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正月間真的不能理髮嗎,為什麼?是不是全國都有這個說法呢?

山林小宋哥


這只是民間流傳很久的說法,有的人正月裡照常理髮,正月裡理髮店的生意很好,有的人就不敢讓孩子去理髮的,這要看個人的思想了。


百花齊放161722955


鬼活,誰說正月不能理髮,我恰恰不信邪。年年臘月理髮人多,人多得排隊,師傅又漲價,我就跟師傅說,春節後早點上班,師傅當然笑著點頭說好。活了整整七十了,年年都是正月理,沒出什麼么蛾子。一沒打焉,二沒生病,三沒出什麼事。俗話說得好,“世間怪論天天有,只要不信自然無。"比如說什麼“正月莫看鷹打鳥,二月莫看狗連襠,三月莫看蛇司霧,四月看不得人成雙,"就這四樣,我都看到過,仍然百事大吉。又如農村人說,“理髮不能讓女人理",“扁擔不能讓女人踏過去",讓女人誤與了一輩子光背時,我認為這都是鬼說。不過,一年是一年的事,除舊迎新,能讓人喜氣洋洋,精神煥發倒是真的。


水易48


農曆正月間真的不能理髮嗎?

這源於流傳於民間的一句話。這句話是:正月裡不剃頭,剃頭死舅舅。而這句話,差不多全國名地都有,具體怎麼來的,各地的說法卻也不同。

我就說說我們這兒的吧。傳說,以前有個剃頭匠,家境貧寒,每到過年了,得給親孃舅拜年呀,總得帶點禮物吧,可手裡又沒錢,於是,就挑起剃頭挑子去給孃舅剃個頭。以後,年年如此,直到舅舅去世。

這年,剃頭匠又挑起剃頭挑子想給舅舅拜年順便剃頭,忽然想起舅舅已不在人世,不覺悲傷不已,大聲痛哭。鄰居問起,他說明原委。以後剃頭匠正月裡再也不給人剃頭,因為一剃頭就想起舅舅。思就是想,於是就成了“正月裡不剃頭,剃頭思舅舅。”

又不知過了多少年,以訛傳訛,“剃頭思舅舅”傳成了“剃頭死舅舅”。這下就麻煩了,舅舅們有的還挺怕死,確實有人因為在正月裡剃頭而遭到舅舅的罵甚至打的。

直到現在,大部分的理髮館直到出了正月才開門營業。一方面是因為在春節前誰不理個髮倒飭的利利索索的過個年呢?!過年前理了發,正月裡就不理了。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怕惹舅舅不高興,頭髮長了忍忍,出了正月在理吧。至於沒舅舅或舅舅已不在人世的,那願意什麼時候理就什麼時候理。


白楊731


【正月剃頭死舅舅】算是個老說法了,老到什麼地步呢?清朝初年就有了,一直延續至今,很多老人和家長依然堅信著這條無可考證的“鐵律”。

正月剃頭死舅舅的說法在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流行,這樣類似於詛咒一般的民俗到底從何而來呢?

事情要從女真族髮型說起

影視劇作品中,清朝男性的髮型都像勺子一樣扣在後腦,留一個大辮子,其實這是清朝晚期的髮型,入關之時並不是這樣。

東北地區的女真族在入關之前,就有著自己民族特定的髮型,名曰【金錢鼠尾】,顧名思義,就是隻在頭頂留下銅錢大小的一塊,梳成辮子,像老鼠的尾巴一樣細。如圖:

清軍入關後

公元1644年,滿清入關,同年九月,順治正式遷都北京,清政府為了加強統治,於冬月頒發"剃髮令",規定清軍所到之處,無論官民,限期內自行剃成金錢鼠尾頭。

向來重視髮膚受之父母的漢人哪能接受這樣的變態條件呢,於是紛紛抗議,但清朝統治著絲毫不讓,於是頒佈了更為嚴格的剃髮制度: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在統治者的施壓之下,漢人不得不含淚易服剃髮,《思文大紀》中憤怒寫道:"時剃頭令下,閭左無一免者。金錢鼠尾,幾成遍地腥羶。"

死舅=思舊

到了次年正月,大街上已經幾乎看不到了以前的漢人髮型,只有少數文人還在堅持,他們為了拖延剃髮時間,編了一個“正月剃頭死舅舅”的說法,這裡所說的“死舅”其實是文人玩的文字遊戲,表達的是“思舊”,意思思念舊朝。

當然最後無一倖免,所有人都被剃了發,顧炎武還為此作詩一首“華人髡為夷,苟活不如死!”

