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和晁错之死为什么被称为文景时代的两大政治悲剧?

亘古怀念说史


观点:贾谊和晁错之死之所以是文景时代两大政治悲剧,是因为他们的政治主张对于汉朝的长治久安有非常正面的积极作用,但都由于外部的压力,使得他们的政治思想没有得到很好地实施,而他们的死对于缓和当时的政治矛盾没有起到任何帮助,汉朝不得不以最为激烈的方式处理国家隐患,而这一切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贾谊的政治主张

1、 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金融统一

当时在黄老“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下,汉朝的国力正在快速恢复,社会上出现了不少经商之人,生活日渐奢靡。贾谊提出重农抑商的观点,认为对于国家而言,重视农业生产和粮食储备是国家富强的根本。

在金融方面,当时汉朝允许私人铸钱,贾谊认为国家应当收回货币发行权,由朝廷统一发行货币。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货币政策主张,可惜并没有得到汉文帝的重视,导致社会上货币混乱。

2、 政治上主张对百姓施加仁义,对诸侯严加防范

对于民众,贾谊带有民本思想的色彩,提出社会大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基,应当对百姓施行仁政,民众生活变得富足,就会更加拥护汉朝。

而对于诸侯王,贾谊非常敏锐地看到了诸侯未来造反的风险,提出诸侯国是否反叛,不在于血缘的亲疏,而在于实力的强弱。应当在礼法上强化严格规定上下尊卑,使诸侯国对汉朝中央敬畏。同时在现有封地上继续分封,让诸侯国越来越多,越来越小,削弱力量。这个政策可谓是汉武帝“推恩令”的雏形,如果能够推行,也许就不会有后面的“七国之乱”。

贾谊的政治悲剧

贾谊敏锐地看到了当时社会的隐患,并且提出清晰有效的解决方案。可惜由于锋芒太露,收到当时周勃、灌婴、冯敬等西汉开国功勋集团的压制和排挤,被贬谪到偏远地区,郁郁而终。而他很多正确的政治主张,没有得到认可,各诸侯国的势力仍然在不断坐大,与汉朝中央的矛盾日益加深。

晁错的政治主张

1、 重农贵粟、纳粟授爵

晁错继承了贾谊重农抑商的政治观点,进一步提出要解决粮食不足的困境。向汉文帝建议国家要重视粟米,不要太重视金银。并且鼓励民间向北部边疆地区输送粮食,甚至可以折算军功,授予爵位。这样的政策大大强化了汉朝边疆对于匈奴的防御力量,为后来汉武帝反攻匈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 强硬削藩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除了外部的大敌匈奴,西汉内部的诸侯国势力才是迫在眉睫的心腹大患。晁错指出诸侯国必定造反,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与其等他们造反,还不如朝廷先下手削藩,对待诸侯王的态度比贾谊更加强硬。

晁错的政治悲剧

吴楚七国之乱打出“诛晁错、清君侧”的口号,为了安抚各诸侯国,汉景帝最终牺牲晁错,腰斩于市。但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太过天真,晁错死后,吴楚等国完全没有退兵的意思,汉景帝不得不抛弃一切幻想,派周亚夫出兵平叛。讽刺的是,即便汉朝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但也仅仅用了三个月就将吴楚等国彻底荡平。

贾谊和晁错的悲剧在于他们的主张都具有政治远见,提出的措施都被历史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如果文景二帝能够采纳并坚持推行他们的政策,汉朝完全可以避免“七国之乱”这一场大动荡。


历史步行街


贾谊与晁错,成名于流芳百世的“文景之治”时期。但这二位优秀政治家的遭遇,却与那个生机勃勃的时代格格不入:贾谊郁郁而终、英年早逝;晁错一心为国,却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身着官服被当街斩杀。两人的悲剧,是封建社会严酷政治生态的生动体现,但在很大程度上被掩盖在盛世光环的之下,让后世往往对此选择性忽视。

