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王载沣在清朝灭亡之后为什么就突然神隐了?

陈子帅菌读文史曰


“从今天起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1911年,大清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摄政王载沣在袁世凯诱胁下,被迫辞去摄政王之位,将大清帝国的统治权全权交由一个汉人统摄,自此,大清国名存实亡。开篇的这句话,正是载沣辞职回家后,对福晋(妻子)瓜尔佳所说。

从这句话不难看出,堂堂摄政王眼里,至高无上的权力,竟然不如回家抱孩子重要!

瓜尔佳听了载沣的话之后,当时就气得以泪洗面,简直恨不生得男儿身要替丈夫逃回公道似的。百般劝说,载沣也只把自己锁在书房,啥也不管。

看来,载沣是铁了心不想搭理清廷这一茬事情了。

站在后来人的视角,载沣的儿子溥仪在这次退位之后,又两度登基称帝,每次都会派人邀请载沣出来任职,却都被他严词拒绝,一心在家读书为业。

据说,溥仪在伪满洲国当上傀儡皇帝后,日本关东军曾派兵到北京请(说是请,其实就是威胁)载沣出任要职,载沣以年事已高为由回绝。碍于溥仪这个傀儡皇帝的面子,日本人也没太勉强载沣。

载沣为何如此不愿入官场呢?

如果了解载沣的父亲的经历,就不难发现:载沣这样做,完全是其父遗传下来的“家族基因”,而这一切只为了自保。

载沣的父亲奕譞是道光皇帝第七子、咸丰帝的异母弟弟、光绪皇帝的亲生父亲;同时,奕譞的正房夫人,乃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

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后,奕譞与恭亲王配合慈禧发动辛酉政变,夺取了朝廷大权。慈禧政变成功,奕譞自然也跟着加官进爵受重用,并亲授他亲王衔。

奕譞不像恭亲王那样一身能耐;奕譞除了喜欢读书,并没有太多爱好。对于紫禁城的权力之争,他更是不感兴趣。

可是,谁让他身份特殊呢?想不要权力都不行!

权力越大,盯着的人也就越多,也就越危险;而当他的顶头上司是一个贪恋权力的老女人——慈禧太后时,那种危险,无时不刻不填塞他的内心。

1884年,恭亲王被罢免军机大臣的职务,让奕譞这种危机感更加凸显。

比如说,奕譞的亲儿子出任(光绪)皇帝之后,慈禧太后对奕譞愈加器重,赐他与夫人杏黄轿,准许坐轿出入紫禁城——要知道,在清朝,有资格乘坐杏黄轿的男人,只有皇帝;奕譞有如此殊荣,足见慈禧对他的器重。

杏黄轿是抬到奕譞府上了,可是他一次都不敢坐,反而将杏黄轿供起来,每日叩拜。

在奕譞的书房“退醒斋”里,更是贴了这样一幅对联:

“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

书房的名字和这幅对联,将奕譞的谨小慎微表现的淋漓尽致。换成现在的话就是,奕譞简直就是个怂包蛋。

没办法,慈禧连自己亲儿子都敢下死手,更何况这么个有极大威胁的小叔子?

奕譞死的那年,载沣刚刚8岁,世界观和人生观还不太成熟;但是有一点他却比任何人都清楚:官场极其复杂,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西逃,临走时任命载沣去给洋人道歉。道歉,就是装孙子;载沣对官场不熟悉,道歉却拿捏的很准。在欧洲“道”了一大圈的“歉”,脾气愈加收敛。

这样的人,跟着慈禧打工还行,让他独当一面,根本就不够看!

幸也不幸的是,慈禧临死之前,除了溥仪,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接班人;载沣作为溥仪的亲生父亲,也就顺理成章地被委以重任。

打心底讲,载沣愿意当这个摄政王吗?想必是不愿的。

于是,在1908年溥仪登基那天,闹了这样的笑话——

登基那天早上,由于溥仪年龄太小,才3岁,天气又冷,场面又大,所以非常不习惯。登基仪式进行到一般,溥仪便开始大哭起来。载沣作为摄政王、又是溥仪的父亲,只好跪在一旁哄道:

“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

三年后,大清真的完了,载沣也如愿以偿不用当官了。


祗树


载沣对时局看开了,自然也就神隐了。


慈禧死前,指命载沣为摄政王。她的此举是因为她深知,满清要想活继续下去,改革就不能停。起码表面功夫不能停。而载沣之所以被慈禧选为摄政王,恰恰就是因为他是皇族内的开明派,出国洋,见过世面,心向西化改革,是保皇派和维新派都能接受的人。

按照载沣原有的想法,他上台之后,要仿效德国的军政模式,在保留八旗亲贵、地方大族的前提下,开议会、并颁布宪法。然后由他居中调节,平衡八旗子弟与江南豪绅的利益。走一条德国式的立宪道路。

如此一来,大清江山可以保住了。起码是暂时的保住了。

然而,载沣的思路虽然挺好,但当时的八旗亲贵不认同他的主张。

在顽固派看来,大清君主立宪了,皇帝还是皇帝,载沣可能不是摄政王了,但也极有可能是宰相。而自己呢?虽说地位还在,但谁能保证待遇不会削减?所以这帮顽固派就不配合,并不断给载沣施压。

