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關係》

中國人最重“關係”,中國社會乾脆就是一個“關係”的社會。在一個“關係網”發達和大家都講求“關係”的社會里,任何事情都逃脫不了關係網。這其實就是人情關係外加面子理論。

中國人際關係的基本模式就是認清,是在血緣關係的基礎上和儒家思想的影響下,漸漸形成的交換性的社會行為,有了姻緣親屬關係、亦或是君子之交,中國人從古至今都習慣於因為面子而接受。

人情中的血緣關係和儒家倫理的影響而倒向重情抑理。以家族為中心的倫理,特別重視的是“情”,情是維繫倫理關係的核心,“家和萬事興”、“和生於情”、“請關難斷家務事”在中國文化裡情與禮不但非對立,理就在情中說某人不近情就是不通禮,不通情就遠比不通理嚴重,人與人之間若能動之以請,可以無往而不勝,若堅欲說之以理,那就是自找麻煩,這種情形在現在我們的社會里就很普遍。就像現在常常可以聽到“法不外乎人情”。這種由人情建立起來的網絡對面子的影響就在於一個人必須時時刻刻注意他與每一個特定交往者的關係,以決定情與面施與的範圍。

“情”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它受“禮”的引導和規範,導致人與人在禮貌客套上的相互牽制,並導致了人情的形式化,構成了我們中國所特有的社會交換方式。就像我們常說的“送人情”或“送禮”,這兒的“情”與“禮”不再是“親者之情”、“長者之尊”,而是體現著我們交往方式上的形式主義。禮對情的規定是人的情,不再是真實的情義或心理,而是一種象徵。人情的形式化使得交往雙方已顧不得對方是真心還是假意,也只強調面子上是否過得去就行。

由此可見“講人情”、“愛面子”確是我們中國人典型特點。為了面子,為了拉關係“送人情”、“送禮”在當今社會也確實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面子對於中國人來說太平常,也太平淡了,正因為此人們就像忽略空氣一樣無視它。中國某部分社會、某類人正是在對它的追求中失去了自我。留下一副面具。不知這副面具的獲得者什麼時候又會意識到它的累贅。還自己一個本來面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