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离间计”不是袁崇焕遇难的主要原因,为什么?

袁崇焕,字元素,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的进士。明熹宗后期,自荐到辽东边关任职,镇守宁远。

在抗击后金的过程中,他曾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大宦官魏忠贤从中作梗、发难而辞官回乡。

明思宗继位后,却把他给凌迟了!

有人说,袁元素之死,是因为朱由检误中皇太极的“反间计”。真是如此,还是另有隐情?

下面让我们来捋一捋,朱由检与袁崇焕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然后再判断他的死因。

明思宗与袁崇焕的主要过节。

1、擅杀大将。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重新启用了袁元素。

有人说“离间计”不是袁崇焕遇难的主要原因,为什么?

袁崇焕(剧照)

朱由检召见他时,向他询问了一些有关辽东防务的事项,并对他的一些想法,表示赞同,甚至欣赏。

有人说“离间计”不是袁崇焕遇难的主要原因,为什么?

明思宗(剧照)

于是,明思宗给了他一柄尚方宝剑,让他去总督宁远防务。

袁崇焕到了宁远后,以十二条罪状,用思宗给他的尚方宝剑诛杀了皮岛大将毛文龙。

有人说“离间计”不是袁崇焕遇难的主要原因,为什么?

毛文龙(像)

皮岛虽是辽东南部海中的一个小岛,但地势很重要。北边可抵挡后金,东边可抑制朝鲜,西南则可守护胶东半岛的蓬莱、登州。

皮岛守将毛文龙,抗击后金有功,是魏忠贤的干儿子。贪污腐败、横行不法的事也是有的。据说他还与皇太极有密切联系。

袁元素为了安定边关形势,消除隐患,便于公元1623年七月,将其捕捉杀了。

2、支持议和。当时后金的皇太极考虑到自己的一些实际情况,一直想与大明议和,得点好处,以休养生息。

袁元素也从中斡旋、助推议和活动。

但崇祯自视天朝大邦,根本看不上一个撮尔小邦,就死活不同意。

3、不尊圣意。议和不成的皇太极,于1629年11月率兵十余万,绕开袁崇焕驻防的宁西,从西路直奔北京。袁崇焕得知后,火速勤王。

有人说“离间计”不是袁崇焕遇难的主要原因,为什么?

后金军进击北京(剧照)

到了北京的袁元素,统领了几路后来到的军兵。在思宗督促他赶快与后金军决战,将其击败、驱离时,他以决战时机不成熟而不同意,认为坚守不战是正确的。

4、被捕入狱。围困北京的后金军队,在城外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使京郊的百姓大受其害。崇祯身边的几名太监也都有田产在京郊,自然也遭受损失。

因此,这些阉宦就在思宗身边不住声地埋怨袁崇焕引来了后金兵,并以“擅杀岛帅”、“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

有人说“离间计”不是袁崇焕遇难的主要原因,为什么?

无事生非的宦官(剧照)

一时之间,朝廷内外不利于袁元素的舆论就漫天而起。很多老百姓甚至大骂他是汉奸,导致朝野人心惶惶。

加之,后金军设计离间,说他与后金军有秘密约定。事已至此,思宗不得不将袁元素逮捕下狱。

5、狱中召将。袁崇焕的部将祖大寿得知情况后,十分惊慌恐惧,于是便率军回锦州。

明思宗得知后非常恐慌,害怕此时已撤围而去的后金军去而复返,就派人去狱中让袁元素写信,召回祖大寿。

第二年的8月,北京城又进入了和平状态后,明思宗把他处以了极刑。

有人说“离间计”不是袁崇焕遇难的主要原因,为什么?

即将受刑的袁崇焕(剧照)

《剑桥中国明代史》称:“他(崇祯)相信了谣言,于1630年9月22日在北京杀了他最有才能的将领袁崇焕。”

明思宗杀袁崇焕的主要原因。

综合上述,浅析一下袁崇焕被杀的原因:

1、“反间计”不应是主要问题。

袁崇焕不是后金行使“反间计”时就被处死的,而是在第二年的8月被杀的。这说明,“反间计”只是让明思宗对他更加怀疑或者不满,不至于将他凌迟处死。

2、拥兵自重可能是主要原因。

其一,明思宗知道毛文龙被杀后非常惊讶,认为他擅杀大将别有用心。

因为,皇帝给的尚方宝剑是可以先斩后奏的,但那也要看在什么时候,对谁使用。

毛文龙是大将,正是需要抚慰其镇守好边塞的时候,你连个招呼也不跟思宗打,就把他给杀了,明思宗自然会想多了——拥兵自重,目中无人!

清朝学士张廷玉在撰写《明史》时,就认为袁崇焕杀毛文龙是“妄杀”。

有人说“离间计”不是袁崇焕遇难的主要原因,为什么?

张廷玉(剧照)

其二,明思宗不下旨调派祖大寿,而让袁崇焕以私信召唤,这充分说明:明思宗认为,袁崇焕的兵,他是调不动的。

这就更坐实了明思宗对他的看法,拥兵自重,图谋不轨。

纵观历史,拥兵自重最为帝王所忌惮。

3、建议和谈也是一个动因。

其一,皇太极想与思宗和解一段时间,袁元素也帮着劝说过明思宗,但明思宗坚决不同意。这自然给明思宗留下了协同皇太极要挟他接受和谈的印象。

其二,后金军兵临北京城时,明思宗命他迅速决战,可他没有遵旨而行。

他的这一行为,既被明思宗认为是拥兵自重,更认为他是在要挟、强迫自己与后金议和,甚至有谋朝篡位的想法。

明末将领徐石麒也认为,袁崇焕表面上主战,而实际上是想以擒杀毛文龙的方式取信于清廷,从而促成议和。

人家不想办的事,你却逼着或者诱导着他去办,后果可想而知。尤其是在逼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