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不好的人是需要休息還是需要鍛鍊?

陳嘉琦21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首先要分清楚是什麼樣的心臟病?心臟病是一類循環系統疾病的總稱,包括先天性心臟病和後天性心臟病兩大類,病因不同,疾病所處的階段不同,是休息還是鍛鍊是需要根據具體疾病病情決定的。

先天性心臟病包括哪些?是否可運動?

心臟在胎兒時期發育異常所致的心臟疾病稱之為先天性心臟病。主要包括肺動脈狹窄、主動脈縮窄、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法洛氏四聯症及大血管錯位。在疾病早期可以沒有症狀,但當疾病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會有不同程度的症狀出現,因此建議適當運動,提高身體素質,但不建議劇烈運動,例如長跑、打籃球等,因為劇烈的運動會增加心肌耗氧量,也可引發心衰的發作,甚至猝死,建議及早進行手術治療,避免對身體發育造成影響。

後天性心臟病包括哪些?是休息還是運動對患者更有益?

後天性心臟病是出生後直到老年各個時期心臟大血管受到外在或內在因素所致的疾病。主要包括冠心病、風溼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感染性心臟病等等,對於有明確病因的心臟病針對性的進行對因治療即可,對於由於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慢性心臟疾病,則根據心功能情況決定是休息還是運動。運動康復治療是近20年來最新的治療方式,對多臟器、多系統疾病治療都有積極肯定的效果。對於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採取臥床休息能起到心功能恢復的作用,這種觀點得到學界一致認同,對於病情較穩定的Ⅲ級和Ⅳ級以上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臥床休息反而不是最佳選擇,適當的運動具有改善心功能和生活質量的作用。因此,我們的答案是根據患者的心功能分級正確選擇是運動還是休息才是最科學的。

該怎樣運動才能取得最大獲益

運動方式和類型有許多,目前建議有氧運動、抗阻運動、耐力運動和柔韌性運動對於改善心功能效果最好。具體包括步行、慢跑、打太極拳等等,不同的個體對於運動的耐受性是不同的,因此不能千篇一律,而應該根據自己的耐受力和具體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


藥師方健


我說出來可能有很多人不相信,但這是我經歷過的事情,所以說出來和大家分享!

心臟好不好分為兩種,一種是先天性的機能性心臟病,另一種是無緣無故的心臟病。

第一種需要專業醫生解決,第二種完全和心情心態有關係,心情好了自然而然就好了。

我媽媽冠心病已經有四十多年的老病了,打我剛記事起媽媽就經常犯病,一犯病就像世界末日來了,渾身哆嗦。

因此我經常嚇得要死,後來由於自卑還得了抑鬱症,後來好了以後,就跟媽媽講一些人生道理,幫助她訓練,媽媽心情好了,心態變了以後,幾十年的冠心病也不治而愈了。



幸福生活從心開始


每一個心臟病患者出院的時候都會問醫生:以後要注意什麼?有什麼忌口嗎?還能運動嗎?

那麼心臟病的人到底是休息好還是鍛鍊好呢?

我們先澄清一個問題,心臟不好不代表就是心臟病,因為心臟不好這個概念大籠統,太大,我們沒法討論,我們暫時就只聊一聊心臟病的人是休息好還是運動好。

我們先說一下不運動的壞處:近日《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研究報告。 該研究納入14.9萬人,近10年隨訪得出的結論: 久坐的人比運動的人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增加了107%,足見運動的好處。當然已經心臟病了,我們需要另眼相看。

其實心臟病也是非常大的一類疾病,我們也很難具體到每一個心臟病到底能不能運動,更何況運動也是一個廣義的概念,長跑也是運動,快走也是運動。所以,我們儘量說一些原則的事情,具體到每一個人每一種心臟病還需要具體看待。


心臟病簡單分為先天性心臟病和後天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就是從孃胎裡帶出來的,在嬰幼兒時期就會表現出來心臟結構甚至影響心臟功能的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簡單說就是心臟沒發育完整,該封閉的地方沒有封閉好,如果能早發現,早治療,無論是內科介入治療,還是外科手術治療,只要能早治療,那麼以後不會影響生活質量,該幹嘛幹嘛,也能運動,而且運動本身是有好處的,可以強身健體,預防其他疾病。

