迷惑敌人,直到总攻发生之前,他已经把35个步兵营,20个骑兵连498辆坦克部署到了出发地段。



苏联和蒙古的军队建立了,南部北部和中央三个集群,在8月24日日军计划好的攻势发动之前,苏蒙军队,提前于8月20日发动了反攻,先用100多架飞机轰炸了日军的防御和炮兵阵地,然后发动了全线出击。8月20日当天,北部集群就占领了日军的全线阵地,但是战斗过于激烈,最后被迫后撤。

不过在第2天继续发动战斗,南部剧情包围了敌军侧翼,占领了哈勒欣河的一个支流,仅仅8月21日这一天,轰炸机就出动了200,60架次左右,投放了90多吨炸弹,8月23日,粉碎了敌军的抵抗,600多名日军士兵被歼灭。仅仅用了三天时间,苏军完成了对日军的包围,并且击退了日军的解围行动。

8月24日和8月25日,双方的空军在空中进行了空战,大大小小进行了数10次,击毁了日军74架飞机…在整个哈勒欣河的战斗中,苏联的军队总共伤亡1万人左右,而日本的军队伤亡高达5万多人,直到1939年9月15日,双方签订了协议,这次行动圆满结束。而这次战斗也检验了苏联的装甲部队,发现了t26和t28两种坦克的缺陷,后来设计出了t34坦克。


回到大唐当农民


对于日军的猪突式进攻,苏联谈只是打出了欧洲风格的战争而已,谈不上什么破解,但是日军却无法抵挡苏军碾压式的进攻,被打得丢盔弃甲。

日军在诺门罕战役早期取胜主要是占到了两个便宜。一个是苏联军队的非正规性,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军队职业化,苏联的幅员太辽阔,苏联只能采用建设兵团的编制,这些部队平时要从事各种生产,以满足自己的军需(苏联的这种兵制一直持续到苏联解体)。所以呢,苏联军队的训练度程度比较低,军队与军队之间的协调性也差。

其次,苏军是机械化部队,这种部队非常消耗物资。比如苏军的制式装备是自动化突击步枪,这种武器射速快,弹药消耗也快。在苏日战争早期,由于苏军的军用物资储备不足,使得苏军有枪没弹,拿着突击步枪当烧火棍跟日军拼刺刀,这使得物资消耗少准备更充分的日军就占到便宜了。

但是呢,只要让苏军集结起来以后,他们接受了正规的军事打练,战斗力就会上来了。而且国内知道苏日爆发了战争,各种军需便从苏联西部不断的运送过来,这时候苏军的武器装备优势就上来了,苏军的无线弹药火力网直接向日军猪突式扫射,日军只能被打成肉泥。


优己


“猪突冲锋”是二战时期日军常用的一种步兵战术,即无视对方人数, 像野猪一样冲锋。 “猪”在日本是褒义词,指的是野猪,在日本野猪的地位大概和中国的老虎差不多,说谁是猪就是夸奖他勇敢无畏,一往无前。“猪突”一词就像日本天皇的年号一样,均原自我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比如现在的令和天皇,其“令和”年号出自《万叶集·梅花歌卅二首并序》中的“于时初春令月,气淑风和”;而猪突冲锋战术里的“猪突”则出自《三哀诗·哀吴秀清明府》里的诗句:纷纷彼狼心,跃跃欲猪突。“猪突冲锋”战术的本质是人海冲锋加白刃战,日军首次使用“猪突冲锋”战术是在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中,日军企图攻占俄军固守的旅顺港,但由于俄军防守十分严密,日军几次进攻都没有成功。此时俄国的增援舰队正在途中,如果等俄军等到了援兵,那战局将会迅速逆转。在这样的情况下,日军指挥官第3军司令乃木希典指挥40000多日军上演了集体大冲锋,日军在付出近20000人(其中阵亡9600人,占大冲锋总兵力约近1/3)的巨大伤亡以后终于占领了旅顺港(乃木希典的两个儿子也在大冲锋中战死)。此后乃木希典名声大噪,被日本人奉为“军神”,其发明的绞肉机式的死亡冲锋战术被日军高层美其名曰“猪突冲锋”,以体现对“军神”的敬仰。下图为取得日俄战争胜利后合影留念的日军指挥们,中间畜白色大胡须者即为“猪突冲锋”战术发明者乃木希典。

大规模战争中几乎每个国家的军队都发动过死亡冲锋,唯有日军的“猪突冲锋”能打遍天下无敌手

冷兵器时代就不说了,毕竟短兵相接“猪突冲锋”是没法进行作战的。近代史上规模最大、伤亡人数最多的死亡冲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索姆河战役”,索姆河之战是法国元帅约瑟夫·雅克·塞泽尔·霞飞发动的(英法联军指挥官),目的是突破德军防御,以便转入运动战,同时减轻凡尔登方向德军对法军的压力。1916年7月1日晨7时半,以英军为主力的25万英法联军步兵在炮火支援下发起进攻,视死如归的英军士兵一波接着一波地向德军阵地冲锋,由于遭到德军大量马克沁机枪扫射,英军在一天之内就伤亡60000多人,连续发起三天的死亡冲锋才勉强突破德军第二道防线与法军汇合,整个战役期间英法联军伤亡人数达到79万人,却没能达到预订的战役目的。而日军就不一样了,一旦发起死亡冲锋就一定会获得胜利,尤其是在对付火力羸弱的我国军队时“猪突冲锋”战术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比如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淞沪会战,国军士兵的精神已经被日军击垮,日军一个中队发起的猪突冲锋都能引起国军整团甚至整师的部队溃退。美军也在东南亚领教过日军的猪突冲锋战术,每当看见日军如潮水般奔向己方阵地时即意味着战斗即将结束,因此日军在这个时期是号称“不可战胜”的,其猪突冲锋战术更是令人望而生畏。下图为索姆河战役中被德军马克沁机枪成建制射杀的英军士兵们,英军士兵视死如归的精神无疑是可敬的,以至于德军机枪手都使用英语向他们喊道:求求你们不要再来送命了!

