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產時必須側切嗎?

懶媽媽的帶娃生活


關於這個問題,有一個比較遺憾的數字要和大家說一下,據相關資料顯示,我國有92%的順產媽媽被側切,已經是遠遠的超過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範圍。換而言之,每十個媽媽中間就有九個是會被側切的。

側切是什麼

側切,是指順產媽媽在分娩的時候,實施的一種會陰側切手術,一般來說只是一個斜斜的2-3cm長的切口,能夠擴大產道,幫助寶寶順利的出生。

對於初產媽媽們來說,很多時候因為自己太緊張,肌肉太緊繃,以及寶寶太大等原因,如果不採取措施的話,會有比較嚴重的影響的。

比如會產生比較嚴重的撕裂,這樣的話對媽媽們來說後期的恢復比較困難,而且撕裂的時候帶來的疼痛感覺也是很大的。

比如會延長分娩時間,使得寶寶上上不去下下不來,很容易產生窒息,或者對大腦產生不可逆的影響。

所以,側切本質上是為了保護媽媽和寶寶而做的一種手術。

順產時必須側切嗎

當然不是必須的。

上面開心爸爸也說了,順產其實是為了避免媽媽會陰撕裂,避免產程太長而選擇的一種保護性的手術。

所以,需不需要側切,主要是看媽媽和寶寶的情況。

如果寶寶的體重比較適中,雙頂徑在10cm以下的話,一般來說是不需要側切的,媽媽們肌肉的彈性是能夠容納寶寶通過,而不會產生撕裂的。

如果媽媽們的身體條件不錯,肌肉素質以及彈性都比較好的話,也是不需要側切的,光靠肌肉的收縮就可以讓寶寶順利的通過了。

當然媽媽們如果能夠正確的用力,該使勁的時候使勁,該放鬆的時候放鬆,也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被側切的。

最後

總的來說,側切並沒有很多媽媽們想的那麼嚴重,更多的是為了保護媽媽們而做的一種手術,就算是側切了,也是可以很快就恢復如常的。


開心爸爸的日記


先和大家談談會陰側切是什麼,是為了什麼要去做,現代醫學對於會陰側切的觀點是什麼。

會陰切開術(Episiotomy)是指在分娩的時候用剪刀剪開會陰部位的皮膚來達到加速產程的一項措施,通過擴大陰道口的寬帶,孩子可以更快地分娩出。

這一項會陰切開術,在全球各個國家採用的方式有些不同,在美國採用會陰正中切相對比較多(也就是從正中的部位向直腸的方向切開),但是在歐洲和我們國家,採用的側切就相對比較多(斜向一側切)。

在過去我們的婦產科醫生對幾乎每一個初產婦進行側切,是基於為了減少會陰裂傷發生的機會。我在做住院醫師的時候,還曾經因為做了會陰保護髮生2度會陰裂傷,被上級醫師責問為何不做會陰側切。在過去我們國家對於產科質量的管理的時候,也對醫院有一個要求,不能有出現3度以上會陰撕裂的發生,因此大家更多是出於對於“保護會陰”的角度來做會陰側切的。因為不想要“3度會陰裂傷”發生,所以對於初產婦都是採用這麼一切了之的操作。

近些年來,對於會陰切開的研究越來越多,已經有很多的A類建議(即非常可靠的證據支持的結論)提示對分娩進行常規的會陰切開有諸多的不利,譬如增加會陰裂傷發生的機會(和原來想象的有些不同,但是這個是大樣本研究的結果),增加出血的機會,增加產後疼痛,基於這些研究的結果,現在已經不再推薦對產婦進行常規的會陰切開。僅在胎心率出現異常或者其它一些緊急情況需要儘快結束分娩的時候考慮使用會陰切開(側切或者正中切)。

