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濟寧的方言,為什麼和河南駐馬店的方言挺像呢?

霞客先生


我是濟寧人,05年在駐馬店待了半年,覺得溝通起來確實沒有任何障礙,有些小的不同也不影響交流,甚至比和棗莊泰安那邊說話都像,比微山的口音也更接近一些。不僅如此,一路過去河南,商丘一帶也跟我們濟寧口音差不多,我覺得應該是歷史原因造成的,自古以來兩邊交流較多,人口流通頻繁,沒有阻隔。



我是潘小閒


我是河南駐馬店人,第一次聽到《機器靈,砍菜刀》這首歌,以為是我的本地老鄉創作的,後來查了查,是濟寧的歌手張衛創作的。中間隔了幾百裡,而且中間的開封,商丘,周口部分地區和我們說話不大一樣。後來瞭解到,有個中原官話蔡魯片,蔡魯片分佈於山東省濟寧市,河南省駐馬店市、周口市、信陽市,江蘇省沛縣、豐縣等地。駐馬店在春秋時大部分屬於蔡國,而濟寧屬於魯國,蔡和魯分別代表著古代的蔡國和魯國。也不知是什麼歷史原因造成的,也許在古代兩地的人民共同來源於大槐樹下吧。



霞客先生


我是山東魚臺的,當年十五六歲時才從東北迴到山東老家,老公今年五十歲,喊他爸媽達達和娘,如果一件事說行,就中中中。早晨叫清起來,晚上叫黑家,中午叫上乎。晚上見了人就問喝湯了不??很多很多啊,仔細 琢磨起來濟寧本地方言很多很多,很有趣。徐青徐青的小青年你們不懂。


中秋菊


太正常了,我是魯b的車,曾經開車去新疆 一個內地的老伯和我說是老鄉,我問他是哪裡的?他說是河南的。當年這個場景挺有趣的。新疆賣西瓜的也不能私自藏刀。這個老伯藏著一把小刀,偷偷的給我切開了西瓜,然後我才帶西瓜上了高速,要不然我也不會買了[捂臉]


大俠萬里雲


知道個啥啊!

古代河南叫中國,山東是齊魯大地。

從孔子那會就興說雅言,就是河南話。

山東話複雜的很。

大部分人都不會說了。

絕大部分詞彙是寫不出來的。

屬上古語種。

有不傳之謎。

-

作為新中國人類,連普通話的來源都搞不懂。真是服了語文老師了。

新中國普通話是以北方語言為學術骨幹參照北京話發展出來的標準,民國普通話是以北平發音和南方語法搞的水平,雍正是以北方語言推廣過普通話,因為南方官員的話他聽不懂。

孔子時代是以河南洛陽為國都。天子派卿大夫輔助諸侯。所以孔子提倡的雅言就是古代的普通話,用於外交和周天子政令通達。他那個普通話版本比現代化普通話版本要年數多得多,因為孔子的祖先商朝也是在河南安陽主政。你想想古代那交通水平,沒上千年能鼓搗出普通話概念麼?所以商周加起來一千來年,才有的雅言。統一文字都是秦始皇時候的事了。

-

是不是在你們眼裡,只有英格利息才是語言?


哦發發發


挺像只是從某一個層面上,本地人細分起來還是有很多曲別的。

不說歷史只從當今時代聽起來的感覺而言,濟寧方言和駐馬店,還是有一些區別的,濟寧方言最大的特點是舌根硬,以至於平翹舌不分。

比如說: 吃飯~用濟寧話說就是:ci飯(一聲 同齜音),好在是沒有什麼太多的口語,就是嘛呀啦嘢哇啥的,基本上外地人都能聽懂。

特別是如果一個純粹的濟寧人說普通話,聽起來會像江浙某地南方人說普通話,因為所謂的吳儂軟語有時候也是平翹舌不分的,不信可以聽一下蘇州評彈,有很多發音都是如此。

本人菏澤長大,現在濟寧生活了二十多年,發現菏澤地區口音整體偏河南(這個也包括梁山縣,其是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劃給濟寧),這也是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

但細聽起來菏澤市和下邊各個縣的都有一些區別,特別是菏澤的東明縣,基本就是原汁原味兒的河南話了。

為什麼要以菏澤帶出河南呢?那就是,地理位置上緊挨著濟寧的菏澤話平翹舌分的特別清楚,給人口齒特別伶俐的感覺(不是為了累濟寧哈),所以僅從語言中平翹舌這個最基本的點上來講,駐馬店方言與濟寧話是截然不同的。

也就是某些土話有驚人的雷同,比如“聖人蛋",這個無論濟寧人還是駐馬店人都懂的…😄

(附上老濟寧竹竿巷
圖片一張)


茶如荼


濟寧人在外地,認識濟寧周邊的 我告訴你們 壓根就不一樣。

濟寧一段路 叫一估轆路。曲阜泗水叫一把棍路。

菏澤類似,但發音和用詞都不同。


沒有名字起個名字


我是濟寧人,我覺得語言口音給地理地型關係很大,平原地區無大河無大山口音幾百裡差別不太,如果有大山大河隔斷,囗音就不一樣了,主要以前交通不便,缺乏溝通交流!


魚又跑了


請把你的語術修正一下,不是山東濟寧的方言和河南駐馬店的方言一樣而是,河南話是跟山東濟寧人學的!


32號籃球人


估計這種現象,跟某一特殊歷史時期的人口遷徙有關,特別是戰亂和饑荒導致的大規模人口遷徙。當然,我手頭沒有證據,只是猜測。類似的情況並不鮮見。


廣州與香港的方言是一致的,都是廣府官話,即廣州話或者白話。原因就是近1-200年的人口遷徙。而一直以來,隔在兩個城市中間的東莞和深圳的原住民的母語是客家話。香港新界地區的原住民與深圳和東莞一樣,母語也是客家話。



還有一個例子。去粵北山區陽山縣城遊玩,發現他們的白話很正,幾乎沒有口音。估計是因為抗戰期間,廣東省政府曾經遷到陽山的原因。


總之,社會動盪,戰亂饑荒,觸發了人口大規模的遷徙。人口的大規模遷徙,導致了語言的融合。至於誰融合誰,就要看當時,誰的政治、軍事或者文化實力更加強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