诺门坎战役期间日军“猪突冲锋”战术被苏军“乌拉冲锋”化解

苏军虽然吸取了日俄战争时期的教训,对日军有可能发起的猪突冲锋开展了有针对性的部署。苏军指挥官朱可夫认为对付敌人的死亡冲锋光靠炮火是不足够的,应该像一战时期的德军那样大量使用自动火器大规模杀伤冲锋的士兵才能阻止敌方的疯狂攻势。然而苏军虽然早有准备,但是日军发起猪突冲锋时并不像英军那样挺着胸膛极具绅士风度的整齐划一缓慢冲锋,而是以3人为一组的不规则队形在坦克和装甲车的掩护下实施步坦协同、步战协同袭扰和进攻,苏军防线曾一度被突破,最后在蒙军骑兵(诺门坎战役是日本对阵苏联和蒙古联军)的协同下才夺回阵地,使得战役初期苏蒙联军伤亡十分惨重,几乎每次反扑都要付出惨重代价才能夺回失去的阵地。直到战役中期苏军大量机械化部队以及空军集结完毕后,苏军在多取制空权的情况下对日军发起反冲锋才遏制住日军攻势。苏军的反攻不但有火炮、坦克、装甲车等重火力装备的优势,更有空中优势,在步战协同、步坦协同、步炮协同以及地空协同下对日军发起“乌拉冲锋”,以摧枯拉朽之势瓦解日军放线,如果不是考虑到战线过长以及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苏军甚至可以从诺门坎一直推进到我国东北攻击日军关东军!诺门坎战役是日军自一战以来“猪突冲锋”战术惨遭失败的第一个战例,日军虽然战败,但是该战术还是给予苏蒙联军大量杀伤,苏军可以说是惨胜(苏军阵亡9700人,受伤15000人;日军阵亡8700人,受伤8400人)。下图为诺门坎战役中在坦克掩护下向日军发起“乌拉”反冲锋的苏军,论玩命,苏联红军表示从来没怕过谁,包括把自己比喻为“野猪”的日军。

猪突冲锋战术的终结

日军自日俄战争中使用猪突冲锋这样的死亡战术取得胜利后就一直拧不过这个弯,总认为陆战就非得让士兵进行死亡冲锋才能打赢,不但没有在诺门坎战役中吸取教训,反而越演越烈,在机枪和冲锋枪上都安装了刺刀。可以说日军不管是战术思想研究还是武器装备的研发都在围绕“猪突冲锋”战术来展开的,然而当美军战略中心开始从欧洲转移至太平洋以后日军的“猪突冲锋”战术开始被终结。美军化解日军“猪突冲锋”的办法与俄军全然不同,俄军是用机械化部队的钢铁洪流支持步兵发起“乌拉冲锋”来化解,而美军则是用海、陆、空火力组成的钢铁肉汤来烹调日军,日军就连发起冲锋的机会都没有,因此化解“猪突冲锋”最好的办法就该是美军的这种做法。尽管日军被美军优势火力压得连冲锋的机会都没有,但是仍然给予美军重大杀伤,比如硫磺岛战役,做为战胜方的美军伤亡人数为28600人,而战败方的日军伤亡23700人,之后的冲绳岛战役更是给美军造成难以接受的伤亡,这也美国决心使用原子弹轰炸日本的主要原因,如果炮弹不能完美化解,那就用核武器终结它。下图为正在向硫磺岛开进的美军舰队,本次战役美军一共出动包括航空母舰、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在内的360艘各式舰艇,登陆前对硫磺岛实施为其三天的炮击,发射炮弹2万余发,其中406毫米炮弹203发,203毫米炮弹6472发,127毫米炮弹15251发,在炮击之前美军共出动舰载机1269架次,岸基航空兵1479架次(轰战机)持续不断空袭了42天,投掷各式炸弹6800余吨,所以日军不是不想对美军发起“猪突冲锋”战术,而是没有发起的机会。

不管是日军的“猪突冲锋”战术还是苏军的“乌拉冲锋”,其实质都是以牺牲己方兵力来消耗敌方火力,伤亡交换比非常低,在双方火力势均力敌时尚能在气势上发挥一定优势,然而一旦另一方火力占据优势时这样的死亡冲锋战术就显得十分徒劳了。因此发起冲锋战术应当以战略目的为支撑来实施,而不是以实施冲锋战术来支撑战略目的,在这方面最值得称赞的是志愿军。朝鲜战争中我军火力只相当于二战时期的日军,然而我军发起的冲锋战术则是美军如何发挥优势火力都无法阻挡的,究其原因在于我军发起的冲锋是以快速穿插的形式分割敌军,以求达到包围歼灭的战略目的,冲锋过程中并不与零星敌军纠缠。比如长津湖之战,我军在冲锋的时候甚至不理会与自己擦肩而过的美军,当双方交集在一起时美军根本无法发挥火力优势,因此战后许多美国老兵回忆到:中国兵比之日本兵更可怕,他们一旦发起冲锋就意味着我们即将被包围,这个时候抵抗是毫无意义的,只有抓紧时间逃离那个该死的地方才能救自己一命。下图为在号角声中对美军发起冲锋的志愿军,我军冲锋号的旋律对于一些战后余生的美军士兵而言是一辈子挥之不去的梦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