但如果先天性心臟病發現晚,已經造成了心功能出現問題,那麼就要慎重,到底心功能出現問題是靜養還是運動,我們在後面會專門說這個問題。

後天性心臟病有很多疾病,包括血管出現狹窄的冠心病,包括電路出現問題的心律失常,包括心臟結構出現問題的心肌病和瓣膜病,這些心臟病能不能運動,主要一方面還是看心功能,一方面看是不是已經治癒,一方面看病情是不是穩定。


1、已經治癒的心臟病,比如說室上速這種心律失常,通過射頻消融手術是能夠根治的,根治後就再也沒有這個心臟病了,和正常人一樣,那肯定能運動,鼓勵運動。當然能完全治癒的心臟病並不多,還有一些心律失常也能治癒,比如頻繁早搏、嚴重心動過緩經起搏器治療等。

2、病情穩定的心臟病,比如說冠心病並沒有心絞痛發作,也在正規藥物控制下,那麼也是建議運動鍛鍊的,運動是有利於控制血壓、血糖、血脂、控制體重,有利於控制動脈粥樣硬化加重的。

3、病情不穩定的心臟病,比如心律失常頻繁發作,心心絞痛反覆發生,心臟明顯擴大,心功能明顯受損等等,是肯定不能運動的。

總是原則就是治癒的心臟病肯定能運動,穩定的心臟病也能根據情況運動,不穩定的心臟病肯定不建議運動。心肌缺血我們好理解,就是一運動就會加重,就會犯心絞痛,這種心肌缺血不穩定,肯定需要積極治療後才能決定能不能運動。

我們重點說說心功能不運動,首先嚴重心衰,不穩定性心衰,容易出現心律失常,心臟驟停,都是不宜進行運動。



歐洲心臟病學會對於心衰患者的運動相對禁忌和絕對禁忌的推薦,僅供參考。

1. 相對禁忌:

在1~3天內體重增加1.8kg以上;

持續或間歇的多巴胺治療中,這就是廢話,誰用著多巴胺還敢運動,這是在搶救啊;

運動時收縮壓下降;

心功能4級,這個我個人不同意,心功能四級的時候,不運動都會犯心衰,還運動個毛線?

安靜時活動時重度心律失常;

臥位安靜時心率在100次以上。

2. 絕對禁忌:

最近3~5天休息或活動時呼吸困難進行性加重;

低強度活動即有明顯心肌缺血癥狀,糖尿病控制不良;

活動性心包炎、心肌炎;

有重大的感染性疾病或全身性疾病;

血栓性靜脈炎;

近期有栓塞症,比如心肌梗死、腦梗死、肺栓塞等。

有中重度主動脈狹窄、需要外科手術治療的反流性瓣膜病、3周內出現過心梗、新出現的心房顫動等情況,都是不適合運動的。

總之心臟不好是一個大概念,不能千篇一律的回答能不能運動,能不能運動還要看具體心臟到底怎麼不好。同時我們還需要了解,哪些運動利於心臟?


2016年英國做了一個8萬人研究,觀察10年,主要是探尋不同種類體育鍛煉和全因死亡率的關係,研究結果顯示:

第一名是揮拍運動,包含網球、羽毛球等團隊運動,降低全因死亡率水平最強,能降低47%。

第二名是游泳,能降低死亡率41%。

第三名是有氧運動,更多的是指有氧體操,能降低死亡率36%。

跑步對降低全因死亡率的貢獻,與完全不運動的人相比,跑步只能降13%。不過騎單車在這方面表現更低一些,只降了10%。(跑步、騎車也屬於有氧運動)

以上研究是對全因死亡的降低,也就是對各種原因引起的死亡,通過以上運動都能降低死亡率;對於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的前三名還是這三種運動。

健康人,運動更有意義,更能預防疾病,心臟病人需要根據自己情況,力所能及的運動。

【受維權勇士保護,抄襲必究!】


心血管王醫生


我是小影大夫。心臟不好的人需要休息還是運動?很多人認為自己心臟有問題,需要好好休息。也有些人認為心臟本來就不好了,更需要好好鍛鍊一下。心臟不好,不知指的是什麼疾病,心臟病包括很多,比如先天性心臟病(房缺、室缺、法四)、風溼性心臟病、冠心病、心肌炎、心內膜炎等等。輕的可以沒有症狀,重的可以出現嚴重的氣喘、呼吸困難、心衰等。

心臟不好,能不能運動?

