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楼梦》的两大主题,“色空”与“兴衰”


浅析《红楼梦》的两大主题,“色空”与“兴衰”

前几日,87版《红楼梦》剧组重聚的照片,被“贾宝玉”发在网上,勾起了许多人对于87版的回忆,以及对于经典名著《红楼梦》的再次阅读。

《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从清至今,历来研究红学的学者不计其数。这也从侧面反映,曹雪芹先生当初写的这部《红楼梦》,不仅表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人和事,同时也揭露了人性与社会中一些亘古不变的思想。

在《红楼梦》中,最吸引我的有两大命题,一个叫“色空”,一个叫“兴衰”。

浅析《红楼梦》的两大主题,“色空”与“兴衰”

一、

“色空”,是一种宗教(佛教)观念。在文中,可以表现为作者的一种人生感叹,一种作为过来人,希望能够看得透一点、淡一点的自慰之意。

表面上,贾天祥照的那个“粉红骷髅”的宝镜,包括《好了歌》的歌词,都是“色空”最浅薄、最粗鄙的表现层次。其实,《红楼梦》中关于“色空”的表现极为深刻。

“色”,不仅是指女色,还指那贾府五光十色的生活。林黛玉、薛宝钗是美的,宝玉与黛玉的爱情也是美的,就连有些泼辣的王熙凤也是美的。这里面的色是魅力,是吸引,是能够紧紧抓住读者的心的。

浅析《红楼梦》的两大主题,“色空”与“兴衰”

但是,“色”,同样也是可悲的!特别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懂得欣赏美,但更清楚美是脆弱的,是暂时的,是带着悲凉色彩的。他们喜欢用这种审美的观点去看人生,看生活,所以在贾宝玉与林黛玉眼中,审美和审悲是同一个概念。相比之下,宝钗和袭人,却已经被腐朽的社会性所侵染,变得有些功利。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面对枯萎的花,黛玉吟出了这句诗。这种美的凋零、残缺、消亡,显得可悲。在这凋零、残缺、消亡背后的追忆和向往,更突显悲凉。

在《红楼梦》中,我们能感受到那种,美即悲的凄凉。而在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理解,悲即美的淡然。川端康成认为死亡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所以他在许多作品中,完全把死亡描写成绝美的意境。像《雪国》中的叶子的死,被描写成“内在生命在变形,在转变成另一种东西”,是生命的延续。

浅析《红楼梦》的两大主题,“色空”与“兴衰”

同时,与丑恶相比,美是容易被损害的。从黛玉、晴雯、妙玉她们身上,可以看到,她们都处于一种恶势力下面。因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美是罪恶的,是另一种可怕的形式。

古人喜欢说,红颜薄命,美人是祸水。就像霸王与虞姬,原本只是项羽兵败刘邦,但后人一定要加上虞姬,这样一个美人。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凸显出项羽的惨烈。

《红楼梦》对于“色空”描绘的核心是,色实际上是得不到、存不住、守不牢的。宝钗袭人双双护玉的那一段描写,也正是侧面表示,对于美好的事物,是很难能够留住的。

“色空”,向我们世人展示了,人世间无常的一种状态。就像《红楼梦》中的一句诗,“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人生无常、世事无常,任凭你如何紧握,终究是抓不住的。

浅析《红楼梦》的两大主题,“色空”与“兴衰”

二、

“兴衰”,是一种命运,一种周而复始的过程。秦可卿死前托梦给王熙凤,“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够保常的……”也就是说,一个家族或者一个时代的兴衰,都不能是人能够控制的,它是一个循环,周而复始的现象。

在《红楼梦》第二回中,冷子兴向贾雨村介绍荣国府。“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冷子兴的话,可以说是直接概括了贾府的兴与衰。我们把这句话,具体细分为五点。

浅析《红楼梦》的两大主题,“色空”与“兴衰”

其一、生齿日繁,事务日盛,是“兴”的结果,又是“衰”的缘由。贾府的日常开销极大,已经超出了本身的承受能力。而排场费用,却没有人愿意节俭。

其二、安富尊荣,是指在封建社会中,权利与财富的高度集中,长幼尊卑秩序的固守。无论你拥有什么,都是承蒙上一级或者皇上的恩赐,与自己的努力无关。

贾府的“兴”,也同样是仰仗天恩祖德,一切的荣华富贵,都是皇帝和先祖的赏赐。而“衰”,也会是因为皇帝的龙颜大怒,将原有的这样赏赐,一一剥夺。

其三、在“兴”时,人们的心中是对祖上的敬畏之心,但生活中,大多数的人,都处在享乐之中。无所事事才办诗社,只图享乐,才会把爱情看得那么重。享乐之风,一旦兴起,衰亡必然在不远处。

浅析《红楼梦》的两大主题,“色空”与“兴衰”

其四、在贾府里,似乎没有一个真正的秩序,所有人都在胡闹。贾琏败坏、宝玉闹学、晴雯撕扇、司棋砸厨房,不光是主子胡作非为,连下人也跟着胡闹起来。而这种状态下的贾府,就像是一锅乱粥,所有人都在锅里煮着,却怎么都煮不出一个正经的东西来。

其五、每个人都没有责任感,假公济私成为了常态。纵使贾母,是贾家最大的指挥官,但她的头顶还有着皇上。所以贾府这些人,只是披着光鲜亮丽衣裳的奴才。奴才自然只顾局部利益,而难以考虑未来的长远。贾家唯一清醒之人,就是宁国府的老仆焦大。作为曾经陪着宁国公,从战场上死里逃生的他,对于这样的奢靡生活,深恶痛绝、破口大骂。但他的话没人信,反而被小厮们塞了一嘴的马粪。

所以,无论从哪一点来看,荣国府的兴衰成败,已是定局。就如同坊间传说,“第一代创业、第二代守业、第三代败业。”如果富有是一个开端,而结尾往往都是落寞。这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浅析《红楼梦》的两大主题,“色空”与“兴衰”

“色空”讲述了纵使人人知道人生无常,依旧会试图抓住本应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兴衰”,借助贾府由盛而败的过程,讲述了一个周而复始的社会现象。

这两大主题,不论“色空”还是“兴衰”,都是曹雪芹借助《红楼梦》,来讲述人的存在和行为的荒谬性。当固有的秩序出现,人的选择性就是有限的。无论如何挣扎,都无法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浅析《红楼梦》的两大主题,“色空”与“兴衰”

贾母想要安享晚年、想要贾家永远兴旺,最后却成为泡影;贾政希望宝玉成材,报答天恩,最后却成为泡影;王夫人希望通过雷利风行的手段,扭转贾家颓败的局势,最后却成为泡影;宝玉与黛玉的爱情美梦,也是本书中最纯洁的东西,一样在最后成为泡影。

曹雪芹在这些泡影中,利用这些人物,以及人物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和行为,借此控诉这个世界的颓败、腐朽、封建。在他心中,他期望自己能够遇到一个打破固有秩序,从而公正、平等的社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