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奖:在青藏高原上为国找铜矿

铜因其优良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耐腐蚀性等优良性质,被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建筑工业、国防工业等重要领域,是维持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关键性大宗金属之一。但我国铜资源保有储量存在极大短缺,科学家们日以继夜地找矿、勘查,寻求突破。近期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碰撞型斑岩铜矿成矿理论"项目大幅度发展和完善了经典斑岩铜矿理论,极大拓宽了全球斑岩铜矿的勘查区域。

国家自然科学奖:在青藏高原上为国找铜矿

斑岩铜矿是全球最重要的、业界最关注的铜矿类型,为世界提供了70%的铜资源。国际普遍接受的经典成矿理论认为,斑岩铜矿多产于岩浆弧环境,形成与大洋俯冲有关。那么问题来了,我国广大地区、特别是西藏地区等缺乏大洋俯冲环境的斑岩铜矿床成因该如何解释呢?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侯增谦研究团队潜心研究,在青藏高原这一最年轻、最典型的大陆碰撞造山带一扎就是十余年,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最终建立了一套完整、系统的碰撞斑岩铜矿成矿理论。该理论回答了在缺少活动大洋俯冲的碰撞环境下,斑岩铜矿特征及形成机制的问题:

国家自然科学奖:在青藏高原上为国找铜矿

(1) 证实成矿斑岩起源于加厚的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

(2) 发现成矿所需的水来自幔源碱性岩浆的混合注入及源区角闪石分解;

(3) 证实成矿金属及硫主要起源于碰撞前沉淀于下地壳中硫化物的熔融分解;

(4) 发现碰撞型斑岩铜矿呈强叠加的蚀变矿化分带模式。

国家自然科学奖:在青藏高原上为国找铜矿

碰撞型斑岩铜矿理论的创立,拓宽了全球斑岩铜矿的勘探区域,指导了碰撞带斑岩铜矿的勘查工作。"事实上,大陆板块碰撞的范围要比大洋俯冲的范围大很多。我们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突破瓶颈,通过理论创新,指导技术实践,短时间内就在青藏高原发现了十多个铜矿。"侯增谦院士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