既往有過心臟疾病,目前已經處於穩定狀態,比如冠心病支架植入術後;那就可以適當的運動。適量的運動可以增強心肺功能,有利於心臟。但是運動量以舒適為宜,不可過量,不能逞強。比如可以飯後散步、慢走、打太極等,在時間上可以循序漸進,逐漸的增加時間,從5分鐘到10分鐘,以不累為宜。如果運動過程中,出現心前區不適,呼吸困難等,應及時停止運動,必要時120呼救。

另一個是現在處於心臟發病時期,有心絞痛發作,呼吸困難等症狀的,那麼就應該以休息為宜,不可運動,身體也不允許運動。比如急性心肌梗塞支架植入術後的,應絕對臥床,減少心臟耗氧量,有利於心臟功能的恢復。

心臟不好,但是目前沒有症狀的話,還是可以進行一些適當的運動的,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小影大夫


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是保障血液輸送到人體各個組織的生命馬達。心臟不好,常見於冠心病、先心病、心律失常等心臟病患者,其嚴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對於該類人群而言,尤其要注意日常的生活習慣。

心臟不好的人是需要休息還是需要鍛鍊?

運動的好處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對於某些特殊人群而言,需要格外注意運動的控制。心臟不好的人群,會因為運動而導致病情加重,甚至是猝死,但是適度的運動卻也有利心臟功能的恢復,進而有助病情控制。

1、運動對心臟病患者的好處:運動能增強心臟功能的適應性、改善冠狀動脈的供血能力和彈性、降低心臟病的危險因素、提高人體血管的調節能力等。因此,運動療法是心臟康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心臟病患者的康復有重要作用。

臨床上,心臟患者的運動處方有以下目的:增加心肌供氧量,增強心肌工作效率;降低膽固醇含量;減小心臟病的危險因素;增加血管彈性,延緩動脈硬化的發展;改善情緒。

2、心臟病人的運動處方:應以改善心肺功能的有氧運動為主,配合一些活動關節、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肌肉力量的訓練等。運動應注意循序漸進,目前認為除了嚴重的冠脈病變、不穩定型心絞痛、心功能不全、 嚴重心律失常伴有運動器官病變、急性感染者不能進行運動外,其他心臟不好的患者應遵醫囑進行適度的運動。

運動項目應以散步、慢跑、騎自行車或健身車、游泳等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為主,以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當然,最重要的是循序漸進的進行運動,如病房階段,應以緩慢不行開始,逐漸練習步行和慢速爬樓梯,輔以上肢、下肢運動;出院後,可逐漸加快步行速度,增加爬樓梯時間等。之後逐漸恢復正常的活動,堅持每天運動至少30min,以運動後不出現不適為標準,期間要注意監測心率、血壓等變化,出現異常,及時就醫診治。


鹽酸索他洛爾


在討論心臟病患者適宜做什麼運動之前,肯定要先解決這個問題“心臟病患者能不能做運動”。


因為在很多人的眼裡心臟病是不可以運動的,因為本身心臟病患者的心臟功能就不完善,如果運動的話,會增加心臟的負擔,很可能引發心臟病,所以很多心臟病的患者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活。

實際上,心臟病患者是可以運動的(要看具體情況)

只是不可以劇烈運動,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適當的進行運動,注: 心衰的患者需要注意。

一方面可以增強體質,對全身的肌肉組織也是一個鍛鍊,另一方面對心肌也是一個鍛鍊,所以心臟病患者在適度的範圍內進行運動也是有益處的。

心臟病患者要有選擇的運動

(1)首先關於運動的方式,以慢節律的有氧運動方式為主,不適合做劇烈運動;運動的時間,最初可每天運動5~10分鐘,一週四次,之後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可適當的增加運動時間。