当时的载沣只有26岁,没有根基,他的实力注定了他必须要依靠八旗贵族的支持。此时他没有壮士断腕的魄力,既想在八旗子弟和汉人豪绅之间找平衡,可又怕汉人豪绅并不买他的面子。

于是,他就干了一件蠢事——巴结眼前的八旗子弟,大开历史倒车。



载沣的立宪思想,本来也不是什么很激进的主张。毕竟他学习的德国、日本式立宪,是全世界公认的最专制的立宪国家。而他又大开历史倒车,破坏立宪,得罪汉人利益,这就导致大清这艘破船是彻底没救了。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党起义。一个月后,大半个中国全部造反。

为了镇压革命党,载沣听取了八旗贵族们的意见,即不启用袁世凯,用满洲正白旗出身的荫昌率领北洋军前往湖北镇压起义军。

然而大清灭亡在即,北洋军都不愿意为清室卖命。于是最终,载沣只得舔个大脸,又把袁世凯请回来,让他担任湖广总督,负责剿灭革命党事宜。

但袁世凯与载沣有仇,并且袁世凯也不想再为清政府卖命。因而袁世凯回朝后,第一件事就是把载沣赶下了摄政王位。


1911年12月6日,载沣辞去摄政王位,退归王府。此后,他就不管闲事了。

他觉得把天闹翻了,也与他无关。

据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的记载,载沣回家后,便对福晋瓜尔佳氏说:“从今天起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言谈举止之间,完全没有灰心丧气的表情(瓜尔佳氏是溥仪的生母)。而瓜尔佳氏被载沣不要脸的轻松神态气得痛哭了一场,后来告诫溥任:“长大了万不可学阿玛那样!”(怂包样)

这件事情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从载沣后来的做事风格上来看,应该有点谱。

搞倒载沣后,袁世凯采取又打又拉策略,在逐步稳住南方革命党后,跑回北京逼宫,逼溥仪退位。

面对袁世凯的逼宫,八旗权贵怒火中烧。比如恭亲王溥伟当时就拉拢良弼﹑铁良、载泽和毓朗等人结成宗社党,暗中制定了两个策略:反对宣统皇帝退位,立宪是南北谈判的底线;袁世凯敢逼宫,就刺杀他。

按照他们的计划,只要袁世凯敢不轨,就刺杀他。然而由毓朗和载泽出面组阁,由铁良出任清军总司令,他们率禁卫军与南方革命军决一死战。



然而,装叉是美好的,真的要玩命时,这帮八旗亲贵全怂了。

袁世凯听说了溥伟等人的计划后,很快就通过汪精卫的引线搭桥,找到了京津同盟会分会的负责人,暗示他们,可以暗杀阻挠共和的宗社党首脑,自己不阻拦。

于是就在溥伟密谋暗杀袁世凯的前几天,同盟会派出杀手彭家珍,炸死了反对共和的宗社党首领良弼。一时间,满北京城的八旗权贵全吓尿了,纷纷举家逃命。

此事件后,尽管溥伟等少部分人还在歇斯底里的反对退位,但在隆裕太后的主持下,溥仪还是于1912年2月12日,在绝大多数八旗权贵的惶恐不安以及一少部分人的愤愤不平中,宣布退位。

溥仪退位后,载沣很满意。他觉得《清室优待条件》还不错。现在的衣食无忧,很符合他的生存之道。(载沣是铁帽子王,每年的年俸加养廉银是五万两,这笔薪俸在民国建立后,也照付不误)

但是顽固派们对现状很是不满,比如溥伟就嚷嚷:“只要有我溥伟在,大清就不会亡!”

不过面对北洋军的压力,溥伟却并没有杀身成仁。他吹完牛皮后,就逃到了青岛,企图勾结日本,借日本人之力,在东北发起满蒙独立运动,并在东北复国。

面对溥伟这些跳梁小丑们的行为,载沣的心是真的累。昔日他主张改革,可这帮人都反对改革。现在大清被玩没了,他们又打算勾结外国势力复辟。这让本来就委屈,而且不喜欢担责任的载沣很是恼火。毕竟把北洋系逼急了,留在京城的八旗子弟的安危谁能保证?

这不是害人吗?

为了维持现状不变,载沣的政治主张是一概不掺和。谁搞复辟,他都不掺和。而他的这一主张也得到了很多怕事的八旗子弟,比如当时的克勤群王晏森、礼亲王世铎、郑亲王昭煦、顺承郡王讷勒赫的支持。

这帮人在清朝灭亡后,都是不问政事,坐吃山空,每日虚度光阴。

民国六年(1917年),张勋进京,拥戴溥仪复辟,有很多假模假样不问政事的八旗子弟觉得皇帝是真的复位了,纷纷参与复辟。


可载沣看得很清楚,他认为张勋就是个跳梁小丑,北洋系再怎么内斗,实力还在。所以他对“丁巳复辟”这一事件的评价就是两个字——“胡闹”。坚决不参与。

后来,溥仪潜往东北,很多人都支持,但载沣认为这是自投狼窝,凶多吉少,持坚决的反对态度(载沣的两个兄弟,载洵和载涛也坚决反对)。不过溥仪不听载沣之言,最后还是去到东北当了日本人的傀儡。

