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庫:要有長期抗疫準備,避免經濟“熔斷”的六點建議

六點建議

(一)明確從以抗疫為核心,轉為“抗疫”、“復工”並重;

(三)引導公眾理性認識風險,避免過度渲染社會焦慮;

(四)從以“緩”為主的應急舉措轉為以“減”為主的長期舉措,推出具有含金量的“放水養魚”措施;

(五)抓住疫情危中之機,將短期機遇轉為產業結構升級;

(六)堅決打贏國際供應鏈保衛戰,避免疫情導致意外“脫鉤”。

目前政府、企業和民眾都很期待疫情可以儘快解除,但是,根據著名流行病學專家、牛津大學終身教授陳錚鳴接受《知識分子》訪談時的觀點,從流行病學角度,判定一次重大疫情徹底結束的一個通用標準,就是在最後一個確診的病例痊癒出院後,在病毒感染最長潛伏期的兩個週期內沒有再出現任何新發病例。就本次新冠肺炎而言,如果潛伏期最長是十五天,那麼最後一個病例出院一個月後沒有新發病例的出現,才能算本次疫情完全結束。我們可能需要做好長期抗疫的準備,需要重新審視“抗疫”的“長期性”對經濟社會的影響。

清研智庫組織專家研究認為:在特效藥和疫苗沒有投入使用的情況下,做好“抗疫”與“復工”兩手抓,在風險時期保持經濟社會的常態化是當前我們面臨的重要議題。

以長期抗疫的準備重新評估經濟和社會影響

01 經濟運行被迫放緩,對服務業產生較大沖擊力

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影響,全國大多數城市擬於2月10日復工,春節假期長達半月以上,且各地均在不同程度上採取封城、封區、封村、居家隔離等方式來隔離疫情。在時間空間雙重影響下,經濟社會活動中的人財物流動大量減少,經濟需求及供給雙雙下降。短期內,三大產業中服務業受損尤為明顯,雖然在線教育、在線社交、在線辦公等線上場景“疫”外爆發,但旅遊、餐飲、娛樂、酒店、交通運輸及零售業等需頻繁線下交易的行業彷佛被按下暫停鍵。中長期內,被迫延長的停工期拉長了製造業的生產環節,年度產能銳減,利潤下降可能性較高。從經濟基本面整體來看,一季度需求緊縮導致供應減少,供應減少物價難免上升,這將再次導致需求緊縮,由此,

經濟體系各環節均需承受不同程度的壓力與風險,一季度經濟運行也將被迫放緩

雖然隨著財政、貨幣、社會政策及措施的密集發佈,以及疫情控制後,被抑制的消費需求集中爆發,疫情影響將逐步對沖、緩解、稀釋,但若延續春節假期,繼續停工,按照2019年GDP測算(約100萬億元),停產一週,全國將損失GDP約2.1萬億元,且極易引發經濟領域的系統性風險,釀成更大的社會問題。因此,2月6日,中央召開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會議中提到,除湖北省外地區在繼續做好科學防控的同時,應有序推動恢復正常生產,切實維護正常經濟社會秩序。在當前,加快復工成為與防疫並重的必然選擇

02 人力資源大省疫情較重,農村勞動力滯留影響復工

1月26日晚,武漢市委副書記、市長周先旺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因為春節因素和疫情因素,約有500多萬人離開武漢,後續證明此舉極大加重疫情擴散。疫情嚴重程度和人口流動關係密切,城市規模過大、人員和資源過度集中是本次疫情嚴峻的一大重要原因。

此次疫情嚴重的省份或服務業需求大,經濟發達,或人力資源大省。因疫情而被滯留的大量農村勞動力,會對接下來的企業復工生產和用工都會產生明顯衝擊

03 群眾日常生活受影響,社會停擺影響民生穩定

疫情危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正常生產和生活秩序,民眾收入受到影響,生活壓力急劇增加。

