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年羹尧如何得罪了邬思道,邬思道不愿意出谋献策,眼看年羹尧被杀?

羽菱君


年羹尧本身并没有得罪过邬思道,只是二人道不同不相为谋罢了。


邬思道虽然说自己是阴谋为体,但他所行的阴谋诡诈都是为着一个光明的目的,那就是辅佐四爷胤禛继位,因为只有胤禛继位,才能改变国家贫穷衰弱,吏治腐败的陈旧面貌。



但年羹尧不同,年羹尧对百姓没有一丝宽仁之心,相反他贪财、暴虐、嗜杀无度。为了抢一本《百官行述》,他竟然可以狠心除掉了江夏镇全镇的人,还搜刮了大量的钱财,装进了自己的腰包。

最关键的是,年羹尧对胤禛缺乏一个作为奴才最起码的忠诚,他自以为自己可以在各方势力之间游刃有余,择贤而栖,甚至为了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不惜以身犯险,改换门庭。比如他曾多次试图投靠到八爷胤禩门下,他还试图给张廷玉送礼,以获得张中堂的青睐。这使得胤禛对年羹尧既用且防,派遣李卫对他进行贴身监视,以实现对他的控制,甚至不惜动用家法,令其罚跪,以达到敲打震慑他的目的。除此之外,胤禛还娶年秋月为侧福晋,通过结亲的方式拴住年羹尧那颗躁动不安的心。



所以,作为一个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文人,邬思道肯定无法认同年羹尧的做法,两人更不会成为休戚与共的同路人。邬思道多次提醒胤禛要注意年羹尧,就是看到了年羹尧身上的嗜杀残暴、贪婪无度和反复无常有可能会毁了胤禛的大业,甚至给天下苍生带来灾难,故他早就放言,说“年羹尧迟早会惹出天大的乱子”,以此来提醒胤禛要有节制地使用年羹尧这柄双刃剑。

正因为如此,邬思道也竭力避免与年羹尧的接触。他知道年羹尧迟早要闯祸,被胤禛和天下人唾弃,与其到时候跟着一起吃瓜落,不如离他远点。所以在半隐后,他先是选择去江苏李卫处落脚,之后又跑到田文镜那里,除了因为要迅速了结那场拖累了整个朝廷的西北战事才远赴青海找到年羹尧,他始终不曾与年羹尧产生任何关系,更不要说做出给年羹尧出谋划策的事了。



更何况,即便邬思道真的好心去提醒或暗示年羹尧,甚至给他出谋划策,以期能够避免功高盖主,兔死狗烹的结局,年羹尧绝对也不会听从的。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一个早已疯到天上去的年大将军,又有谁能劝得住呢?


达摩说


在《雍正王朝》中,邬思道虽然是年羹尧一手张罗到雍王府的,而且为了笼络住邬思道,年羹尧让自己妹妹年秋月伺候邬思道的生活,两人差一点还成了亲家。

但是邬思道和年羹尧这两人不是一路人。


邬思道这个人虽然“阴谋为体”,但实际上是“心怀社稷”。邬思道所行的一切见不得人的谋略,最终只为一个光明的目的,拥立一个于百姓、于社稷有功的改革之君。

而年羹尧的确是一个能干大事的人,做事情有章法,有手段。在救被九爷胤禟当街鞭打的田文镜时,就入了八爷胤禩的法眼,对年羹尧做事的水平非常地认可。但是一码归一码,年羹尧本身确是一个心狠手辣,唯利是图的人。