贾谊:天才少年,西汉的顶级战略家,却生不逢时

贾谊首次登上历史舞台,是在汉文帝登基的公元前179年。这一年,经朝廷考核,河南郡守吴公的政绩全国第一,为了加以表彰,汉文帝把其召入朝廷,任命为廷尉。为国分忧的吴公,向汉文帝举荐了洛阳少年贾谊,这位时年二十的青年人很快以自己的才华获得了皇帝的青睐(《资治通鉴·汉纪五》):

吴公荐洛阳人贾谊,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馀。帝爱其辞博,一岁中,超迁至太中大夫。

三年后,出于对贾谊才华的欣赏,汉文帝计划授予其公卿职位,但却遭到了执政大臣们的反对(《资治通鉴·汉纪六》):

大臣多短之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

可能会让很多朋友觉得奇怪:汉文帝贵为天子,为何这么轻易被大臣左右?大臣们为何排斥贾谊?

第一个问题,汉文帝登上帝位,有赖于这些大臣。公元前180年,朝廷勋贵们除掉吕氏后,挑选了时为代王的刘恒进京登基,这就是汉文帝。此时的他羽翼未丰满,还需要这些“老人”们的支持,不可能为了一个后起之秀而显得自己“忘恩负义”。

第二个问题,这些老家伙们也明白贾谊确实有才,他们之所以反对,完全是因为不希望汉文帝培养自己的亲信罢了,他们自己才是“专欲擅权”的人。

就这样,贾谊失去了步入权力核心的机会,被改任为长沙王太傅,也就是王爷的老师。公元前174年,又改任梁王太傅。同年,他写出了有名的《治安策》,指出了当时西汉朝廷的几大隐患:“今之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其中,他认为最严重、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即“可为痛哭者”),就是诸侯王强大难治,已经影响了国家的稳定与政权的安危。同时,他并不是最会嘴炮的“键盘侠”,还进一步提出了解决方案: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也就是把原本划给某个诸侯王的大块土地,分散给无数个小诸侯。

他的这一思想,成了后来汉武帝“推恩令”的理论依据,正是按照此思路,西汉王朝消灭了封国制、完完全全变成了郡县制,大一统政权的以稳固;不仅如此,后世许多王朝也遵照了这一理念,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按照此原则分封诸侯王。

贾谊提出的治国战略远不止此,但在他短暂的余生中,一直围绕着解决诸侯割据这一当务之急为汉文帝出谋划策。但谨慎的后者只是将齐国一分为六、淮南国一分为三后,就再也没有进一步的动作。

公元前169年,梁王去世,太傅贾谊也在一年后郁郁而终,时年33岁。

晁错,一心为国却被当做棋子的削藩功臣

在汉文帝时期,晁错担任太子家令。他能言善辩,被太子视为智囊。与贾谊一样,他对危害政权稳定的藩王割据深恶痛绝;而且他开出的药方更为极端:直接把诸侯王的大部分土地收归中央。当然,对这种激进的意见,汉文帝更不会搭理。

除了削藩,晁错对于应对北方的匈奴边患也颇为关切,他给出了“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的著名论断,以此鼓励朝廷对匈奴用兵。不过他最大的贡献,是协助太子、即后来的汉景帝把削藩落到实处。

汉景帝即位后,任命自己的老部下、心腹晁错为内史,后来又提拔为御史大夫。晁错为人耿直,嫉恶如仇,视国事为己任,不惜得罪权贵。公元前154年,在他的坚持与鼓励下,汉景帝决定正式开始削藩。

在得知晁错决意推进削藩后,他的父亲服毒自杀。在这之前,父子间还有一番对话(《资治通鉴·汉纪八》):

错父...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

晁父说:皇上即位不久,你主政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削藩,这种有离间刘氏骨肉嫌疑的事,一定会招人嫉恨,你何苦要如此?晁错答道:确实如此,然而不这样的话,天子难安、宗庙不稳啊!晁父叹息:刘家是安稳了,我们家可就完了。其后服毒自杀。

果然在晁父死后十几天,吴楚等七个诸侯国联合反叛,他们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口号,声称自己是无辜的,要求除掉晁错这个误导皇帝、破坏大局的罪魁祸首。