溥仪到东北建立满洲国后,曾多次要载沣全家搬去,把前景说得一片光明,日本方面也屡次派代表来北京劝说载沣迁往长春,但载沣总是坚决拒绝。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溥仪又一次邀请载沣赴东北。这一次载沣想看看溥仪在东北到底混的怎么混的怎么样,于是就带着小儿子溥任一起去到了长春。

在长春待了几天后,载沣气的要死,他亲眼看见溥仪处处受制于日本人,以及关东军飞扬跋扈的样子,很是痛心。于是他就对溥任说,像溥仪那样给人当傀儡有什么好处?连石敬瑭都不如!你千万不能学他。

后来,载沣就装病不吃东西,逼溥仪送他回北京。溥仪怕出事,就只得让载沣回去了。

回北京后,载沣忧心忡忡,缺乏信任感,把溥任和两个女儿韫娱、韫欢留在身边,生怕他们被特务拐走了。

后来溥仪知道了这件事,就评价载沣是一个“无能的也不想承担那么多重责任的结巴”。

总的来说。很多人都曾经评价载沣,说他不适合做摄政王,是身不由己地被慈禧临终推上监国摄政王的高位的。溥仪也说过,说他做事没担当。载沣的这种安逸心态,可能就是他在辞去摄政王后,一心隐退的原因吧。


Mer86


这个王爷不一般

1908年11月,慈禧太后临终前,指定了大清王朝的继承人,将爱新觉罗·载沣的长子,年仅3岁的溥仪过继给同治帝载淳,和光绪帝载湉,一人祧两房,继承皇位,为宣统帝。

作为溥仪的实际亲生父亲,爱新觉罗·载沣被指定为监国摄政王,代理陆海军大元帅,成为大清王朝最后三年实际的统治者,掌舵人。

这位载沣可不是一般人,他是祖父是道光皇帝,他的父亲醇亲王奕譞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夫,他的二哥是光绪帝载湉,同治帝载淳是慈禧和咸丰帝唯一的儿子,同治帝没后,傅仪过继后,就成了老佛爷慈禧的孙子。

有了这么多层关系,载沣既是皇室正统,又是慈禧的娘家侄子,更是小皇帝傅仪的亲生父亲,所以在傅仪登基后,年仅25岁的载沣就成了摄政王。

因为是含着金钥匙出生,载沣的政治生涯是火箭式上升。7岁就袭封醇亲王,18岁就作为光绪皇帝的特使,奔赴德国,圆满完成“道歉”的任务,大方得体的政治表现,获得慈禧的肯定。两年后提拔为随扈大臣,担付京城守卫重任,官居一品大员。23岁授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成为全国权力中心——军机处的一名年轻的实习生,前途不可限量。

摄政上位收兵权

儿子傅仪上位,载沣成了摄政王,自然要为儿子能坐稳江山买命。傅仪上位时,也是大清帝国风雨飘摇之际,加之慈禧的去世,留下巨大的权力真空,高层的权力平衡被打破。

载沣属于皇室的少壮派,他出手的第一招就是抓军权。此时最大的军权掌握在陆军部尚书铁良手中,但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袁世凯虽然不直接掌握兵权,但在军队中影响力不可小视。铁良是皇族,暂时可以不动,但袁世凯是汉人,他的北洋集团势力很大,被许多皇亲贵族视为“当世之曹操、刘裕”,慈禧在世时镇得住,现在慈禧不在了,此人必须除掉。

而且醇亲王载沣据说和袁世凯有过节,一次会议上,甚至掏出手枪直抵袁世凯胸前大声说:"尔如此跋扈,我为主子除尔奸臣!"经奕劻劝解,方才作罢。

按照载沣的意思本是要处死袁世凯的,奈何袁世凯的北洋军直接示威,加之总理大臣奕劻和张之洞劝阻,也怕引起兵乱,被迫放弃了杀死袁世凯的念头,袁世凯也识趣,自称足疾,交出职务,回河南老家养病了。

接下来就是将铁良外放,逼其交出兵权,然后安插载洵、载涛、良弼等自己的少壮派势力,这样基本稳定了局势。

与袁斗法终失败

此时,全国革命思潮风起云涌,在朝廷内部,要求革命,实行君王立宪制的声音也越来越强烈。为维护清王朝统治,载沣不得不重新启动"预备立宪",至1911年5月,进步实质性一步,裁撤军机处等机构,公布所订内阁官制,组成新内阁。由庆亲王奕劻任总理大臣,在13名国务大臣中,汉族官僚4名,蒙古旗人1名,满族8名,其中皇族又占5人,被讥为"皇族内阁",名为改革,实为集权的目完全暴露,引发了朝野上下强烈动荡。

在此背景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风暴已成燎原之势,波及全国,清廷已是岌岌可危。为了镇压革命,载沣病急乱投医,不得不请袁世凯出山。

求到袁世凯头上不了,形势就不再由载沣主导了,在老谋子袁世凯面前,年轻的摄政王载沣的确是嫩得点,或者说显得过于软弱。

经过几番讨价还价,袁世凯被清廷任命为钦差大臣,节制湖北水陆各军,同时在袁世凯的要求下,载沣宣布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至此,袁世凯才派兵攻打武汉革命军,夺取了汉口,然后北上,组成汉人占多数的新内阁,迎合革新派的呼声,博得上全国更大的声名,从而掌握了清王朝的军权大权。

