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万蒙古军队长期围攻,孤立的襄阳城,为何能坚守6年?

李鑫


众所周知,蒙古的军队是以骑兵部队为主,而蒙古人更是个个英勇善战,在马背上打天下,所谓是天下无敌。

可是他们拿下襄阳城的时间却长达六年之久,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孤立的襄阳城面对这些军队,能坚守六年之久,现在我们就来简单分析一下。


原因一“天然的地理环境”

襄阳,它的地理位置独特,它地势较高,介于秦岭山地和江汉平原的中间,东面、南面、北面都被汉江围绕,汉水自西北东绕道南流,形成天然城池。

三面傍山,南面七里是砚山山系,它分别与南面九里之处的虎头山和30里的百丈山连为一体,屹立在汉水以西,这无疑成为了襄阳城南部的一道屏障。


在往城西十里便是万山,而北临汉水,成为了西部进入襄阳城的必经之地,南面和顺安山相连,这便形成了襄阳城的西部屏障。

北当汉水之曲,与樊城隔水相望。这样一看那么通往襄阳城就只有两条特别狭窄的山道。一条是往西以后过万山,通往十堰、汉中。

一条是从南过了岘山,去往荆州。那样狭长的山路,外界要想拿下襄阳城可以说是易守难攻。

那么会有人说陆路不行,可以走水路进攻。我们知道南面和东面都是汉江沿岸,但都是浅滩,船根本不能靠岸,这对于不善水性的蒙古军队来说,那可是难住他们了。

原因二“铁打的襄阳”

襄阳这个地方,古今外就是兵家必争的地方,更早在春秋时期,就是楚国北方的一个军事渡口。


历代以来帝王都以占据襄阳为战略上的主动权,所以,在之后的朝代中,襄阳城也被逐渐加固修筑,最后变越来越大,城不仅高且墙厚,高约10米左右,就像三层楼那么高,总长7322米,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且紧挨汉江而建,距离到江边的位置只有几十米远,所以完全在弓箭射程之内,那么从军队从北面进城更是困难重重。

加上独特的地理位置易守难攻被称为‘铁打的襄阳。

原因三“兵精粮足”

我们知道在襄阳之战中,能坚守六年之久,除了先天的地理环境优势,更离不开后天的战斗所筹备的条件。

自从1251年高达收复襄阳之后,南宋朝廷对襄阳这个地方,开始重视。

于是宋理宗调拨了大量人力和物力,最出名的就是吕氏兄弟,他们多年的经营,据荆湖自守,坐拥十多万兵力,而本来“襄、樊城池就基础就牢固,这就叫养兵千日用在一时,这就让一个废的襄阳城重新成为城高池深兵精粮足的地方。


(守军剧照)

襄阳城就好比拥有一支强悍的精英部队,又不缺粮食,所以,就算蒙古大军长时间围攻,也是能支持好几年的,这便是原因之一。

歪眼小史工作室


刚日读史


原因两个字:地利 襄阳和樊城隔汉水互保 利用汉水进行人员和物资的增援

废话不多说,直接看图:

一江两城,南襄阳北樊城。东南西北四方陆地包围对于襄樊是没有用的——因为可以利用汉水源源不断的输送人员和物资。

你攻打樊城,襄阳支援;攻打襄阳,樊城支援;同时攻打,外地可以通过汉水航运增援。

这是襄阳能够坚持和蒙古坚守多年的原因。占有水师优势的南宋,可以从杭州、扬州、武汉等地源源不断的通过长江和汉水增援襄阳。

第二个原因是襄阳修建的城池坚固,一般的攻城工具破坏不了。打不开城池缺口,蒙古军就无法进入城内——别和我说爬云梯,那是电视上才有的攻城工具,现实中在重大攻城战中用处不大。

城池深厚攻不破,虽然被四方困守,但后发支援源源不断进入襄樊,这就是襄樊能够坚守几年的原因。

蒙古能够攻破相反,也是因为破解了这两条:

1、招募辽东、朝鲜擅长水战的人,组建蒙古水军,能顾抗衡南宋水军,阻止了南宋水军对襄樊的增援,真正切断了襄樊的支援;

2、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成功研制的回回炮,轻松攻破襄樊深厚的城池。

城池不再深厚、后勤支援被切断,蒙古就这样攻下了襄樊。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在南宋与蒙古的45年灭国级战争中,光襄阳一地,就断断续续打了38年,由于窝阔台与蒙哥对宋的战略重心始终放在四川,所以蒙古人前期对襄阳不是特别重视,当蒙哥死在钓鱼城下,到忽必烈北返与阿里不哥争夺蒙古大汗之位时,宋朝及时的收复了襄阳。



忽必烈继承蒙古大汗之位后,在南宋降将刘整“无襄则无淮,无淮则南宋唾手可得”的建议下,忽必烈迅速将战略进攻放在了襄阳上。

而南宋在李曾伯的建议下,早于蒙古之前就意识到襄阳的重要性,于是对襄阳城进行大力整顿,加固城防,积蓄粮草和武器,已经提前做好了防守蒙古进攻的准备。

两大帝国,一南一北,在襄阳一带展开一场大决战,襄阳不败,则南宋不灭。



可是随着元朝攻势越来越猛,而南宋朝廷在奸相贾似道蓄意隐瞒之下,坚守了六年的襄阳城,在樊城被攻破之后,守将吕文焕心灰意冷的打开了城门,向蒙古军队投降。

面对二十多万元朝军队的长期围困,襄阳城是如何坚守了六年?