目前採取的居家隔離抑制人員流動的手段,加之春節期間經濟社會處於生產脆弱期,疫情對廣大群眾日常生活的影響不言而喻。自2020年1月份以來,全國各省陸續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Ⅰ級響應,同時為了切斷病毒傳播途徑,多省市實施了交通管控措施,尤其在廣大農村地區。受交通管控、假期延長、復工延期的多重作用,運輸受限、部分物資生產線處於暫停狀態,群眾面臨醫療物資生產供應、生活物資生產供應雙向需求,供給側的限制對群眾生活物資保障等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據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構成情況,可以看出食品菸酒、居住、交通通信等支出較為靠前,同步反映出群眾的需求,食品剛需應首要滿足。

清研智库:要有长期抗疫准备,避免经济“熔断”的六点建议

疫情防控期間各地區生產生活必需品和防疫物資運輸保障工作正有序推進,從保障生活必需品和煤電油氣穩定供應,到確保交通運輸暢通有序,以及長期而言的積極組織生活資料的生產、加工,平衡供求關係、強化產銷對接,全力保障群眾生活必需物資的市場供應對相關部門科學規劃、妥善安排提出了更高要求。

04 職工就業風險驟增,“穩就業”成社會關切

2020年,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就業結構性矛盾仍較突出。疫情對就業總體影響的程度與疫情持續的時間密切相關,是有限的、可防控的,但也不排除對部分企業造成的長期性影響。“穩就業”作為“六穩”工作的首要工作,逐步凸顯出對穩定企業發展、保障居民收入的重要性。

員工收入與企業經營效益息息相關,疫情導致消費減少、活動取消、業務下降等問題,很多中小微企業面臨著員工工資、房租、稅費、信貸等生存壓力,運營難以維續,關乎到企業存亡

就企業而言,調整工作時間和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成本,開啟遠程居家辦公是首選,但僅限於互聯網、教育等具備條件的企業;部分企業採取錯峰上班、靈活用工、停工降薪或停工停薪的措施;更有甚者有企業採取裁員的手段以降低成本,如因疫情處於持續閉店狀態的北京“K歌之王”,計劃於2月9日與全部200餘名員工解除勞動合同,30%員工不同意則進行破產清算。儘管人社部已下發通知要求保障員工的合法權益,但當企業效益下滑,或由於暫停生產而沒有收入,員工的薪資以及就業都會受到嚴重影響。此次疫情通過對行業影響進而傳導到勞動力市場,並且呈現差異化的特點。從行業來看,對於批發和零售、交通運輸、住宿和餐飲、居民服務、娛樂、租賃服務等行業及中小微企業衝擊較大,其自身及員工權益應受到特殊保護。從工種來看,需要特別關注的是彈性薪酬制的員工,尤其是計件工資的工種,基礎保障低、收入波動大,受復工時間影響,不工作等於零收入,是受疫情衝擊最大的人群。另外,各地區、行業復工安排及隔離要求有所差異,全面復工時間待定,加大了職工就業和收入風險。避免“疫情”演變成經濟與社會“死機”。

避免經濟“熔斷”的六點建議

疫情防控是當前最重要的工作,在落實落細各項防控措施的同時,引領企業逐步安全復工,給經濟重新按下啟動鍵,有序恢復正常生產,尋求疫情有效控制和經濟逐步恢復的平衡點,堅持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兩手抓,保持經濟平穩運行。

01明確從以抗疫為核心,轉為“抗疫”、“復工”並重

在嚴格落實防控措施的前提下, “抗疫”和“復工”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明確工廠復工標準,避免“一刀切”,做好疫情分級、分地管理工作。進一步推動保障疫情防控、能源供應、交通物流、城市運行、醫用物資和生活必需品,及其他涉及國計民生的企業首先進行復工復產;對於重大項目、重大工程和具備條件的行業企業儘快復工復產;對於其他類型企業視疫情發展情況有序推動復工復產。針對疫情防控中暴露的問題和短板,出臺對沖疫情影響的政策措施,以更大的力度、更加精準地補足短板,培育和壯大新的經濟增長點。