形势比人强。心灰意冷的监国摄政王载沣暗然卸任,结束了他短暂且备受煎熬的三年当国生涯,退归藩邸,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载沣的下野,直接把年幼的宣统皇帝推到了老谋深算的袁世凯面前,结果可想而知。在袁世凯的政治操纵下,民国元年(1912年)二月十二日,隆裕太后颁布清帝退位诏书,宣统帝溥仪宣告退位。

平淡归隐保声名

载沣作为摄政王,为了清王朝统治,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都努力过,并非后人所指责的无能王爷,只不过他一心想维护清王朝统治和皇族权力,排斥汉人官员,皇室成员又不堪大用,清廷的倒台是大势所趋,不是他载沣所能挽救的。

看清形势的载沣,比较识时务,没有眷恋权力,辞去摄政王之职后,从此不再过问政治,不参与遗老遗少的复辟活动,更是对傅仪甘心当日本的傀儡,建冰冷伪满洲国非常不赞同。

离开了权力中枢后,载沣为什么神隐起来,过着没声音、没图像的生活呢?掌心觉得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一、他本是个想过平淡生活的人。

作为八旗子弟,不用奋斗就可以过着无忧无虑、锦衣玉食的好日子,还要哈自行车呢?

提笼架鸟,呤诗作画、唱个戏,听个曲,什么的。载沣虽然当了摄政王,但骨子里也和其他八旗子弟一样的,没有奋斗的动力,只想安安静静地做个王爷而已。而且他本人也是为人宽厚,谦虚和蔼,对世事看都是很淡然。

据说,他对待自己的亲戚本族的庆吊大事,也只是露露面,寒暄几句,便赶忙起身告辞。

当摄政王,本来就是赶鸭子上架的,能退出权力中枢,远离政治旋涡,正好回归本心,过自己平淡的生活,好事一桩。

二、他对政治权力没多大兴趣。

生在皇家,免不了与权力打交道,而且由于身处核心层,所以知道政治权力的险恶。所以当慈禧太后下决心,把他的儿子溥仪养育在宫中,准备接皇位时,醇王府不是高兴,而是顿时大乱,如上刑场般哭声一片,载沣是哭丧着脸,溥仪的祖母老福晋更是晕厥。

为什么?政治太凶险。他的二哥光绪帝,还有同治帝,不就是在政治的旋涡中窝囊地死去的吧,大清国有慈禧这样的能干女人撑着,让她们去弄权吧,干我什么事。

正如溥杰在《父亲醇亲王载沣》中所描述的那样:我父亲虽然成了国家拥有最高权力的人,可是他是个老实人,也和我祖父一样,都是把权力看得较淡。所以当载沣辞去摄 政王后,高兴地对家人说:“从此好了,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权力的彻底丧失,反而使得载沣从此洒脱,心安理得地过自己的小日子。

三、他的思想相对比较开化。

毕竟比较年轻,而且出个国,留过洋,18岁那年的德国之行,让载沣得以大开眼界,感受到了世界的变化,所以他能表现出了祖先们无法想象的宽容和豁达。据说载沣对西方的科学技术非常感兴趣,他是第一个穿西服,剪辫子的王公,首先使用汽车、电话,一直被视为晚清的新派人物。

应该说载沣对清王朝倒台,革命大势不可逆转,看得是非常清楚的,他后来也没有主张武力镇压革命,没有站出来反对宣统皇帝“逊位”,遗老们搞复辟活动,他始终没有积极参与,说明他的思想是比较开化的,顺应了时代的潮流。特别是在“满洲国”问题上坚持不去东北,充分表现了民族气节,政治胆识和魄力,保住了晚节。

据说,载沣的父亲老醇亲王曾给子孙们留下了一幅家训联: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子孙祸也小,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少胆也小,些微产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综观载沣的一生,看来他是读懂了父亲家训的。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掌心读历史


载沣对权利没有强烈的渴望,也不想做什么大事业,他只想平静地度过这一生。

宣统三年,溥仪退位,大清灭亡。载沣整个人都是轻松的。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到,卸任摄政王,载沣表示终于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到了民国初年,载沣有民国政府每年发的四万元银元,在醇亲王府,有老婆有孩子,没有什么大事要操心。