國內產科的臨床實踐的改變需要一個漫長的時間過程,我相信隨著這些新的理念的普及,採用會陰切開的比例會越來越少。這裡面也需要和醫生們做一個觀念上的糾正,不是發生了3度以上的會陰裂傷就是“醫療事故”,發生會陰裂傷不可怕,關鍵是要學會修補會陰裂傷,有興趣的醫生也可以關注我之前做過的ALSO培訓課程,國內有的醫院的側切率已經降到了百分之十幾,是一個不錯的數字,當然我們不是說希望到0,畢竟還是有些情況是臨床上需要進行會陰切開的。


龔曉明醫生


順產時需不需要側切,其實這是因人而異的,像我生過兩個寶寶,都沒有側切,但我生大寶時有點輕微撕裂,縫了兩針。另外,我生我家二寶有點擦傷,也縫了一針。

順產時需不需要側切


側切簡單來說也就是在準媽媽會陰的位置斜著剪一刀,以便於胎兒出來的時候不至於因為出口太小而造成會陰大面積的撕裂。

當然,順產時需不需要側切,其實也要看準媽媽和胎兒的情況來定,如果胎兒正好能夠出來,那就不需要側切了。

另外,如果出現以下這些情況,那麼孕媽咪可能還是需要側切的:

  1. 會陰彈性差、子宮口狹小
  2. 會陰部有炎症或許水腫情況
  3. 胎頭較大
  4. 胎兒有缺氧的跡象
  5. 準媽媽產力不足
  6. 胎兒出生有可能會造成準媽媽嚴重撕裂
  7. 其他


其實說白了,側切就是為了胎兒能夠更快得出來(預防缺氧),以及不過於損傷準媽媽的會陰,以免出現嚴重撕裂的情況。

可能有些準媽媽會問,側切會不會影響跟老公做功課,其實側切的傷口在產後2~4周即可恢復。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影響的,當然,提前是準媽媽一定要做好護理工作。

總之,順產需不需要側切是因人而異的,一般只要孕媽咪控制得好,是不需要側切的。當然,即使側切,傷口也會恢復得很快。


學而時習之育兒


順產其實不一定要側切的。

我有個朋友在國外順產,生八斤多的寶寶都沒有側切。但在國內,我生大寶只有六斤多,醫生還給我側切了。更讓我費解的是一個朋友生的寶寶只有五斤多還側切了。

後來我瞭解到,側不側切不能只看寶寶體重,還要看寶寶頭圍,而且在寶寶出生前體重,頭圍等數據也只是預估出來的,可能會有偏差,所以醫生一般都會讓側切。

我生二寶時沒有側切,但有輕微撕裂,月子裡護理了很久才好。所以側切也不見得就不好。



側切雖然是個小手術,但護理不當很容易感染,剛手術完也很疼的。所以生完寶寶一定要注意護理傷口,及時清洗。

有不少產婦說反正都是挨一刀,還不如剖腹產呢。其實不然,側切是為了幫助產婦儘快娩出胎兒,剖腹產是直接取出,胎兒沒有經過產道的擠壓,不是自然的過程。不管是否要側切,能順產最好還是順產。


寧媽育兒


親,我生娃的時候側切了。

至於是不是每個人都側切,醫生會根據個人情況來決定要不要側切的。

我家寶寶生下來6.9斤,當時我打了無痛,醫生本來沒打算側切的,後來因為孩子心跳加速,醫生說直接切吧。然後切完縫了針之後才感覺痛感出現。

我一邊拿著手機在那裡發信息給我老公,寶寶醫生把她放在我旁邊半米左右的地方,我一邊拍了寶寶的照片。

寶寶一稱完體重,包上被子,護士就抱過來親了我一口,五年過去了,我還記得那種暖暖的軟軟的被女兒親吻的感覺。

頓時感覺啥都不是事。想必護士見多了,也經驗十足,這舉動我給她打十分。

親愛的,不用怕,沒事的,現在醫療如此發達,唯一需要你做足準備的就兩點:

1.生產到月子期間最好自己媽媽空出時間來陪你,媽媽照顧自己孩子絕對最合適,當別人都圍著孩子轉的時候,媽媽眼裡都只有自己女兒。

2.準備多點錢,該花的要花,媽媽來不了,請月嫂,請保姆……別傻了吧唧的累著自己,月子沒坐好,後半生就受罪了。

醫院生產的時候會來問家人,要用什麼價位的待遇,這個時候你有錢就可以享受好點的東西和服務,對自己身體有益。

希望能幫到你哈。

我是:一點讀

專門針對婚姻育兒方面,

喜歡可以關注我,

我們一起探討這些瑣碎問題。



小米粒餵食記


生第一胎的時候不懂如何用力,第三產程我沒配合醫生,在接生床拼了命的嘶喊,只知道自己太痛苦,十根肋骨同時折斷那樣痛,醫生給我側切也沒感覺到痛,側切加推揉肚子才把寶寶順利生產下來,我反而覺得第一胎側切有它的恰當之處,如果不側切,真的是不好出來,當時醫生嚴厲的兇我,“配合,寶寶要缺氧,你自己承擔後果”。聽了醫生的恐嚇,一鼓作氣,使勁把寶寶生下來7.8斤,算是在鬼門關走了一回,後怕。


側切可以保護好會陰不會嚴重撕裂,能快速娩出寶寶,跟過產道出來,對寶寶肺部功能有好處。

產後注意事項:清洗外陰,用碘伏消毒早晚各一次,勤換衛生巾,側睡不要壓著會陰傷口,第一時間排尿,三天內要排大便。飲食清淡,排惡露,產後注意休息,好好坐月子。


跳跳的日記


我老婆當時生大寶的時候就側切了。順產的時候該不該側切,得分情況。如果初產婦分娩的時候比較困難,陰道口比較小、產道不夠大、胎兒出來延遲了、憋了,或者是產婦快累壞了孩子還沒出來,這時候醫生會考慮給你側切,在出口處開一個小口,目的是讓產道可以變大一點,孩子更容易出來,有時候這個側切是神來的一刀啊,比如孩子快不行了,胎心慢了,如果你還在等,孩子就沒了,趕緊側切,加促分娩讓孩子馬上出來才是正道。


而且側切傷口比較整齊,傷口也不長,2-4cm左右,分娩後可以縫合。如果不側切,而是硬生生擠出來的話,可能導致陰道口撕裂,那就麻煩了,撕裂的話傷口很不整齊,可以想象的,縫合都困難,而且出血更多。倒不如這時候順意人為切一刀,更容易把握。


但不是所有分娩都需要側切的,有些人分娩很順暢,即便是初產婦,孩子不大的情況下分娩也可能比較順利的,當然順利是有相對的,疼痛還是非常劇烈的。這些相對順利的產婦就不需要側切。


所以,是否側切要看當時的情況,如果醫生告訴你要側切了,你還是乖乖配合吧。分娩已經很疼痛了,側切有可能不會再覺得疼痛了,因為分娩本身已經痛到不能再痛了。


母親都是偉大的。


李鴻政醫生


不是必須的,我生大寶的時候,因為什麼都不懂,醫生在沒有通知我的情況下被側切了,當時其實是十分的鬱悶的,後來生二胎的時候,跟醫生商量可不可以不側切,醫生同意了,說按我要求,態度還是比較的好的,後來因為頭胎被側切,二胎的話不會用勁,有點撕裂,被縫了幾針,因此側切不是必須的。


彩151327244


順產需不需要側切?

當媽媽是很不容易的。我懷孕的時候前幾個月很瘦,每天也不怎麼想動。等到四個月以後精神開始好了些。

聽說懷孕要多運動,容易生,我每天出去走至少六千不有時一萬多步,每天祈禱超快順產不側切,因為聽說側切不打麻藥很疼!

