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疾控专家回应称,尚无证据支持气溶胶传播是新冠肺炎主要传播途径?

曹猫鱼


2月9日,国家卫健委新公布了《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 修正版)》。其中显示,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还是“尚待明确”。


经呼吸道直接传播是指患者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呼出的气体近距离直接吸入导致的感染;接触传播是指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导致感染。

“气溶胶”传播是什么?

病人喷嚏、咳嗽、讲话、呼吸等活动会呼出带病毒的飞沫,其中大的飞沫,最大的可以到肉眼可见的部分,会很快沉降到地面,小的飞沫中的水分会在几秒内蒸发干形成飞沫核。小飞沫与飞沫核可以合称为气溶胶。

举个例子,几十米之内没有人,但你仍可闻到烟味。闻到的就是烟草燃烧后形成的几百纳米左右的颗粒。我们所说的“雾霾PM2.5也是一种气溶胶颗粒。越小的颗粒,空气的粘性作用就越明显。微米级的颗粒在空气中像是芝麻撒在蜂蜜里,几乎不下沉,就很容易被人的呼吸道吸入。

含有新冠病毒的飞沫核,与烟草燃烧后的颗粒尺度类似。若被吸入体内,就有可能导致感染。

“气溶胶”很可怕吗?为什么尚无证据支持气溶胶传播是新冠肺炎主要传播途径?

气溶胶虽形成容易,但感染人还没有那么容易,还要极高的数量级。所以,尚无证据支持气溶胶传播是新冠肺炎主要传播途径。

气溶胶传播没有那么可怕,所谓“到处飘着病毒”是不严谨的,除非你家正好就在一个重要的浓度非常高的污染源附近。普通市民继续按照以前的防范措施,勤通风、勤洗手、戴口罩,不需要过度恐慌这是一种“新传播方式”。

如何预防“气溶胶”传播?

1、室内要多通风。通风差的场合中病毒浓度会上升,如果暴露时间又足够长,风险比较高。

2、冲马桶时,盖上马桶盖再冲。每个地漏灌上水,把水封做好,防止楼下的气溶胶上来等。

3、有人的密闭空间,尤其是在电梯中,一定要戴口罩、小心触摸(可用钥匙或手指背关节处)。电梯间通风很差,又是小空间,空气中病毒的浓度会上升。

4、回到室内后,及时洗手,尤其是接触过外面公共设施的部分。及时对手机、钥匙等手常触摸的物品消毒或清洁。

除此之外,要勤洗手、勤擦洗、与他人隔开距离。

总之,自始至终要理性上重视,不要情绪上恐慌。


黄药师手记


气溶胶,是由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如果这些质点为液体,叫雾;如果是气体,叫烟。气溶胶的消除,主要靠大气的降水,或者小粒子之间碰撞合并、凝聚成大粒子而沉降。

也就是说,气溶胶是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可以飘得很远!

其实大家留意新闻和“传言”就知道,一家人中某个人感染了新冠肺炎,家里其他人确实很容易被传染,但并不是肯定所有人都被传染的。如果是气溶胶能够传播,那么必然全家“中招”——除非您能够一直捏住鼻子不呼吸。所以说,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非常小,这是委婉的说法,直接一点的是不会通过气溶胶传播!

专家并不想害您,其实他们想表达的是另外一种意思。

最常见的间接接触、极端的被飞沫直接喷您一脸、在封闭空间内吸入未来得及沉降的空中飞沫。

作业又来了——专家说的气溶胶传播指的是哪一种情况?

如果您的答案是“吸入未来得及沉降的空气中飞沫”,那么,恭喜您,答对了!

如果把在空气中还未来得及沉降的飞沫看作“气溶胶”,那么这种传播是合理的,并且确实风险是很大的!

带病毒者猛咳嗽、狂打喷嚏又不采取措施(戴口罩、掩嘴巴),喷洒出来的飞沫悬浮于空气中,但一般会在短时间内沉降。但如果是在封闭的空间内,人流走动带起空气湍流,这些悬浮在空气中的飞沫就迟迟不能沉降到地面,确实可以看作“气溶胶”而有传播病毒的风险了。

上面的情况在疫情形势下大家已经注意回避了。还有另外一些情形:在吸痰、气管插管等操作时,患者突然呛咳,大量带病毒的飞沫喷涌而出,在患者面前形成一个暂时性的饱含飞沫微粒的雾气团,近距离的操作者如果没有很好的保护措施就容易被传染。

专家提出“气溶胶传播”的说法,很可能就是想提醒医生、护士还有照料患者的家属注意采取措施预防感染吧。


儿科医生柯志勇


首先,目前有专家判断存在“气溶胶传播”是一种推测,而不是基于科学事实的“结论”。中疾控专家说的“尚没有证据显示新型冠状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是基于目前事实证据的科学判断。

从现实操作的角度说,按照“有可能”去进行防护是谨慎的操作。尤其是对于医院插管操作等场所,按照防护气溶胶传播的标准去保护医护人员,是完全有必要的。

大家关心的是:万一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我该怎么办?