这两个人注定尿不到一个壶里。但是胤禛本身就是一个孤臣,他的班底人脉有限,手上可用之人并不多,但是要谋划完成“夺嫡”大业,人是不允许你随便挑的。

所幸的是,年羹尧的性格暴露得比较早。这让胤禛和邬思道能够早早地看出其问题所在,及时打预防针。


这个暴露的比较早的事情,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江夏镇事件”。年羹尧在江夏镇可谓算无遗策,同时也把其他人都当了傻子。年羹尧找了个借口,说江夏镇谋反拒捕,这样一来,就有理由屠戮整个江夏镇600余口,可以将他的金银搜刮殆尽。而且他算准了,胤禛会因为他拿到了太子胤礽和任伯安的信以及《百官行述》,以及替他报了当年被辱的仇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八爷胤禩会把这笔账算在胤礽的头上。回来之后,他对金银的事情只字不提。这就暴露了,年羹尧把钱看得太重,而且手段残忍。


对于年羹尧这样的人,所谓推心置腹是万万不可的。而实际上,邬思道对自己阵营里面的人,还是蛮推心置腹的。无论他对胤禛、胤祥,还是坎儿、狗儿,可以说,最喜爱动不动就肺腑之言的。但是唯独对年羹尧是防着的,因为年羹尧实在太危险。

年羹尧的危险,事实上还不在于他的贪婪、残忍。而在于,他并不忠贞,他觉得他自己可以在各种复杂的斗争关系中,游刃有余。


事实上,他一直和胤禩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胤禛曾经敲打过他,让他在院子里跪了一天,并且很直白地讲出来“你的头上只有一片云,那片云就是我。”但是很显然,年羹尧是听不进去的,当胤禛原谅他,同意他去当陕甘总督的时候,他却连洗脚水都不愿倒了。

类似胤禛这样开诚布公,跟年羹尧讲过肺腑之言的,其实还有很多,比如张廷玉。但是年羹尧是完全的听不进去的。因为他的心里面只有权力和和金钱。

对于年羹尧这样的角色,无论是胤禛还是邬思道,在整个“夺嫡”过程当中,一直为了绑着年羹尧前行,而不断的妥协退让,退让到最后,那只能让年羹尧去死了。

对于年羹尧到处搞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于年羹尧和八王集团暗通款曲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了在关键时刻稳定年羹尧,给予年羹尧皇亲身份,胤禛不得已“夺”邬思道所爱,娶了年秋月为侧福晋。


当所有人都喊杀年羹尧的时候,雍正其实更希望,或者是胤祥,或者是李卫,或者是邬思道其中一人说出“杀年羹尧”。这样他处理年羹尧,就少了“功高震主、兔死狗烹”的心理包袱了。处理年羹尧,大家都支持,甚至出谋划策,但是杀不杀年羹尧,当初的“夺嫡小组”没人愿意吱声,胤祥全面策划卸掉年羹尧兵权,但是对于杀不杀年羹尧胤祥始终未表态;李卫偷奸耍滑说“邬先生早就说过年羹尧迟早要闯出天大的祸来。”;而邬思道更直接,故意惹怒田文镜,跑了。


所以邬思道和年羹尧只是道不同,事情结束了,大家彼此分道扬镳而已,谈不上年羹尧得罪邬思道。而邬思道对年羹尧是死是活,实际上采取的是回避的态度。救他?没理由!


炒米视角




首先,我们看一下几个人的关系。在雍亲王集团中,雍亲王胤禛自然是核心人物,老十三胤祥是副手,年羹尧、李卫等人是心腹,邬思道则是雍亲王的首席谋士。按照道理来说,大家都是一家人。但是在实际交往中,邬思道与李卫的关系很好,对年羹尧却采用了敬而远之的办法。其实,年羹尧干了很多见不得人的事情,这让邬思道非常的不满,注定了年羹尧的悲惨命运。在几个皇子的争斗中,随着太子胤礽的垮台,老八胤祀集团的势力达到了顶峰。与之相比,老四胤禛集团要弱小得多。



