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尖的食品初創公司有什麼共性?

| 初創公司首選投資人 |


冒尖的食品初創公司有什麼共性?

想要在食品消費領域有所作為,儘量少走彎路,少交學費,最好的辦法就是先觀察研究別人是怎麼做的,做得怎麼樣。最近一段時間,我們舉辦了一些食品主題活動,傾聽了業界很多人的聲音,同時我們也專門實地考察了一些食品創業公司。


我們走訪的企業當中有從單一產品做起的,也有從新零售端切入的,也有做B2B供應鏈的… 多數公司現金流都比較好,超出了我們的想象。通過跟創業者的交流,讓我們增長了不少見識,也給到我們投資人很大信心和動力。正如我們之前判斷的,食品行業是一個百花齊放的行業,只要我們願意以開放、創新的思維以及認真執著的態度去對待這個行業,這個行業是不會虧待我們。


文學巨匠托爾斯泰曾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對於創業公司而言,這句話同樣適用。我們發現一些表現優異的食品初創企業其實都有一些共性規律,很值得其他創業公司借鑑和效仿。


第一,都選擇了一個有品類無品牌的細分賽道,面向一個區別於傳統市場的新興市場,賭的是一個不斷增長和擴張的需求,比如受到年輕人特別喜歡的潮牌零食鍋巴、滿足年輕人線下聚會需要的轟趴都有這個特點。這樣就不會遇到強勢的競品,大公司暫時看不到這塊市場,就算看到了也不一定看得上。創業公司面臨的競爭壓力小,而且能享受到市場增長帶來的紅利。


冒尖的食品初創公司有什麼共性?

轟趴(圖源:漆橙車間)

第二,都有一個清晰、與眾不同的定位,在市場中的識別度比較高,容易跟目標消費群體建立連接。每家公司做的事情簡單明瞭,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清楚,甚至從公司品牌名稱中解讀出來。做的比較好的,還賦予了品牌內涵和故事,在公司小的時候依稀可見一些文化軟實力。


冒尖的食品初創公司有什麼共性?

優質食材(圖源:阿德童年)

第三,前期投入比較少,離錢很近。創業啟動資金最少的投入不到10萬元,幾十萬的很常見,幾乎沒有一家公司融過資。雖然在創業途中遇到過資金短缺的現象,但都是自己熬過去了。這些公司花的是自有資金,而且花地特別精益,反而活的好好的,不像對風險資本高度依賴的科技公司,燒錢速度特別快,不管出於什麼樣的融資輪次,都缺乏足夠的安全感。


第四,都是微創新企業的代表。看不到具有顛覆性的產品,更談不上有顛覆性的技術,都是在產品配方、包裝設計、商業模式或渠道通路上一個個環節做出細微的改進,贏得了目標客戶。通過不斷的迭代改進來鞏固自己的競爭優勢,並擴大市場份額。


第五,都注重用戶的體驗

。不僅產品更加貼近人心了,討目標消費者的喜歡,更重要的是把服務體驗做上去了。例如有個做食材的零售商阿德童年讓人印象深刻,它把餐飲和食材出售結合在一起就是一種巧妙的做法,滿足了消費者的精神需求和體驗需求。過去靠肉眼去識別產品好壞,現在則是用嘴巴來品嚐;過去面對的是貨架上一個個冷冰冰的產品,現在則是有人在服務,這樣消費者就能感受到溫度,還能瞭解到每一種食材背後的故事和文化,這樣就容易跟產品和品牌建立情感,進而形成很強的粘性和信任,還有可能幫助口碑傳播。


冒尖的食品初創公司有什麼共性?

餐飲店(圖源:阿德童年)

第六,公司都很年輕,創立時間不長,成果倒是豐碩的。0-1的過程花的週期略長,一旦產品和模式跑通,之後發展速度很快。短短兩三年功夫,有的做到了幾百萬數千萬營收,有的甚至突破了一億。很重要原因在於兩點:首先是產品與市場匹配的好;其次是項目與團隊能力匹配的好。


第七,前期做的輕,後期做的重。剛開始都採取輕資產運作模式,沒有自己的工廠,而是利用國內成熟的製造和供應鏈,主抓產品設計、運營和銷售。其中,做得最輕的一家創業公司起步階段,只走線上渠道,藉助頭部與之行業匹配的內容電商(大的公號)快速獲取目標客戶,然後開設淘寶店,運營微信公眾號、小程度等積累直接客戶;等有了一定品牌知名度和銷量,公司再去鋪線下渠道,並考慮設置工廠……這樣操作的好處在於試錯成本低,風險小,見效明顯。


第八,未來有很大的潛力可挖,企業成長沒有邊界。這些公司圍繞一個垂直行業,先做到單點突破,站穩腳跟之後,再去擴張。企業品牌剛開始跟一個產品劃上等號,未來有可能跟一個品類劃上等號,甚至跨品類都有可能。就像三隻松鼠剛開始是一個淘品牌,只做堅果,現在已經進化成為一個零食領域的新零售企業,產品種類已經不只是堅果,渠道不光是線上,還有線下的松鼠小店,並跨界進入文創產業,塑造三隻松鼠的IP。其他如瑞幸咖啡對自己的定義已經不是一家咖啡公司,還涉足小鹿茶、果汁系列、堅果、零食和周邊產品,最近還進軍無人零售,跟百事、雀巢、中糧、蒙牛、伊利等全球供應商合作,瑞幸做的事情越來越多,哪怕日後開便利店也不稀奇。


冒尖的食品初創公司有什麼共性?

瑞幸戰略(圖源:投資界)

當然,從一家優秀企業的標準來看,這些創業公司還有很多欠缺的地方,比如:很多公司存在財務規範度的問題;線上運營能力強的公司不一定線下強,線下運營能力強的公司不一定線上強;眼前賺錢能力強的公司,其競爭優勢並不一定突出,未來能否持續賺到豐厚的利潤是一個未知數等等。但願數年之後,依然能看到這些創業公司的身影,並且在細分領域成為一個個強勢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