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當前,創新經濟突圍2020

與新冠病毒對抗的戰“疫”還在膠著繼續,面對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劇的2020年,已經步入“新常態”的創新經濟企業將面對怎樣的新挑戰?挑戰中蘊含哪些機遇,創業者短期、中期、長期應如何應對?機構投資人又應在當前形勢下采取怎樣的策略?

在過去的春節假期裡,華興資本顧問團隊在密切關注疫情發展的同時,與多位創業者、戰鬥在防控疫情一線的企業家以及投資人進行了深度交流,以下是我們的思考。疫情當前,華興願與各位創業者及投資人一道,堅守同行。

疫情三大挑戰:對經濟的影響和疫後恢復、公眾心理波動及干預、醫療產業直面疫情。

此次疫情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影響短期有限,不會改變中長期向好的發展態勢;

信息分發機制的去中心化使得公眾心理產生較多波動,市場已開始部署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為不必要的負面情緒拉起防線;

身處抗擊本次疫情的對決前線,醫療產業推動疫情防治功不可沒,醫藥、治療、疫苗等領域在前沿技術的加持下對抗病毒,智慧醫療、IVD等醫療細分賽道的需求亦浮出水面,預期將迅速增長和成熟。

創新經濟企業三步走:

短期:

“現金為王”為第一優先級,做好現金流規劃,梳理融資策略,準備足夠資金以保證度過疫情;

中期:變中求穩,密切關注疫情走向,尋找新的業務增長動能,提早制定疫情後的恢復方案,保證全年業績;

長期:在動盪中瞄準長期增長機會,均衡業務與產品組合,線上線下聯動保持資源的合縱連橫。機構投資人三重策略

關注被投企業投後管理,關懷高壓和焦慮下的創始人群體,幫助企業盤點問題,爭取更大的競爭優勢;

把握新興投資機會,辨別熱點真偽,挖掘結構性的產業併購等交易機會;

注重企業長期價值,與勇於承擔社會責任、洗牌後有潛力成為行業新頭部的創新經濟企業,攜手共同應對挑戰,實現雙贏。

战“疫”当前,创新经济突围2020 | 华兴观点

當前疫情防控形勢依然複雜多變,我們觀察和梳理疫情對社會的挑戰主要集中在如下三個方面。

短期擾動經濟,但不會改變中長期向好發展態勢

以史為鑑,2003年的SARS 疫情曾對經濟造成短期擾動,尤其是對交通運輸、酒店和飲食業短期負面影響較大,但投資、進出口、物價等受影響輕微,在疫情結束後經濟較快反彈。

針對本次疫情,華興證券(香港)發佈的研究報告指出,疫情可能會暫時抑制基建投資、商業信心和消費意願,一季度經濟運行面臨較大壓力。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刺激措施有望在不久後推出,若疫情防控進展順利,3月內市場可能觸底反彈的概率較大。

我們認為本次疫情不是對SARS的簡單歷史重複。與 2003 年相比,當前中國經濟增長更注重創新、內需、消費與服務業,線上業態有可能部分緩解線下零售與服務業困境對宏觀經濟的負面影響,創新經濟和網絡經濟佔有比重更大的指數或更受支持。總體來說,疫情不會改變長期經濟展望以及中期來看中國經濟的上行趨勢。

需為沒有硝煙的心理戰拉起防線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社會公眾的心理問題漸已顯現。當下信息分發機制的去中心化,使得各類真假難辨的疫情信息藉助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大量傳播,眾多的輸出口徑和碎片化的消息拼接,加大了公眾辨別真實疫情信息的難度。

所幸我們看到心理危機干預已經被納入疫情防控體系,各項機制已經開始部署。多個官方平臺和權威科普平臺相繼開設闢謠專欄,專業心理諮詢平臺也為疫區開設援助熱線。

醫療產業對戰疫情最前線

1. 檢測技術、藥物及疫苗研發成推動疫情防治的關鍵細分領域

相比17年前,我們擁有了更加先進的包括測序在內的檢測手段,使得我們可以相對迅速的確定病原及其全基因組序列。這些信息使得病原檢測試劑盒的快速開發成功和獲批上市成為可能,並在臨床診斷和疑似患者排查中發揮關鍵的作用。

