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視中西方發展下的市場經濟邏輯——反思時代的一次必要思考

友情提示:這是一篇長文,如果你覺得有價值,歡迎參與評論、轉發與收藏。我是小歐,感謝關注!

審視中西方發展下的市場經濟邏輯——反思時代的一次必要思考

市場經濟要素髮展下的掙扎

市場經濟邏輯到底是社會發展規律?還是西方資本宣揚的鍊金術?這一點仍然存在巨大的爭議,人們的質疑依然聚焦在市場能夠真正合理分配資源以及形式關係下錯中複雜的層次邊界,這是考驗市場經濟的核心問題,也是推動未來市場發展的必由之路!

我們中國人研究和認知事物的方法早在數千年前老祖宗那裡就得到了精髓,何苦捨近求遠?老子《道德經》有云:“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這種辯證看待事物發展邏輯的均衡之道,至今依然是世界宏觀事物發展的必然法則認知指引之一。

經濟發展規律也是社會功能化下的產物,作為一種資源配給方式和關係法則,一切都起源於二元要素的均衡——需求和供給。市場誕生於此,聯繫二元架構,形成豐富的市場邏輯和方式作用於社會發展,從而定義階段性的生存態勢,這就是經濟邏輯的最核心要義。

人們曾經基於社會發展形勢劃定了兩種特殊的經濟發展形式,一個是來自於蘇聯社會主義發展的計劃經濟,一個是來自於西方資本社會誕生的市場經濟。兩者這件巨大的差異就在於定義資源配給方式的不同。前者更注重集中人為規劃,硬性規則分配;後者則更注重資本流動配給,讓自然關係作用法則調節。

後來計劃經濟伴隨著人們認知弊端的缺陷和蘇聯的解體而世界經濟發展規律所拋棄,世界主流集中於承認市場經濟的靈活性和高效性,因而西方社會資本主導了戰後的經濟秩序和邏輯掌控。

就像老子說得,事物的認知過程總是辯證的,但是階段性的不足有沒有被人們意識到很重要。世界經濟被市場邏輯主流主導了數十年的時間,似乎人們都一致認定它就一定是完美的,特別是最近這些年西方資本頻頻利用金融手段氾濫,大肆壟斷資源話語,形成霸權意識的做法已經非常常見了。

人們對於審視價值的淡忘是不是意味市場經濟就毫無破綻,甚至是天選之子呢?市場邏輯的走向又將如何自證清晰?這是我們能否持續高效利用市場作為帶來收益的關鍵所在,這必須要得到一個明確的梳理答案,否則整個世界經濟在要素如此緊密發揮效用的當下必然會陷入困頓和迷失之中無可自拔的!!


審視中西方發展下的市場經濟邏輯——反思時代的一次必要思考

一、變化的時代:更高經濟價值下的市場配給準則

任何一種市場經濟要義都是配給資源的智慧,如果說總生產能夠高效對接總需求的話,我們的市場也就不用設計那麼多發展的形態發展層次和框架了,事實上正是由於配給不均才會帶來市場效率的問題。而度量配給效率的問題,我們需要從宏觀和微觀的雙重角度去觀察,才能夠清晰得了解是否符合國家的戰略價值和高度。

從宏觀上看,當下是一個非常非常值得思考的時代,一方面從格局角度上說,全球化經歷數十年發展過程,一直都各自安好,各國經濟共生共榮,聯繫緊密,特別是在新世紀到來之後,互聯網加持下的內容泛化時代,分工合作似乎已經成為了世界經濟價值的共識,如果不是歐洲的債務危機和美國的金融危機雙向風險降臨,也許這個時代依舊會沿襲這條路好好走下去。

可是現實沒有如果,經濟問題出現必然有其內在的表達,要素變化也許會很微小,但積累之下必然成殤。其實總結起來我們看看這些問題的出現背後實際上就是在要求人們思考經濟運行機制下出現的問題,西方也好,我們也罷,從宏觀邏輯上都需要好好反思深層次的問題,找到弊病所在。

世界經濟格局發展趨勢下,我們審視整個時代存在的變動要素非常關鍵,首先就是我們上述的人口需求峰值到來,同時還有資源可持續化考量的重要性日益攀升,加上冗餘市場環境的變化等等,這些變動的宏觀經濟變量衝擊舊有的市場邏輯思路,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風險,新舊轉換實際上就是整個時代最大的風險。

