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滑縣歷史: 差點被山東、河北奪走

作為冀魯豫三省交通咽喉,滑縣在古代是個香餑餑,遠非現在地位可比。這個彈丸小城,在山東、河北、河南三省之間反覆徘徊,終因其地域文化和區位劃分,還是回到了河南的懷抱。

秦、兩漢時滑縣帶有濃郁的山東色彩。秦滅衛國後,以其地為東郡。秦趙是世仇,邯鄲作為舊趙國政治中心,是秦提防的重點。衛地在邯鄲正南,是以秦並沒有過度肢解衛國,而是保留其東半部疆域的完整性,並將故齊國西部一帶劃入東郡,形成一個地跨齊趙衛的大郡,以威懾監控趙地。

兩漢基本保留了東郡的建置,將其納入兗州部轄下。滑縣那時還叫白馬縣,控制著東郡段黃河的最關鍵渡口。三國袁曹爭鋒,關鍵一戰在白馬、延津一帶打響,就是為了爭奪南下北上的咽喉要道。

河南滑縣歷史: 差點被山東、河北奪走

秦漢滑縣跟山東更親近

三國時曹魏境內普遍縮小了郡級行政單位的面積,東郡的北部、東部被切去一多半版圖,劃入山東諸郡,南部邊界也有所進退。東郡後來一度改置為濮陽國、濮陽郡,但白馬縣由於扼守渡口的重要功能,歷經西晉、十六國,白馬始終是東郡的保留地。

看得出來,彼時滑縣與傳統豫州區域的聯繫,尚不如與齊魯的兗州關係緊密。

北朝時滑縣劃入河南。北魏遷都於洛陽後,為了強化洛陽的中心地位,以洛陽為州治,組建了一個超級龐大的司州,囊括了今河南省中北部和山西省南部。

司州與兗州接壤處的濮陽郡被一分為二,東北部丟給兗州,西半部控制黃河渡口的白馬縣,則割入司州。這體現了北魏政權居重馭輕的戰略佈局,而在這一佈局下,連接河北河南的咽喉白馬縣,地位也相應地提升。北魏在白馬縣重建東郡,白馬縣遷至滑臺城,即今日之滑縣老城。最遲在北周(557-581年)時,滑州之名稱第一次出現在歷史上。

河南滑縣歷史: 差點被山東、河北奪走

北魏巨大的司州讓滑臺歸屬河南

但隋開國後不久即廢州為郡,恢復了東郡的建置。唐朝復改東郡為滑州,並在滑州設置了節度使,先後領有鄭州、濮州、宋州乃至亳州等地。

唐朝近300年的時間裡,滑縣與豫省諸郡縣的聯繫更加緊密,開始與齊魯風氣有較大區別。五代滑州一直保持著節度使的建置,並處於汴京政權的牢牢控制下。滑州南部諸縣也漸漸被汴州直接控制,滑州逐漸退縮回一縣之地的轄區。北宋開國後,汴州區域膨脹,吞併了黃河以南除滑州以外諸州縣,只留滑州作為渡口藩屏,這一現狀一直延續到了靖康之難。

唐宋是漢文明最昌盛發達的時代,滑縣在這一時段與豫省關係最為密切,遂得以在地域文化基因中深深打下河南的烙印。

金朝以後滑縣被拉進河北。金滅北宋,防禦重心在北方,為防範南宋進攻黃河沿線,對行政區劃也作了調整。滑州與汴州的聯繫被硬生生割裂開來,併入河北的大名府路。

到了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黃河決口,從汲縣(今河南衛輝)東轉而南下,奪淮河河道入海。滑縣縣境不再有黃河,從而結束了2000年的有河史。隨之而來,滑縣也失去了控制南北要津的戰略地位。

元朝沿襲了金朝的做法,滑州仍歸屬大名府,這一狀況在明朝260多年中也沒有變化。而隨著區域重要性的降低,滑州也隨之降為縣。

河南滑縣歷史: 差點被山東、河北奪走

金元時代滑臺歸屬河北大名府

雍正年間滑縣重回河南。促成這一事件,還要從清朝漕運說起。

清朝前期,京津一帶物資主要靠運河向輸送。滑縣、浚縣二縣交界處的李家道口(今滑縣道口鎮),是大運河永濟渠南線的重要樞紐。河南北部的漕運物資,大多要從該地起運。諸府州縣物資要從河南進入直隸,關卡手續眾多,嚴重影響了轉運效率。另外衛河河段水量不大,為了維持永濟渠漕運通暢,朝廷嚴禁河流沿線取水。衛河途經河南、直隸兩省,二龍治水,誰都治不好。

雍正三年,時任河南巡撫田文鏡針對這兩項弊端,向雍正上奏摺,請將河南之磁州(今河北磁縣)與直隸之滑縣、浚縣、長垣等縣交換,以便統一對衛河實施管理。雍正同意,滑縣諸縣遂劃歸河南,直至今日未再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