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九子十三孙,临终葬孤坟”,说的是啥你知道吗?

新大风歌


俗语,是一种民俗文化的体现,同时它也是一种古人流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俗语是古人对生活的看法和总结,对我们后世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俗语能流传至今,必然有它存在的意义,俗语遍布时节、房屋、面相、家庭等等。



在我们农村老家,有这么一句话,俗语“九子十三孙,临终葬孤坟”,很多人第一眼看到这句俗语的时候,估计心里是懵的,这句俗语经常听村里的老奶奶说起,对他的意思也是了如指掌,这句俗语主要指的是家庭关系。

“九子十三孙”

这句话的主要意思说的是家庭关系,以前的人们都喜欢儿女多,在我们爷爷那一辈,都是有5-6个兄弟姐妹,在以前更多,九子十三孙其实是源于一个典故,说的是有一大户人家,户主有九个儿子和十三个孙子,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副其乐融融的画面。

“临终葬孤坟”

上一句如果说是描绘的是一副其乐融融的画面,那么这句话就会把你带回现实中,儿女众多虽然好,但是在晚年的时候,儿女多的弊端就逐渐显现出来,儿女多对于老人的赡养问题,多少都会存在互相推脱,老人的赡养对于古人看来,也是非常重要的。


老人的赡养其实和儿女的多少没有关系,和儿女的生长环境有关,儿女都是以父母为榜样,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儿女,这是导致赡养关系的直接原因。


达人陈可可


这句俗语主要的意思是,娘有九子,奶有十三孙,但寿终正寝的时候却无人来看,无人来管,自己一个人孤苦的葬在孤坟上,那么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小农人讲一个真实故事大家可能就有体会了。

我们村有个90岁高龄的老太太--李奶奶,李奶奶生于抗战时期,一生要强,在全国解放后嫁个了自己第一人丈夫是个抗日英雄,结婚3年时间生了4个孩子,但由于李奶奶的爱人久病成疾,不久就病逝了,李奶奶独自一人带着四个孩子生活,在经人介绍,李奶奶嫁到了我们村,当时我们村的生活条件还行,后来李奶奶又生了3个孩子,就这样,李奶奶一生中有7个孩子,李奶奶这一生清贫,把最好的都给了儿女,儿女们也很争气,老大和老四通过努力上了大学,其它的孩子都在农村发展,也都发展很好。

李奶奶在80岁之前从来没让儿女子孙照顾,因为一生要强,而且生活规律,李奶奶的身体非常棒,但这一切从12年的时候就改变了,12年李奶奶身体出现了很多老年慢性病,慢慢的就摊在了床上,起初这几个孩子还挺孝顺,隔三差五的去照顾,但时间久了大家都开始埋怨谁照顾的时间少,谁出的钱少,就这样老太太被这7个孩子折腾来折腾去,因为没有行动能力,李奶奶被折腾的越来越严重,后来医生建议说必须得给李奶奶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不能在这么折腾了,但在赡养问题上,这7个儿子15个孙子孙女都是互相推诿,当时给村干部老王气的说以后老太太村里养,让他们这几个孩子永远不准进村,可见李奶奶这些子孙是多么的操蛋,真的是“久病床前无孝子”,经过将近半个月的协商那几个不孝子统一平均出钱,村里出人照顾李奶奶,就这样,除了逢年过节这些人回来看李奶奶,其它的时间真的很少能看见。

就在去年19年,李奶奶病情严重,孤苦的走了,李奶奶在村里有两趟平房,建于上世纪90年代,也算是李奶奶的私人财产,在李奶奶过世后,那几个不孝子又回来因为这两趟平房打的不可开胶,真的是世态炎凉,现在一提李奶奶整个村的人没有一个不咒骂她那几个不肖子孙的,这个情况也许就是“九子十三孙,临终葬孤坟”真正含义了。


布衣小农人


在农村有各种各样的俗语,每一句俗语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就像问题中提到的“九子十三孙,临终葬孤坟”就非常深刻表达了对于农村子女的问题,那么今天我就结合我们村真实的例子来进行讲解。


“九子十三孙”

想必大家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就会想到子孙满堂,在我们村有这样一户人家,其佳节的孩子特别多,有四个男丁还有三个女儿,一共是七个孩子,记得小时候这家人的生活条件特别的艰苦,毕竟孩子多每个人都要吃饭,孩子多做父母的再累再难,只要能看着孩子快乐的长大就心满意足了,在农村一般家庭多的孩子,其父母都是有所考虑的,比如说以后百年之后孩子们相互之间都能有个照应,由此可以看出父母无论到什么都在为自己的子女们着想。


“临终葬孤坟”

首先我们在认识这句话的时候要和上一句“九子十三孙”联系到一块来理解,就好比我刚才讲到的我们村的这户有七个孩子的家庭,到现在都已经成家立业了,而这个家庭的老人却自己一个人住,他的子女们都在忙碌着自己的家庭,因此对于其父母也就很少再管了,因此等到其父母百年以后,也就应了问题中的这句“临终葬孤坟”了。