02堅決避免全面隔離的社會“熔斷”,以“兩手抓”升級社會治理體系

目前復工最大障礙在於隔離。無錫對7省來人一律勸返,蘇州、崑山等地的基層社區也貼出通知,限制來自湖北、浙江、安徽等外地人的進入,一些街道還貼出通告,對於已經進入的外地“重點疫區”人員,“馬上貼上紅牌、封條進行隔離”。更有甚者,一些地方規定須持房產證、身份證才能進入小區。隔離使得很多社會陷入局部“熔斷”。除湖北之外,全國其他省市的感染情況,按照人口比例來看基本差不多,各個省市互相隔離湖北之外的復工群體缺乏必要性,而隔離的成本極其高昂。按照經濟學家梁建章的估算,如果10%的人口都隔離14天的話,加上隔離與其密切接觸的家人,那就造成了1%的GDP倒退。

清研智庫建議,對於湖北以外的復工群體慎重採取隔離的政策,應將復工作為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探索,實現“抓抗疫”和“抓復工”的雙贏。

03

引導公眾理性認識風險,避免過度渲染社會焦慮

在有序組織復工中,引導公眾理性認識風險,通過政府、權威機構發佈的信息,瞭解本次疫情相關情況、防控知識和治療建議等,避免對疫情信息的過度關注,減少不科學信息導致的過度恐慌,不信謠、不傳謠通過實時疫情地圖播報、網上免費問診、查詢確診患者相同行程、疫情實時闢謠、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等方式,保證疫情信息公開、透明、全面,降低公眾心理焦慮,引導職工科學做好自我防護,正確、理性面對風險,保障生產生活有序開展。

04 從以“緩”為主的應急舉措轉為以“減”為主的長期舉措,推出具有含金量的“放水養魚”措施

為了對沖疫情的影響,各地紛紛出臺了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減輕企業負擔的舉措,但是,總體上來,這些政策以“緩”為主,真正能夠切實減輕負擔的舉措不多。

清研智庫建議政府應認真研究中長期的政策,在抗疫期間出臺減少行政審批、減稅降費、降低社保等具有高含金量的政策。擴大財政支出,適當提高“赤字”,發揮財政的逆週期效果。重點疏導金融政策的“最後一公里”傳導機制,避免以“抗疫”為理由,實施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帶來“大水漫灌”的後果。傳統上被認為敏感的審批政策,探索放開或下放審批如網絡視聽牌照的審批等。

05抓住疫情危中之機,將短期機遇轉為產業結構升級

管理風險已經成為挑戰與機遇的同義詞。當年SARS疫情意外助力電子商務產業崛起的事啟發我們,隨著產業升級和5G來臨,當下應加速供給側改革,抓緊推動在線教育、辦公、醫療、娛樂,以及智慧城市、數字經濟、現代物流、工業互聯網、線上線下結合的新零售等產業高質量發展,以產業結構升級消化疫情的負面衝擊,爭取化危為機,收穫一波產業升級紅利。

06堅決打贏國際供應鏈保衛戰,避免疫情導致意外“脫鉤”

因病毒疫情造成中國零部件供應中斷,使得現代汽車已經暫停所有在韓生產線,包括蔚山、全州、牙山工廠。根據《經濟觀察報》的報道,一家在聖彼得堡從事軸承、齒輪等精加工製造的工廠,目前正在焦急地等待國內的復工。中美貿易戰沒有使中國供應鏈鬆動,更不能因疫情出現。

清研智庫建議,需要儘快啟動國際產能,堅決打贏國際供應鏈保衛戰,儘快動員外交力量推動人、物恢復全球流動,通過健康認證等方式使國際社會恢復信心。

報告名稱:

要有長期抗疫準備,避免經濟“熔斷”的六點建議

發佈機構:清研智庫

感謝王書、譚盼盼、項靖褀、李香萍對本文的貢獻。

合作聯繫:

李梓涵 清研智庫品牌部

郵箱:[email protected]

清研智库:要有长期抗疫准备,避免经济“熔断”的六点建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