治療手段方面,由於新冠病毒尚無特效藥,當下主要治療手段仍為對症支持生命的治療。因此在控制疫情的同時,理解病毒感染機理,儘快找到有效的治療藥物,是一場爭分奪秒的賽跑。

傳統藥物研發過程漫長,從已上市的藥物分子中篩選出對病毒有抑制效果的藥物可以省去大部分毒副作用等安全性試驗與藥劑合成、開發、投入生產的時間,從而大大縮短找到有效藥物並開始投入使用的時間。例如2月5日衛健委發佈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指出可試用α-干擾素霧化吸入及洛匹那韋/利托那韋,而指南中將洛匹那韋/利托那韋這種治療艾滋病的藥物用於新用新型冠狀病毒,正是基於科學界和產業界的不斷努力和付出。

最新進展上,據公開報道,吉利德(Gilead)公司研發的Remdesivir在諸多藥物分子模擬篩選中展露頭角,曾在SARS和MERS上表現出良好的抗病毒活性,該藥在美國首例確診病例中使患者病情得到迅速緩解,隨著該案例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Remdesivir被認為在治療2019-nCoV具備良好潛力,相關臨床試驗已在國內迅速開展。

此外,中醫藥對於提升機體免疫、改善臨床症狀、減少併發症等方面具有獨到優勢,相關治療處方同樣被寫入診療方案中,用以輔助治療新型冠狀病毒的感染,在參與疫情防控亦取得不可忽視的成效。鍾南山院士近日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現在中藥也在做一些基礎的臨床實驗,希望中藥能夠在預防或者早期病人起作用。對於中藥,我們不指望它有很強的抗病毒作用,但是對輕症病人在改善症狀方面有幫助。”

在抗擊冠狀病毒的可選方案上,疫苗從未缺席。新冠疫苗研發目前有兩個方向,一個是目前主流的傳統研發途徑,然而研發所需要的時間遠比疫情撲滅更長。

另外一個方向是全球協作開發新方案,這得益於中國科學家在疫情爆發後,及時獲取並公開了新冠病毒的基因全序列。根據公開報道和官方披露信息整理,目前全球協作大體可分為三個維度,分別是以昆士蘭大學教授查普爾為首的澳大利亞科學家團隊建立的“分子鉗”技術疫苗平臺推進的蛋白疫苗,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Inovio針對新冠病毒的Spike蛋白設計的DNA疫苗,以及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轉化醫學平臺和斯微(上海)合作快速推動的新冠病毒mRNA疫苗。

2. IVD、智慧醫療多個細分領域迎來強勁推動力

醫藥、治療、疫苗等領域在前沿技術的加持下爭分奪秒對抗病毒,但診斷實踐中我們也看到依然存在如檢測能力受限、假陰性偏高等種種挑戰。疫情中醫院、醫生、患者以及廣大健康人群產生出的新需求給IVD、智慧醫療等眾多醫療細分領域帶來了深遠影響。

IVD(體外診斷):

  • 首先,疫情觸發了對核酸檢測相關設備和試劑購置的旺盛需求,刺激檢測儀器銷售的蓬勃增長。新的檢測設備在疫情中突顯了獨特的價值:如全自動樣本處理設備,可以將檢測所必須的樣本核酸提取時間和人工操作顯著縮短,大大提升了實驗室的樣本處理能力;基因測序儀作為微生物領域的全新檢測工具,也在實踐中顯示了在檢測敏感性、樣本通量以及病毒變異監控等方面的優勢,會在未來病原檢測領域擁有一席之地。我們預計在疫情結束後市場對此類檢測設備的需求依然會保持一定熱度,特別是各個地區的醫院、臨檢中心和疾控等,會有明確提升病原核酸檢測能力的訴求,用以加強對未來突發病原感染事件的預警和應對的能力。

  • 其次,疫情也喚醒了對病原新型檢測技術的需求,會催生出一系列提供此類檢測產品與服務的企業。普通qPCR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雖然已經廣泛使用,但是本身存在著操作步驟繁瑣、對檢測場地/操作要求高以及報告耗時長等缺陷,在面對飛速增長的疑似患者、無症狀感染者等的排查檢測方面顯得力不從心,發展新型病原檢測技術迫在眉睫。如果能利用相對低的成本,實現Point-of-Care的檢測產品,將在開發上得到更多政策和資金資源的傾斜。