(2)運動的原則,以心跳速度不超過靜息狀態的50%為宜,就是說,如果在完全休息的狀態下心率平穩,那運動時的心率在每分鐘90左右就可以了,不宜過高。

運動時的注意,如果出現心跳加速,心前區不適,呼吸困難,一定要立即停止運動。

所以綜合以上因素的運動都可以的,例如散步、慢跑、太極等,都是可以,運動形式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不要劇烈運動就可以。另外多關注運動中心率和呼吸的變化。

最後補充一下,心臟不好的人群,一定要定期體檢,檢查心功能,包括最簡單的心電圖,不適者可以進一步檢查心臟彩超。


張浩醫生


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

一般來講,生命在於運動,有心臟病的患者,也不建議靜養,需在醫生的指導下,適當的運動,還有助於身體康復。

比如,冠心病的患者,適當的運動鍛鍊可以建立冠脈側支循環、改善心肌供血、增加運動耐量、提高生活質量等。此外,運動鍛鍊還有利於血壓、血糖、血脂等心血管危險因素的控制,也有助於身心愉悅。

運動方式:以有氧運動為主,如散步、快走、慢跑、打太極拳、騎車、游泳、打球等。

運動時間:避免早鍛鍊,因為清晨是心腦血管事件高發時間,建議下午或傍晚鍛鍊,每週3-5次,每次30-60分鐘左右。

遵循原則:循序漸進,量力而行。

對於心衰的患者,也不建議一直休息,而是根據自己的運動耐量適當的運動,以不引起胸悶氣短等不適為宜。

注意:有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患者,切不可劇烈運動。很多運動員的猝死都與之有關。因為劇烈運動時,心肌加強收縮,使肥厚的心肌更加肥厚,梗阻更加嚴重,心臟的血液難以射出,造成腦缺血缺氧,而發生暈厥甚至猝死。

關注健康,關注心血管徐醫生!


心血管徐醫生


心臟不好的患者到底是多運動好,還是多休息好?這是很多人一直都爭論不休的問題,心臟病涉及的面很廣,其致病原因也各不相同,疾病種類、誘發原因、病情輕重、身體素質也不同,很難給出一個固定的答案,所以也就造成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局面,在我看來心臟不好的患者,到底能不能經常運動,要從病情基礎上綜合考慮才能決定。

心臟不好的原因有很多,運動與否取決於患者自身!

1、 像“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劇烈運動會使心肌耗氧增加,反而會誘發心絞痛。。

2、 以前存在冠脈狹窄等問題,但隨著藥物的控制、支架的植入,心肌供血恢復,這時候運動不僅沒有害處,反而可以減少血栓形成的幾率,增加基礎代謝率。

還有很多可能,患者要看自己的心臟病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患病之後,心功能是否健全。患者是先天性的疾病基礎,還是後天性造成的心臟病。患病之後患者病情是否穩定。這都是患者決定是否能夠運動調理,還是休息調理的主要考慮問題。

舉例1:例如患者是後天冠心病,發生過心絞痛,沒有進行過支架。心絞痛發病原理,是因為冠狀動脈血管內發生超過50%狹窄,造成心臟缺血性與缺氧性功能性障礙。

此時患者能進行運動嗎?當然可以,但只能進行輕微運動,絕對不能超負荷,一旦劇烈運動負荷過量,心臟耗氧量過高,會誘發心絞痛,所以對於此類患者就要儘量少運動,以休息為主。

舉例2:如果患者心臟跳動不穩定,心率時常發生變化,此類患者不建議進行運動,運動會加快血液循環,增快心率,對於心律不齊的患者來說,只會增加心臟負擔。

舉例3:如果患者存在心肌梗死的病史,運動方案就比較靈動,並不是固定的,要看患者之前發病嚴重的程度,心功能是否正常,有沒有心臟增大的現象,存不存在心臟驟停的風險,如果一切穩定,也沒有什麼明顯症狀,那麼建議患者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適量運動。

舉例4:如果患者存在心力衰竭,我們需要通過檢查看其心功能級別,如果是ⅠⅡ級那麼建議進行一些低強度有氧運動,如果是Ⅲ級就不是運動了,只能進行一些輕微的活動,如果是Ⅳ級,建議其靜心修養,一旦活動就可能有生命危險。