作为雍亲王胤禛的心腹,年羹尧却按照和老八胤祀联络、走动,很明显,年羹尧想脚踩两只船。 由此可见,年羹尧对雍亲王胤禛并不忠诚。一旦出现危机,随时可能出卖雍亲王胤禛。从这一事件开始,邬思道对年羹尧的好感大大降低。为了监视年羹尧,邬思道建议雍亲王把家奴李卫放出去,就在年羹尧的身边工作,负责监视年羹尧。年羹尧担任四川提督的时候,李卫在四川担任知县。年羹尧担任陕甘总督以后,李卫担任了陕西布政使。无论年羹尧去哪,李卫都如影随形。年羹尧干的另一件事,更是直接激怒了邬思道。任伯安利用自己的便利条件,建立了一套《百官行述》,这套文件能够要挟很多官员。雍亲王胤禛命令年羹尧想办法,从江夏镇搞到这份文件。



年羹尧从四川调动了500精锐士兵,突袭了安徽的江夏镇,不仅杀掉了任伯安、刘八女等人,连太子胤礽的心腹黄体仁也杀了。除此之外,年羹尧还杀掉了江夏镇好几千无辜百姓,包括老幼妇孺。如果是任伯安等人死有余辜,那么百姓何罪?这件事传回京城之后,彻底激怒了邬思道。邬思道虽然狡猾,但也是文人出身。从江夏镇事件中,年羹尧残忍暴虐的性格非常明显,邬思道对年羹尧更加的反感。年羹尧的这个性格一直没有改变,在西北作战期间,年羹尧担任了抚远大将军。此时的年羹尧对手下们,也是说杀就杀。由于自己暴虐的性格,造成了很多的积怨。 康熙皇帝南巡期间,曾经命令年羹尧前往南京觐见。



当时,年羹尧准备了天麻、橘子、竹扇等物品孝敬康熙皇帝的心腹重臣张廷玉。雍亲王胤禛在年羹尧身边安插了耳目,肯定很快就知道了这件事,邬思道自然也知道。从这件事分析,年羹尧不仅仅走老八胤祀的门路,而且还走张廷玉的门路,属于八面玲珑的官员。这样的人基本上都是两面三刀,邬思道对年羹尧彻底厌恶。其实,张廷玉也不想结交年羹尧。年羹尧送的礼物,张廷玉仅仅收下了天麻,张廷玉劝告年羹尧:“多一点仁心,少一点杀气。”由此可见,张廷玉也看出了年羹尧的一些问题,不愿与年羹尧深交。



年羹尧在西北作战期间,曾经因为找不到叛军的位置而发愁。此时,已经远在河南的邬思道,专门前往了一趟西北,为年羹尧指点迷津,找到了叛军的准确位置。请注意,邬思道帮的不是年羹尧,而是身后的雍正皇帝。因为长期的战争消耗,让清朝不堪重负,雍正皇帝希望速战速决。除此之外,邬思道没有为年羹尧出过一谋一策。在年羹尧垮台之后,作为李卫的幕府先生,邬思道建议李卫立刻上书,在奏折中要求雍正皇帝立刻除掉年羹尧。从一系列情况来看,邬思道对年羹尧没有一丝好感,根本不打算营救年羹尧。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日尧居


在《雍正王朝》中,老四胤禛的夺嫡团队可谓精英云集,内有以邬思道为首的智囊团,外有以年羹尧为首的武将派。再加上康熙帝的青睐,以及儿子弘历的给力,继位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总体来讲,雍正帝在府邸时用的这些人,除了年羹尧,其他人结局都还可以的:

邬思道也是激流而退,保住性命,过上了小康生活;田文镜也罢,李卫也罢,一度做到了封疆大吏;老十三胤祥,更是做到铁帽子亲王,并且得以世袭罔替。

唯独一个年羹尧,都做到了大将军职务,却急转直下,最终命丧黄泉,那么我们不禁要问,邬思道曾经也跟他有过交情,为什么不救?

一、

前段时间有个网友留言问,有人讲邬思道并没有全身而退,而是死在了孙嘉诚的手里,你怎么看?