總結

總結來看,正月剃頭跟舅舅沒有任何關係,不過今年受疫情影響,大家還是儘量先別出門理髮。


震言


“農曆正月期間不能理髮,理髮會死舅舅”。我國絕大部分地區都有這個說法,實際這是個錯誤的民俗,準確的說應該是誤傳的民俗,我們大可不信,只要理髮店開業,我們想理髮就去理,儘管放寬心,舅舅沒事的。

那麼“正月理髮死舅舅”是怎樣被誤傳的呢?這要從清軍入關說起。1644年清軍入關後,為達到“統一”的目的,強迫漢人(男人)按滿人的習俗留髮,即剃掉腦袋四周的頭髮,只留後腦勺一撮頭髮,然後梳成辮子。這一措施遭到了廣大漢人的強力抵制,甚至不惜採取戰爭的方式抵制。

為何漢人會如此強烈的抵制這一“剃髮令”呢?因為漢人自古以來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傳統,頭髮是父母給的,被視如生命,有一點損毀,都是大大的不孝。正因為有這種傳統思想,所以漢人強烈抵制剃髮。但是清朝統制者也非常強硬,提出“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口號,即誰不剃頭就殺頭。儘管漢人拼死抵抗,但最後都被清兵鎮壓下去。因為清兵勢大,後來漢人逐步屈服,也剃了頭髮,梳了辮子。

儘管漢人剃了頭,表面上屈服了,但內心還是思念以前的傳統的。他們就在每年的年初,即正月期間,以“不剃頭,思舊”來表達對過去的懷念,並形成傳統。但“正月不剃頭,思舊”這一說法傳來傳去,不知何時改成了“正月剃頭死舅舅”,一直傳到今天,到現在有些老人還信這個。

現在滿漢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萬萬不能再因過去的“剃頭令”傷了和氣。至於這個誤傳的民俗“正月理髮死舅舅”,我們知道它怎麼來的就行,大可不必為它揪心。


博超講堂


民間習俗:正月不剃頭的來歷有幾個說法:

一種說法是,在傳統身體觀念中,頭髮發自精血,正月是萌發的時候,剃髮違背天時,所以不敢損傷、妄動。剃頭簡直就是剔命。“去發”的髡刑不在五刑之內,但也是一種刑罰,三國曹操割發代首就是明證。此習自隋、唐以後已廢止:未成丁的孩童,頭髮覆頸披肩;成年後,總髮為髻。

另一種說法是,“剃頭死舅舅”的發源,源於1644年滿清統治者多爾袞入關後頒佈的剃髮令。

為了統一全國的服飾,清朝統治者強迫所有的漢人學滿人的樣子,把頭髮剃光,留後腦勺的一小撮紮成個髮辮。並且這條辮子的形制在整個清代還在發生著變化。

可這種髮型和死舅舅到底有什麼關係呢?

在順治年間,剃頭令被作為了制度來強制實行,但是清朝的統治當時算是外族統治,引起了漢族人的反感,違抗朝廷剃髮令的人比比皆是。

意大利人衛匡國來到中國遊歷時,恰好是剃頭令正在推行的時期,他看見很多中國老百姓為保留自己原來的髮型而不惜進行武力鬥爭時大惑不解。 他的書《韃靼戰紀》中這樣寫道:

“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了武器,為保衛他們的頭髮拼死鬥爭,比皇帝和國家戰鬥得更英勇,不但把韃靼人趕出了他們的城市,還把他們打到錢塘江,殺死了很多韃靼人。實際上,如果他們追趕過去,也會收復省會和其他城鎮,但他們沒有繼續發展勝利,只滿足於保住了自己的頭髮。為剃頭而不惜掉頭,這是意大利人很難理解的。”

可任時間匆匆流去,總有些事情會發生改變。隨著滿清統治者漸漸彌合民族矛盾,滿漢間的隔閡不再那麼大,於是剃掉半個腦袋頭髮的髮型也就被保留了下來。

但是舊國情節卻是很難消解的。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版《掖縣誌》裡寫道:

“聞諸鄉老談前清下剃髮之詔於順治四年正月實行,明朝體制一遍,民間以剃髮之故思及舊君,故曰‘思舊’。相研既久,遂誤作‘死舅’。”

所以“正月理髮死舅舅”並不是正月理髮真的會死舅舅,而是清代生活的漢族人把正月不理髮作為思念舊國的一種方式。但久而久之,民族矛盾緩和了,“思舊”也就誤傳成了“死舅”。

所以,正月剪不剪頭和舅舅的健康並沒有什麼關係。想必,大多數舅舅也不會這麼較真吧。

正月不宜剃頭的說法,發生在清代是比較有可能的。

因為清代之前,漢族人除了僧侶一般並不剃頭,而是把頭髮盤起來。對剃頭的禁忌,在剃頭成為日常生活一部分的清代產生的可能性比較大。

當然,這種說法也沒有完全確定的根據,僅供參考。歷史中經常會發生這種莫名其妙的偏移,一個習俗產生有它的原因,但是後來生活改變,社會變遷,習俗還留存著,原因卻早已湮沒。


