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王猛为何选择辅助苻坚,而不支持汉人正统的东晋王朝?

亘古怀念说史


王猛是十六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前秦官至丞相,大将军。是苻坚统一北方的重要谋士。

王猛临终前告诫苻坚内部各族势力是巨大隐患,劝谏苻坚不要进攻东晋,东晋依然被视为中华正统,这其实也是苻坚的内心想法。

既然王猛视东晋为正统,大家会奇怪为什么王猛没有在东晋为官呢。这其中有东晋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原因,当然也有苻坚的因素。

出身贫寒的谋士

王猛出身非常贫寒,贩畚箕为生,其实和刘备境况差不多,只不过刘备站刘姓的先机,会包装自己,成功把自己包装成了了“刘皇叔”。可是王猛就没有这样的机遇了,在东晋门阀大家王、谢、桓、庾把控朝廷大权,寒门士子也很难有所作为。只能隐居山中读兵书,以待时变。

心中正统却投靠无门

永和十年,东晋大将桓温进兵关中,王猛前往拜见,谈天下形势,王猛这是要良禽择木而栖,但是当时桓温把持东晋朝政,也没有收复失地的雄心,只是想借此提高自己的威望借机篡位。王猛拒绝了桓温的邀请继续隐居。

遇明主王猛出山

苻坚是十六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这为氐族贵胄并不像其他胡人残忍好杀。而且还仰慕先进的汉族文化,拜汉人学者为师。苻坚与王猛可谓一见如故,就像刘备遇见诸葛亮一样,王猛为苻坚出谋划策,诛灭苻生夺得王位,在王猛的辅佐下,苻坚兴邦强国,荡平西陲,灭前燕,一举统一北方。甚至出现西域诸国来朝的景象。

王猛临终都告诫苻坚东晋被汉人视为正统,不能轻易攻打,兴邦强国,以待时变。东晋门阀挡道,统一北方王猛也一定程度了实现了自己的抱负,但是王猛不能辅佐东晋北伐一统天下估计也是王猛心中的遗憾吧!


历史观察哨


王猛有多“猛”,我们先看看他取得的一些荣誉。唐朝有个古代六十四将祭庙,王猛位列其中;宋朝的七十二将飨庙,也包括王猛;北宋《十七史百将传》,王猛单独立传。


以上是王猛的武功,事实上王猛是文武全才,国之重器。前秦皇帝苻坚把王猛比作两位古人,一位是姜太公,一位是诸葛亮。苻坚说,有了你,我“优游以卒岁”,当个木头人皇帝就可以了。

可是著名史学家柏杨,觉得苻坚对王猛的评价还不够,他说诸葛亮的军事成就,都不配给王猛拎草鞋。

总之王猛够“猛”,其才独行史册,其德光照日月。

唯一比较遗憾的是,他所效劳的,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氐族政权——前秦,而不是正朔王朝东晋。

那么,作为汉人中的佼佼者,王猛为何不为自己的民族效力,甘当“二鬼子”呢?

出生:王猛的家乡已经不是汉人统治区


王猛的家乡在北海郡剧县,即今天的山东寿光,地地道道的汉人。可惜的是,他出生时西晋早已灭亡,东晋政权在与北方胡人政权的战斗中节节败退,不光收复不了北方,连中原大半土地都丧失了。

按“国籍”说,王猛是“后赵”人,在他出生前两年,他的家乡被羯族政权后赵占领。王猛出身寒门,一家人在战火中颠沛流离,流浪到河北魏郡谋生。

所以,王猛一生都没有踏进东晋地盘,这种天然的割裂,让他很难有机会效力于汉政权。类似的情况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比如元朝的张弘范,很多人说他是汉奸,可事实上他父亲就已经是金国人,他本人出生于元朝,如此切责张弘范,多少有点不公平。

出生地让王猛失去了,为本民族政权服务的先天条件,实在是一个遗憾。


出身:王猛融不进东晋门阀士族集团

事实上,王猛还是有机会效力于东晋的。在他29岁那年,桓温北伐攻克关中。长期远离汉政权的关中百姓,夹道相迎,酒肉相奉。

王猛也很高兴,他急匆匆来到桓温大营求见。会面的场景很特别,王猛一边侃侃而谈,一边不停抓虱子挠痒痒,把桓温看得目瞪口呆。

桓温被王猛的才学所折服,他说,纵观南朝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你。桓温当场拍板,“赐猛车马,拜高官督护,请与俱南。”然而,王猛却犹豫了,思虑再三,他决定放弃了这个机会。

王猛为何放弃难得的机遇?说起来也不复杂,因为出身问题。

王猛出身寒门士族,没有家族根基,而东晋正是门阀士族集团的天下。像王猛这种身份的人,在东晋只能依附于桓氏、王氏、谢氏、司马氏这样的门阀集团,依靠这些集团的赏拔,当个中高级官员,基本就是他的上限,想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那是天方夜谭。