关于邬思道死于孙嘉诚之手的说法,着实新奇,我们不妨按着他给的思路,推导一下:

雍正帝即位之后,当晚就回到府邸面见邬思道,不否认他们之间存在感情,但也不能否认雍正帝眼中的杀机。也正是他在这件事情上比较优柔寡断,面对邬思道安排五路人马的疑惑,最终接受了邬思道“半隐”的解决方案。

于是,在安插了一个叫如月的丫环伺候之后,把邬思道安排到了李卫的府上。

别看邬思道是在半隐,实际上仍然是雍正帝最大的威胁,至少是他维护自身光伟正,稳定权力的潜在障碍。

邬思道没得选择,能选择的就是继续给雍正帝出力,同时表态自己并无威胁。第一站选择李卫处,就是最明智的选择,毕竟李卫号称雍正朝“三大宠臣”,他跟雍正帝之间的关系甚至超过父子关系。

这样就导致了,李卫会一五一十地把邬思道在这里的所作所为上报给雍正帝。李卫是安全的,邬思道就是安全的,同时也不时替李卫出谋划策一番。

曾经邬思道考验过李卫,也算是对他有恩,所以汇报雍正帝,李卫也是净捡好话讲,比如:

“只待在自己院子里,不与外人见面,平时就教如月写写字……”

二、

但是情况很快就发生了转变,由于西北大将军王老十四胤禵被雍正帝撤职,西北战事又起,谁当接班人的事,让雍正帝发了愁。

其实他心里早就有了人选,只是希望通过别人说出口而已,不仅他清楚,邬思道也清楚。

所以雍正帝问李卫:

“现在西北需要一个带兵的将军,你认为谁最合适?”

李卫也算是实诚,他也清楚,带兵最好的是十三爷,不过此时的老十三胤祥已经有病在身,经不起折腾了。那么次选就是年羹尧,虽说年羹尧曾经在“江夏镇血案”中有斑点,但总体来讲,也算是李卫的恩人,也值得信任。

当雍正帝问是不是李卫自己的看法时,李卫回答是:

“不敢瞒主子,这是邬先生的建议!”

这句话是有问题的,如果李卫自己不这么想,他必然不会举荐年羹尧,也就是说,举荐年羹尧是李卫跟邬思道商量后共同作出的决定。

既然不能避免,不如也去分一杯羹,至少这个举荐年羹尧当大将军的功劳,有邬思道一份。这样做既能表明邬思道仍然在为雍正帝出力,同时也卖年羹尧一个人情,也算给自己多留一条路。

但举荐年羹尧当大将军是有后遗症的,这个后遗症就是邬思道不能再待在李卫处了。

三、

西北战事一起,作为两江总督的李卫就成了香馍馍,毕竟这里是税收重地,西北战事的银子几乎都从李卫这里出去。李卫甚至抄了几员大臣的家,以补西北战事,这其中就包括了曹雪芹家。

财政重地,朝廷的眼线就多,邬思道在这里想全隐,也就做不到了,那到底该投靠年羹尧,还是其他人呢?

雍正帝最怕的恐怕就是年羹尧跟邬思道结合,一文一武,这俩人要是搞个大动作,真的够朝廷吃一壶的。

所以,邬思道要想全隐,在李卫处是做不到的,只能换人,而能换的只有田文镜。

要想让田文镜接纳他,那就得有所表示,所以邬思道在彻查诺敏案上,给了田文镜偌大的帮助。可是等到田文镜真的收了邬思道后,他们回到了河南,又都干了什么呢?

邬思道到了河南什么都没干,干拿着一年八千两银子,更是跟田文镜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在这个过程中,西北战事一拖再拖,此时的邬思道是焦急的,他急的并不是朝廷危机,而是自己的危机。

战事一天不停,他邬思道就一天得不到全隐,于是他只身去了年羹尧大营:

“你知道……找不到叛军决战,是有什么样的后果吗?”

