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紅樓夢》的兩大主題,“色空”與“興衰”


淺析《紅樓夢》的兩大主題,“色空”與“興衰”

前幾日,87版《紅樓夢》劇組重聚的照片,被“賈寶玉”發在網上,勾起了許多人對於87版的回憶,以及對於經典名著《紅樓夢》的再次閱讀。

《紅樓夢》作為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從清至今,歷來研究紅學的學者不計其數。這也從側面反映,曹雪芹先生當初寫的這部《紅樓夢》,不僅表現了當時的歷史背景的人和事,同時也揭露了人性與社會中一些亙古不變的思想。

在《紅樓夢》中,最吸引我的有兩大命題,一個叫“色空”,一個叫“興衰”。

淺析《紅樓夢》的兩大主題,“色空”與“興衰”

一、

“色空”,是一種宗教(佛教)觀念。在文中,可以表現為作者的一種人生感嘆,一種作為過來人,希望能夠看得透一點、淡一點的自慰之意。

表面上,賈天祥照的那個“粉紅骷髏”的寶鏡,包括《好了歌》的歌詞,都是“色空”最淺薄、最粗鄙的表現層次。其實,《紅樓夢》中關於“色空”的表現極為深刻。

“色”,不僅是指女色,還指那賈府五光十色的生活。林黛玉、薛寶釵是美的,寶玉與黛玉的愛情也是美的,就連有些潑辣的王熙鳳也是美的。這裡面的色是魅力,是吸引,是能夠緊緊抓住讀者的心的。

淺析《紅樓夢》的兩大主題,“色空”與“興衰”

但是,“色”,同樣也是可悲的!特別是賈寶玉和林黛玉,他們懂得欣賞美,但更清楚美是脆弱的,是暫時的,是帶著悲涼色彩的。他們喜歡用這種審美的觀點去看人生,看生活,所以在賈寶玉與林黛玉眼中,審美和審悲是同一個概念。相比之下,寶釵和襲人,卻已經被腐朽的社會性所侵染,變得有些功利。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面對枯萎的花,黛玉吟出了這句詩。這種美的凋零、殘缺、消亡,顯得可悲。在這凋零、殘缺、消亡背後的追憶和嚮往,更突顯悲涼。

在《紅樓夢》中,我們能感受到那種,美即悲的淒涼。而在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作品中,我們能夠理解,悲即美的淡然。川端康成認為死亡是最高的藝術,是美的一種表現,所以他在許多作品中,完全把死亡描寫成絕美的意境。像《雪國》中的葉子的死,被描寫成“內在生命在變形,在轉變成另一種東西”,是生命的延續。

淺析《紅樓夢》的兩大主題,“色空”與“興衰”

同時,與醜惡相比,美是容易被損害的。從黛玉、晴雯、妙玉她們身上,可以看到,她們都處於一種惡勢力下面。因為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美是罪惡的,是另一種可怕的形式。

古人喜歡說,紅顏薄命,美人是禍水。就像霸王與虞姬,原本只是項羽兵敗劉邦,但後人一定要加上虞姬,這樣一個美人。好像只有這樣,才能凸顯出項羽的慘烈。

《紅樓夢》對於“色空”描繪的核心是,色實際上是得不到、存不住、守不牢的。寶釵襲人雙雙護玉的那一段描寫,也正是側面表示,對於美好的事物,是很難能夠留住的。

“色空”,向我們世人展示了,人世間無常的一種狀態。就像《紅樓夢》中的一句詩,“浮生著甚苦奔忙,盛席華筵終散場。”人生無常、世事無常,任憑你如何緊握,終究是抓不住的。

淺析《紅樓夢》的兩大主題,“色空”與“興衰”

二、

“興衰”,是一種命運,一種週而復始的過程。秦可卿死前託夢給王熙鳳,“否極泰來,榮辱自古週而復始,豈人力能夠保常的……”也就是說,一個家族或者一個時代的興衰,都不能是人能夠控制的,它是一個循環,週而復始的現象。