人是没办法战胜环境的,王猛很睿智地看出了自己的短板,他只能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

环境:选择东晋王猛只能做桓温的爪牙

王猛拜见桓温,可以说是兴冲冲去,孤单单回,这个孤单是指他的心灵。通过和桓温的会谈,王猛敏锐地发现两个问题:一是桓温在南朝的地位难以撼动;二是桓温心怀异志。

桓温问王猛,为什么关中的豪杰,只有你一个人来见我?王猛不客气地说:您已经攻克关中,长安就在眼前,却停止攻伐,大家都不知道你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桓温回报以长时间的沉默,他被王猛戳中了要害。

什么要害?桓温就是故意放缓军事行动,目的就是养寇自重,与朝廷分庭抗礼!这个复杂的局面,让王猛迟疑了,他决定咨询自己的老师,再作定夺。

王猛一生很传奇,早年他在嵩山就遇到过世外高人点化,后来又隐居华山,他的这位老师,应该就是一位隐居的世外高人。老师的话,坚定了王猛放弃效力于东晋的机会:


“卿与桓温岂并世哉!在此自可富贵,何为远乎!”

如果你愿意给桓温当马仔,你就去,否则何必舍近求远?

机遇:王猛遇上了赏识他的明君苻坚

果然,第二年就有人找上门来,请王猛出山——东海王苻坚。

苻坚是前秦开国皇帝苻建的弟弟,前秦二世苻生的叔叔。前秦二世伏生,比秦二世胡亥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能徒手与猛兽格斗,战场上把晋军士兵吓破胆,估计项羽见到他也要矮三分。苻生在位期间凶残好杀,荼毒百姓,把父亲留下的辅政大臣杀得光光,凿穿劝谏他的亲舅舅的颅顶,活活吓死生母。

出于忌惮,苻生又把魔掌伸向了亲叔叔苻坚和苻法。苻坚当然不能束手待毙,他其实早就在暗中筹划,干掉苻生抢班夺权的计划。也就是在此时,王猛经人推荐,走进了苻坚的生活圈。

很有可能,王猛也参与了苻坚弑杀苻生夺权的计划。苻坚对王猛一见倾心,任命他为中书侍郎,职掌国家机要。此后王猛的职务不断升迁,从一名白丁,到位列三公,仅用了五年时间。

王猛积极推进中央集权制,强力打压氐族权贵势力,因此他遭遇了权贵势力的围追堵截。苻坚为了支持王猛,不惜对亲旧势力大开杀戒,甚至当众鞭打羞辱。正是苻坚这个强大的后盾,给王猛施展个人才华,创造了条件,也缔造了十六国时期,唯一的治世。

一个人想有所成就,有一个懂自己的领导很重要;懂自己且从无疑心地支持自己的领导,更是可遇不可求;能劈山开海为自己保驾护航的领导,翻翻史书,恐怕也仅有秦孝公、汉昭帝、苻坚等极少数几位。

如果你是王猛,你可能选择抛弃苻坚,转投东晋吗?

现实:汉文化远比汉政权更重要

说到这里,估计会有少数喷子,会指责我为王猛描红。其实不是我为王猛描红,而是王猛的心本就是红的!

王猛与苻坚的惺惺相惜,有一个前提条件——他们都是在奉行汉文化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社会改革和国家统一。

苻坚虽是氐人,他自幼酷爱汉文化,常年的文化熏陶,让他早成了戎狄的皮囊汉人的内核,这就是他能与王猛形成共鸣的基本条件。

苻坚当政期间,亲自耕种,兴修水利,鼓励农业生产,又严厉打压权贵集团,抚恤老弱,致力于多民族和平。他治下的关中地区,被史书誉为“关陇清晏,百姓丰乐”。

对王猛来说,汉家文化中个人的最高理想,不正是“治国平天下”嘛,苻坚所践行的,不正是自己所追求的嘛?

前秦政权上层旧贵族,虽然充斥着大量氐族人,可是治下的百姓不还是汉人为主吗?苻坚积极推进政治制度的汉化改革,甚至竭力消除胡汉之间的差异,这些举措至少起到了抚慰王猛的“红心”作用。

即便如此,王猛的心中始终没有抹去“中原正朔”的思想,他在临终前告诫苻坚:


“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

这段话清晰地表露了王猛的政治倾向,他希望苻坚不要与东晋正朔为敌,要以剪除周边羌虏为己任。剪除羌虏之后呢?王猛没说,我替他说:归政于正朔!