一,地理位置险要,易守难攻

元朝与南宋之间的襄樊之战,是一场经典的攻防战。

元朝军队由阿术任统帅,南宋降将刘整辅助,发动襄阳之战。作为进攻方,元军首先面对的就是襄阳与樊城的地理问题。

襄阳和樊城中间隔了条汉江,南北对望,两城有链桥相接,粮草与军人互为援助。

樊城地理位置稍差,所以有纸糊的樊城,铁打的襄阳之称,相较于樊城,襄阳的地理位置就太优越了。

襄阳城地势很高,北面、东面、南面被汉江环绕,且江水宽阔,而西面是万山,西南面是羊牯山、岘山,除了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保护,襄阳城下的护城河,也是中国自古至今最宽的护城河,有将近两百米宽。

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成为元军进攻所面对的第一关。




南宋对襄阳进行了十六年的苦心经营

淳佑十一年(1251年)之前,襄阳被元军控制在手里,南宋京湖安抚制置使李曾伯,认为襄阳是防卫元军的战略要地,不能有失,他立志收复襄阳。

由于连年战火,襄阳城残破不堪,成了易攻难守之地,而元军对襄阳城也不太重视,对残破的城市没有进行修缮,这就给了宋军得手的机会。

1251年4月,李曾伯派高达率领二万一千宋军,打败盘踞在襄阳的元军,一举收复襄阳、樊城。

李曾伯下令对襄阳和樊城城防进行加固,使得襄阳城防周围长九里,樊城接近四里半,又限期两个月在城内建造一万间驻屯营房。

光靠李曾伯之力,对襄阳的改变仍旧渺小,所以1252年春,李曾伯向朝廷建议在襄阳实行营田,奖励屯田,运输米粮,修筑城堡,免税,增兵协防等六条建议,但是宋朝只采纳部分建议。

由于宋朝也开始重视襄阳,虽然重视的程度不太足,但是对襄阳进行的整修,增加兵力,储蓄粮草也起到了效果,到1254年上半年,就有6276户军人家眷迁入襄阳定居,使得襄阳渐渐恢复生机。

到1267年前,经过十几年的重点经营,襄阳已经是城高池深,兵精粮足的重镇,成为长江中游的门户。



元军战术一:以堡垒围困襄阳

襄阳城不好打,是元军的共识,但是处在秦岭淮河薄弱之处的襄阳,作为南宋最后一道最要紧的防线,决定了襄阳是元军绕不开的战略要地。

只有拿下襄阳,元军才能无后顾之忧。

为此忽必烈也犯了难,这时候刘整又出了一条计谋,建立堡垒对襄阳进行严密封锁,断绝襄阳一切外援,将襄阳和樊城彻底围成一座孤城。

可是你想建立堡垒,难道南宋就置之不理吗?

要知道守卫襄阳城的吕文德也是南宋名将,手下军兵也是一支劲旅,你要设堡垒围攻襄阳,吕文德定要来进行骚扰,让你立不住阵脚。

狡猾的刘整玩了一招暗度陈仓之计,派使者带礼物送给吕文德,要在樊城外建立贸易市场(榷场),吕文德不疑有他,欣然同意。

市场建立好以后,蒙古人又以保护货物,防止被偷为由,建起了围墙。

此时蒙古人完成了战略进攻襄阳的第一步,建立了第一个堡垒,不但稳住了阵脚,而且还因此断绝了襄阳的粮道。

吕文德发现蒙古人意图之后,悔不当初,立马派军队拔除堡垒,可是稳住了阵脚的元朝军队,一次次将吕文德打的大败而归,吕文德心累交加,一病不起。

蒙古人开始大规模建立堡垒,沿汉江两岸大规模建立堡垒,万山,岘山,羊牯山等处纷纷建立堡垒,占据高处,实现对襄阳的严密封锁,然后由刘整训练水师,打造战船。



元军战术二:围点打援

既然襄阳与樊城已成孤城,元军加紧对襄阳和樊城展开进攻,接替吕文德指挥作战的是吕文焕,他一面组织人力防守,一面派人走水路向朝廷请求支援。

由于陆路被元军彻底封死,宋朝援军只能走水路对襄阳进行援助。

1269年3月,江淮都统马世杰,率舟师增援襄阳,元军从汉江两岸的堡垒杀出,将宋军打的大败。

四川安抚制置使夏贵趁春季汉江暴涨,用战船将粮草物资送入襄阳城内。

7月,夏贵率领五万宋军,三千艘战船增援襄阳,又遭到沿江堡垒杀出的元军阻击,大败而归。

1272年5月,京湖制置使李庭芝派张顺、张贵兄弟率领三千军士,战船百艘,对襄阳进行援助,张顺在战斗中战死,张贵杀开重围进入襄阳。

不久后,张贵率军突围,被元军擒获,至死不降。



元军战术三:攻破樊城

1273年,元军将襄阳与樊城之间的链桥斩断,彻底断了两城联系,一面用7000水师对襄阳加紧攻势,一面兵分五路,对樊城发起总攻,他们攻破樊城外城,然后用回回人亦思麻因,刚刚设计制成的新式回回炮,发射巨石对樊城进行不间断的轰击,致使城池断裂,出现缺口,元军一拥而入,守将范天顺仰天长叹“生为宋臣,死为宋鬼。”在樊城城头上吊自杀。