在《紅樓夢》第二回中,冷子興向賈雨村介紹榮國府。“如今生齒日繁,事務日盛,主僕上下,安富尊榮者盡多,運籌謀劃者無一,其日用排場費用,又不能將就省儉,如今外面架子雖未甚倒,內囊卻也盡上來了,這還是小事。更有有一件大事,誰知這樣鐘鳴鼎食之家,翰墨詩書之族,如今的兒孫,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冷子興的話,可以說是直接概括了賈府的興與衰。我們把這句話,具體細分為五點。

淺析《紅樓夢》的兩大主題,“色空”與“興衰”

其一、生齒日繁,事務日盛,是“興”的結果,又是“衰”的緣由。賈府的日常開銷極大,已經超出了本身的承受能力。而排場費用,卻沒有人願意節儉。

其二、安富尊榮,是指在封建社會中,權利與財富的高度集中,長幼尊卑秩序的固守。無論你擁有什麼,都是承蒙上一級或者皇上的恩賜,與自己的努力無關。

賈府的“興”,也同樣是仰仗天恩祖德,一切的榮華富貴,都是皇帝和先祖的賞賜。而“衰”,也會是因為皇帝的龍顏大怒,將原有的這樣賞賜,一一剝奪。

其三、在“興”時,人們的心中是對祖上的敬畏之心,但生活中,大多數的人,都處在享樂之中。無所事事才辦詩社,只圖享樂,才會把愛情看得那麼重。享樂之風,一旦興起,衰亡必然在不遠處。

淺析《紅樓夢》的兩大主題,“色空”與“興衰”

其四、在賈府裡,似乎沒有一個真正的秩序,所有人都在胡鬧。賈璉敗壞、寶玉鬧學、晴雯撕扇、司棋砸廚房,不光是主子胡作非為,連下人也跟著胡鬧起來。而這種狀態下的賈府,就像是一鍋亂粥,所有人都在鍋裡煮著,卻怎麼都煮不出一個正經的東西來。

其五、每個人都沒有責任感,假公濟私成為了常態。縱使賈母,是賈家最大的指揮官,但她的頭頂還有著皇上。所以賈府這些人,只是披著光鮮亮麗衣裳的奴才。奴才自然只顧局部利益,而難以考慮未來的長遠。賈家唯一清醒之人,就是寧國府的老僕焦大。作為曾經陪著寧國公,從戰場上死裡逃生的他,對於這樣的奢靡生活,深惡痛絕、破口大罵。但他的話沒人信,反而被小廝們塞了一嘴的馬糞。

所以,無論從哪一點來看,榮國府的興衰成敗,已是定局。就如同坊間傳說,“第一代創業、第二代守業、第三代敗業。”如果富有是一個開端,而結尾往往都是落寞。這是一個週而復始的循環過程。

淺析《紅樓夢》的兩大主題,“色空”與“興衰”

“色空”講述了縱使人人知道人生無常,依舊會試圖抓住本應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而“興衰”,藉助賈府由盛而敗的過程,講述了一個週而復始的社會現象。

這兩大主題,不論“色空”還是“興衰”,都是曹雪芹藉助《紅樓夢》,來講述人的存在和行為的荒謬性。當固有的秩序出現,人的選擇性就是有限的。無論如何掙扎,都無法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淺析《紅樓夢》的兩大主題,“色空”與“興衰”

賈母想要安享晚年、想要賈家永遠興旺,最後卻成為泡影;賈政希望寶玉成材,報答天恩,最後卻成為泡影;王夫人希望通過雷利風行的手段,扭轉賈家頹敗的局勢,最後卻成為泡影;寶玉與黛玉的愛情美夢,也是本書中最純潔的東西,一樣在最後成為泡影。

曹雪芹在這些泡影中,利用這些人物,以及人物所表現出來的語言和行為,藉此控訴這個世界的頹敗、腐朽、封建。在他心中,他期望自己能夠遇到一個打破固有秩序,從而公正、平等的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