微觀上行業邏輯受上位要素影響巨大,世界產業結構也受到衝擊,各行各業顯然面臨深刻思考轉化過程。過去中西方社會踐行市場經濟的過程中雖然各顯特色,但核心要義都是能夠豐富和完善行業發展,最大程度創造價值,形成完整的社會生產消費鏈條。在各自認知的體制完善過程中走向深度化,這就是市場經濟微觀的奧秘。但基於我們的產業發展走向越發深入,彼此相互牽扯細微,動輒代價難以把控,在受宏觀衝擊時能否提升自身地位撐過轉型時代,這是微觀行業必須要思考的價值升級關鍵。

宏觀和微觀之間,產業和市場之間,如何搭配才能維持世界經濟格局不至於陷入徹底衰退,並且擁有更高的經濟價值?這就是這個時代市場經濟的核心進步內容。

這考驗我們過去思考的市場配給原則,同時也給我們新的市場準則落地提示了方向。


審視中西方發展下的市場經濟邏輯——反思時代的一次必要思考

二、探討現狀:當下市場經濟的世界表現形式和內容

現代實踐市場經濟學趨勢在經過數十年體制演化進步的過程中,逐步分解為兩種模型,一種是以市場資本要素主導下的邏輯,主要特徵表現為金融資本強勢地位,藉助體系要素的融合和發展,將市場被動特點發揮出來,典型代表就是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延伸要義;另外一種是以政策主控要素為主導下的邏輯,主要特徵表現為引導政策為強勢地位,透過產業佈局和政策協調為手段,將市場主動特點發揮出來,典型代表就是以中國特色市場經濟模式為主的非主流市場經濟融合要義。這兩種市場經濟學特徵都非常具備時代特點,其在國家運作體制下各自發揮出的效應和影響也各不相同。

從源頭看市場經濟理論的現代起源來自於西方資本的探索和實踐認知,他們憑藉大工業化生產的規模研究和數次工業革命的技術變革帶來了,金融資本和實體產業的雙向繁榮,而後在經歷兩次世界大戰成果後奠定了世界經濟主導權,並以強化金融貨幣體系為抓手,發展全球化趨勢下的產業定位分工和資本滲透市場,這就是西方資本的發展路徑。

而以凱恩斯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為代表的市場學派,更是引領西方社會持續關注金融深入,強化了西方依賴貨幣為主的經濟秩序運作週期,至此形成了非常鮮明的虛強實弱的產業結構和無限制資本自由的市場邏輯。

中國的市場經濟探索內容和形式則截然不同,雖然同樣是以要素市場定義為實踐探索的過程,但我們自身的國情特色條件決定了中國式市場經濟需要走非常獨特的一條市場道路。我們的特殊在於我們經歷了兩種經濟邏輯的轉換,同時還保留了強有力的體制管控手段和較好的市場層次鋪墊,在加強要素建設的同時,依然保持了很強的政策傾向底線,這是一種類似有原則性下的市場經濟資源配給方式,不同於西方的全要素激進,這就是所謂的中國特色。

中國經濟主導以行業政策牽引產業落地完善,在全球化機制下承擔了很大一部分西方產業轉移,以製造業發展為主的大工業填充過程,逐步搭配市場的建設和探索,在許可範疇內允許市場要素自由發揮效用。在市場發展的過程中,金融貨幣是純粹的輔助手段,實體生產才是中國經濟的核心部分,這和西方以金融為主的方式有很大的差異性。

對比起來看,國家定位才是整個經濟體制的決定性因素,現狀發展則取決於整個社會對於市場經濟的認知和理解,不同的內容對於市場機制本身的發展都有推動和桎梏的作用,優勝劣汰是整個環境要素中最有效的市場法則,因而市場邏輯不能單純從市場本身的表現來衡量,而應該深究其內在價值的分化要點究竟在哪裡?