元军入城后,立即开始大屠杀,襄阳守将吕文德眼见樊城惨状,嚎哭不已。

元军统帅阿术给襄阳送去书信,如果投降,绝不屠城。

吕文焕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绝望之下,开城向元军投降。



至此,襄阳在坚守六年之后,终于落入元军之手,而失去襄阳的南宋,也因无险可守,迅速灭亡。

襄阳能坚守六年是有原因的。

首先就是地理位置优越,易守难攻。

第二,元军建立堡垒过程中,和宋军不断出击,反复争夺也有关系。

第三,宋朝援军源源不断的增援,一直和元军在汉江断断续续打了五年,让元军无法集中全力进攻襄阳。


旧史风


襄阳城不是孤立的呀,姐姐。
实际上,襄阳之战之所以打了6年,原因是因为双方都把它看成了国运之战,围绕着襄阳,不管是南宋还是蒙古,双方不断的添油加醋,围绕着包围和反包围,南宋和蒙古不断增兵,因此这场仗打6年,可以说一点都不奇怪。
回到1268年的襄阳城,襄阳城从1239年开始,蒙宋之间反复争夺已经将近30年,之中几度易手。
淳祐十一年(1251年),南宋京湖安抚制置使李曾伯收复襄阳,并利用蒙古内乱的机会,开始修复襄阳防务。
而蒙古这个时候因为蒙哥汗在钓鱼城下被击毙,随后贵由继承汗位不到两年又病死,随后蒙古帝国就陷入了内乱,各路王公大臣为了汗位开始选边站队,征战不休。直到1264年忽必烈经过苦战,战胜亲弟弟阿里不哥登上汗位之后,其重心才重新转向南宋。
本来蒙古统一华夏的路径与历史上的中原王朝采取的战略是完全一致的,即三路攻略江南:西路由汉中入蜀,取巴蜀而后顺长江东下;中路由关中、中原经南阳盆地、襄阳而汉水入荆州,与四川来的军队会合,经长江东下直取建康(南京);东路军则是取江淮,经徐州等地取两淮,目标同样是南京;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晋灭东吴之战,非常典型。从图上可以看出,王濬出益州,杜预取襄阳而江陵,王珲取两淮,三路大军围攻建康。
也就是说,一开始蒙古攻宋的战略完全是复制晋灭吴之战的战略。
但是,由于南宋中期名将余玠超卓的个人能力和对四川防务的有效整顿,其建立的山城防御体系给攻宋的蒙古军造成了巨大的麻烦,导致蒙古高层不得不修正其战略,首先是试图从大理攻宋,而这个战略随着蒙哥汗的逝世,并没有得到有效贯彻,毕竟从大理攻宋并不是什么特别好的选择。
随着忽必烈成为蒙古大汗,在南宋降将刘整的建议下,放弃了攻蜀的战略,中路开花,猛扑襄阳。
刘整的建议有二:一是直取襄阳;二是建立水师。建立水师的目的同样有二,一是攻襄阳,因为襄阳围绕着汉水而建,无水军无法攻取襄阳,而且由于汉江的存在,导致襄阳城的护城河特别的宽,平均宽度在250~300米之间,和北京等地三五十米的护城河相比,简直就是无法跨越的鸿沟。
其次,襄阳不是一座孤立的城,汉水之南襄阳,汉水之北樊城,两城互为犄角,要打破这种局面,尤其是切断两城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襄阳能守六年的关键点之一:襄阳城护城河非常宽,结合精心设计的城防,配合周围的山,简直就是一道天堑,再与樊城密切配合,要突破襄阳城的防守,是非常困难的。
实际上,最终吕文焕决定投降,也与元军最终攻破樊城,导致襄阳城变成彻底的孤城有很大的关系。
蒙古大军来势汹汹,南宋这边也没有掉以轻心,而是打出了一张对对胡——南宋最后也是最有实力的一支军队,吕文德、吕文焕兄弟的吕家军。
吕文德在后世的名声并不好,由于金庸射雕倚天的关系,吕文焕的名声更是很糟糕,完全是一派贪生怕死的样子。
但事实上,吕氏兄弟还真的有点冤枉。因为没有吕氏兄弟的话,南宋可能扛不到1276年,可能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完蛋了。这两兄弟对于荆襄的防御是立了大功的。
这里提一句,后世吕氏兄弟的名声之所以不好,原因很多,那就是吕氏兄弟虽然在抗元战争中功勋卓著,但两兄弟私德不好,贪财,比如因为蒙古人的巨额贿赂而允许蒙古人在襄阳城外建立榷场,即用来商贸交易的市场,结果让蒙古人搞成了进攻襄阳的桥头堡,并断了襄阳的粮道,这让吕文德死不瞑目;其次,吕氏兄弟是奸相贾式道的铁杆,贾氏名声不好,吕氏兄弟也好不了;最后,吕文焕投降了元廷,虽然是为了保存襄阳一城居民的性命,但毕竟是降了。相比于文天祥陆秀夫,似乎品德低了那么一点。
回过头来说襄阳之战。吕氏兄弟多年精英,据荆湖自守,坐拥十多万兵力,“襄、樊城池坚深,兵储支十年”,经过孟拱、李曾伯、吕氏兄弟不断的修缮,襄阳城从一个被元军破坏的废城重新变成了一座坚城,兵精粮足。
也就是说,本身守襄阳的就是一支精兵,也可以说是南宋最后的希望所在,这也是襄阳能守六年的关键原因之二;
如果仅仅依靠襄阳本身,襄阳是守不了六年的。整个南宋朝廷为了襄阳,也是全力以赴。
  • 1269年3月,两淮都统张世杰帅水陆马军救援襄阳城,与元军在鹿门山外江面上激战之后损失惨重不得不撤退;
  • 1269年3月底,紧随张世杰,南宋四川安抚制置使夏贵,借助春季汉水暴涨的机会,从水路救援襄阳城,将大量补给物资送入襄阳城内;
  • 同年7月,夏贵率5万军队、3千艘战船,再度增援襄阳。但这次增员没有成功。自从上次夏贵增援襄阳成功之后,元军即加强了对襄阳外围的封锁。除了在汉水两岸的山上布置大量堡垒以外,在江面上遍布铁链、暗桩,可以说是步步荆棘,寸步难行。这次南宋军队,川军,虽然浴血奋战,但却在蒙古水军的反击之下,不得不撤退。讽刺的是,这支蒙古水师是刘整建立的,而刘整是夏贵的前任,前四川安抚制置使。刘整是因为吕文德争权夺利,逼反的。
  • 在围攻襄阳的同时,忽必烈在巴蜀采取山城围山城的主意,既然我打不破你的山城防御体系,那我见缝插针,我也搞山城堡垒,让你的山城防御不成体系,也就截断了巴蜀对襄阳的支持。自此之后,像夏贵于1269年那样,川军对襄阳的支援再也没有过。
  • 1271年,贾似道再次举兵大举增员襄阳,但这个时候的襄阳已经被援军围得犹如铁通一般,再次失败。从此之后,南宋要应对元军四面八方尤其是来自两淮的攻击,再也无力援救襄阳。
自此,襄阳之战已经陷入死局。在孤立无援而忽必烈又承诺不伤害襄阳百姓的情况下,1273年,吕文焕举军投降。
至此,襄阳之战结束,襄阳陷落。
随后3年,1276年,临安陷落。
1279年,陆秀夫抱着南宋小皇帝赵昺跳海,南宋彻底灭亡。
襄阳之战的历史意义,也就不用多说了罢?

