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下的戏曲,昆曲成主流带来的“花雅之争”满足了谁的需求

戏曲,一直是我国古代人们娱乐的一种方式,而戏曲的发展则是在

康乾盛世时期,康乾盛世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在这个时期,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百姓生活的较为安居乐业,政治算是稳定,有了如此的基础,那么自然,文化自然而然的就发展了,在这一时期,古典戏曲,古典小说都开始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同样,在戏曲艺术上,康乾时期的戏剧也较之前历朝历代,注重规整,严格的戏曲格式,转向了重视戏本身的层面,而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小说的发展带动了戏曲的发展,并且逐步治繁荣,而昆曲一直被称为雅部,有着,很多的受众群体,占据着戏曲的主流地位,什么是雅呢?雅就是正的意思,正统意思,昆曲是雅乐,正统而花,就是杂的意思。

向其他野调俗曲,曾经长期受到,统治者以及士大夫的歧视,认为他们难登大雅,同样,在戏曲,据谈话分出“花雅”实际上是带有一定主观性质的,至此,古代封建社会雅俗观念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碰撞、较量,从而,在戏曲历史上,历史学家们将这一时期的争斗命名为“花雅之争”,意为“花部”各声腔与“雅部”昆曲争夺地位战争。

康乾盛世下的戏曲,昆曲成主流带来的“花雅之争”满足了谁的需求

一、昆曲确立了主流声腔的地位

不同声腔的剧种代表了不同的戏曲音乐,昆曲则是康乾时期中流砥柱的位置,被称为,主流声腔是其他声腔所不能及的,整个清朝,上至王公,下至百姓,大多数都喜好昆曲,成为了那个时期的主流,同现在的音乐一样,有古风,有民谣,又有着DJ,戏曲艺术也是如此东西是死的,人是活的,好坏的定义在于人们的喜爱与否。

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下,音乐自然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昆曲能够成为主流,很大程度上也是受了统治者的喜爱,它的形成可以说是社会各层面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有着浓浓的社会性以及历史性。

康乾盛世下的戏曲,昆曲成主流带来的“花雅之争”满足了谁的需求

二、“花部”声腔与“雅部”昆曲相抗衡的原因

说起唯一一个与昆曲分庭抗衡的,那一定是戈阳腔无疑了,乾隆16年花部诸调开始进京,弋阳腔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弋阳腔唱词简单、曲调朗朗上口,成功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花部”腔调中的首领,带领着其余声腔与“雅部”昆曲相抗衡。它的兴起,导致了昆曲一时之间,在京城甚至甚少有人欣赏,人们将对昆曲的喜爱,转向于弋阳腔。

昆山腔一直都被统治者们称为,雅乐正声,直到清朝灭亡之后,各种思想以及的涌入,也把也让各地地方戏开始兴起,昆山腔逐渐没落,不被普通百姓喜爱,昆曲千篇一律的曲调,以及晦暗难懂的文字,让人们感觉到没有新意,花部诸腔子在清朝开始逐渐兴起,乾隆时期清王朝的国力达到了顶峰,而文化也开始了封建时代最后一次的发展。

弋阳腔也随之登上了宫廷戏台,成为统治者日常娱乐的重要部分。那么,以弋阳腔为代表的“花部”诸腔之所以在后期流行起来,并且成为能与昆曲抗衡的声腔剧种。

1、戈阳腔剧目内容通俗易懂,受底层百姓欢迎

在这个世界上,有学识高的学者,自然就有学识低的农民,昆曲成为了人们欢迎的戏曲,然而他的曲目却大多有着严格的曲律,以及限制,而戏曲的辞藻晦涩难懂,若是某户大户人家自小书香门第,又或是统治者,还能够勉强听得懂,可底层的百姓,他们一生只不过是为了填饱自己的肚子,没有什么过多的失望,孩子若是有读书的天赋,咋送他去科举,若是没有读书的天赋,就让他好好的种家里的这二亩地,每天收集粮食就好了。

从而他们根本就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学习那些高超的文学素养,从而,听昆曲也只是听那些平和的语调,对于昆曲的理解根本就不懂,更是解释不通,所以说昆曲是指流行在贵族阶层之间的曲目,然而,戈阳腔却并不是,戈阳腔诞生在田间地头,与劳苦百姓,密不可分,就比如,喜好唱歌的,在种地期间或者是走路期间都会哼上两句。