我是青鳥


也不是說正月裡不能理髮,因為農曆二月二是龍抬頭,龍抬頭都要理髮的,而一般都在年前剛理過發,距離二月二也就一個月時間,沒有必要在龍抬頭之前理髮,所以一般也就不在正月裡理髮。

“龍抬頭”,意味著結束冬眠、萬物生機盎然,昂首挺胸,揚眉吐氣的意思。






馬靖凱914913


我昨天恰巧回答了一個類似的問題,我覺得解釋的還挺全面的,下面給您說說。

這個可以算是比較著名的民間習俗或者是陋習了。南方已逐漸淡化,北方認這個理兒的還大有人在。如果您媽媽不太喜歡您正月理髮,那就忍忍吧,這也算是孝道的一種吧,也不能算迷信,畢竟晚一點剃頭也不會有啥大問題,如果真有特殊需求需要理髮,那麼就剃唄,無傷大雅。

“正月剃頭死舅舅”,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主要有兩個說法。

第一,主要還是除了親爹親媽,小孩與舅舅的關係還是很親密的,我身為一個舅舅,就很疼外甥女。正月了,過年了,小孩兒想剃頭,沒錢,管誰要啊,舅舅唄,只要張嘴舅舅就給錢,所以,就想起舅舅來了,也就是思舅舅,諧音“死舅舅”,還有啥戴倆帽子死舅舅,都可這麼理解。有錢沒處花阿,一個買字還不夠,戴倆,舅舅給錢買唄,所以就想舅舅了,繼而舅舅就“思”了。舅舅和外甥的淵源由來已久,所以,一定要孝順自己的舅舅。

第二,可能是更正式一點的來歷。

清朝入關後,要求男子剃掉前額的頭髮,留個大辮子。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目的是穩固滿清的統治這個清宮劇太多了,我就不多說了。漢人們無奈,但是有骨氣的一群人,約定每到正月裡大家都不剃頭,表達對前朝的思念,名為“思舊”,意思是“思念舊朝”。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也是為了掩人耳目,“思舊”的諧音舊成了“死舅”,遂有了流傳至今的民俗。舅舅真是居功至偉,如此偉大,背鍋多年,為啥就沒個舅舅節呢,作為舅舅,我真是憤憤不平。

話說回來,這個完全看個人或家人的意思就可以了,不用太糾結,甚至造成家庭不和諧,就太不值了。反正我外甥女要是正月想剃頭,我親自給她剃,這有啥的,要真死了,那還真是太牛了,也算我給中國文化民宿做貢獻了。有些民俗文化還是能保留就保留一點吧,我並不是推崇迷信,畢竟這個也沒啥太大弊端,留點老東西也不為過。


語留人


正月剪頭死舅舅是屬於誤傳。不剪頭的含義是“思舊”,這是從明末清初開始流傳的風俗。當時,清朝命令所有國民必須剪髮,有人為懷念明朝,就在正月裡不剪髮以表示“思舊”。但又不能公開與清朝政府對抗,於是就有了“正月剪頭死舅舅”的說法,一直流傳到至今。

正月不剃頭是指我國大多數地方都流傳著的“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的習俗;該習俗起源於1644年清廷頒佈剃髮令的前後。

實際上,“正月裡理髮死舅舅”的說法實際上是源自於一個“誤解”。清朝後漢人被強制剃髮留辮,他們懷念前朝,心有不甘,會在正月的時候拒絕剃髮以示紀念,有思念舊朝的意味,“死舅”就是“思舊”的諧音,經過人們誤傳就成了“死舅” 。

據考證,1644年清朝入關後,官方要求所有男子留“沙壺頭”,即剃掉前額的頭髮,在腦後扎一條辮子。於是許多人把遵從傳統習慣和懷念明朝的情感結合起來,約定每到正月裡大家都不剃頭,並將這個行動定名為“思舊”,意思是“思念過去的歷史”。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口耳相傳,以訛傳訛,“思舊”的諧音附會成了“死舅”,遂有了流傳至今的民俗。

從一定意義上講,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一種“人倫文化”,注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樣的文化背景促使原本的“誤會”竟形成了強大的力量。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對“節俗”的傳承應有所選擇,現代人應該與時俱進地理解春節的文化內涵。

過春節由“重儀式”向“重文化”轉變,不要因為一場“誤會”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據瞭解,在我國南方一些大城市,正月不理髮的規矩已逐漸淡化,但在我國更廣的範圍內,這一舊時“年俗”還存在,需要人們更新觀念。



逐夢864852842


這個說法其實不對的,在大多數地方,正月不剪頭的原因大多是因為“死舅”,其實在古代正月不剪頭的原因是“思舊”,因為二者同音,所以造成了正月不剪頭的流傳。

所以說,正月是可以剪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