審視中西方發展下的市場經濟邏輯——反思時代的一次必要思考

三、市場特色代言:東西方價值下的反思和梳理

現狀發展和國情探索主導的不同,致使中西方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兩種市場經濟邏輯,要義分化和內容分化的核心是價值分化,但這兩者經濟體制同步在自我的價值反思和梳理中不斷向前走,我們終會分出優劣。

從上述總結上看,中西方的產業市場側重不同——西方重金融,中國重實體。但也無礙於兩種體制對於實體金融的共存框架,不是全然拋棄,只是佈局傾向突出。經濟發展不同於尋常事物進階,它本身的涵蓋廣泛,微觀宏觀需要協調,因而想要了解經濟價值的進步空間,我們首先要在現階段的細分市場基礎上去看到宏觀發展的格局,梳理和反思各種的優劣,從而著眼於未來。

西方跨越過了大工業時代的產業聚集效應,得以積累和發展高一層次的效率經濟手段,即以金融為抓手,透過產業轉移分工,在全球化體系下用優於其他國家的框架培育市場內容反哺自身經濟,這種市場經濟框架必須牢牢掌握世界經濟主導權,包括金融優先形態和產業門檻話語,否則無法完成循環。

現在的西方市場經濟學走向極致,這種極致無疑是有害的,當時代潮流以互聯網推廣技術發展的時候,在時空角度上他們已經難以維持實體產業技術的高端門檻,這樣一來西方市場越發被動依賴金融作用,從而維護體制運作正常,但是這種維護是有很多弊端的,包括弱化市場、依賴外部環境和金融氾濫無制等,這些問題都會在後續市場反饋中持續考驗西方崇尚的自由市場體制。

我們國家的市場經濟展示不同,因為我們仍然位於一個完善和積累大工業化效能的階段,市場主導由產業效能把控,金融只處於市場內容的輔助地位,因而人為政策跡象明顯。要素邏輯上我們仍是一種主動作為框架佈局,從宏觀到微觀,數十年的時間跨度下,我們以速度和體量高速容納進時代格局中,這種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積極作為模式和西方自然形成的沉澱積累並不相同,產業依賴供給方向讓市場機制發揮作用,對外如此,對內也是如此,透過有力調節均衡市場要素佈局的層次和地位,形成一種特色市場經濟體制。

框架上看我們的要素把握要強於西方,由於階段性不同在全球產業鏈條中的格局地位也不同,我們無法橫向對比中西方市場體制的優劣,但基於要素環境下我們的體制同樣也是有代價的,並非完美無缺。產業優先金融配給的方式雖然也有效率產生,但由於政策主控的要求很高,始終存在思考短板,這導致市場受限發展特徵較為明顯。

內容上我們積極融入全球產業格局,但在過去階段並無議價權限,供給產能的現實是一種難以持續的功能化定位,這是西方經濟秩序主導下的現實。儘管我們能夠在掌控上評估市場發展的層次和脈絡,但強壓市場動態表現的原則不一定就可保證均衡,這會在金融渠道的運用上存在非常大的短板,因為我們依賴於政策,而非渠道自身的主導,在效能和風險之間的估值標準會存在代溝,這會使我們的經濟發展在面對靈活變化的環境時產生困頓。


審視中西方發展下的市場經濟邏輯——反思時代的一次必要思考

四、桎梏和優勢的博弈——要素變化下市場邏輯的進階由誰主導?

市場經濟的基本功能在於最大程度的形成豐富的生產消費紐帶,各個要素能夠以自然對接的方式提高效率,價值高則受眾廣,價值低則自然淘汰。這種發展法則有利於進步是必然的,但是形式主導權在人的手裡,人作為複雜的思考生物性,在私有化下配給難以均衡,因而制度體系的形成在市場經濟要義中如何維持高效和市場配給原則的合理性是一個非常頭疼的問題。

特別是當下的市場經濟實踐,雖然有兩種比較成熟的發展形式和驗證過程,也經歷了很多次的時代風險考驗,但從本質上來說無論是中西方國家在實踐的過程中都難以最終解決掉這個核心桎梏。

伴隨著市場要素的不斷延伸擴大,內容進步也在不斷得應時更新,細化和多元價值主導下的市場架構越顯複雜,兩種實踐體制之間的差異對比性,我們仍可以清晰地看到問題還是效率價值之間相互掣肘,無法達到人們預期中的市場前景。

特別是在金融領域的差異化,現階段體現為體量效能的下降和市場價值的衰減,因為我們這個時代有個前所未有的變化環境,那就是基於全球化時代下的人口需求峰值即將到達鼎峰,而此市場要素一旦陷入邏輯上的上限,那麼也就意味著人類社會的生產模式將徹底顛覆——體量和速度將徹底走向弱化地位,而強化質量和個性需求將持續攀升。

