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朝暉: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更需營養支持

日前,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營養膳食指導》,指導不同人群的營養膳食,以改善營養狀況、增強抵抗力,有助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與救治。其中,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常伴有食慾下降,進食不足,使原本較弱的抵抗力更加“雪上加霜”。

記者連線一線抗“疫”專家——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副院長、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副所長童朝暉,他強調,對於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營養支持,應該比日常重症患者更加重要。

變被動為主動,提升免疫力

“對於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營養支持來說,其實與其他重症患者的營養支持所必需的營養支持無太大區別,但需要強調的是,要充分考慮到新冠肺炎患者所處環境的特殊性。”童朝暉解釋說,由於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長期隔離在病房,不如平常有家人能夠提供所需的營養食物,這些患者的飲食均由醫院提供,而且這些患者要長期用無創,或有創呼吸機,病情嚴重、治療時間久。此外,這類患者大多是高齡、基礎疾病較多的患者,更應該加強營養支持,更應該按照科學配比攝入營養。

童朝暉介紹,包括SARS、流感病毒、新型冠狀病毒在內的病毒,主要攻擊的對象是人體的免疫系統,導致白細胞、淋巴細胞計數和百分比低。高齡或是具有基礎疾病的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基礎差,加之受到新型冠狀病毒免疫抑制感染,原本較弱的免疫力更加“雪上加霜”。僅靠用藥、各種綜合治療也僅是其中一環,最重要的仍是靠患者自身免疫功能恢復,這才是最好的轉歸。“需要通過營養支持以及各方面策略改善營養狀況,提高免疫功能才是關鍵之處,變被動為主動。”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營養膳食指導》也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提出建議,如果食物沒能達到營養需求,在醫生或者臨床營養師指導下,正確使用腸內營養製劑(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對於危重症型患者無法正常經口進食,可放置鼻胃管或鼻空腸管,應用重力滴注或腸內營養輸注泵泵入營養液。在食物和腸內營養不足或者不能的情況下,對於嚴重胃腸道功能障礙的患者,要採用腸外營養以保持基本營養需求。在早期階段可以達到營養攝入量的60%-80%,病情減輕後再逐步補充能量及營養素達到全量。

仍需研究營養支持的最佳時機

童朝暉介紹,目前,大多數指南推薦,入住ICU的重症患者應該早期評估營養風險,設定營養目標,如無禁忌症情況下,24-28小時內開始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常用營養風險評估工具有營養風險篩查、危重症患者營養風險評分等。

中華醫學會腸外腸內營養學分會最新發布的《關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醫學營養治療專家建議》也對基礎營養狀況較差的老年人和慢病患者感染新冠肺炎提出10條建議。其中強調,營養治療是基礎治療手段,是新冠肺炎患者綜合治療措施的核心內容之一。

關於營養目標的設定,主要包括能量和蛋白質兩方面。《建議》在能量供給方面推薦,根據疾病嚴重程度不同,按照20-30kcal/kg/d供給,該建議還提出,對於新冠肺炎患者應該注意維持體液平衡,對大面積肺實變及老年患者,建議控制靜脈輸液量。而童朝暉在一線診療過程中發現,在新冠肺炎發病的初期,患者就存在高熱、攝入量少等問題,所以剛入院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往往存在能量供給不夠的問題。他建議,應該先在補夠能量後,再開始注意出入量平衡。

童朝暉表示,重症患者由於蛋白質分解代謝增多導致肌肉萎縮,進而影響生存率及預後。但在蛋白質以及能量供給的最佳時機、用量等方面,能在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預後起到多大作用,仍需研究數據佐證。

在蛋白質供給方面,多數指南認為蛋白質需求量在1.2-2.0g/kg範圍內較為合適。“有觀察性研究表明,對重症患者補充蛋白質攝入可降低其死亡率,但確定患者蛋白質最佳需求仍有較多爭議。”童朝暉介紹,例如一項研究表明,通過腸外營養途徑給予氨基酸1.2g/kg與0.8g/kg相比,患者病死率與ICU治療時間並無差異;而另有研究發現,蛋白質攝入量對病死率、住院時間、機械通氣時間、院內感染率、器官衰竭情況的研究並無影響。

多項研究表明,患者在ICU治療期間餵養不足的情況下較為常見,但對於預後的影響結論不一。一項國際多中心觀察性研究表明,增加能量及蛋白質的攝入能夠降低BMI<25或BMI>35kg/m2的重症患者的病死率,但該研究組在隨後設計的補充研究中卻並未得出上述結論。“因此,仍需進一步研究明確本次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營養支持的最佳時機、途徑、目標等,以指導臨床實踐,改善患者預後。”童朝暉說。

審核:陳會揚 閆龑 曹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