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小時上線10萬口罩產能,工業互聯網“抗疫”加速度

48小時上線10萬口罩產能,工業互聯網“抗疫”加速度

隨著全國各地企業陸續復工,疫情防控進入新一輪關鍵階段,抗疫物資卻仍處於緊張狀態,不少企業跨界轉戰抗疫防控物資生產。關鍵時期,無論是政府治理能力,還是企業競爭能力都面臨著信息化建設的考驗。

在對疫情的洞察、圍堵、跟蹤、分析中,AI、大數據和雲計算的影子無處不在。AI問診、客服機器人、無人送貨等C端應用產品紛紛投入“抗疫”戰鬥。與此同時,醫院建設、供應鏈補給、產能提升的“中國速度”下,工業互聯網價值也得以充分釋放。

信息平臺解決抗疫物資採購難題

1月25日,大年初一,海爾COSMOPlat工業互聯網平臺“創客群”中有幾位員工提出想為這次疫情備戰做點什麼。

此時,前線醫療物資告急的消息不斷傳出,由於COSMOPlat具備生產、加工、 物流以及信息對接等全流程資源,幾位員工提出,可以利用平臺的資源和透明度,解決網絡上需求信息摻假等問題,從而參與到醫療物資的調配工作中來。

COSMOPlat平臺COO嚴鵬飛於2月10日告訴時代財經,該決定很快得到海爾高層的支持,並進一步調動了內部物流以及海外採購、財務資源。來自海爾之外的援助也讓嚴鵬飛十分感動,“為了完成墊資,原本銀行已經放假,但因為看到這個事情的價值,就派了員工為我們辦理相關業務。”

1月29日, 海爾工業互聯網平臺COSMOPlat接到青島市工信局的緊急求助,要將青島百勝醫療衛生用品有限公司當日生產的1200個口罩緊急發往山東省工信廳,由省工信廳統一將山東省口罩、護目鏡等物資發往武漢。

這次經歷讓COSMOPlat團隊感受到了平臺構建的迫切性,也讓團隊明確了平臺在這次疫情中的新定位——需求與供應精準、快速匹配的“戰疫平臺”。

48小时上线10万口罩产能,工业互联网“抗疫”加速度

從左至右分別為阿里巴巴、海爾集團、用友發佈的防疫物資信息平臺

就在海爾COSMOPlat臨危受命的同時,企業雲服務商用友也緊急上線了防疫物資緊急採購需求發佈平臺,為醫護用戶供應商和醫療機構之間建立供應服務平臺,以科技手段解決疫區醫護用品的供應和管理問題。

2月5日,用友遠程開工,其在給員工的內部信中指出,“疫情下和疫情後各類企業和公共組織加速數智化轉型發展,需要大量、便捷的智能化雲服務。協同雲、營銷雲、採購雲、製造雲、財務雲、人力雲等機會特別大,行業雲服務可以更好地幫助行業企業創新發展。”

同日,時代財經獲悉,阿里巴巴也開通“防疫直採全球尋源平臺”,呼籲全球中小企業加入到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行列。

通過該平臺,全球商貿及生產企業上傳的醫療物資供應信息,將與平臺發佈的需求信息進行匹配,最大限度尋找貨源、擴大產能,再由阿里巴巴直接採購,將醫用口罩等緊缺防疫用品,定點送往疫情防控一線。

2小時出配送方案,48小時上線10萬產能

1月28日開建、1月30日上線,到2月6日一週時間內, 海爾COSMOPlat的疫情醫療物資信息共享資源匯聚平臺,已經連接了780家醫院、500多家社區、企業等,發佈口罩等醫護物資需求2400萬件。

理想的現代化管理系統不僅在於能夠實時掌握各醫院醫療消耗品庫存、消耗量,病人增加量,中小企業醫療物資產能和原料需求…… ,還需要對需求快速響應,並實現對接。

2月1日,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負責人馬濤將醫院對體溫槍的需求提報到COSMOPlat平臺。10小時後,他成功聯繫上能夠提供體溫槍設備的深圳市長坤科技有限公司,並得到1000個體溫槍的醫療物資補充。

2月2日晚,馬濤又在平臺上追加了2萬個體溫槍。平臺第一時間響應院方需求,完成了醫院與深圳市長坤科技有限公司的迅速匹配,24小時內連續滿足了同一用戶的2筆訂單。

由於春節期間物流運力不足,加之湖北多地交通管制,物資運送成為一大難題。在系統回訪中,平臺得知定向物流無法支撐武漢市內的運輸。

為此,在需求醫院協同出具證明函的同時,COSMOPlat供應鏈負責人陳偉牽頭,兵分兩路落實武漢市內的交通情況,一路聯繫當地配送志願者,一路對接平臺運力解決分送問題,2小時給出了配送解決方案,由武漢市內團隊去城外接貨,保障全程“零接觸”,幹線司機卸貨至指定位置,市內車隊二段運輸。

供應不足也直接限制了醫療物資的補充能力。2月7日,在COSMOPlat工業互聯網平臺助力下,一條日產量10萬隻的一次性醫用口罩全自動生產線,在山西侯馬經濟開發區落地試產。

據嚴鵬飛介紹,由於平臺利用企業智能製造關鍵性技術和數字供應鏈系統,提供了醫療口罩端到端全流程的方案,48小時就完成了核心產線設備和全流程生產資源的調配。

目前3000平米工廠已經投產,雖然很多問題還在磨合中,但已經有其他地方政府和企業看到COSMOPlat工業互聯網平臺在山西侯馬建廠的案例,提出合作意向。接下來,COSMOPlat團隊計劃將侯馬口罩生產模式,在其它地區複製、落地。

工業互聯網按下加速鍵

從“工業維修下的蛋”到“吞噬一切的怪物”,工業互聯網的發展一共走過了8個年頭。經歷了工業服務軟件、工業服務物聯網、工業互聯網平臺以及工業大數據平臺四個階段,工業互聯網平臺依然處於一片藍海中。

美國通用電氣為了佈局工業互聯網,進行了幾次百億美元級別的資本運作,才完成了工業互聯網的初始市場積累。另一家工業巨頭,西門子擁有產業資源的同時,也是一家軟件公司,這才順利從工業服務物聯網層面晉級到工業互聯網平臺。

對於國內的裝備製造公司來說,突破“市場跨行業擴張和軟件型企業轉型”的門檻,同樣需要付出非常大的努力。

“工業互聯網發展已進入了快車道,融合應用普及加快,在各行業、各領域加速落地,海爾作為中國最早一批探索工業互聯網的企業,COSMOPlat率先開啟智能製造轉型的探索實踐,實現從大規模製造向大規模定製的轉型升級。”嚴鵬飛對時代財經表示。

工業互聯網生態建立的難度,遠大於消費互聯網。以此次口罩生產為例,原材料的供應涉及化工領域,同時又要解決生產控制、細分部件質量等各類問題,從原材料中的無紡布和彈力皮筋,再到各類生產設備,物流及需求對接,鏈條非常複雜。

嚴鵬飛指出,這次企業參與“抗疫”是一次契機,很多平臺做的只是簡單的需求、供應信息的對接與發佈,但COSMOPlat真正全流程打通了產業鏈,包括生產端的對接與賦能。

“在這次特殊的時間點,通過口罩背後生產鏈的迅速搭建,能夠讓大家對工業互聯網有更清晰的認知,並重新認識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