“生命在於運動”這句話並不全面,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運動確實可以延長生命線,但對於一些病人來說,強行運動不僅不會使生命線延長,反而可能造成嚴重後果,危及生命。


羅民教授


對心臟病患者來說,保持足夠的體力活動非常重要,因為鍛鍊能改善心肺功能、增強肌肉力量、提升患者情緒。所以患有慢性疾病的成年人,每週應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具體要根據個人身體狀況適當調整。

對有潛在心臟健康隱患的人來說,應向主治醫師諮詢什麼運動可以做,什麼運動不可以做?心臟專家建議高危人群都能進行安全的鍛鍊。所以,在與醫生溝通後,安全的從事體育運動並採取明智的預防措施,對改善心臟健康非常重要。關於心臟病患者的鍛鍊方法,詳細介紹如下:

適當鍛鍊有助於延長心臟病患者壽命

挪威的一項研究顯示,高齡心臟病患者進行規律而科學的鍛鍊更有利於延長壽命。該項實驗的研究對象為3307名曾有心臟病發作史,或由心臟供血不足引起心絞痛的冠心病患者。

在該項研究中,長期堅持適當運動的人群死亡率要比缺乏鍛鍊者低36%,即使堅持運動的人將運動量減少至日常活動量,他們的死亡率也比久坐不動的心臟病患者低26%。

那些長期堅持少量鍛鍊的患者,死亡率比久坐一族低19%;經常鍛鍊的人群中間停止鍛鍊,死亡率也比從不鍛鍊者低18%。因此,對心臟病患者來說,即使進行非常少量的運動也能起到延長壽命的作用。

心臟病康復訓練

在心臟病發作後進行康復訓練是一種“安心”的運動方式,心臟康復訓練類似於一個設備齊全的健身房,並且也提供醫療監控和訓練方案的制定。心臟康復訓練可幫助心臟病患者重新建立起運動的信心,提高耐力和力量。

心臟康復訓練通常會與心臟健康教育結合起來,一般每週訓練3次,3個月為一個週期。鍛鍊內容包括關節運動、呼吸運動(深呼吸、吹氣球等)及生活能力的訓練。需要指出的是,有心絞痛的人運動可能會引起不適,所以要更加註重休息。

裝支架的病人康復後可進行輕體力運動

接受支架手術的病人康復後,經醫生批准就可以打高爾夫、跳舞及從事園藝勞動了。比如心絞痛患者做完支架手術後可以像以往那樣打高爾夫球,而且這也是一種鍛鍊方式。對患者原來最喜歡的運動,可在醫生指導下做出個性化調整,以免引起不適。

主動脈瘤患者

並非所有心臟病患者都能進行運動,比如主動脈瘤患者的運動就會受到嚴格限制。主動脈是人體內最粗大的動脈血管,是心臟向全身輸送血液的重要通道,而高危人群的主動脈血管壁部分會變得非常虛弱,主動脈夾層(血管壁撕裂)是一種醫學上非常危險的緊急情況。

因此,對有主動脈瘤和主動脈夾層的人來說,運動前一定要徵求醫生意見,因為他們不能進行任何接觸性運動,而且對訓練重量也有嚴格限制。

心力衰竭患者可從事有氧鍛鍊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心臟病,他們的心肌非常虛弱,以至於不能正常泵血。美國心力衰竭專家認為,如果這些病人能夠承受得住,任何體育活動都應被鼓勵。

運動類型一般分為三種:柔韌性鍛鍊、有氧耐力鍛鍊和力量訓練。心力衰竭患者適宜進行有氧鍛鍊,如快步走、慢跑或騎自行車等比較有益。鍛鍊前要先以較低強度的運動熱身10~15分鐘,然後再逐漸提高訓練強度和持續時間。

一些柔韌性訓練,如拉伸、瑜伽練習及太極拳等,能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柔韌性、增強核心肌肉群力量。比較溫和的瑜伽訓練幾乎適用於任何體能水平的心力衰竭患者,而太極拳的練習可顯著減少跌倒風險、改善血壓。另外柔韌性鍛鍊還能提高身體的平衡力,擴大關節的運動範圍,有助於防止受傷或拉傷。