江上一峰青


本人有幸到襄阳城一游。看到的襄阳甚是壮观。襄阳为何能坚守近六年之久。有三大因素在里面。

第一,襄阳占据地理优势

襄阳有一个美成“铁打的襄阳”,这个美成怎么来的我们看一组数据

城南北长约1.6公里,东西宽约1.4公里。周长达7.3公里,面积达2.5平方公里。这是明朝就有的规模!几百年经过几次大水也有修缮。 现存城墙基本上是明代的墙体,外砌大城砖,内用土夯筑。东、西城墙分别长2.2公里、1.6公里,南北城墙分别长1.4公里、2.4公里;高8.5米,宽5~15米。城门共有6座。

襄阳城北、东、南由滔滔汉水环绕,西靠羊祜山、凤凰山诸峰。城墙始筑于汉,后经历代整修,现基本完好,墙体高约10米,厚1.3─1.5米,周长7.4公里。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可以看出地势之险要。

襄阳城周围湖泊湿地众多,河道纵横,十分不利于大规模兵团作战,这也干扰蒙古士兵的作战能力。

城下环以护城河,平均宽度180米,最宽处250米。这么宽的水面在古代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有哪个兵团可以刚正面。


第二,蒙古士兵不善攻城战

我们都知道蒙古士兵也叫蒙古骑兵,除了骑兵基本上就没别的作战兵种了。蒙古水师最初就是用来运送粮草的,都是一些小木筏之类的小船。

十三世纪的中后期,已经占领了黄河南北的蒙古统治者,为了攻破宋军的水路防御,消灭江南盘踞南宋,决心要扩建水师。

为了提高水师的战斗力,蒙古统治者砸了重金,造船五千艘,汉人投降将领例如刘整等,负责前线督造战舰,同时又操练了水师7万余人,日夜训练。大多数蒙古水师都是汉人为主。只是权利在蒙古将领手上。

第三,南宋还在

南宋当时还没有被消灭,南宋在愚蠢也知道襄阳一失,南宋必亡。所以在外部一直给襄阳从水路运输补给。在与元军作战过程中,南宋水师是南宋军中仅存的自信,也是后期南宋唯一的遮羞布。一旦元军水师训练成熟,这一面遮羞布就荡然无存!


所以在蒙元在用5年时间攻取襄阳城后,一路南下,势不可挡,仅用2年时间就将南宋全部灭亡。


丘比特懒


首先是地利,襄阳处在水军和陆军交汇处,必须同时在水陆两方都有优势才能攻下,蒙古骑兵陆战野战可以说无敌,但对于攻城并没有特别的长处,水战就完全不行,所以在这里就很难取胜。襄阳也并不是唯一的突破口,主力攻击方向是四川,皇帝被打死后觉得四川太难打了,转而选个容易点的才全力打襄阳。同时襄阳大量招了来投降的金兵,其实就是金国的汉人军队,这部分人战斗力也算很强,加强了守备力量。蒙古最后打破城靠的也是原来金国的汉人,在南方的战争中蒙古人已经起不到多大作用,还是要靠汉人,如果这部分汉人不给元军干,还能再坚持很多年的,元灭宋的战争,到后期已经变成汉人的内战了,双方的战方都了解,战力也相当,守军就不再有优势了。元军大量招了会水战的汉人,会攻城的汉人,所以就守不住了


海中岩haha


襄阳之战是蒙古消灭南宋、统一中国的一次重要战役。是中国历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关键一战。

之所以说襄阳之战很关键,是因为在襄阳战败之后,仅仅3年,整个南宋就灭亡了。

20多万蒙古军长期围攻襄阳,就发生在1267到1273年这6年间,但这六年中,襄阳并不是孤立无援的。

这次战役从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蒙古大将兀良哈阿术,进攻襄阳的安阳滩之战开始,又经南宋将领吕文焕反包围战,张贵、张顺援襄之战,龙尾洲之战,樊城之战,终因孤城无援于咸淳九年,也就是1273年,吕文焕力竭降元为止,最终以南宋襄樊失陷而结束。

南宋军队之所以能够坚守6年,主要有以下2个原因:

一、襄阳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南宋襄樊地处南阳盆地南端,襄阳和樊城南北夹水相互依存,跨连荆豫,控扼南北,地势十分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南宋抵抗蒙古军队的边陲重镇。

南宋政权虽然腐朽不堪,但国家还是有不少有识之士,能够看到襄阳战略地位的重要。襄阳作为战略要地,是南宋王朝的“国之西门”,是南宋在荆襄防线的一个重要支撑点。襄阳失,则江陵危,江陵危;则长江之险不足恃。长江天险不再是天险,门户洞开之后便是大片土地是无险可守,直接威胁到首都临安。

正如南宋叛逃的将领刘整1267年对忽必烈说的那样:

先攻襄阳,撤其捍蔽,南宋无襄则无淮,无淮则江南唾手可得也。

所以,纵观南宋和蒙古长达45年的战争中,多数战役都是围绕争夺襄阳展开的。而南宋除了1235年京湖安抚制置使赵范玩忽职守导致蒙古将领阔出攻陷襄阳外,其后三十多年间,南宋守将对襄阳的守备一直在加强。

据记载,襄阳城护城河平均宽度达到180多米,正是依赖这天险一般的城防,和地理位置的显要,让襄阳即使被围困6年也不会轻易破城。

二、南宋四代将领的经营让襄阳经得起最猛烈的攻击

从公元1235年开始宋蒙之间的军事同盟破裂之后在襄阳开战以来,一直到公元1273年襄阳守将吕文焕投降元朝,前后历时长达38年。

而这期间,总共有四代南宋将领为巩固襄阳城防做出了努力。

正是因为这几代将领的努力和重视,让襄阳真正地从险要之地,一步步升级成为南宋最重要的战略重地,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攻防兼备的水平,从而有机会能够在6年的长期围攻中得以生存。

第一位是名钭孟拱。公元1239年,升任京湖安抚制置使、全面主持京湖地区防务的孟珙,与蒙军再战,三战三捷,克樊城复襄阳。但是虽然收复了襄阳,当时由于蒙古军队对襄阳的破坏导致襄阳城防破落不堪,人员物资严重匮乏。

随后的几年中孟珙一直担任京湖安抚制置大使兼夔州路制置大使负责襄阳地区的全面防御之责,使得在这一段事件内宋军在这个局部战场上保持着一定优势。

第二位是李伯曾。淳祐十一年(1251年),就任京湖安抚制置使不久的李曾伯认为,郢(今钟祥)、襄(襄阳)一带的地位很重要,尤其是襄阳绝对不可弃之不顾,便在修复郢州城后,向朝廷请求一万五千名兵力增援及钱粮支持,打算再次收复并修复襄阳。朝廷从别处给他调派八千人支援,并拨钱一千万贯作为军费。