载沣该吃吃该喝喝,小日子滋润的啊。

反观摄政的三年,没有了慈禧太后的大清朝,把载沣头疼的啊。



在光绪年间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大清,宣统年间更是到处爆发起义。

载沣呢,没有什么能力,他也不感兴趣,不想折腾。

是慈禧非要把他儿子溥仪过继给光绪帝,非要拉他进来大清操盘手。

他就只好当咯。这三年他苦苦煎熬,做自己不擅长的事。

这好不容易甩掉烂摊子,回醇亲王府多舒服。

他对待政治比较冷淡。对丁巳复辟,儿子溥仪想要完成的大业,丝毫不感兴趣。



他唯一要求就是希望溥仪不要出紫禁城,这样民国政府对清室的优待条件不变。

他可以照例领钱过日子,虽是民国,日子和大清时没有区别嘛。

这样的状态保持住他就很满意了。

后来溥仪去伪满洲国当傀儡皇帝,将前途吹得天花乱坠。载沣不为所动,并怒斥溥仪卖国。


解放后,载沣将醇亲王府出售给政府,搬到清静的益寿堂安度晚年。

载沣的一生,就想做个王爷,不愁衣食,无灾无难,安安静静度过一生。


午后红茶在面前


清末摄政王载沣,忠厚谨慎,胸无大志,只求平静安逸。载沣当摄政王时,只有26岁,但深知大清国大厦将倾,谁去硬抗谁被压死,何必为大清国殉葬。

无论是张勋复辟还是伪满洲国,载沣都冷眼相待。

溥仪对他的父亲载沣的评价,一个“无能的也不想承担那么重责任的结巴”。

1、载沣的摄政王时代

载沣是光绪皇帝的亲弟弟,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老爸。

1901年,载沣18岁,做了人生第一件大事,作为头等出使大臣,面见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为庚子年义和团运动中被杀的德国公使克林德谢罪。

载沣在德国期间,深受触动,促成他以后走普鲁士君主立宪的道路的决心。

1906年,载沣23岁,担任满洲正红旗都统制,正红旗的一把手。

1907年,载沣24岁,授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正式成为军机处的一员。

诸位,看到皇族血统的巨大力量了吗?

1908年,载沣成为军机大臣,光绪和慈禧同时病危。

慈禧立溥仪为帝,以载沣为摄政王。

这时的载沣准备走德国立宪道路,但有一个难题,如何摆平八旗亲贵、北洋新军、东南立宪派之间的利益关系?

正确的做法,是在内阁中合理安排三者的席位,拉袁世凯入内阁,给个虚职供着,减少袁世凯对北洋新军的影响力,拉东南立宪派入阁以制衡袁世凯,八旗亲贵们少入阁,多去北洋新军捞取实职,把枪杆子控制住。

把北洋新军的高层军官提拔到内阁担任副职供起来,提拔新军的副职担任正职,再将八旗亲贵安插在新军各部,这才是宋朝削兵权的秘笈。

1911年,皇族内阁成立,满洲皇族占据了所有的关键位置,汉人内阁大臣只有徐世昌担任内阁协理大臣(相当于副总理)有点实权。

(皇族内阁)

这一下让东南立宪派大失所望,武昌起义一爆发,立宪派全倒向了革命党。

内阁协理大臣应该让袁世凯当,满洲皇族只把陆军大臣和海军大臣占住就行了,其他职务全给立宪派和北洋派。

(袁世凯差点被载沣杀掉)


<strong>

在八旗亲贵的鼓噪下,载沣一味妥协,又不能化解对袁世凯出卖光绪的仇恨,最终酿成大祸。

2、载沣辞去摄政王

1911年11月1日,载沣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袁世凯开始逼宫。

1911年12月6日,载沣辞去摄政王位,回家养娃去了,从此不问政事。

这时的载沣29岁。

载沣一共生了四个儿子七个女儿,其中两个儿子和五个女儿是辛亥革命后出生的。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宣布清帝退位。

载沣对《清室优待条件》很满意,每年民国政府给皇室500万两银子,铁帽子王醇亲王载沣每年可以从中领5万两银子。

轻松自在,何乐而不为。

张勋复辟后,载沣根本不参与其事。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载沣赴东北见溥仪,对伪满洲国被日本人操控极其不满,认为溥仪连石敬瑭都不如,只住了一个多月,就返回北平。

3、载沣的晚年岁月

1939年的寒冷秋天,载沣在日本军警的严密监视下,回到北京,这时他已经56岁了。

载沣对时局看得很清楚,虽然不敢公开说,但用实际行动表示不承认满洲国。

载沣没有搬回原来的醇王府正宅,而是住在西侧的王府花园,面积40亩。

(醇亲王府效果图)

他和小儿子溥任及两小女儿住一起,还有五十多个仆役。

看起来,平静,安闲,隐逸。

但日本安排了一个关东军的高级参谋吉冈安直,不断骚扰载沣。

日本人想把载沣搬到长春去。

但载沣极其果断,坚决不搬。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东北的溥仪和溥杰被苏联红军俘虏,载沣的四个女儿流落街头,沿路做小商贩谋生,回北京投靠老父亲。

醇王府正宅也被国民党的军警特务占据。

1949年2月3日,载沣日记:“正月,北平局部开始和平矣……解放军入城尚俱安静。“

1950年,载沣将醇亲王府卖给“国立高级工业学校”,售价为九十万斤小米。

1951年2月3日,载沣因糖尿病并发尿毒症去世,享年68岁。

载沣精通汉文和满文,又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清朝第一当事人,可惜没有留下历史著作。

总而言之,晚年的载沣拒绝承认伪满洲国,显示出他的政治视野和民族气节,值得尊敬。


沂蓝书院赵月光


晚清时期的醇亲王载沣,是一个相当传奇的人物。

第一个传奇的地方,是他无人可比的尊贵身份。载沣的爷爷是道光皇帝,兄弟是光绪皇帝,儿子是宣统皇帝。他的这一生看起来和皇帝非常有缘,但却又注定有缘无份。

第二个传奇的地方,是他开挂一般的履历。载沣7岁袭王爵,18岁被委以重任出访欧洲,25岁就成为了清朝的实际掌控者。在二十多岁的年纪就走上了人生巅峰,载沣本可以在朝堂上呼风唤雨,尽情享受权力带给他的满足感。但他却偏偏喜欢困难模式,想尽一切办法为清朝续命。

第三个传奇的地方,是他在辛亥革命到来之前,果断地选择了放弃一切职务,如隐士一般淡出江湖。哪怕在复辟口号声震天动地的那些年,他依然冷静地选择安静,不再为任何事情倾心。

(载沣旧照)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能让载沣决意隐退,不再过问世事呢?