孕中期每天走還好,因為肚子不是很大,身體也不是很重。等到八個月的時候正好是夏天,再加上孕期胖了太多,走路真是費勁。

最後做b超估計胎兒有七斤多。孩子頭比較大,醫生說生子可能費勁。不過從產檢開始胎兒都是頭位,沒有繞頸過,也沒把醫生的話當回事。

終於熬到要生了,辦住院手續得時候醫生又說孩子有點大,以我的體格順產比較費事,然後她也沒說什麼了,進待產室等著開全指,開八指的什麼進了產房,當時整個人都在抖,也不知道抖什麼。

主要是別人都說陣痛的時候很疼,我感覺不出來多疼就是腰痠,醫生說疼的時候使勁,我也使不上勁來,很是心慌,就給我掛了針,醫生問疼嗎?還是不疼又加強了!最後除了腰痠沒有疼痛感了!

醫生說這個沒人能幫你,除非自己用力,要不然對孩子不好,心更慌了。怎麼辦難道要順轉刨嗎?

到兩點多,醫生人工破了誰,過了一會打了麻藥側切,也沒感覺切了,兩個助產士加兩個醫生使勁按肚子孩子才出來,七斤七兩,醫生說好久都沒這麼辛苦了,腰都累斷了。

頭胎胎兒頭較大,基本都會側切,不側切會撕破更痛苦還不好縫針,二胎如果孩子不是特別重應該不要側切,也可能會有輕微斯裂。

不管側切不側切平安生產就好,產後多休息,一般對身體沒什麼影響。


清及不如寒


生了倆娃,老大側切,老二沒側切,我想這個問題我很有資格回答了。


首先表明態度,我認為側切可接受,但是不鼓勵。

簡單打個比方,就好比如果黃河沒有漲水,那就沒有必要把河堤掘開一個口子;可如果明知黃河要決堤了,大家覺得是提前掘開個洩洪的口子,讓洪水從指定的地方流走好呢?還是聽天由命,任由洪水隨便從某一個地方決堤洩出好呢?

下面就說說我的經歷吧。


生老大的時候,醫院組織孕婦培訓,除了各種產前必備知識外,護士長還特別說明:咱們醫院沒有商量,所有人都必須側切,如果不想側切就請換醫院吧。

那個時候,我們這一波孕婦都已經7、8個月了,換醫院就純粹是給自己找麻煩,而且護士長也介紹了側切對產婦和胎兒的種種好處,所以我也就接受了必須側切的規定。

聽說生產時巨大的疼痛會讓產婦感受不到側切的疼痛,事實上,一剪刀下去,我就叫了出來。回望整個生產過程,我都像鋼鐵女戰士一樣,任由陣痛一陣陣襲來,始終咬牙一聲不吭,但是除了側切和縫合側切刀口的時候。

我產後當天下地,恢復很快,但是足足用了1年才完全感受不到側切刀口的存在。


頭胎的經歷讓我對側切抱有非常排斥的態度,所以生二胎的醫院說會根據產婦的狀況來決定是否側切時,我簡直是歡欣鼓舞。上產床後,醫生說我狀態還行,先不側切,一會兒如果有需要再側切。雖然二寶很大個,但是生產過程整體很順利,挺快就生出來了。


醫生還在給我處理,我不由自主地想,二胎果然比頭胎好生,要不有人生到第5、6個的時候,上廁所的時候不小心就把孩子生了......胡思亂想間,忽然聽到醫生說,你陰蒂撕裂了,傷口流血有點兒多,需要縫合一下。

WHAT?陰蒂撕裂?需要縫合?要知道,無論是側切還是撕裂,縫合都是不能打麻藥的。

第一針下去,一聲哀嚎就衝口而出。事後老公心疼地問,你生孩子時候特別疼吧,我在外面都聽見你叫了。我心說,一針紮在你JJ上,看你嚎不嚎。

一共縫了三針,短短的幾分鐘,讓我想明白一個問題:

撕裂比側切疼多了,不能一味排斥側切!


總結一下:如果醫生認為產婦必須側切,那還是聽醫生的話,不然萬一撕裂了,那可比側切痛苦多了。


以上是我的經歷,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