综上所述:

总而言之这句老话主要就是为了教导后人,一定要做到“百善孝为先”毕竟有句老话说的好“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因此我们要做一个有孝心的人,要知道这也是咱们的一种传统美德。


纪录乡土


过去常有多子多福的说法,其实那是安慰人的。过去的是现在的人知道的不多,但是现在发生的事倒听说不少。兄弟们多的家庭,老人去世了,早晨去了火葬场,中午吃饭后来吊唁的亲朋好友走了之后,弟兄姊妹们都吵成一团,有的还大打出手,闹得不可开交,都认为自己吃了大亏,有的甚至不来往了,连父母的坟都不去了。


江东第一城之主人


大家好,我是长江老农。“九子十三孙,临终葬孤坟”, 在农村可能形容多子未必多福,子孙多反正没有人赡养,没有人养老送终。临终时候反正孤孤零零、冷冷清清的发送葬在坟墓中。这句话主要形容农村老人,虽然子孙多, 却没有一个人愿意赡养老人,互相推诿扯皮,没有人伺候照顾老人。老人像孤寡老人一样,死的时候连子女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死的。,所以让人在背后总是感叹的地说:“真是九子十三孙,临终葬孤坟啊”!

现在农村赡养老人的矛盾非常突出,农村家庭矛盾也就是赡养老人的问题引发的。兄弟之间互相推诿扯皮, 都不愿意多伺候老人一天,子女、年轻人巴不得年迈的父母早点死去,减轻自己的负担。现在很多农村老人,尤其是高龄老人,都是独聚居在自己的老房子里, 与子女分开独立生活, 平时,儿子媳妇们很少上门探望,帮助老人干点洗洗涮涮、端汤递药的事情, 谈不上伺候照顾了。现在农村老人大部分都是女儿女婿在伺候照顾或赡养, 我们当地有很多老人死在女儿女婿家里。 子女们用很多“正当理由”拒绝赡养父母, 对父母缺少关爱,缺少亲情, 老人整天生活在孤独、无助、绝望当中。 子女对父母有厌烦情绪还算轻的,重则对父母一点感情都没有, 农村的子女们认为,“人到70古来稀,灯盏无油自己去”,老人到了70岁就该死了,老人有病了不给钱治,在家听天由命, 对父母没有丝毫感恩之心。过去象这种情况比较少,人们还有道德规范和社会良序的约束, 即使心中对父母有不满,也不会公开的在人面前表达出来。现在不同了,现在的子女就在父母面前走说父母为什么不死?为什么要拖累我们? 全然不顾父母或老人的感受。

“九子十三孙,临终葬孤坟”。“九子十三孙”,在过去农村人家是有可能出现九子的,我兄弟姐妹共6人,我们这还有兄弟姐妹8人的,兄弟分家之后,父母现在都是独居老宅或厢房柴房里,平时儿子媳妇们很少探望,上门帮助老人打理生活,我们当地是农业企业,老人是农场退休职工,每月有3000元养老金,子女现在连赡养费都不用掏,老人反而用养老金倒贴子女,尽管如此,子女还是以外出打工、挣钱为由躲的远远的,平时连电话都少打,农村老人缺的就是亲情和陪伴,可这点最起码的要求,子女也不能满足!我有位“发小”不止一次地在我面前说:“我多亏我父母死的早,享受这么多年的清净,你还不知道伺候老人到什么时候?”,我在心里骂他:“简直就是个畜生”!子女多,就互相推诿扯皮,你指望我赡养,我指望你伺候,结果老人反而没人赡养,孤老终身,落得个悲惨收场。


不过现在农村呐,虽然老人活着,赡养问题容易发生矛盾,没有人赡养,可到了老人死啦,却非常风光。很多人父母在的时候不赡养,可父母死了,却请乐队、请道士,大操大办, 愿意花钱,做给活人看,仿佛这么做就非常孝顺,非常孝敬父母似的。 这么做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堵住乡亲们和亲戚朋友们悠悠众口吧, 同时也是为了自我心理安慰一下。


长江老农


九子十三孙,临终葬孤坟。这句话有个典故,不是各位说的现在子孙不孝,与现在的子孙不孝也搭不上边。

诸位可注意过现在黄历书上,在农历每一个月都标有《楊公忌》三字,在我家当地又称阎王忌。

楊公忌日每个月是固定不变的。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二十九,八月二十七,九月二十五,十月二十三,十一月二十一,腊月十九。

这个典故说的是历吏上有位姓楊的大官在某一年除夕的年夜饭吃饭的时候,见自已的儿孙都向他敬酒,非常高兴。就用筷子敲着桌子说,老夫今年七十整,共有九儿十三孙,子孙绵延万万年,哪有孤老到我生。说者无忌,但惹恼了门神,门神就到阎王那里告状,说了楊大官的一大堆坏话,阎王大怒,骂道,他要子孙绵延万年,今生不做孤老,我偏要他今生做孤老。第二年,杨大官家十三个孙子全都死了。后来他的儿子也都死于杨大官人之前。最后杨大官临死之时就只剩下杨大官人一人,这就是九子十三孙,临终上孤坟的典故。