载沣隐退,发生在“重申预备立宪”失败之后。1909年,国内的革命形势越发严峻。清廷高层集团内部开始出现了“重申预备立宪”的声音。载沣在掌权不久后,就早早命令各省切实筹办宪政,务必在当年成立谘议局。

载沣清楚,立宪并不是要废掉皇权。立宪一举,能展现出清政府紧随时代发展的远见,能让全国人民对清廷多一些信心。对于即将崩溃的局面,立宪无疑是一针最好的镇定剂。

1911年4月,在经过近两年紧锣密鼓的筹备之后,载沣将原有的军机处及旧内阁均予以裁撤,向全国展现了实行宪政的决心。同时,他还将庆亲王奕劻任命为了第一届内阁总理大臣,负责组织责任内阁。

然而,到5月份公布新内阁名单之后,新内阁却遭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指责。除了民间百姓之外,甚至有不少清朝官员,也纷纷站出来声讨载沣,大骂他是骗子。

原来,在新内阁的名单中,满清皇族和旗人占了大半之数。这也意味着,载沣的立宪一举,完全是换汤不换药的欺骗行为。

这件事的发生,不仅让全国人民将载沣当成了一个窝囊废,更是让立宪派内部开始出现分化。皇族内阁的集权行为,让汉族官僚心灰意冷。本就在崩溃边缘的清廷,更是因此事雪上加霜。

11月,载沣宣布解散皇族内阁,转而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随着袁世凯重掌大权,载沣也基本告别政坛,不再过问世事。

(袁世凯旧照)

载沣的隐退,难道仅仅是因为立宪失败吗?也不尽然,其实还有三个重要原因。

一、对清廷烂局的失望。

庚子事变之后,清朝大力挖掘人才,企图挽救即将覆灭的帝国。但凡有重臣保举的“贤士”,清廷往往不会认真查究,通通一概破格任用。

在这些人之中,确实有一些有真才实学的治国能臣。但也有不少小人,通过贿赂的方法,得到了一定的官职。贿赂损失的金钱,小人们往往会通过苛政,变本加厉地压榨百姓,这就导致了人民生活更加艰难。

载沣上台之后,要求各级衙门务必认真甄别此类人员。甚至于他自己也会亲自参与到甄别工作中。但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这些问题根本没有出现好转。

再加上他“预备立宪”的失败,高层集团也出现分崩离析的状态。载沣对这个烂摊子无可奈何,只得丢给了袁世凯。

二、载沣是个有见识的进步人士。

载沣在青年时出使过欧洲,这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载沣平日里喜欢照相,爱摆弄地球仪、望远镜等物品。他是清朝皇族中,最早穿西装、最早使用电话、汽车的人。甚至在辛亥革命后,载沣还成为了第一个剪辫子的皇族。

深谙西学的载沣明白,国家走向“共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如果自己没能挽救清廷,至少也不能让它毁在自己的手里。

(段祺瑞旧照)

三、载沣军事力量太弱。

载沣上台后的第一个想杀的人,就是袁世凯。然而袁世凯此人老奸巨猾,他一面让人送信给段祺瑞,一面又对外宣称有足疾,不能再处理军机处的事务。

等载沣想要下手的时候,段祺瑞带着兵赶到北京,借口要平息南苑的兵变。就这让载沣开始犯难。此时袁世凯请辞的文书恰好送到,载沣刚遭到威慑,又被送来一个台阶。这让他明白,袁世凯动不得。动,则天下大乱。

不过,载沣也很快下令编练禁卫军,作为摄政王的亲军,加强自身军事力量。并且他大力推行军队改革,在军队中任命了一大批清朝皇室亲贵。而这一群人,基本都是些没有本事,却喜欢争权夺利的人。

载沣大力排汉,希望能够收紧军权。然而在一番折腾之后,全国有战斗力的军队,依然掌握在汉族将领手中。

眼看复兴无望,载沣只得选择隐退,草草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


张生全精彩历史


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和载沣,一个开头,一个结尾。

当年的多尔衮,在皇太极死后,本来准备自己当皇帝的,可是犹豫一番之后,觉得心里不踏实,就找一个预测大师预测一番。

他也没有说,我要当皇帝,你看行不行,而是非常委婉的叫大师看看这个天下今后如何。

大师沉吟良久,说这个是天机,不能明说,要多尔衮答应不能追问才肯说,多尔衮好奇就答应了。大师写了几行字:

得江山者摄政王,

孤儿寡母得天下。

失江山者摄政王,

孤儿寡母失天下。

多尔衮看到这些,狐疑不决,又不能再问了,觉得既然孤儿寡母得天下,那就只能让福临当皇帝了,因为皇太极一死,福临和他母亲就是孤儿寡母。至于后来的事情,他也想不明白,为啥又会失天下呢?难道江山因为我多尔衮得,又因为我多尔衮失吗?