显然这只是一个借口,但汉景帝也不是善类:既然你们找理由,我就让你们无话可说。没过几天,他召见晁错,以视察城内的借口骗其外出;在东市,身着官服、毫不知情的晁错被施以腰斩之刑(《资治通鉴·汉纪八》):

上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死后,吴王等人自然不会停止造反的步伐,但汉景帝也以此掌握了舆论优势、占据道德制高点,可以毫无心理负担的大举平叛。只是可怜的晁错,到死都没想到,自己忠心耿耿服务多年的太子、皇帝,会没有一丝犹豫的把自己视为弃子,更连累了自己的父亲共赴黄泉。

贾谊未受重用,是由于受制于特殊的政治环境,如果他生在汉武帝时期,一定会成为名垂青史的著名政治家,所以他只是怀才不遇;而晁错的遭遇才是真正的人间悲剧,他并非必须得死,但汉景帝略加盘算,就选择了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处理方案:杀掉自己最忠诚的老部下。可真是“最是无情帝王家”!


正史漫谈


贾谊和晁错两个人都成名于百世流传的“文景之治” 时期

贾谊登上历史舞台是在汉文帝登基的公元前179年,这一年经朝廷考核,河南郡守吴公政绩突出,为了加以表彰,汉文帝将他调到朝廷任命廷尉,一心想着为朝廷分忧,吴公向文帝举荐了当时的洛阳少年贾谊。而当时贾谊年纪轻轻二十多岁,他很快以他自己满身的才华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三年过后,皇帝出于对贾谊才华的欣赏, 计划授予其公卿职位,但却遭到了当时大臣们的反对,可能会让很多朋友觉得奇怪:汉文帝就是皇帝了但为何还这样轻易的被大臣左右?大臣们为何排斥贾谊呢?

因为汉文帝当时登上帝位是有赖于这些大臣的,公元前180年,朝廷勋贵们除掉吕氏后,挑选了当时的刘恒进京登基,这就是汉文帝。此时的他羽翼未丰满,朝中还需要这些“老人”们的支持,不可能为了一个后起之秀而显得自己“忘恩负义” 虽然这些老家伙们也明白贾谊确实有才,但他们之所以反对他,完全是因为不希望汉文帝培养自己的亲信罢了,他们自己才是“专欲擅权”的人。

就这样,贾谊失去了步入权力核心的机会,被改任为长沙王太傅,也就是王爷的老师。公元前174年,又改任梁王太傅。同年,他写出了有名的《治安策》,指出了当时西汉朝廷的几大隐患:其中,他认为最严重、最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诸侯王强大难治,已经影响了国家的稳定与政权的安危。他的这一思想,成了后来汉武帝“推恩令”的理论依据,正是按照此思路,西汉王朝消灭了封国制、完完全全变成了郡县制,大一统政权的以稳固;不仅如此,后世许多王朝也遵照了这一理念,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按照此原则分封诸侯王。

贾谊提出的治国战略远不止此,但在他短暂的余生中,一直围绕着解决诸侯割据这一当务之急为汉文帝出谋划策。但谨慎的后者只是将齐国一分为六、淮南国一分为三后,就再也没有进一步的动作。

公元前169年,梁王去世,太傅贾谊也在一年后郁郁而终,时年33岁。

晁错,一心为国却被当作棋子的削藩功臣

在汉文帝时期,晁错担任太子家令。他能言善辩,被太子视为智囊。与贾谊一样,他对危害政权稳定的藩王割据深恶痛绝;而且他开出的药方更为极端:直接把诸侯王的大部分土地收归中央。除了削藩,晁错对于应对北方的匈奴边患也颇为关切,他给出了“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的著名论断,以此鼓励朝廷对匈奴用兵。不过他最大的贡献,是协助太子、即后来的汉景帝把削藩落到实处。

汉景帝即位后,任命自己的老部下、心腹晁错为内史,后来又提拔为御史大夫。晁错为人耿直,嫉恶如仇,视国事为己任,不惜得罪权贵。公元前154年,在他的坚持与鼓励下,汉景帝决定正式开始削藩,在得知晁错决意推进削藩后,他的父亲服毒自杀。在这之前,父子间还有一番对话:

晁父说:皇上即位不久,你主政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削藩,这种有离间刘氏骨肉嫌疑的事,一定会招人嫉恨,你何苦要如此?晁错答道:确实如此,然而不这样的话,天子难安、宗庙不稳啊!晁父叹息:刘家是安稳了,我们家可就完了。其后服毒自杀。果然在晁父死后十几天,吴楚等七个诸侯国联合反叛,他们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口号,声称自己是无辜的,要求除掉晁错这个误导皇帝、破坏大局的罪魁祸首。显然这只是一个借口,但汉景帝也不是善类:既然你们找理由,我就让你们无话可说。没过几天,他召见晁错,以视察城内的借口骗其外出;在东市,身着官服、毫不知情的晁错被施以腰斩之刑。

晁错死后,吴王等人自然不会停止造反的步伐,但汉景帝也以此掌握了舆论优势、占据道德制高点,可以毫无心理负担的大举平叛。只是可怜的晁错,到死都没想到,自己忠心耿耿服务多年的太子、皇帝,会没有一丝犹豫地把自己视为弃子,更连累了自己的父亲共赴黄泉。

贾谊未受重用,是由于受制于特殊的政治环境,如果他生在汉武帝时期,一定会成为名垂青史的著名政治家,所以他只是怀才不遇;而晁错的遭遇才是真正的人间悲剧,他并非必须得死,但汉景帝略加盘算,就选择了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处理方案:杀掉自己最忠诚的老部下。可真是“最是无情帝王家”!


回看历史123


汉文帝如果早采纳贾谊的限制各藩王的权力和势力,汉景帝时期的各个藩王的势力就不会做大做强;汉景帝当时如果早采取晁错的削藩政策,七国联盟就会被打个错手不及,没有机会联合起来造反。汉景帝杀了晁错,七国之乱不但没有停下来,而且还愈演愈烈。平定七国之乱后,汉景帝借机削减诸侯国领土,并把诸侯任免辖区内官吏的权力收回,才使中央政权得以巩固。

贾谊是经过当时全国政绩第一的河南太守吴公的推荐,汉文帝任命他做了博士官。

在所有的博士官里面他的年龄是最小的(二十多岁)。每次皇帝颁布诏书,都让博士官们发表意见,那些年龄大的博士官们是长篇大论但是都是陈词滥调内容乏味空洞,贾谊的发表意见是言简意赅主次分明,汉文帝觉得贾谊说出了自己心里想的,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不久以后就提拔贾谊做了太中大夫。

贾谊起草了一套他认为合理礼义规定,并上奏皇帝。汉文帝认为还不是实施的时候,但各种法令的变更以及列侯们到自己的封地就任这些规定,都是贾谊最早提出来的。汉文帝非常欣赏贾谊,想让年青有为的他但任公卿的职位。但是周勃、灌英、冯敬等一些朝庭的元老们都很嫉妒贾谊。他们经常在汉文帝面前说贾谊的坏话。汉文帝耳朵软,就没有了主意,把他贬谪到长沙,让他做了长沙王的太傅。

后来,汉文帝的小儿子梁王到该读书的年龄,而且这个梁王非常的喜欢读书。汉文帝就想起了年青有才华的贾谊,于是把他调回京城,让他做梁王的老师。

当时汉朝是百废待兴,制度还有许多的弊端,淮南王和济北王都因谋反被杀了。贾谊多次上书提出改革,应该提倡道德,不应该乱杀大臣和诸侯。当时周勃因为被人诬陷谋反被抓,后来查明并无此事,就恢复他的爵位和封地。贾谊就事论事,说要让臣子们讲道德,讲礼节。*从此以后,诸侯和大臣们有罪都让他们自杀,而不是让他们受死刑(古代刑不上大夫,一般不对高级官员处以刑罚,这是统治阶级的一种特权)。

后来汉文帝封*因谋反而被贬到外地而死的淮南王的儿子为侯*,贾谊但心皇帝会进而封他们为王,就上书汉文帝,告诉他要是让他们发展自己的势力,到时候他们要是为淮南王报仇的话,国家就麻烦了,但是汉文帝没有采纳。