舉重等力量訓練可強身健體,能有效防止心力衰竭。但心臟病專家建議,心力衰竭患者只能用比較輕的重量(不超過5公斤)進行力量鍛鍊,訓練中應避免屏住呼吸,以免引起血壓身高。

心力衰竭患者可能還伴有其它健康問題,如關節炎、肥胖等,那應該怎樣避開這些問題進行鍛鍊呢?最好的方法莫過於在泳池內鍛鍊了,這項訓練與游泳水平無關,心力衰竭患者只需在泳池的淺水域行走即可。另外,騎自行車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有心臟缺陷的兒童應積極鍛鍊

美國兒科心臟病專家建議,無論手術前還是手術後,所有先天性心臟病患兒都應最大限度地鍛鍊身體。因為他們應該和其他兒童一樣,需要有一個活躍的童年。

所以,患先天性心臟病的學齡前兒童可以像其他兒童一樣進行活動,比如爬樹、游泳等,但僅有單個心室功能的孩子運動上要更加謹慎些。等長大後,在強度較高的運動上會使他們逐漸受到限制,比如他們不宜進行競技性賽跑或舉重,應選擇騎車、慢跑或舞蹈之類的訓練。

減肥可能無法提高心臟病患者存活率

實驗研究發現,減肥對提高心臟病患者存活率、延長壽命並無幫助。參與該實驗的患者大部分已滿60歲,其中一半的人長期缺乏鍛鍊,而且有很多人存在超重或肥胖問題。該實驗中,成功減肥的人群死亡風險比未減肥的高出36%,而體重增加則與死亡風險的增大無關。

需要指出的是,這項實驗中的研究者無法獲知患者是刻意減肥還是因健康問題而導致的體重變化,並且整個實驗也有很多人為因素,所以存在不嚴謹的情況。


jianxing2000


段醫生答疑在線🔑心臟病患者的正確運動方式

這個問題不能直接回答“心臟不好就需要休息”或者“心臟不好也需要鍛鍊”。正確的答案是“心臟病發作時,必須休息;病情控制平穩後,就應該逐漸的鍛鍊。”對於有心臟病的人來說,有效的鍛鍊是可以穩定斑塊、改善心肺和血管功能、促進側支循環建立、降低心臟病的再次發作和住院、提高生活質量。



在心臟病發作的時候,休息是最好的選擇

比如嚴重的心律失常發作時、急性心衰發作時、心絞痛發作時、心梗發生時、懷疑心臟病發作時,必須停下來休息,在病情還沒有控制穩定之前最好是臥床休息。休息雖然不能治療疾病,但是至少可以減少身體耗氧,減輕心臟負擔,防止病情繼續加重,或者再次誘發。



病情控制穩定後,先進行康復鍛鍊,恢復日常活動,再逐步開始運動鍛鍊。

病情控制穩定之後,我們不能只滿足於在屋內進行活動(當然進行家務勞動也是有益的),要考慮去室外進行活動。對於心臟病患者來說,運動可以促進血管的新生和修復,改善血管功能;延緩動脈粥樣硬化;改善心臟收縮和舒張的能力;降低心肌缺血的發作;降低血栓形成的概率。

而且出去散散步、走一走,或者去練練太極拳等,這樣不僅對身體有好處,還能出去看看改善改善心情,緩解一下因疾病導致的緊張焦慮的情緒。

運動的量必須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來判斷:運動可以選擇散步、中速走、快走、慢跑,可以增加交際舞、健美操、太極拳、乒乓球等有趣的活動,增加運動的趣味,使運動堅持下去。一般一週至少運動五天,最好是每天都運動 ,每次運動30~60分鐘。



段醫生特別提醒:

(1)在運動過程中,如果出現心臟病發作或者不舒服,如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必須立即停下來休息,不能“硬撐”著。

(2)其實做家務也算是一種活動,也能消耗能量,當然可以進行,但是卻太乏味,不如出去活動。

👇關注段醫生,健康又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