他哪里想的到,后来还有一个载沣,也是摄政王,最后的皇帝也是孤儿寡母。

载沣最后看到大清江山已经大夏将倾,大势已去,再也没有办法了,只能神隐了。


乙丙丁6


摄政王载沣的神隐,首先是他本人对八旗权贵的彻底失望,这一点在清朝准备立宪的时候,就已经体现出来了。

而其次,摄政王不在过问政事,这才能保证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对满清权贵彻底放心,从而不会再行斩草除根之策。



从种种方面来看,当时的载沣,确实是一个比较清醒的人,同时他也明白天下大势。所以为了保护满清权贵、八旗子弟,他只能当个闲云野鹤。

很多人不知道,在辛亥革命爆发前的一年时间里,摄政王载沣是有决心立宪的。当时国会都已经开起来了,基本改革已经进入了快车道。


问题是当时的八旗权贵,确实公开的反对摄政王载沣的做法,理由自然是反对改变祖宗那一套,实际上他们确实害怕权力和特权流失。

因为当时载沣,参考的日本和德国立宪,从大的方面来讲。这种立宪就是首相是中间人,权力基本要被卸去,实现三权分立。

所以权力基本要回到汉人集团手中,毕竟当时朝堂和地方,基本是汉人集团在主事。八旗权贵们不能接受这样的立宪。

他们认为载沣走的是一条死路,因为交出权力,谁也不能保证几十年之后,满清权贵会不会被踢出去,会不会被审判迫害。

这就导致摄政王载沣的立宪努力成为不可能,而载沣也没有能力去取得南方世绅的支持,也得不到新兴知识分子的支持。

所以载沣这位出过国,明白清政府不改革必亡的摄政王,也就无奈的选择继续做着形式上的立宪。直到辛亥革命爆发。


辛亥革命爆发之后,载沣将袁世凯请了回来,交出了大权。回到家便说从此朝堂上的事,他都不过问了,他就在家里抱孩子。

事实上当时的载沣,为了保证革命后满清权贵们的安全,还是做出了不少努力,最大的努力就是一直坚持不出山,张勋复辟的时候,他一句胡闹怼之!


小司马迁论史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载沣,爱新觉罗·载沣(1883年2月12日—1951年2月3日),字伯涵,号静云,晚年自号书癖,改名载静云,清宣宗道光帝之孙,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第五子,光绪帝载湉异母弟,宣统帝溥仪生父,清朝宗室,于宣统年间任监国摄政王。

载沣生于北京太平湖醇亲王府内。光绪十六年(1890年)袭王爵,成为第二代醇亲王。因义和团运动中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被杀,他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被委派充任头等专使大臣赴德国道歉谢罪,拒绝德皇跪拜要求,坚持大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任军机大臣。同年11月其子溥仪入承大统,载沣任监国摄政王。次年代理陆海军大元帅。因此,在清朝的最后三年中(1909年—1911年),他是中国实际的统治者。宣统三年八月(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被迫辞去摄政王职,闭门家居,次年他被迫同意儿子溥仪退位。民国十七年(1928年),迁往天津幽居,后又去东北,拒绝日本人劝降之要求,并怒斥其子溥仪投靠日本,之后返回关内居住。解放后,载沣将醇王府贡献给人民政府以作公用。1951年初,因多年老病感染风寒,于2月3日病故。


载沣作为溥仪的父亲,在溥仪继位时被慈禧任命为监国摄政王,与隆裕太后共同辅佐溥仪。由于隆裕太后在国政大事上向来没有主张,所以他成为宣统年间,实际的掌权人。随着武昌起义爆发,革命风暴瞬间席卷中国。眼见各地纷纷独立,清廷更是岌岌可危。无力应付局面的载沣,只得把军政大权拱手让给曾被他罢斥回籍的袁世凯。同时解散皇族内阁,并辞去了监国摄政王的职务。尽管清廷灭亡是大势所趋,但心有不甘的满族遗老们,却将责任归结到载沣和溥仪身上。骂他们父子庸碌无能,软弱窝囊,是葬送大清国的罪魁祸首。载沣对这些声音不理不睬,闭门谢客,看书画画。还纳了侧福晋邓佳氏,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身为监国摄政王时,载沣的岁俸是银15万两;归政退居藩邸后,减为亲王岁俸5万两。清帝退位后,这5万两银从民国支付给清室每年400万元的优待费中拨给。随着民国拖欠和停止支付优待费,醇亲王的岁俸等也没了来源。天长日久,载沣家的生活水平逐渐下降。此外,由于嫡福晋、荣禄的女儿瓜尔佳氏花钱大手大脚,昔日的醇亲王府不得不变卖古玩和田产度日。据溥仪回忆:“母亲花起钱来,使祖母和父亲非常头痛,简直没办法……每次俸银到手不久,就被母亲花个精光……花得我祖母对着账房送来的账条叹气流泪,我父亲只好再叫管事的变卖古玩、田产。”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好在载沣颇能安贫乐道。金毓章回忆载沣的吃穿用度很简朴:早点主要吃玉米渣粥、白米粥、烧饼、炸圈、煎鸡蛋、小咸菜等;正餐很多时候吃片汤、面条,一顿饭顶多两三个菜;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从天福号等买点炉肉、丸子熬白菜等。