李曾伯又下令筑城,限期两个月内在城内建造营房一万间,以备屯驻之用。加固后的襄阳城,周围长九里,樊城则约四里半,防御能力大为增强。鉴于“筑城容易守城难”,次年(1252年)春,李曾伯又向朝廷提出六点经营襄阳的建议,包括实行营田、奖励屯田、运输米粮、修筑城堡、免税、增兵协防等。朝廷部分采纳其建议,下拨一百万缗的屯田及修筑渠堰补助费,并免除襄、郢之税三年。到宝佑二年(1254年)上半年,李曾伯调任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时,已有6276户军人家眷迁入襄阳定居,使其渐渐恢复生机。

刻在襄阳古城西南1.5公里处的真武山东麓的崖壁上的铭文通达明了记录的当年事迹:

“大宋淳祐十一年四月二十有七日,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奉天子命,调都统高达、幕府王登提兵复襄阳两城。越三年,正月元日铭于岘,其铭曰”;后4行为正文:“壮哉岘,脊南北。翳塘壑,畿陵谷。乾能央,剥斯复。千万年,屏吾国。”


第三位是高达。自从1251年高达收复襄阳后,南宋朝廷对襄阳的战略性开始重视。宋理宗调拨了大量人力物力,经过十几年的大力经营,襄阳重新成为城高池深兵精粮足的重镇,成为宋长江中上游的门户和屏壁。

第四位是历史上争议很大的吕文德。吕文德最早是跟随赵葵手下从军作战的,赵葵就是1253年玩忽职守在南宋历史上第一次丢掉襄阳的赵范的弟弟。吕文德这个人,几乎经历整个宋蒙之间的大战。在与蒙古军作战中,他往返与四川与湖北各地,在几十年的战斗中,不仅积累经验,也培养了一批家族武装。

襄阳最后的6年被包围,中间几次突围反攻,都发生在吕文在任期间。吕文德所建立的军事集团的战斗力也是不容小视的。他们在襄阳地区经营十多年,他们凭借襄阳夹汉水,地险城固的有利地形,特别是守备措施充分,物资储备丰富,使得蒙军虽然急切,但也在短时间内根本拿不下襄阳。


结语:

襄阳的失陷过程,是极其惨烈的。

金庸先生的武侠巨著《倚天屠龙记》里有这样一句悲壮的描写:当年襄阳失陷,郭大侠夫妇双双殉难。

真实的历史上,宋蒙(元)双方为了争夺这个历来被称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水路交通要塞,几乎集中了当时世界上最精锐的骑兵和水军,动用了当时能找到的一切先进武器,双方死伤人数超过40万人。

襄阳的失陷,有历史发展大势非人力可抗拒的客观原因,也有人为操作上自毁长城的主观错误。是一段值得人深刻反思的历史。


国史无双


襄阳樊城是南宋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战略要地,也是蒙古灭南宋最为关键的一战,在这一战中,襄阳樊城守军前后坚守城池长达6年之久,虽然有力地阻挡了蒙古军的攻势,但是由于南宋朝廷腐败,朝中更是有奸臣贾似道吾国吾民,导致了襄阳樊城战役最终落败。

而襄阳樊城能够坚守六年,主要与其地形优势有关。

襄阳樊城的地形优势

▲襄阳樊城的地形优势非常明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襄阳和樊城在防御体系上是一对双子城,可以相互依托,相互支援。在襄阳和樊城的城池周边都利用汉水挖上了护城河,外部发动进攻的时候增加了许多难度。襄阳的南边都是高山,在防守的时候可以依托山峦,其西南边的进攻由于山峦的阻挡减轻了许多压力。西面地形非常狭小,敌军从这里进攻兵力不太容易展开。

在地形上来说,襄阳樊城就是两座天然的堡垒。

襄樊战役过程

除了地形有优势外,最主要的还是在于襄阳樊城的军民抵抗意志及其顽强以及城中充足的粮草器械,当时负责防守襄阳樊城的主要是吕文焕。

1267年,蒙古人以开放贸易为借口,要求在白河口修建榷场,这个计谋宋军将领没有看破,结果蒙古人在白河口修建了堡垒,之后又在鹿门山等地修建了数个堡垒,到了1268年形成了对襄阳樊城的围攻之势。

此时吕文焕才发现了情况的不对,派吕文焕干扰蒙军筑城,但是效果不明显。

1269年,蒙军修建了万山堡,并在虎头山、岘山之间修建了一字城。

在樊城北面从牛首到白河口之间修建了一条围墙,在汉口东岸的鹿门山到白河口之间也修建了围墙,做好了长期围困的打算。

▲蒙军围困示意图

对此,吕文焕不得不向宋朝朝廷请求增援。1269年春天,汉水上涨河面变宽,宋军将领夏贵率南宋水军逆流而上沿汉水增援襄樊。夏贵这次救援非常成功,他把援军和补给物资送到襄樊后顺利撤回。

1269年3月,张世杰率领部队继续增援襄樊,与前来阻截的蒙军展开大战,失败退却。到了1269年7月份,夏贵再次带领3000战船,5万余人增援襄樊,遭遇蒙军将领赵璧,随即在江面展开了7天的激战,最终夏贵战败被迫返回。当月范文虎再次增援襄樊也被蒙军击败。

经过这几次救援的失败,宋军损失惨重,1269年12月1日,吕文德病逝,李庭芝接管了京湖战局。

蒙古军长期对襄樊围而不攻,吕文焕也多次组织突围都以失败告终。虽然屡战屡败,但是南宋的水军依然能够突破蒙军的封锁与襄樊取得联系。此时元军开始训练水军,为灭宋战争做最后的准备。

▲张顺、张贵驰援襄樊

到了1272年3月,蒙军开始强攻樊城,樊城危在旦夕。李庭芝手头兵力不足,不得不招募了3000壮士,以张顺、张贵为统领。1272年5月24日,汉江涨水,张顺、张贵带领3000人出发救援襄樊。元军在水面阻击张顺、张贵部队,张顺、张贵不计生死拼死力战,张顺身中3枪6箭不幸战死,最终3000壮士在张贵的带领下突破了元军的重重围堵于5月25日早上抵达襄阳城下,这次送入物资是襄樊多年来送进来最多的一次,极大地鼓舞了襄樊军民的士气。

