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帶動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科技特派員正成為鄉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

我省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帶動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科技特派員正成為鄉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

我省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帶動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科技特派員正成為鄉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

近年來,我省紮實推進科技特派員工作,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科技特派員正成為黨的“三農”政策宣傳隊、農業科技傳播者、科技創新創業領頭羊、鄉村脫貧致富帶頭人。

截至2018年底,我省累計派出各級各類科技特派員11628人次,直接引導參與創業項目農戶3227戶,面向農民開展實用技術培訓193.71萬人次,推廣新技術587項,引進新品種540餘個,輻射帶動農戶近95萬人。2019年10月,我省3名科技特派員受到科技部通報表揚。

立足基層 盡心服務

翻開科技特派員、雲南農業大學園林園藝學院教師韓曙5年的服務記錄,不難發現,其足跡遍及大理白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慶藏族自治州等地。

長期從事蔥蒜類蔬菜品種選育、栽培技術研發、農業技術推廣的韓曙,在科技特派員服務中把“立足高原,發展特色農業,帶動地方農業經濟發展”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並根據滇西北地處高原、氣候寒冷的特點,為當地確定了反季蒜苗發展思路,結合課題研究和成果轉化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大理州劍川縣甸南鎮白山母村委會溫登村海拔2950米,當地群眾均為白族,居住在高寒山區,由於交通閉塞、語言不通,讓村民掌握種蒜技術成為一大難題。面對困難,韓曙一次次來到田間地頭用肢體語言和實際操作向村民們示範,慢慢培養出一批懂技術、會操作的繁種技術能手。

從2014年至2018年,白山母村委會建起種蒜擴繁基地300畝,產出種蒜1700多噸,擴繁種蒜效益達1500餘萬元。韓曙研發的“蒜苗+烤煙+煙套青花菜”特色種植模式也得到了推廣應用,改變了過去農作物“一年一熟”的情況,實現了“一年三熟”。產業的發展讓群眾得到了實惠,村民們都說“天拉長了、地變寬了,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

培育新品種、示範新技術,多年來韓曙推廣的反季蒜苗產業已在滇西北多個縣市發展。劍川縣甸南鎮回龍村委會香登村村民楊永江的兩個兒子原來在昆明打工,如今蓬勃發展的蒜苗產業吸引他們返鄉務農。“自己的10畝地不夠種,還租了別人的地,蒜苗、青花菜收種時,還真是忙不過來了。”楊永江說。

5年的服務,培訓種植農戶1500餘人;5年的服務,帶動當地從事蒜苗種植的每個家庭增收近4萬元。2019年,科技部通報表揚了全國92名科技特派員,韓曙名列其中。

科技支撐 做強產業

甘蔗是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的主要經濟作物,2009年,元陽蔗區遭遇持續嚴重乾旱,造成甘蔗大面積減產減收,元陽蔗糖產業面臨嚴峻考驗。

“面對元陽蔗糖產業發展的需求,深感責任重大。”回憶起當時選派入駐元陽英茂糖業有限公司的背景,科技特派員、省農科院甘蔗研究所研究員劉少春說。

針對旱情對甘蔗種植帶來的影響,劉少春從調研入手,走進田間、走訪農戶,發現當地新植蔗主要集中在春季下種,而且在栽培上普遍採用窄行距、淺耕淺種,甘蔗根系集中分佈在表層土壤,抗旱能力差、單產低。

在科學調研基礎上,劉少春提出了調整種植期,改在秋冬種植,採用深溝板土“槽植”集雨節水栽培法,配套地膜全覆蓋保墒抗旱的綜合技術實施方案,並依託蔗糖企業,重點培訓甘蔗製糖企業農務管理技術骨幹,組建了一支近30人的技術推廣骨幹隊伍,在甘蔗栽培、中耕管理等關鍵時期,深入蔗區開展巡迴技術指導。

通過4年的示範推廣,元陽蔗區甘蔗種植技術水平全面提高,種植面積迅速擴大。2013年,元陽甘蔗種植面積發展到7.5萬畝。當年榨季,元陽英茂糖業有限公司實現入榨甘蔗總產34.7萬噸,製糖產糖率達11.92%,蔗農收入達1.52億元,創造了多項歷史新高。

科學種植關鍵是農戶,技術得到認可還需示範。自2014年起,劉少春等科技特派員採取集中培訓指導、田間巡迴指導示範,累計培訓甘蔗種植農戶1200餘人次,並先後於2014年、2017年分別在元陽縣南沙鎮桃園村民小組、上新城鄉復興村委會集中建成2個甘蔗產業科技示範村,實現252戶1108名村民集中種植甘蔗3760畝,種植甘蔗總收入達741.13萬元。

近10年的“耕耘”,劉少春等一批科技特派員改變了當地群眾長期形成的淺耕淺種粗放栽培管理習慣,為群眾脫貧致富提供了科技支撐。2019年,劉少春被科技部通報表揚。

創新研發 助農增收

“我取得的榮譽和成績並非屬於個人,而是屬於省農科院檸檬產業化技術創新團隊。”談到被科技部通報表揚,科技特派員、省農科院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研究所研究員高俊燕說。

2012年,在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糯福鄉的邀請下,高俊燕和團隊成員對該鄉自然資源進行了全面調研和分析,並建立檸檬新品種區域試驗,篩選“雲檸一號”等6個新品種,為糯福鄉檸檬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儲備保障。

多年來,高俊燕及團隊成員通過對採自瀾滄縣檸檬主產區的127份土壤、200餘份檸檬樣品進行分析,結合物候期和檸檬特性,研製了檸檬專用肥及土壤調理劑,實現了畝有效減低成本80元以上;制定檸檬病蟲害綜合綠色防控實施方案,通過技術應用,產區檸檬優果率達88%以上,畝有效減低成本180元以上,畝增產1200元以上。

在開展品種與技術創新研究的同時,高俊燕及團隊成員深入瀾滄檸檬種植區,開展技術服務。累計到糯福鄉開展服務80人次、培訓達2000人次、培養地方技術骨幹20人,指導完成50畝“雲檸一號”核心示範區,3個高產示範基地。

傾心付出,讓小小檸檬成為邊疆民族地區群眾的增收果、致富果。經過6年的推廣,糯福鄉現有檸檬種植面積6500畝,其中農戶種植2115.2畝,涉及種植戶33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107戶,近3年檸檬銷售平均價格每噸5000元,實現畝產值1萬元至3萬元。

“科研團隊的不斷創新給我開展科技服務提供了技術‘食糧’,練就了一身服務‘三農’的‘好功夫’。”高俊燕表示,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決勝年,自己將以更高的熱情投身農業科技工作,深入田間地頭,為群眾提供新技術、新品種,用優質的服務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貢獻力量。(雲南日報 記者季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