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聊文記

近日,晚間值班,恰兩文友亦同班。公務已畢,夜深人靜,三人品茶聊文,聊讀書所悟,聊生活體驗,聊寫作體會,無所不談。

翌日,回憶所談,並經過思考,翻閱書籍,結合自己熱愛詩文長時間的積累所獲,充實豐富觀點內容,精心整理,約略記下如下文字。主要內容分三個話題,並以此再與頭條號文朋詩友們交流。

第一個話題是博覽群書,開拓境界。

品茶聊文記

品茶聊文記

多讀一些古代文學經典。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淵源流長,從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到秦漢文章,從唐詩、宋詞到明清小說,還有南北朝時期的山水詩等等,詩文愛好者就要用古代流傳千百年的名作滋養自己,豐富自己,用古代文化燦若星辰的經典築牢自己思想和文化的根基。多讀一些近現代的文學名著,特別是上個世紀"五四"新文化運動至建國前這段歷史時期的好作品。這個時期,我們國家出現了以上海、北京為代表的文學創作繁榮期,出現了大批名人名著,我們熟悉的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沈從文、田漢、冰心等等,都是那個時期的文學先鋒。他們的作品深刻影響了那個時代國人的思想和人生,已經成為經典。這個時期的大量作品選入小學到大學的教科書,這是一筆豐厚的財富,是滋育我們文學創作的良好營養。多看一些改革開放後的新作品和國外的一些世界知名著作。改革開放後,隨著人們思想的多元化,藝術表現手法的多樣化,也出現了一批反映各條戰線人們各種變化的好作品,弘揚主旋律的作品也達到了新的高峰。儘可能地多讀一些名著,多讀一些經典,讓文學積累更加豐厚一些,讓各方面的知識更加豐富一些,我們的視野就會更加開闊,思想境界也會更上一個層次。

一個詩文愛好者,如果沒有豐厚的知識積累,思想境界上不去,就會身在寶山不識寶。同樣生活在一個單位,有的人經過觀察、積累、分析、提煉,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就能寫出一部好作品; 有的人天天身臨其境就是發現不了閃光的東西。這裡邊有一個對待生活的態度問題,對生活的理解問題,有一個思想境界問題。有不少人開始寫得作品很好,後來總也超不過從前的,就是因為知識跟不上,境界沒提升,就像一個小孩子,只有不斷補充營養,才能健康成長。當然,讀書、積累也是需要一種精神的,要能真正靜下心來,"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耐住寂寞,耐住清貧,做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第二個話題是深入生活,汲取營養。

品茶聊文記

品茶聊文記

我們認為文學就是人學。作品是反映人的,反映人在一定社會條件下的生活狀態和喜怒哀樂。把生活作為詩文創作的源頭活水,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一個基本觀點。蘇東坡曾寫過一首《示兒》詩:"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生活中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只有自己親身經歷,才能有更加真切的感受。要深入到生活中去。有些人講現在信息發達了,用不著到生活中去體驗,在網上搜一搜就行了,這是錯誤的。網上搜到的是信息,搜不到人與人交流的那種情感,搜不到身臨其境的那份感動。只有深入生活、親身體驗,才能挖掘到深層次的東西。深入生活是詩文愛好者的必修課,它要求不僅要熟悉生活,更要培養對生活、對人的感情。比如,一個作者來油田來體驗生活,就要了解油田的過去、現在,瞭解油田的生產生活,對火熱的工作現場有所感受,培養起對石油工人的真情實感,然後才能產生創作激情。

要善於發現生活中美好的東西。熱愛生活,有一種陽光的心態,以積極向上的態度對待生活。如果用一種偏執的目光看社會,看不到生活中美好的東西,看不到社會的主流,就不容易把握好作品的主題。心理陰暗的人不可能撲捉到生活的閃光點,不熱愛生活的人也不可能寫出熱愛生活的作品。一個優秀的詩文愛好者看生活絕對不能以偏概全。有太陽的地方就有陰影,有蜜蜂的地方也有蒼蠅。如果你看到的只是陰影,你的心理就會時時處在壓抑之中。心態是決定作品成敗的前提。我們創作的詩文應該引領社會風尚,而不是用低級趣味的東西迎合讀者。

第三個話題是弘揚主旋律,釀造精品。


品茶聊文記

品茶聊文記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講的,這就是文學與時代的關係。寫詩文、創作品,要傳道義、擔正氣,這是中國文學的優良傳統。李大釗講"鐵肩擔正義,妙手著文章"; 魯迅先生說"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前途的燈火"。創作美詩文,同樣要有一個價值取向,那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要求。要把這一要求體現在寫作實踐中,謳歌真善美,鞭撻假惡醜,傳播先進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更好地引領各種文化思潮和文化追求,這就是主旋律。要多寫反映一線生產建設的作品。善於在基層發掘閃光的東西,多反映我們的勞動模範、生產先進、技術能手以及長期紮根一線的普通人,充分展示他們豐富的內心世界和良好的精神風貌。要用心進行創作。如果說生活是糧食,作品是美酒,那麼創作就是對生活的釀造。沒有這個過程,生活還是原始素材,還不能變為感染人的美詩文。古人寫詩追求"

語不驚人死不休",我們的寫作也要在深入生活的基礎上,對生活積累進行反覆淘洗、篩選、發酵和提升,這是一個十分艱苦的過程,是一個漚心瀝血的過程。需要有對生活的敏銳觀察和獨特感悟,需要有駕馭和把握生活的高超能力,需要有充滿理想的藝術表達。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保持了生活的鮮活又不拘泥於生活,使作品成為生活的深加工,成為思想的再提煉,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美詩文。

品茶聊文記

品茶聊文記


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