這樣一來無論是中西方市場邏輯有多麼大的差異,那麼同屬於一個時代框架下都將承擔這種頂層邏輯的持續拷問,我們到底能讓市場經濟帶來多大的價值變化?這是未來進階時代主流經濟發展內容的一個核心要求。

西方市場在過去的優勢在於他們能夠憑藉主導世界經濟格局下的話語權,以及非常豐富的金融滲透和產業佈局門檻形成一種優勢循環,好處在於金融的吐納無處不在,利用資本運作抵禦風險分享發展成果,事實上西方經濟才是全球化格局下最大的受益者。因為他們幾乎可以僅憑上述的優勢獲取最豐厚的市場回報。而如今西方市場邏輯的難點在於如何化解存量問題和整體上適應結構性衰落,他們過分依賴金融和極度弱化實體 。時代要素變動,如果不反思他們本身存在的問題,那麼極致自由市場這條路恐怕是要越走越窄的。

而我們的問題在於,轉型改革提升產業地位刻不容緩,產業鏈條經營雖然在過去數十年間幫助中國建立起了相對有效的市場,但是中間環節的價值偏低以及渠道不暢等問題同時考驗實體和金融之間的關係,我們不能在依賴局部市場供給賦能了,得益於互聯網時代的作用,技術門檻開始逐步減低,這是於我有利的地方,但掌控型市場邏輯的核心仍是政策扶持,我們需要注意這個核心手段是否能夠真正有效的配給資源,如果無法在改革開放深度化的過程中調和金融和實體產業之間的溝通差距,那麼我們仍可能會陷入很大的麻煩。

中西方市場邏輯的桎梏和優勢都比較明顯,博弈似乎仍在時代框架持續深入,而作為一個反思和審視時代的特色就是:誰先認真整改自身的弊病,明確強化優勢發展方向,誰就可以贏得市場經濟代言的下一個時代!


審視中西方發展下的市場經濟邏輯——反思時代的一次必要思考

五、未來思考:多元價值方向上的各國市場經濟改進思路

時代確實在變化,對於各國經濟發展而言,跟隨這種變化的核心價值是必然需要走得一條路,難點就在於你需要權衡國家的基礎發展情況和變動要素之間的衝突,並且持續優化市場經濟體制以適應這種節奏。

上面我們已經非常清楚地闡釋了中西方社會對於市場經濟理解的差異和核心價值,如果我們要在未來的預期上去作用當下,我們需要明確未來到底可以走那些改變,這才是這個多元時代最需要憂心的進步空間。

對於西方這種極致崇拜自由市場要素泛化的方向,金融也許是他們繞不開的結,如果西方經濟體制無法在格局變化的態勢認知下抑制自身對體制失衡的看法,那麼金融氾濫必然會將他們的經濟徹底擊垮。實體產業對於西方經濟價值回報具有不可替代性,目前看現在他們積重難返,很大程度上是一條路走到黑的節奏,如果這個反思的時代仍然無法讓他們回頭重新梳理和審視無尺度自由資源配給的代價,那麼他們就不止是看衰落的問題了。

而對於我們中國這種管控市場下的環境塑造,核心要點在於轉型和改革時代下的效率和價值能否雙向提升,審視整個中國的市場環境實際上依然處於非常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方式下,產業價值參差不齊。過去中國經濟過度注重體量和速度,市場配置效率實際上並不算高,特別是金融貨幣的輔助化功能定位上,並沒有實現高效率的運作,而實體產業方向上,鏈條雖然對接了國際市場,但內外共同作用下我們並沒有把產業附加值提升,特別是高新科技產業賦能上並不足,這樣一來市場體系和框架如果一定要求更高層次的話,我們的體制運作仍需考慮如何深入打破這種弊端和桎梏。

多元價值時代降臨了,中西方社會對於價值的認可必然是趨同的,金融和實體都將面臨著各自進階的要求,宏觀微觀都要受到市場形態變化的衝擊,因此市場經濟無論如何發展,我們都需要以時代方向為準繩,抓住價值高效,提升效能運作,最終實現世界經濟發展的全球化共同繁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