与身为“羌虏”的苻坚,毫不忌讳地说出这种话,可见在王猛的内心世界里,其实一直没有脱离“汉家天下”,这几个沉重的字眼。


寻根拜祖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莫过于东晋十六国,这一阶段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狼烟四起,以东晋门阀世族为代表的汉族势力偏安江南,摇摇欲坠。常说乱时出英雄,就在这一时期涌现出前秦氐族人符坚和汉族人王猛。他俩族别不同,地域不同。应该说不是一棵梧桐树上的两只凤凰,后来却同吃一灶饭,共谋一家事。张预评说"猛谏苻坚不以晋为图也"。王猛是汉人,应当辅佐东晋司马睿才对,怎么和氐人苻坚成了"秦晋之好“呢?答案只能从王猛自身去找了。

王猛画象

寒门出虎子,贫贱志不移。

王猛(325年一375年)字经略,今山东潍坊寿光人,十六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在前秦官至丞相,大将军,王猛出生于贫民家庭,家里贫穷,生活拮据。为了糊口,小小年纪就背负生活重担。他家是编畚箕的,常挑上畚箕去洛阳集市卖货,自小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对人间不平之事有了更多的了解。传说一天卖货的时候,碰到一位鹤发老者,谈吐不凡。王猛向老翁揖拜,老翁连忙说:"王公,您怎么好拜我呀?"那年月兵荒马乱的时代,高人都成了隐土。这老翁把王猛看成是济世之才的隐土。王猛在那乱世之中,一边手不释卷,刻苦学习,广泛汲取各种知识,一边静观局势变幻,谋定而后动,等待明主的出现。

苻坚画像

扪虱倾谈惊四座,谢绝桓温下江南

王猛为人谨严庄重,深沉刚毅,胸有大志。对时局有独到的看法,他也许想南下助司马氏一臂之力,可那帮东晋门阀豪族认识他吗?尤其在门第观念盛行的晋朝,不可能容得下贩卖畚箕的年轻后生,何况他身无寸功。倒是有一个叫徐统的后赵侍中郎官,邀他做功曹(军中幕僚)而被他婉拒。

东晋永和十年,荆州镇将桓温北伐,驻军灞上(今西安市东),王猛听到后身穿麻布短衣去见桓温。桓温请王猛谈谈对时局的看法,王猛在大庭广众之下,一边扪虱,一边纵谈天下,旁若无人。桓温见奇问道:"我奉天子之命,统率十万精兵举大义讨伐逆贼,为百姓除害,而关中豪杰却无人到我这里来慰劳,这是为何?"王猛直言不讳答道:"您不远千里深入北境,长安城近在咫尺,您不去拿下,人们都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肯前来"。王猛点破了桓温拥兵自重不肯出兵的心事,讪讪说道"江东没有一个人比得上您的才干。”后桓温撤兵,请王猛一起南下而被谢绝。王猛知道在土族盘踞的东晋朝庭里,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很难施展抱负,若追随桓温则等于助其篡晋。这是他不愿看到的结果,从内心深处他还是有维护东晋正统地位的思想。

良禽择木而栖,贤才择主而侍

苻坚(338年一385年),字永固,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人),氐族。十六国前秦第三位国君。自幼聪慧,多才博学,有经略大志,爱交天下豪杰,他即位时,前秦社会一派混乱,各民族间仇杀不断。苻坚一面整顿吏治,平息内乱。一面广招贤才,提拔重用了包括王猛在内的一批精明廉洁的汉族士人参与朝政。苻坚和北魏孝文帝一样特别喜欢汉族文化,注意延揽汉族下层有志之人。当时手下人劝苻坚废主自立,他也拿不定注意,便去问时任尚书的吕婆楼。吕说"

我已是屠刀下的人,不足以办成大事。我的私宅里有一位叫王猛的人,他的谋略世间少见,殿下应该请他出来,并向他请教。"在吕婆楼的推荐下,二人一见如故,谈今论古,脾气十分相投。苻坚自认为如同刘备遇到诸葛亮,夸赞王猛说:"王景略固是夷吾,子产之俦也"。把王猛当夷吾,子产(古时贤臣)看待,"卿夙夜匪懈,忧勤万机,若文王得太公,吾将优游以卒岁"。王猛为报知遇之恩昼夜工作,从不懈怠。忧思国事,勤奋努力。使苻坚感觉到好象是周文王得到了姜太公,高兴的没有忧愁了。经过王猛的精心辅佐,苻坚很快站稳了脚根,逐步统一了北方,建立起强大的前秦政权。

吕婆楼画像

后记

王猛是中国成功的政治家之一,他生于乱世而救世于乱世。他是汉族,却抛开种族偏见,择明主而投,救民于水火,为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做出了贡献。他有忠君爱国思想而又不泥古于此。临终嘱托苻坚勿南下用兵,而苻坚未予采纳,淝水兵败,既证实了王猛的远见卓识,也将他经营几十年的前秦基业葬腹于海底,这就是历史!

淝水之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