  • 再次,疫情暴露的另一個弱點是合格核酸檢測實驗場所的缺乏。為了加速病毒核酸檢測、提高確診能力,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小組,對符合條件的第三方檢驗機構開放了核酸檢測。這對第三方檢測的發展是一個利好的消息。以此為契機,第三方檢測機構可以開展更多的特檢項目,更好的為臨床和病人提供服務。

智慧醫療(醫療AI,移動醫療平臺,醫療信息化產品等):

  • 首先是提供線上問診以及處方服務的互聯網醫療平臺。在這個特殊時間段裡,他們承接了非常重的線上問診業務。除了幫助有感染症狀的患者進行鑑別和分診,幫助找出疑似病毒感染病例之外,平臺也為受疫情影響而無法接受線下醫療服務的普通疾病病人提供了線上診療的機會。這些線上平臺,總體上大大提高了醫生的診療效率,部分緩解了疫情中醫療資源緊張的局面。這一階段線上業務的增長,幫助平臺快速引入了大量新用戶,並在最短時間內即培養了用戶使用線上平臺的習慣和粘性。我們預計,即使在疫情過後醫院恢復正常醫療秩序後,依然大量患者會持續使用甚至形成偏好。其中的原因,除了患者對院內可能接觸到感染性病原仍有顧慮之外,另一個就是線上就診所帶來的就醫體驗的改善。

  • 其次是線下醫院,在5G技術支持下,包括火神山醫院在內的諸多疫情一線醫院得以快速調動全國醫療專家的資源,遠程會診不僅能夠進步提升患者救治的成功率及效率,還能進一步緩解武漢地區醫護人員短缺。

  • 此外,生產智能居家檢測產品的企業。疫情期間大家開始對自己的健康體徵狀況(體溫、心率、血壓、呼吸以及血氧飽和度等)產生更多監控方面的需求,特別是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因此能實現居家檢測的智能以及可穿戴設備,將有機會進入更多的家庭。

  • 再次,是提供院內智能疾病管理系統的企業。本次疫情中新冠肺炎的重症率高(10-20%),病程複雜而且病情惡化突然、兇險,再加上醫療資源的緊張,使得對患者的智能管理(患者分層、風險預警等等)成為非常急迫的需求。如有產品可以根據已有臨床信息,對患者的臨床表現做智能分析,在早期即對病情可能惡化的患者做出預警,那不但可以在新冠肺炎患者中提升診療質量,而且有希望用於其他類型重症疾病的智能管理。

  • 最後,是開發AI輔助診斷產品的公司。AI影像輔助診斷領域的多家公司,都針對這次疫情做了輔助診斷產品的升級,除了對各類原因導致的肺炎CT影像進行快速檢測外,也對新冠肺炎的識別進行了專門的強化,提高了新冠肺炎早期影像篩查的檢出率,有助於及時發現潛在病人並加強防控。此次疫情,是AI影像輔助診斷產品實力又一次的展示,也為產品的註冊獲批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

3. 更多細分賽道的需求浮出水面

疾病控制與預防:

  • 疫情將直接提升政府衛生系統對信息化的投入力度,無論是疫情發現、快速上報及響應,還是基於數據分析的疫情進展、危害評估,抑或是流行病學調查及傳播路徑追蹤,政府疾控體系對於更智能、高效的信息化系統的剛需快速顯現。

  • 此次疫情成為近年來最大規模的全民公共衛生實戰教育,大眾對公共衛生事件、疾病防護理念有望迎來巨大轉變。本次疫情將極大推動大眾對的疾病防治、個人健康、甚至長期健康管理的理念轉變,中長期疾病篩查等領域可能迎來更多機會。

疫情相關的抗病毒類、抗生素類藥物需求增長迅速,不斷推進處方藥的發展。與此同時,國家對於抗病毒特效藥及疫苗研發的支持力度也會持續加大,創新藥研發公司,尤其是加速創新藥研發的高新技術企業將會迎來歷史性機遇。

醫療保障及醫藥流通:

  • 疫情高壓對醫療保障物資的流通分配等環節的效率提出了極高要求,九州通接管武漢紅十字會後物資分配效率快速提升也側面印證了專業化分工、智能化的精細服務將成為大勢。

  • 包括消毒機器人、送藥機器人等的投入使用,不僅降低了醫護人員的感染風險,也進一步保障了服務於隔離人群的基層工作者們。

  • 與此同時,2C端的藥品流通也迎來了新機會,口罩及部分藥品成為引流爆款,線下物流及最後一公里的配送成為醫藥電商及線下藥房承接住大眾迫切的防疫需求的至關重要的助力。

為避免感染風險及公立醫院的資源緊缺,更多有經濟實力的孕婦、心血管或骨科的手術病人會選擇民營私立醫院。

其他醫療服務:

包括齒科、醫美等部分受到影響的醫療服務行業也有望在疫情結束後快速復甦。

战“疫”当前,创新经济突围2020 | 华兴观点

在約訪多種類型機構投資人及參考2003年SARS疫情時間線後,我們預測,若疫情防控進展順利,全國將於五六月份逐漸恢復正常工作和交通秩序,投資人將在二季度中下旬開始新一輪的項目盡調,那麼三、四季度可能會成為集中投資時期。面對6、7個月的空窗期,創新經濟企業從短期、中期、長期三個維度應如何應對?

短期現金不斷流

1. 現金流再規劃:

企業核心管理團隊需團結一致,以“保證現金流穩定”為近期第一優先級策略,分析財務狀況,做好現金流規劃,準備至少9個月以上的資金以保證度過疫情。

經營性現金流受到大幅影響的企業,建議與身邊的資源整合者,包括老股東和融資顧問,保持積極溝通,儘可能及早準備和尋求包括債權融資、股東再融資、新一輪股權融資、過橋應急在內的方案,為企業持續運營及生存儲備現金。疫情過後,現金最多的企業就有機會在復甦過程中搶得先機。

生存第一的前提下,開源節流、降本增效,適當調整業務結構,為業務做減法,在新資金到位前停止或暫緩大額投入和投入高、產出弱、低毛利的“雞肋”業務,積極關注並響應當地政府對中小微企業的扶持政策。

2. 融資策略再梳理:

疫情過後,可以預見市場將會出現大量企業積極尋求融資,融資窗口高度重疊,企業面臨的融資競爭將進一步加劇。因此,融資預案將與過去的融資方案會有所不同,體現在:

啟動融資時,公司現金流將會更加緊張,對融資效率及交易時間的要求更高,老股東的支持至關重要;

節奏與先機意義非凡,靈活調整預期,果斷的小步快跑更加重要,確保儘快落袋為安,暫時放下對估值的執著;

更長的交易週期,可能來自於投資人對負面影響的消化及信心的恢復,也可能來自於投資人對業內不同標的的比較。

中期目標保業績

一季度被視為不少行業的淡季,且疫情對行業的影響對於業內企業來說是相同的,企業在考慮悲觀情況下生存的同時,更需要提前考慮若疫情得到快速控制,如何在復甦週期中脫穎而出。疫情後恢復增長最快、疫情中享受到了格局變化紅利的標的、最早在疫情恢復後獲得頭部機構注資加倉的標的,將有機會享受新一輪的頭部紅利。

以物流行業為例,相對全年來講一季度相對處於淡季,若防疫進展順利,疫情影響對全年業務基本可控,但受到上游客戶業務量影響傳導,現有客戶體量和業務規模會受到有限衝擊,因此接下來需要積極拓展新客戶、搶佔市場反彈後的先機,對確保全年業績維穩尤為重要。

業務快速線上化是泛消費類行業企業抵抗此次風險的重要途徑。例如線下醫療服務機構,可與線上醫療機構的合作或選擇性地開展部分線上業務,打通線上線下,開展遠程問診等創新業務;對於餐飲等消費類線下門店,也可嘗試通過線上方式做新的觸達,實現線上線下聯動,提高標準化程度,以搶佔先機、抓住疫情結束後的報復性消費機遇。

在科技引領傳統產業升級和供給側數字化轉型加速的背景下,在家工作、遠程辦公為企業服務迎來新的契機,幫助加快供應鏈內的企業實現數字化和線上化佈局也是To B企業接下來新的增長動能。