▲张贵借用夏贵未能成功

1272年9月9日晚上,张贵按照约定从襄阳发兵沿汉江而下准备与前来增援的夏贵会合。夏贵从水路进发的时候由于天气不好遇到了大风浪,便命令军队后撤30里,张贵的部队在接应夏贵部队的时候没有遇到援军,反而遭到元军猛烈攻击,损失惨重便带兵逆流返回,蒙军则一路追击,消灭了张贵部队,张贵力战而死,2000多人全军覆没,这是襄樊最后一次尝试突围。

如此以来襄樊几乎被困死,守城军民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仍然坚守城池。1272年11月,元军开始强攻襄樊。

元军决定先攻打樊城,由水军切断了襄阳和樊城之间的联系,随后元军从城池的四面猛攻樊城,元军投入了大量兵力并使用了回回炮,这种威力巨大的攻城器能发射150斤巨石,射程400米,顿时将城墙城楼砸出了许多的缺口。樊城守军7000多人拼死抵抗,2个多月后樊城弹尽粮绝,元军冲入城内,宋军与元军展开巷战,樊城守军全部战死。

樊城陷落后,元军立即进攻襄阳,并将回回炮架在了襄阳东南面,初次攻击就击毁了城墙,城中军民大为惊恐。最终在元军许诺保证军民人生安全,不屠城的条件下,1273年2月24日吕文焕最终同意投降元朝,襄阳陷落,至此历时6年的襄樊战役结束。

所以综合以上来说,襄樊能坚守6年,首先是城池防御和地形都非常有利于防守;其次是守城军民坚定的决心使他们对抗了蒙古守军6年;再次是城中粮草器械充足,使得元军不得不采取长期围困的方针。

总的来说襄樊战役中南宋军民的抵抗意志是可歌可泣的,他们不惧强敌,勇于牺牲,但由于南宋朝廷的腐败昏聩,最终使襄樊落入了敌手。


老威观史


襄阳保卫战,是宋元战争中历时最长,战况最激烈的一次大战。襄阳之战持续六年之久,而襄阳一旦沦陷,南宋不到三年时间就灭亡了。那么,襄阳城为什么能坚持六年之久呢?

第一,襄阳的战略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南宋初为岳飞收复

南宋之初,襄阳曾是伪齐政权的地盘。绍兴四年,岳飞上书宋高宗,认为:“襄阳等六郡为恢复中原基本,今先取六郡,以除心膂之病。”皇帝遂以岳飞为荆南制置使,收复襄阳等郡。自从岳飞收复襄阳城后,这里一直是南宋的军事重镇,城高池深,固若金汤,而且储备有财粟三十万,军械武器二十四库,就算被围困几年都不成问题。

到了南宋后期,帝国的防御力量主要集中在三大军区,分别是四川、京湖、两淮,分别设立制置使,即为三大军区最高军事长官。京湖位于三大军区的中央,连结四川与两淮,战略地位最为重要。而在京湖军区,又以襄阳、樊城为咽喉之地,这两座城相隔很近,襄阳保卫战其实应该叫襄樊保卫战,襄阳守了六年,樊城守了五年。

第二,孟珙经营襄阳

到了南宋末年,蒙宋战争爆发。

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大汗窝阔台大举南侵,其中一路大军以库春统领,进攻襄阳。当时襄阳守军内部分为两派势力,一为北军,一为南军。北军将领的权势在南军之上,故而两派不和。镇守襄阳的京湖制置使赵范驾驭无方,竟使得北军将领王旻、李伯渊等人起了叛反之心,抢了襄阳城郭的仓库,然后放一把火烧了,投降蒙古去了。南军将领李虎等人,又乘火大掠一番,也扬长而去。赵范回天乏力,只得弃城而走,襄阳遂为蒙古所占领。

朝廷以名将孟珙为荆湖制置使,诏令他收复襄阳、樊城。1239年,孟珙进攻襄阳、樊城,与蒙军交战三次,三战三捷。襄阳守将刘义反正,打开城门迎接宋军。

由于襄阳、樊城地处南北要冲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孟珙上书朝廷:“襄、樊为朝廷根本,今百战得之,当加护理,非甲兵十万不足守。”朝廷对孟珙的意见十分重视,遂命他把襄城、樊城两地的降兵收编为“先锋军”,把息、蔡两地的降兵收编为“忠卫军”。

此后,襄阳、樊城在孟珙的精心经营下,防御工事几乎无懈可击。据吕文德的说法:“襄、樊城池坚深,储粟可支十年。”孟珙所经营的襄阳、樊城与余玠经营的钓鱼城一样,都是经典之作,在两位名将去世后,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虽然襄阳城与钓鱼城未能拯救南宋,但至少大大迟滞了南宋的灭亡。

第三,襄阳能坚守六年,与吕文焕的指挥有直接关系

襄阳之战,是蒙宋战争中最为旷日持久的一战。从咸淳三年(1267年)蒙军围城,至咸淳九年(1273年)襄阳陷落,前后总计六年。这是一次蒙宋大会战,双方都投入庞大军队,在战争过程中也不断增兵。这次会战不并局限于襄阳一城,而是以襄阳为中心的大区域战争。

襄阳南宋守将是吕文焕,他的顶头上司是其兄京湖制置使吕文德,兄弟俩皆一时之良将。吕文德在襄阳保卫战期间病逝,这是南宋的一个极大的损失。吕文焕坚守襄阳六年,一方面是襄阳城十分坚固,粮食物质储备丰富;另一方与吕文焕指挥有方有直接关系,他采取一种积极防御的策略,尽管被围困,仍不时主动出击。如果不是朝廷救援乏力,襄阳城也不一定会沦陷。

第四,朝廷对襄阳的救援不得力,但仍在一定程度迟滞襄阳沦陷的时间

襄阳之战爆发后,警报传至临安,竟然被贾似道扣下不发,皇帝还蒙在鼓里,南宋也错失救援襄阳的最好时机。

直到战争进入第三年,朝廷的援军才姗姗来迟,但没有发挥什么作用。沿江制置副使夏贵,率三千兵船进援襄阳。夏贵水师行至鹿门山,遭到蒙军水师的阻击,损失两千多人。接紧着,另一支由范文虎指挥的水师也败走。

在襄、樊陷于苦战之时,贾似道仍然欺瞒皇帝。一天入朝时,皇帝突然问:“襄阳被围三年,如何是好?”贾似道马上装腔作势道:“哪有这回事,北军早已退了。”当他得知皇帝是从一个宫女那儿得悉的,竟然诬告宫女与人暧昧,逼她自尽。