邬思道当然看出了年羹尧是想养寇自重,但是他也清楚,这样下去,朝廷财政要崩盘,雍正帝第一个就饶不了年羹尧。同时提出了“灯下黑”理论,直接点破年羹尧心中小九九,破了局。

四、

奇怪的是,从西北大营回来后,邬思道就变得尖酸刻薄起来,更是不再出谋划策。甚至于田文镜的“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推行相当不顺的情况下,提出要钱。

至此,逼急了田文镜,邬思道实现了全隐,可是他又能躲到哪里去呢?

我们再看剧中的这个时间线,邬思道之所以要离开田文镜,是因为雍正帝要南巡。雍正帝要南巡,是因为要视察新政的推行情况,而河南首当其冲。雍正帝之所以要推行新政,是因为西北战事已经平稳,他能倒出手来做一些增加财政收入的事。

而邬思道跑了,雍正帝竟然没有让田文镜追,而不久之后,到了江苏李卫的地界,雍正帝就收到了孙嘉诚被杀的折子。

那么前面邬思道跑路,后面就是孙嘉诚被杀,紧接着就是年羹尧倒台,这期间有没有必然联系呢?

这就是那位网友提出的疑问了,邬思道是下了好大一盘棋,他去年羹尧处指点迷津,实际上是去结盟的。也就是说,他想再次利用年羹尧震慑雍正帝,以实现自己在西北全隐的目的。

但是没想到,雍正帝派了一个孙嘉诚去西北,而孙嘉诚又是一个二愣子。邬思道自然会给年羹尧出谋划策,想架空孙嘉诚,结果反被杀,最后年羹尧脾气上来,一刀咔嚓了孙嘉诚。

呼,这就是以上的推断,理由就是,邬思道就因为替年羹尧出谋划策,结果被杀了,还怎么救?

不过,杨角风觉得太过夸张了,不像是真相。

五、

邬思道真正的去处,自然是归隐了,为什么不救年羹尧,是出于下面几点考虑:

一种是邬思道早就知道年羹尧是什么样的人,当年的江夏镇惨案,他就清楚了,更是派了李卫前去监视他。这种情况下,他要想全隐,就不可能替他脱身,他当初出策略也是为了雍正帝,为了自己全隐的需要。

再有就是八爷党还在,实力也强,他们也不是没有拉拢过年羹尧。这一点上,邬思道也清楚,一旦邬思道也替年羹尧出谋划策的话,雍正帝自然不会饶他,只会死得更快。

再有就是刚才提到的,一文一武,这俩人要是结合,还不反了天?当年邬思道跟年秋月好不容易燃起了爱情的小火苗,就被老四胤禛一盆冷水给浇灭了,意思太明确了,你不能跟年家结亲。

再有,年羹尧也是多疑的,从那次邬思道去西北指出主力在哪就能看出来。年羹尧自然会怀疑他是奉了雍正帝的命令来的,他跑去出谋划策,谁知道是不是圈套让自己钻呢。所以,即使邬思道给年羹尧出谋划策,年羹尧也不会采纳,他更相信自己跟雍正帝情分。

邬思道最终全隐,就是看出了年羹尧的结局,趁早离开是非之地,毕竟当年的夺嫡团队,已经貌合神离了。

当所有人都喊着杀年羹尧的时候,雍正帝其实更想看到的是自己曾经的夺嫡团队,是什么意见?

毕竟,自己的人提出杀年羹尧,就能从一定程度上打消众人认为雍正帝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了。只可惜老十三胤祥策划拿掉年羹尧兵权,但不表态杀他,其他人也是不表态。李卫这小子更滑头,把矛盾推到邬思道头上去:

“邬先生早就说过,年羹尧迟早要闯出天大的祸来。”

反而是张廷玉,为了给孙嘉诚报仇,给了年羹尧致命一击……

或许,邬思道在得知年羹尧死后,暗暗松了一口气吧!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杨角风发作


年羹尧死了,邬思道活命的几率更大。

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尧和邬思道,既没什么交情,也没什么过节。他们两人之间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关系的话,也仅仅只是有两重关系而已:

一是两人都为雍正服务,见过面,认识,但也仅仅只是认识;