病毒感染人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病毒依然具有感染人的活力,二是病毒的浓度足够高。

对于公众来说,有两个关键点:

1、通风良好的场所,形成的气溶胶随着空气的流动很快被稀释了。飘荡的距离越远,被稀释得也就越厉害,浓度也就越低。

2、冠状病毒的存活能力并不强。它被一个外套膜包裹着,外套膜上有几种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对于它感染宿主不可或缺——如果它们变性失去了天然构型,病毒可能也就失去了感染能力。从现在的信息来看,56 °C下30分钟就可以杀灭,说明这些蛋白的稳定性并不高,很容易失去活性。在形成气溶胶的飞沫液滴非常小,小到比病毒大不了多少。当病毒处在这样的小液滴中,就相当于处于空气和水的界面上。病毒分子上的蛋白可能被界面效应变性,从而失去感染能力。换句话说,远处飘来的气溶胶,即便是含有病毒,也已经是“死病毒”了。

基于以上两点,中疾控专家认为“尚没有证据显示新型冠状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更为合理。而且,这种方式存在的可能性也确实很低。

对于广大公众来说,按照之前推荐的防控措施做好防护即可,即:

1、早发现、早隔离

2、尽量不去人群聚集的地方;

3、如果不得不去,戴好口罩;

4、尽量不用手触碰公用设施,不用手去触摸眼睛、鼻子和嘴巴;

5、勤洗手,尤其是触摸过公共设施之后立即洗手。

不用恐慌,做好自己。#战疫必胜#


松鼠云无心


关于气溶胶传播尚待确定

专家说没有证据显示新型冠状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我们就可以完全放心了吗?我们可以完全不预防气溶胶了吗?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传播途径↓↓

①直接传播是指患者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呼出的气体近距离直接吸入导致的感染;

②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待确定)

③接触传播是指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导致感染。

什么是气溶胶?

气体中稳定分散悬浮的液态或固体小颗粒叫做气溶胶,之所以翻译为 “胶”,大约就是取颗粒与媒介之间黏黏糊糊、难分难舍之意。


😣😣我经常有这样的经历↓↓

走在楼道里甚至路上,明明周围几十米之内都没有人,但仍然可以闻到烟味。闻到的就是烟草燃烧后形成的几百纳米左右的颗粒。这就是气溶胶!


😣😣排泄活动也可以产生气溶胶

所以"粪口传播” 主要可能是通过气溶胶和呼吸传播。气溶胶传播距离远的超乎想象澳大利亚马流感传播事件。这些马场间距平均距离约为1公里,最远达13公里,而飞沫传播1-2米!返工潮来了,深圳要特别注意防范长距离传播能力的气溶胶


气溶胶传播的惨痛案例

17年前的非典,香港淘大花园发生321人感染SARS病毒,致死42人的惨痛案例,调查显示,是含SARS病毒的粪便通过污水管道进行气溶胶传播。


虽然新型冠状病毒不是SARS冠状病毒,我觉得该有的预防还是要有的,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健康比什么都重要,毕竟一感染,麻烦一大堆,生命还受到威胁!

钟南山说了,新型冠状病毒感不是 SARS冠状病毒。


预防气溶胶2个点很重要

很多专家科普了很多预防气溶胶的方法,我就总结两个点:

1、注意马桶,洗手间马桶不用的时候要盖盖子,盖上盖子再冲水,其次,建议用塑料袋子装好水堵住下水口,预防粪口传播。


2、所有地漏,洗手盆下水口不用的时候要堵住,要特别注意消毒。


当然啦,气溶胶传播远没有直接接触传播厉害,也不必过度恐慌!


李糖营养屋


专家的话应该会相信的吧,不过目前的形势我还是小心为上把鞋子脱在门外或者消毒过鞋底后再进家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