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看杜甫生命的重建,沉郁顿挫的爱国情怀

安史之乱后,杜甫因为上疏救房琯这件事,肃宗对杜甫不再重用。公元761元8月,杜甫辞官回到草堂,这5、6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贫苦,"恒饥稚子色凄凉",孩子饿得在东门外号哭。在秋风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被风吹破,饥儿老妻,彻夜难眠,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看杜甫生命的重建,沉郁顿挫的爱国情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全诗描绘了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真实的记录了草堂生活片段。末段忽然转折,以切身的体验,推己及人,进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抒发了希望大庇天下寒士造万间广厦的崇高心愿。整首诗歌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是杜诗中的代表之作,也是历代传颂的名篇。

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看杜甫生命的重建,沉郁顿挫的爱国情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纵观全诗,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面对苦难,诗人的担忧的始终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千百年来,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打动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的心,历来的文人学者们都给了它极高的评价,至今仍被奉为经典之作。

1、对安史之乱后百姓贫困生活的叹息无奈

诗中作者所描写的生活,让人感到心酸,诗人杜甫用自己的处境反映出贫苦的有志者,反映出安史之乱后百姓饥寒交迫的生活。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杜甫又被称为"诗史""诗圣"。


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看杜甫生命的重建,沉郁顿挫的爱国情怀

诗圣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看杜甫生命的重建,沉郁顿挫的爱国情怀

秋风卷走了屋顶的茅草

在唐肃宗上元二年八月,怒号的秋风卷走了屋顶的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南村的一群儿童,面对一个衣裳单薄、破旧的老人拄着拐杖,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杜甫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若不是战乱连连,国家多灾多难,大家又如何会生活的如此贫困不堪,诗人不由得感慨万千。

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看杜甫生命的重建,沉郁顿挫的爱国情怀

怒号的秋风卷走了屋顶的茅草

前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不仅描绘了风势之大,更是将风拟人化。试想八月的秋风本应该是凉爽,只是在贫困凄凉的处境下,诗人杜甫觉得风仿佛在怒号。"卷""三重"展现了诗人受害之深重,要知道,杜甫好不容易访亲寻友,借钱才建造了这间茅屋,这才有了栖身之所。下面"飞""洒""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从中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看杜甫生命的重建,沉郁顿挫的爱国情怀

草被孩子抢走

后五句,写茅草被孩子抢走。杜甫本人面对孩子抢走茅草,感叹自己"老无力",只能"忍","焦""躁"的倚仗叹息。杜甫仿若和这间茅屋相依为命,草屋仿若是他精神上的一个寄托。从茅草的争抢中可以看出广大人民生活在贫困苦难中。抢茅草这一事情的生动描述,在诗歌的整体氛围的影响下,触动人们的内心。杜甫的这种经历,在他的人生中是刻骨铭心的,所以这首诗里的情感才更加的真挚和深沉,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后来他独自叹息,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唐诗归》点评说:钟云:好笑!好哭("南村群童"二句下)。钟云:"入竹"妙!妙("公然抱茅"句下)!本来是极无聊事,以直写见笔力,这生动的描写犹如大波轩然而起,为后面的如龙掉尾的抒情做好铺垫。现实主义的叙事方式,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让人身临其境,倍感心酸。

2、屋破偏逢连夜雨,生活多艰,精神自救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儒家的积极的入世思想,鼓舞了无数文人的心,杜甫亦不例外。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看杜甫生命的重建,沉郁顿挫的爱国情怀

杜甫草堂

屋破偏逢连夜雨,没有贫困生活经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娇儿恶卧中恶卧两字,把小孩子睡觉哭闹的情景刻画得入木三分。"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自己的悲惨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人民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破屋风雨中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诗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何由彻""未断绝",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相同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铿锵有力的结尾。

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看杜甫生命的重建,沉郁顿挫的爱国情怀

诗歌结构

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杜甫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在自己面对的苦难前,杜甫并没有自暴自弃,怨天尤人,反而发出了最崇高的呐喊,抒发了最伟大的心愿,哪怕自己冻死也无所谓,希望有广厦千万间,庇护天下寒士俱欢颜。