而且他的演唱风格十分通俗、随和,不像昆曲那样有着严格的曲律,唯一遵守的就只是旧的习俗,不死板,自由自在,并且地方风俗气息浓厚,所以故而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拥有了同昆曲相抗衡的实力。

康乾盛世下的戏曲,昆曲成主流带来的“花雅之争”满足了谁的需求

2、文人士大夫甚少参与戈阳腔的创作

清朝时期,虽然对文字有着极高的限制,然而却也不能阻止音乐在民间的兴起与流传,

弋阳腔的兴起并不是受到了统治者推崇,而是大众之间的喜爱,导致了选择的必然,戈阳腔从善如流,自身的曲调可以同民间音乐以及方言的语塞相结合,从而无论是哪个地区?有何种口音的民众都可以很容易的接受?相比于昆曲的严格限制,戈阳腔拥有了很强的自我改造以及推陈出新的能力。

康乾盛世下的戏曲,昆曲成主流带来的“花雅之争”满足了谁的需求

3、戈阳腔衍生出很多近似的生腔剧种

乾隆时期,弋阳腔其分支声腔在别的地方已流传开了,与各个地区的现状相关联而在实质上发生了改变,已经形成了二代、三代的分支派系,汤显祖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里说过:至嘉靖而弋阳之调绝,变为乐平,为徽、青阳。例如这句话里所说的“乐平腔”、“徽州腔”、“青阳腔”等等,形成了一个更加庞大的声腔体系,从弋阳腔在乾隆后期已经完成了一种完美的升华以及新的转型,它的形态已经以全新的形态流传在底层百姓之中

要说到最为传统的弋阳腔是哪个,人们已经猜不出来了,就比如乐平调等等,他们往上倒其实都是弋阳腔,生腔曲种的优劣并不取决于它本身,而是取决大众的审美,以及时代的审美,以及大众的喜好,首先,花部正腔在乾隆时期之所以能够得到发展压倒性的战胜雅部昆曲,并不是说它的艺术价值要高于雅部。

而是它的传播范围广,受众接受范围高,十分迎合,并且适合大众的喜爱,并且它的创新性强,包容性强,任何曲调地区的风俗都能与它结合,从而成为了人们自己的东西,这就使得了观众在欣赏戏曲的时候,能够产生一种灵魂上的共鸣,从而反映出时代以及文化的内涵,反映出人们的内涵向往以及需求。

康乾盛世下的戏曲,昆曲成主流带来的“花雅之争”满足了谁的需求

三、昆曲作品迎合需求

1、昆曲作品迎合贵族阶级需要

昆曲是怎样崛起的呢?是他迎合贵族阶级喜好以及需要,一种音乐的流行,归根结底是源于它的作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论技巧多么高超,但没有优秀的音乐作品,也难成大器,昆曲,在康乾时期流行于贵族世家文人大夫统治阶级,这些人,他们的阶级性很高,并且家境殷实,有的更是世受皇恩,祖上为官。

从而他们不需要去用自己的体力劳动来换取生活,从而底层百姓在辛苦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候,他们就有时间去寻找生活的乐趣,去寻找自己的热爱喜爱,这导致了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来欣赏昆曲,同样,前文说过,昆曲音乐作品的曲律严格,而他的曲词大多数也都是引用典故以及诗句而形成的,就好比,启蒙时期的孩童,若是让他去读四书五经,那么他很难接受,可若是让他听一些音乐,那么她已经就能安安静静的听下去,展现出喜爱。

在娱乐中就将该学的东西记住了,再加上这些阶级受教育的程度、学识,都比普通民众要高出很多,从而就更加重视这些,同时,在文人聚会时,经常能够用到昆曲中的一句诗词,一个典故,来进行文学上的交流,甚至互相出题去考对方,更有喜欢音乐之人会根据昆曲的曲调小说两句。

江南地区,在康乾盛世,达到了发展的顶峰,那里堪称是整个国家经济最为繁荣、富饶的地方,同样,士绅,富商大多数都聚集在江南,这就导致了这些阶级的数量巨大,而这群人就是昆曲最为核心的消费者,从而,

江南地区官员多腐败,更有许许多多的盐商,靠着贿赂官员目无王法,就在这一股追求享乐,放纵欲望的风气影响下,昆曲成为了这些人日常不可或缺的一个玩的曲目,从而大规模流出流行起来。