在我的老家至今还流传着,在吃饭时小孩不能用筷子敲打桌子或碗。那个孩子不听话吃饭时用筷子敲桌子,爷爷,奶奶都会说,不能敲,犯杨公忌了。


农民进城务工专业


九子十三孙,说的是人丁兴旺,古人讲多子就是多福。临终葬孤坟,就是孤独的死去,没人給他养老送终。

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几个,其一,古代农民收入靠土里刨食,扣除苛捐杂税就所剩无几,供养老人力不从心。其次,古人有活着分家产的习惯,本指望分完家产后子女能孝顺,但由于子女众多,总会有人觉得亏,对老人有不满,借机就不赡养老人。在互相攀比,互相推诿中,让老人变成孤独者。其三,儒家传播的孝道,有知识的士人以身作则的多,很多农民没这个觉悟。爱孩子是天性,爱老人是人性,人性本身就是自私方面居多。


大漠慢行者


俗话说“九子十三孙,临终葬孤坟”,说的是啥你知道吗?这句话说的很现实,所以说养儿防老有什么用,还不如小棉袄实在。


现在农村大变样,农村变漂亮,道路变宽了,路灯都按上了,活动广场健身器材样样齐全,但是这些农民都无暇顾及,因为农村除了老人,年轻人很少在农村,有点劳力的农民都选择去外地打工了,还有很多农民在城里买房安家落户了,农村里就剩下一些老两口,甚至还有很多独居老人,说个不好听的话,老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身边都没有人知道。

“九子十三孙,临终葬孤坟”意思是说,一个老人养育有九个儿子,有十三个孙子辈份的成员,可谓家族还蛮大的,但是临终的时候还是一样孤坟葬在那里。也就是说,儿子晚辈再多,如果不在身边就行不了孝,最后孤苦伶仃。


我村前几年发生一个事,一户人家,家里只有一个老头在农村里独住,老头有两个儿子,都在外地发展,都很有钱,每年只春节回来一次。农村的房子也是重盖了,小洋楼式的,里面厕所都齐备,但是老头还是喜欢在外面的旱厕解手。老人有高血压,每天要按时吃 。

有一天,本村农民经过厕所,但是闻起来很臭,于是进入厕所一看,看到老爷子si在里面了,身体已经开始发臭了,估计是血冲顶了。后来村民连忙给他两个儿子打电话,回来处理后事。看到吧,家里有两个儿子,家里也有钱,最后还不是落到连老人最后一面都见不到吧。


我是三六五平凡之路,请关注我,我们一起进步。


三六五平凡之路


这个就跟我们生活中学技术是一样的,会的技术不在于多,一技之长足以走遍天下。儿孙也一样不在多,而在于精。家庭的教养要从小树立,孝悌忠信要深入人心和骨髓。父母是孩子终生的老师,为人父母从小做好表率,相信大部分家庭都能善始善终。


勤奋的草根


俗语往往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民间百姓对生活的观察和经验总结,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一直有着养儿防老的说法,同时也希望自己家族能够多子多福,但是子女真的多了往往最后的结果却不如意,也正应了俗语中“九子十三孙,临终葬孤坟”所描述的现象。

九子十三孙:先说这九子,在古人的数字理解中,凡是一、二作为数字的表述,一二不能言尽的时候,则称为三,而三三见九,所以九的意思就代表了很多的说法,这里可以理解为儿子很多。十三孙的说法元代初期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政治家,叫做赛典赤·瞻思丁,他的后裔非常多,共有十三个家族姓氏的后代。所以把他的后人称为“十三孙”,九子十三孙的说法可以理解为子孙众多,家族非常兴旺。

临终葬孤坟的说法是老人到了最后也没有太好的结果,孤坟的解释是孤独的或无人祭扫的坟墓,所以两句俗语前后联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如果子孙过多的话,那么在老人养老送终方面就会起到各种争执和纠纷,老人也无法做到安度晚年。

之所以有这种说法是因为在养老尽孝方面,儿女过多的家庭往往更容易产生纷争,兄弟之间会因为老人家产分配和养老花费等多方面产生攀比,攀比的结果是造成了兄弟之间的隔阂,大家都希望其他人能照料老人,所以老人的老年生活会更加凄惨。子女纠纷过多,所以互相之间比较仇恨,即使老人故去了,也都没有人上坟祭拜,所以称为临终葬孤坟。

九子十三孙,临终葬孤坟,虽然说得有些夸张,但却反映了社会事实,很多农村兄弟常常会因为养老问题发生各种纠纷,有的甚至关系破裂老死不相往来,而家里只有独子的家庭因为没有了攀比,往往更容易孝顺父母。

俗语“九子十三孙,临终葬孤坟”,说的是啥你知道吗?欢迎大家交流,更多农村精彩,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