如今的中华大地,广厦林立,面对肺炎的侵袭,很多人同样受困在家中。无法外出享受春日的暖阳,树林间迷人的春风,禁足在家的很多湖北人饮食单一,生活在担忧与恐惧之中。还有很多一线医护人员,日夜与疾病相搏,缺睡少食,面对传染疾病,她们勇敢得像战士一样护卫人民的健康。

面对肺炎传染疾病的侵袭,让我们像杜甫一样,不仅仅考虑到自己禁足在家的不便,送给前线医护人员和病患一份温馨的祝福与支持。面对家难国难的时候,让我们也停下脚步,倾听心灵的声音,在苦难生活中精神自救,实现生命的重建,灵魂的升华。在有机会有能力的情况下,也做一回平民英雄,免费送给大家送口罩,给需要的人送食物物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3、无我利他的精神与心灵超越

杜甫虽然受困于现实不得解脱,但并未一昧地沉浸在悲哀之中,反而很快的从另一个的角度解脱出来,那就是无我利他的角度,杜甫参透了这个哲理,将自己从内心痛苦的挣扎里解救出来,回归到精神世界的澄明中。


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看杜甫生命的重建,沉郁顿挫的爱国情怀

杜甫

杜甫无我利他的精神来源于从小受到的佛法熏陶。杜甫年幼时母亲就过世了,杜甫是被虔诚佛法而知书达理的姑妈一手抚养大的。杜甫的童年,深受佛法慈悲利众精神的熏陶。有一次4岁的杜甫病重,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姑妈,一心一意精心照顾杜甫。在她的精心护理下,杜甫痊愈了,而她的亲子却夭折了。杜甫长大后知道这件事,感动得涕泪俱下。杜甫在《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中,把姑妈比作《列女传》里鲁义姑式的人物,评价极高,并说自己要"制服于斯,纪德于斯,刻石于斯。"

杜甫年轻时倾心禅宗,晚年受到许生的启发,转归净土。他诗歌中经常出现的赞公是一位和尚,与杜甫关系很好。安史之乱时,杜甫成了叛军的俘虏。至德二年4月,赞公冒险为杜甫化装,逃出长安,到渭南去投奔肃宗李亨。乾元二年秋天,杜甫辞官携家到了秦州,在此住了三个多月,生活上得到了赞公的很多关照,使患难中的杜甫铭感五内。杜甫流传至今的一千四百多首诗中,与佛教有关的约占五十首左右。《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叙述了他青年倾心禅宗,对人生终极真理与超越的追求。

"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

落帆追宿昔,衣褐向真诠。"

勇猛为心极,清赢任体孱。

金篦空刮目,镜象未离诠。"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青年时期"门求七祖禅"倾心禅宗的情怀。诗文中"勇猛"一词,出自《楞严经》:"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杜甫借此,显然是表示自己决心克服体弱多病的困难,追求终极的真理与心灵超越。"心极"即是精神抖擞的意思。至于"金篦空刮目",出自《大般涅槃经》:"盲人为治目故选造诣良医,是时良医即以金篦抉其眼膜。"这里的金篦是治眼病用的似箭镞的手术刀,由此可以看出杜甫饱读佛典古籍,深受佛家慈悲精进等无我利他精神的熏陶。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回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再看犹如神龙掉尾、气势磅礴的结尾,诗人茅屋漏雨还希望自己冻死也希望造千万广厦大庇天下寒士的崇高情怀,我们就会觉得不是意料之外,是在情理之中。

大乘以承担人类终极关怀、度尽众生、庄严国土为己任,其无缘大悲、无我利他、众生平等的道德观和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牺牲奉献、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勇猛精进精神,极富道德感召力,足以磨砺人性光明,提高精神境界。"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八月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历经生活的贫困后,对人生苦难本质和人生价值的进一步参悟和理解,用他性格中的博大胸襟造就了超然物外的永恒不尽无我利他精神。


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看杜甫生命的重建,沉郁顿挫的爱国情怀

《登高》杜甫

此后的杜甫即便历经贫困生活的风风雨雨,屡屡漂泊,也已经可以从容面对了,苦难化为心灵营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此时的杜甫,认为不论世事如何变化,只要自己无所系缚,就可以随遇而安,忧国忧民的少陵野老俨然成了心系天下的摩诘居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