康乾盛世下的戏曲,昆曲成主流带来的“花雅之争”满足了谁的需求

2、社会群体求同心理措施

同样,昆曲的流行,有一方面也是社会群体的从众心理,也就是说,它是社会群体,在特殊时期,共同的心理倾向,宋朝时期柳永的词因为文辞优美内容充实,传唱度极为广泛,上至

耄耋老者下至垂髫小儿都能歌唱一二,大家都以会唱柳词为风尚,一部分人在日常生活中歌唱柳词追赶潮流,而另一部分原本对柳词不甚熟悉的人就会受之影响,开始逐渐模仿并学会歌唱柳词,从而使得柳词在更为广泛的范围中得到传播。

所以当有一部分不了解昆曲的人,看到别人喜好昆曲,而这些人大多数都是贵族阶级,从而他在心里上就会认为,昆曲是地位高的人才能听懂的,从而也就装模作样的喜好了起来,更有一部分人,仰慕之人喜好昆曲,从而带着偶像光环的他们也爱屋及乌的,开始喜好写了昆曲,这就是社会群体的连锁性感染和模仿,以及从众心理的带动。

康乾时期,昆曲的流行程度在主要集中在,统治阶级,贵族阶级以及富商等生活质量高的群体中,而其他人多半是一种从众心理的作用,其实从众心理的产生,主要来源于与其他人保持一致、取得其他人的好感从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需要,在社会群体当中,如果个体的行为方式或者流行取向不能与整个群体相同,就会被认为是特立独行甚至被孤立。

在这种社会压力之下,这类人群,往往会抛弃原本坚持的行为方式而与大部分人保持一致,寻求一种心理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在这样的趋势之下,昆曲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但其实在这个时期,昆曲也不为人知的,从一种供人欣赏的艺术变成了人际交往的手段,巩固自身人际关系的手段。

从而在大众普遍从众心理的指导下,昆区成了上层社会特有的身份标志,以及社交手段,更有甚者,听到哪户人家在唱昆曲,别人就会说这户人家一定会家庭殷实,又或者是有着某些高官富商的亲戚不好惹,昆剧的影响到了何种地步?

康乾盛世下的戏曲,昆曲成主流带来的“花雅之争”满足了谁的需求

3、权威者的推崇,激发了昆曲的流行

音乐为什么会流行呢?音乐流行的现象是什么样呢?首先是音乐作品本身要迎合受众需要以及社会先求同心里的渠道,而另一个就是音乐流行的激发环节,从而产生一种权威性的推崇引导,之前说过,昆曲在那个时期神不知鬼不觉的变成了一种人际交往的手段,从而在人际关系中,有一类群体,他的身份地位在这个社会有着很大的优势,他们的行为就是社会的行为,他们的话就是社会的意思。

这个在康乾时期所拥有巨大影响力的阶级,自然是皇家的统治阶级了,封建君主专制在清朝达到了巅峰,从而,身份高低贵贱的观念也是深入人心,而皇家统治阶级对昆曲的推崇,可以说为昆曲的潮流与发展起了主要的作用,在乾隆中期,秦腔开始盛行了起来,成为了与昆曲相抗衡的花代表。

然而,不管民间多么盛行,在那个时期,统治者的一句话往往能够决定历史,从而清政府看到昆曲的地位愈发危险,于是禁止演唱秦腔,据史料记载,当时

“除昆、戈两腔仍听其演唱外,其秦腔戏班,交步军统领五城出示禁止”,秦腔的戏班一律改归昆曲、弋阳两腔,如果不愿遵从禁令的则要“递解回籍贯”。

康乾盛世下的戏曲,昆曲成主流带来的“花雅之争”满足了谁的需求

而昆曲在,康熙时期开始兴起,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尤其是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对昆曲的演出,可以说是情有独钟,更是将昆曲剧目修纂成册下发到百姓家中,用于思想教化、巩固统治。正是由于具有权威性的统治者对昆曲的推崇以及对其他声腔的压制,才更使得昆曲广泛流传于世,在一定时期成为主流声腔,导致了昆曲音乐的流行现象。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整理及分析,我们了解了,在康乾时期以昆曲为代表的戏曲流传甚广,并且在政治、经济、社会受众心理等共同作用的推导下,成为了一种主流的唱腔,也同时看到了,早在康乾时期,戏曲剧团便已经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普遍现象,从而,让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了自身不可撼动的地位。

康乾盛世下的戏曲,昆曲成主流带来的“花雅之争”满足了谁的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