尋找長期增長新機會

在此次疫情中,各個領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總體來看,餐飲、旅遊、電影、交通運輸、教育培訓等行業衝擊較大,而線上診斷、高端私立醫院、醫療器械、線上娛樂、線上教育、遠程辦公等領域的項目數據則呈現增長趨勢。

對於迎來新一波發展契機的行業,在收穫市場短期給予的溢價後,需練好內功,拓寬競爭優勢,優化產品技術,規劃好長期發展的節奏,有效聯動供應鏈上下游、員工、客戶等一系列要素,在此契機中加快客群擴張與滲透,培養消費者消費習慣和付費意願,以增加後續留存率和復購率。

疫情下,資本或將更重視企業的組織靈活性。對於受到負面衝擊較大的企業,在強化自身管理和積極跟進疫情進展的同時,可尋求業務的轉型和多元化佈局,均衡服務和產品組合,降低長期對核心業務的單一依賴,幫助分散風險。

战“疫”当前,创新经济突围2020 | 华兴观点

我們堅定認為,疫情帶來的短期波動不會影響一家優秀的創業公司的長期價值。

歷史之鑑,2003年的非典催生電商的飛速發展,金融危機後的2009年中國步入了移動互聯網時代——“黑天鵝”背後亦往往暗藏著先機。

對於投資機構而言,疫情促使投管加速進入到精細化管理的深水區。這意味著,未來一年,投資機構需要抱有更為理性謹慎的態度來正視投資節奏、估值體系、行業偏好這三個基本盤;此外,擁有強風控能力、能根據市場變化做出快速反應並能持續提供投後服務的投資機構,將成為創業企業融資進程中的首選。

關注被投企業生存問題,提供精細化投後管理

1. 多維度做重投後服務

疫情對於投資節奏帶來階段性後延的影響,投資機構當下在注重行業研究的同時,需要對被投企業提供顆粒度更精細化的投後服務,包括協助優化業務結構、提供招聘資源、法律諮詢及品牌支持等。依據自身資源優勢,投資機構可以協助企業匹配所在地政府利好政策紅利,對接友商或供應鏈資源,並憑藉對資本的敏銳性,及時與企業交流相對前沿的資本市場動態,更新IPO、戰投佈局、併購機會等動向。在提早客觀評估負面影響的同時,幫助焦慮與高壓下的創始人們規劃融資方案,消化市場負面情緒。

2. 重點關注被投企業的現金流管理

投資人必要時可以協助被投企業測算現金流、重新制定資金計劃,並根據市場變動重新評估商業模式和運營模式。此外,經歷過過往經濟週期的投資人,可前瞻性幫助被投企業提早準備應對高壓下容易忽略的問題,抓住後期市場機遇。

跟進形勢,把握新興投資機會

疫情對大眾生活、工作方式的改變為不少細分領域帶來新一波的增長,在迎來更強競爭的同時,企業能否承接住短期的流量暴增,維持產品質量,並通過對消費習慣的改變實現高概率的用戶留存和復購,決定了是成為新的頭部還是曇花一現。

此外,部分因疫情衝擊導致供應鏈、上下游或物流效率受影響,而被拖累的行業頭部企業也許出現資金短缺,將進入估值低點。這或將是通過併購實現投資產業佈局和可觀回報的入場時機。

承擔社會責任,注重創新經濟企業長期價值

疫情帶來的短期波動不會影響一家優秀創業公司的長期價值,在不斷變化的市場中,企業只有不斷調適自身邊界,不斷尋求轉型升級,經歷複雜形勢下的經驗沉澱方能成為穩步發展的動能。

在這次與疫情的對決中,我們看到許多創新經濟公司走在前列。它們將創新的技術、產品、服務,應用於醫療診斷、物流運輸、輿情傳播、教育文娛等各個領域,用技術的力量支援疫情防控鬥爭的服務。

社會在遇到危機的時候,真正能站出來的,是那些經過市場千錘百煉的企業,是擁有社會責任的企業,它們是社會的脊樑。我們相信一個有擔當的創新經濟企業更具備基業長青的基因,更具投資價值。

战“疫”当前,创新经济突围2020 | 华兴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