当然,载沣偶尔也会带全家人到外边饭馆打打牙祭,他最爱吃的烩虾仁是必点的。他爱吃的凉拌西红柿也会出现在餐桌,只是糖尿病在身,更多的时候是将西红柿去皮去籽切片后沾酱油吃。至于奶卷、奶酪等满族食品,也是载沣所钟爱的。金毓章童年时候,载沣曾坐黄包车带着他一起去地安门吃奶卷、奶酪,“那份醇厚,仿佛至今还在唇齿之间留香”。

退休后在北京的这几年,载沣过得很安逸,对于载沣来说,他对政治根本不感兴趣,王府里的家事,他也从不过问,以至于家里的仆人也不买他的帐,都听“奶奶”(溥仪母亲)的。载沣十分喜欢文学,每天必读《资治通鉴》,在炎热夏天的晚上,载沣便领着孩子在院子内,指着天空,给孩子们讲解宇宙中的星辰,把看到的天文气象比如日食、月食的图形用工笔画下来,记在每天的日记里,每天的生活便是读书、陪孩子,可以说这几年载沣的生活很幸福。


几年后,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迁往天津静园。不久,载沣也携一家老小来到天津,一家人在天津过起了隐居生活。载沣将三个子女安排到天津的耀华学校读书,为了不引起人注意,载沣还将三个子女都改名姓金,并要求孩子们在学校要低调,不要跟别人讲自己的身份,放学之后立刻回家。这所谓的贵族学校,很多孩子都是专车接送,载沣的孩子只能自己坐黄包车上下学。在报装住宅电话时,载沣担心外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在电话簿子上登记了“王公馆”几个字,商店往他家里送东西,也只知道那里是“王公馆”。载沣每天待在家里读书看报,很少外出,尤其不参与任何政治活动。经常同他有来往的只限于溥仪和有限的几家至亲。


1939年,因为天津发大水,载沣带着全家人返回北京。令人意外的是,回到北京后,全家人没有迁进醇亲王府,而依照载沣的吩咐搬入王府西侧的花园内生活。他们办起一所小学,校址就设在醇亲王府的净业寺旧址,载沣出任学校董事长,小儿子溥任为校长,七妹金志坚则担任授课教员。一时,醇亲王府附近普通百姓的孩子,纷纷走入这所新办的小学。

1949年,新中国成立,载沣起先还担心新的政权建立后,会不会对他们这些皇族遗老们进行清算。然而他不久就发现,政府对他们不仅没有人身攻击,经济打压,反而对他们处处尊重,并在生活上给予了许多帮助。 载沣对政府的行为大为感激,于是也积极地投身于新北京建设的大潮中。他先是支持国家教育事业,将住了一辈子的醇亲王府和花园都半卖半送给了国立高级工业学校。随后他又将所藏多年的珍贵书籍全部赠送给了国家。 1950年8月,载沣在得知溥仪在抚顺战犯所里接受劳动改造后,长舒一口气。 1951年2月,老病缠身的载沣病重,医治无效,溘然而逝。


大老二爷


清朝有两个摄政王,一个是多尔衮,而另外一个就是载沣了,而载沣是做为溥仪之父,所以才成为摄政王的。

公元1894年,德国公使克林德被义和团所杀,所以清朝得派人去德国道歉,最后选中了醇亲王载沣,因为他是光绪皇帝的弟弟,也是慈禧的外甥,这样才得比较有诚意。

公元1901年,载沣出访德国,见了外国的很多新鲜事物,对西欧的发达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公元1908年,慈禧与光绪接连去世,溥仪成为宣统帝,载沣成为摄政王,载沣本想除掉袁世凯,但是段祺瑞带兵入北平,载沣只能放弃杀袁世凯的想法。

公元1910年,汪精卫预谋刺杀载沣,但未成功。

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公元1912年,隆裕太后宣布清帝退位。

溥仪退位之后,载沣一直很低调,公元1917年,张勋带着他的辫子军复辟,载沣完全不参与,后来溥仪前往东北,他也表示反对,溥仪多次次载沣入东北,都被载沣拒绝,在公元1934年,载沣到东北,呆了一个月又回到北平。

后来,载沣还把自己的醇王府卖掉,一直到公元1951年病逝,总的来说,在清朝灭亡之后,载沣就一直很低调,不参与各种事情,因为他很清楚,清朝再也没有任何机会和可能了。

载沣购买过地球仪,天文望镜,在他的日记里,还出现过纪录观察哈雷慧星,还有日食与月食,他还使用汽车,打电话,穿西服,喜欢照像,还喜欢数学。

载沣喜欢一成不变,所以下人们的请示,他都说,照例即可,完全不变。

载沣为人谦虚,和蔼可亲,不怎么喜欢说话,都是别人说,他做为一个倾听者,别人来醇王府,他也基本不留饭,亲戚办柜事,他也去露个面,然后说两句,就走人了。

所以,性格使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