后来贾谊辅佐的梁王在一次打猎中不小心从马上摔下来,不治而亡。贾谊认为自己没有尽太傅的责任,一年后郁闷而死,卒年33岁。

汉景帝即位后,也采用了修养生息的政策,治理国家。景帝当太子的时候,有个管家叫晁错,挺有才能,大家都称他*智囊*。后来,汉景帝把他提升为御史大夫。

汉高祖打下天下后,分封了20多个诸侯国。这些诸侯都是汉高祖的子孙。到了汉景帝时,诸侯的势力变的强大起来,土地又多,向齐国就有70多座城。有些诸侯不受朝廷的约束,简直成了独立王国。

晁错见各诸侯国的发展态势有可能造成国家分裂的危险。就对汉景帝说:*吴王私自开铜山铸钱,煮海水取盐,招兵买马,动机不纯。不如趁早削减诸侯国的封地*。

汉景帝觉的晁错的话很有道理,便下定决心,削减诸侯的封地。过了不久,朝廷找了些理由,削减了诸侯的封地。有的被削去了一个郡,有的被削掉了几个县。

公元前154年,吴、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七个诸侯王国,打着*清君侧,惩办奸臣晁错,救刘氏天下*的旗号,发动叛乱,历史上称*七国之乱*。

叛军声势浩大,汉景帝惊恐之余,想起汉文帝临终时的瞩附:国家有变,就让周亚夫带兵出征。于是,他拜善于治军的周亚夫为太尉,统领36名将军去讨伐叛军。

那时候,朝廷有人嫉妒晁错,说如果杀了晁错,七国就会退兵。接着有一批大臣上书弹劾晁错,说他大逆不道,应该杀头。汉景帝看了这个奏折,竟昧着良心,批准了。

这样,一心想维护汉家天下的晁错,竟莫名其妙的被杀了。

汉景帝杀了晁错,下诏书要七国退兵。这时候七国联军打了几个胜仗,夺了几座城池。根本不拿汉景帝当回事儿?

这时,汉军营里有个叫邓公的官员,到长安向景帝报告军情。汉景帝问他:*你从军营里来,知不知道晁错死了?吴楚答应退兵了吗*?

邓公说:*吴王一直有造反的野心。这次接削地的借口发兵,陛下却把晁错给杀了,恐怕以后没有人敢替朝廷出主意了*。

汉景帝才知道自己错杀了晁错,但后悔已经来不及。多亏周亚夫善于用兵,把七国联军打得溃不成军,一败涂地。

汉景帝平定了叛乱,仍旧封七国的后代们继承王位。但是诸侯们只能在自己的封地里征收租税,也取消了他们干预地方的行政的资格,大大削减他们的权力,汉朝的中央集权才得以巩固。


隐者康司马


历史上人物的悲剧大多是是因为走在了历史的正确方向上,却没有得到当时众人的承认并因此被历史的前进车轮碾碎,成为了历史前进的踮脚石。汉朝文景之治正是因为贾谊和晁错不怕得罪权贵利益,不怕牺牲才换来历史少有的治世,为后来的汉武帝时期腾飞奠定物质基础。历史上所有的盛世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都是有人在为一部分人负重前行。我们只有记住他们,学习继承他们精神才能对的起他们的苦心。



木水田外


贾谊和晁错都是西汉景帝时的一代名臣,才华横溢忠君卫囯,可惜都惨败于政治斗争结局悲惨。前者贾谊纵有一身才华、空存报国之志,却遭周勃、灌婴等忠臣的排挤被外放为官出任梁怀王太傅,最终郁郁而终。后者晁错虽为重臣显贵一时,一心忠于景帝为帮其巩固皇权力主削藩,却惨遭奸臣袁盎陷害,忠心为君却含冤被杀。故西汉这两位忠贞名臣之死被称为不汉汉文景二帝时代两大政治悲剧。


小龙女5505


贾谊过誉了 文章漂亮别的水平末知 晁错亏 周亚夫更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