由于纸不包不住火,贾似道不得不想办法解襄、樊之围,遂命京湖制置使赵庭芝往援。但是贾似道弄权日久,偏偏又要派范文虎去制衡赵庭芝,致使救援行动一拖再拖,毫无进展。

到了咸淳七年(1271年),蒙古又从川蜀大举出击,以牵制京湖宋军。范文虎率两淮舟师共计十万人救援襄樊,又以失败而告终,损失惨重。

在整个襄阳保卫战过程中,朝廷曾多次派遣援军以解襄、樊之围,执掌朝政的贾似道欺上瞒下,玩弄权柄,滥用亲信以制约地方实力派,以致于整个救援行动非常不给力,竟然没有一次打到襄阳城下。即便如此,这些援军也在一定程定上牵制了一部分蒙古军队,减轻襄阳的军事压力,对襄阳保卫战起到一定的作用。


君山话史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就这事说起来,那叫个小孩没娘说来话长啊!个中滋味,唯有自知啊!

其实这事说道根上,就是因为整个宋朝奉行重文轻武的政策闹腾的。

纵观整个宋朝,您别说北宋还是南宋,这数得着的武将,多如牛毛啊,岳飞,韩世忠,杨业,狄青等等,可这地盘反而是越打越少,膝盖是越跪越多,天天伸着个大脸蛋子等着挨揍,说起来那叫一把子心酸。

那么这襄阳保卫战,也能反应出这一特点。

么咱今天就借住题主这一亩三分地,把这事分析分析。

话说这襄阳保卫战,他一共分四个阶段,咱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聊,而题主说的这其实是最后一个阶段。

人物和背景

开头的时候,咱的交代几个人物,不然突然去讲这事,太突兀了,顺道把这背景交代一下。

这时间点,咱得掐到宋理宗的时候。话说这宋理宗这辈子有够乐的,一辈子被三权相玩弄于股掌之间,他这前十年在位的时候,被史弥远挟制,自己个天天声色犬马的,也不理朝政。

等到这史弥远挂了之后,这权利好不容易捞到了手里边,这南宋到是中兴了一段时间。

这后来被一前一后俩权相丁大全和贾似道操弄,没办法谁让宋理宗特别喜欢这俩人呢?认为这俩人就是千古奇才啊,国家的栋梁啊,哎,这事弄的,宋理宗这辈子过的那叫个稀里糊涂啊!

那么襄阳保卫战的失败,追究到根子上就是这丁大全和贾似道闹腾的,这俩人都一个德性,不仅贪财还特别的好色,本事没有一丢丢,糊弄宋理宗那叫个手拿把掐,襄阳战报都催到脑门上了,前线的士兵死伤无数,他们还压着,没点啥动作,天天哄着宋理宗玩。

这也就是后来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为嘛要废了宰相这职务的原因,一个人就能把皇帝给蒙蔽了。

话说宋理宗办的最臭的一件事,就是和蒙古结盟,把个金国给灭掉了,开头还三足鼎立呢?这家伙一股脑就变成了两强对抗了。

说是两强对抗,南宋整个就是一条虫。

这联合说起来就丢人,咋说呢?历史是不断重复的,但南宋这事重复的也太快了点。当年北宋灭亡和这联合的事是如此的相似。

咱就说了当年北宋时期,那舞文弄墨,喜欢玩石头,逛青楼的宋徽宗,这就想着立点啥不世之功炫耀炫耀,就联合金国灭了大辽。

这操作来的那叫个骚气,宋徽宗自己个还没开怀大笑几天,这就被金国抽冷子按到地上整摩擦去了,后来更是被虏到五国城,天天的写着他的瘦金体,活活的郁闷死了,这就是有名的靖康之耻。这事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这宋理宗倒好,打着抱靖康之耻的旗号和蒙古人联合,把金国给灭了,唇亡齿寒的道理已经上演了一幕,这宋理宗非要自己个亲自体会一下,才肯罢休。

得咧,宋理宗蹲在他的龙椅上开怀大笑好几天,就等着蒙古人履行诺言把他应得的土地分给他了。

结果这蒙古人说话不算数,直接就把脸皮给撕破了,宋蒙大战可就开打了。

就这一战,你都不知道,蒙古人是多么看得起宋理宗,直接准备了五十万人马,可就来了。那么四十五年的灭宋之战可就开始了。

这就是这襄阳保卫战的大背景。

第一阶段

那么这一次的交锋,宋朝败的那叫个稀里糊涂,因为宋理宗搁到襄阳这块负责镇守的大将赵范,他这人有一大癖好,没事的时候特别的喜欢喝那么二两小烧酒,这小烧一下肚,整个人就迷迷瞪瞪的。

赶巧了,人家蒙古人这都跑到襄阳城外了,他还顺道摸着酒杯喝两盅。

他到是挺放心,作为他手下全部都有金国降过来的士兵组成的克敌军,就更加的放心了。

就在赵范吐着酒气和周公聊天的时候,这克敌军就把襄阳的城门给开了。

蒙古人可就进来,这家伙一下子就把赵范从睡梦中惊醒,自己个屁颠屁颠的跑路了。

哎!一个都能背叛自己主子的克敌军,赵范都不防范,也该着了。

那么这一战蒙古人轻轻松松的就拿下了襄阳,而且还得到了三十万石的粮食,外加二十四个库的兵器。

就这买卖蒙古人赚大发了。话说这襄阳可是军事重地啊,这就相当于南宋的国门啊!这大门一开,不到一年的时间,就丢掉了七个州军。

这事要是继续发展下去,那开头还开怀大笑的宋理宗估计就得和宋徽宗一样了,蹲在地牢里吃嘎嘣脆的牢房了。

就在这关键的时间点上,蒙古人的主帅阔出,出毛病了,一家伙就得了重兵,不治身亡了。

而且咱也说了,南宋这头就不缺啥武将,这回和阔出接招的是南宋名将孟珙。

那么这事就进入到了胶着期,双方开始对峙。

第一阶段就结束了。

第二阶段

咋说呢?这个阶段,南宋大军由防守已经变成了进攻状态,襄阳这块就收复了两次。

头一次还是孟珙收复的,当他拿下襄阳的时候,他发现这地被蒙古人破坏的不成样子了,您别说这城防破烂不堪,他这人员和物质都缺少。

毕竟当年赵范守的时候,这地光粮食就得三十万石,准备的军械物资就得二十四库,现在啥也没有。

所以这地压根就守不住,所以孟珙就放弃了襄阳,那么是完全放弃吗?那倒不是!

那么后来,随着孟珙的进攻事态,原来是南宋将领现在是蒙古将领的范用吉想要投降。

这事孟珙挺高兴,这就给宋理宗打了一份报告。

这事搁一般人眼里,都认为是好事,这接下里肯定是接受啊!

你都想不到这宋理宗的骚操作,摸着二两胡须,闭着眼睛琢磨了半宿,憋出俩字:“不允!”

得咧!这事可就黄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这是为嘛呀?”

为嘛?就俩字——害怕,害怕蒙古人生气,害怕蒙古人责骂,害怕蒙古人打过来,害怕……

孟珙得到这结果,这心哇凉哇凉的:“三十多年最大的梦想是收复中原,看来是不成了!”

于是孟珙提出退休。你都不知道这都啥时候了,宋理宗接到孟珙退休的信,很高兴连个犹豫都没有这就让退休了。

其实说道根子上,还是重文轻武惹的祸。而孟珙本来就有病,这事闹腾的,心中的郁闷就化不开,这不回到江陵没多久就去了。

等到宋理宗接到孟珙去世的消息,大为震惊啊,真的是大为震惊啊!

啊!

那么接任的是李曾伯,这人也厉害,文武双全搁到武将里边这也是一个元帅级别的人物。

那么他就打算收复襄阳,带着两万一千名荆湖军,不仅收复了襄阳还收复了樊城。

咱前边也说了,这襄阳的城防已经被破会掉了,所以李曾伯在原地下令筑城,两个月的时间,这襄阳城和樊城可就建立了起来。

总之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这襄阳总算是恢复了。

那么这段时间,蒙古内部也乱,窝阔台病死,接着这贵由也病死,蒙古这权利斗争也激烈,没功夫搭理襄阳这块。

第二个阶段结束

第三个阶段

蒙古和南宋双方都乱了,这一乱就是十年。

最开始的是那角逐汗位成功的蒙哥,坐到汗位上也就一年的功夫,第二年他就提着大兵来进攻四川,结果蒙哥打到钓鱼城这块,被南宋军用石炮攻击,被炮风震到,不久死去(蒙哥的死有好几种说法。)

得咧,这蒙哥一死,大汗位又空了,一帮子蒙古人又开始进入新的一轮抢夺大汗位的争斗。

而南宋这块,丁大成已经被贾似道给掀翻了,自己开始弄权。

咱就说了,这都啥时候了,这贾似道蹲在宋理宗的前面还弄权。他弄权不弄别的,先把顶到前边和蒙古人打仗的将领给撸下去,有那看不顺眼的,还给弄死,这操作一下子就奠定了他在朝堂上的位子,这把个贾似道高兴的。

这当中间还有个第三次收复襄阳的高达,好悬没让这贾似道给弄死,好在这宋理宗这想法还在线上,没同意。

而宋理宗就认为这贾似道是个很有能力的武将,文武全才啊!

那么经过贾似道这么一闹腾,本来天平是在南宋这边的,结果跑到了蒙古这边了。

第四阶段

话说宋理宗其他东西不明白,但他还是知道这襄阳地位很重要,对襄阳这块苦心经营,差不多已经恢复了最初的规模。

而这会守襄阳的是吕文德,你都想不到这人是第一阶段那赵范弟弟的手下,就那没事喜欢喝两盅的人。

这吕文德是贾似道的亲信,要不然吕文德也不会被安排到这么个险要的位置上,都是自己人吗?

这吕文德和贾似道是一个德行,对内打击异己那叫个上心,很多优秀将领,撑过了第一,第二,第三阶段的将领,被这货打击的,都跑到了忽必烈的手底下了。

这下好了,吕文德瞅着整个襄阳都是自己人,那叫个安心啊!他就是土皇帝,他这么一跺脚襄阳这都得抖三抖啊!威风!威武!雄壮!这辈子都没有这么嘚瑟过。

这不蒙古人找到吕文德。

“吕将军!吕大将军!俺们想在襄阳外边弄个榷场,咱互惠互利咋样,赚钱的买卖吗?这市场不用你们伸手,俺们来建!”

估计有小伙伴要问这榷场是干嘛的?其实就是互市,双方做买卖的一个市场。

话说这通大将军吆喝的,吕文德这就同意了,想不到吧,他同意了。

嗯!蒙古人表示很高兴。吕文德于是就蹲在襄阳城头瞅着这榷场,开头他很挺高兴,但没有多久他高兴不起来了,因为他发现蒙古人建的压根就不是啥榷场,而是堡垒!

这是要开战啊!那里是做买卖的!

这家伙把个自以为很聪明的吕文德给气坏了,直接给气死了。

蒙古人这可就是一箭双雕啊!

打这里起,最后一次襄阳保卫战可就上演了。

一年之内,蒙古人在襄阳这块就用兵十万之众,把个襄阳可就围了起来。

那么吕文德(已经死了)所建立的这个小团体,这么多年下来,他也厉害,短时间内蒙古人是拿不下襄阳的,毕竟啥军需,啥物资都齐备。

那么蒙古人也不急着打,而是采取围点打援的方式来围困襄阳,这一围可就是六年啊!

这个时候,守在襄阳的是吕文德的弟弟吕文焕,最后撑不下去,这就出城投降了,那么后来蒙古人打下南宋的都城临安,他还跟着一起入了城,做了蒙古人的官。

最可乐的就是那贾似道,就那个上朝带蛐蛐的货,你让他把蛐蛐养活到能爬到皇帝胡子上而不被治罪他绝对有能耐,但你让他打仗?这就有点强人所难了。

而当时南宋的皇帝可真就把他当做最后的救命稻草了,让他带着十三万精兵去抵抗,结果这货到了地头上,把士兵往当地一搁,自己个坐着小船逃走了。

你说这事都够诛九族的了,大家伙一致要弄死这贾似道,结果那谢太皇太后(宋理宗之后的皇帝命不长)也就是宋理宗的皇后,仅仅给贬到外边,还是啥事没有。

结果这贾似道太招人恨了,路上就被人给按到厕所里给弄死了。

那么第四阶段结束之后,没几年的功夫南宋就没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