二是年羹尧小妹年秋月与邬思道有感情,但被雍正有意拆散;

除这两重关系之外,邬思道和年羹尧就再没什么特殊情谊了。

但是,两人没什么特殊情谊,不代表雍正不会怀疑他们之间有什么地下勾结。

比如说年羹尧,一贯的两面三刀,不仅吃着碗里的,还惦记锅里的。老八推举他出任四川提督,他拍老八马屁是第一次,老十四推举他出任陕甘总督,他拍老十四马屁是第二次。在雍正心里,年羹尧是个让他不能不重用,又不能不控制的二五仔。

邬思道也是。他在雍正心里,是个“兔死狐悲,鸟尽弓藏”的工具。这样的人眼界太深,雍正玩不过他。争储成功,邬思道就没有利用价值了。


所以,雍正绝对不能让这两人走在一起。否则凭借邬思道的智慧,年羹尧的实力,他们两个要是搞在了一起,这对于雍正来说无疑是一个灾难。即便邬、年无叛主之心,但对于雍正而言,也是不得不防的。

PS:雍正拆散年秋月与邬思道这对鸳鸯,断了年羹尧与邬思道联盟的可能性,他自己娶年秋月为侧福晋,跟年羹尧组成连襟,进一步拉拢年羹尧,就是雍正的布局。

雍正的心思,邬思道知不知道?从剧情的发展来看,他显然是知道的。因此才有了后来他在雍正登基之夜,向雍正力辞,一心一意想要隐退,但又不敢全隐,只敢“半隐”的那一幕。


半隐之后,为了避免让雍正起疑心,邬思道主动申请到李卫的府里做“囚犯”。雍正对此很是满意,暂时留了他一条性命。

然而,李卫也不是吃干饭长大的。自己主子是个什么尿性,他心里一清二楚。现在他官居江苏巡抚,也是实权派了,而邬思道住在他的府里。雍正会不会也会怀疑他与邬思道结盟?

于是,李卫就给自己找一个接锅侠,而这个接锅侠就是不知道邬思道底细的田文镜。

邬思道到了田文镜处做幕僚后,他很清楚自己的处境:田文镜不知道他的底细,只以为是李卫推荐的一个幕客,他可以暂时在田文镜那里窝藏一段时间。可是这种窝藏是不保险的,如果有机会,他还是要逃。

他要等机会,等一个合理的机会。

很快,这个机会来了。

雍正二年某一日,田文镜在大堂上发飙,怒骂底下的官员没用。邬思道这个时候跑出来打哈哈,说自己可以押解军粮到西北,并且年羹尧还不敢拿自己怎么办。

于是,他就去了。而他这一去,就已经注定了年羹尧日后的一系列悲剧。



前面说过了,雍正最担心的就是底下的人背着他搞同盟。他在登基前,处心积虑的把邬思道和其他人拆开,就是怕邬思道跑到实权派的那里去。所以,现在邬思道主动跑去西北找年羹尧,雍正心里能好受?

PS:雍正在西北大营有卧底,时时刻刻都在监视年羹尧。邬思道去西北,雍正在西北的密探肯定是知道的。

等到邬思道帮助年羹尧打赢了青海叛军,年羹尧开始嚣张跋扈之后,邬思道便开始筹划跑路的事情了。毕竟他做了一件他根本不应该掺和的事情,而且年羹尧还作死,他此时要是不赶紧跑路,他的小命就没了。

后来,雍正果然到河南去找邬思道。不过邬思道已经提前跑路了,雍正没有逮到。


后来,雍正立马又转到江苏,打算听听李卫对年羹尧的建议。李卫是什么人?果然,他在听完雍正对年羹尧的抱怨以后,拿出了搞死年羹尧的主意:要是这样,干脆把他的大将军给免了,邬先生早就跟我说过年羹尧这个人迟早会闯出天大的祸来。


不得不说,李卫的补刀可谓是狠。雍正的真实心意,他一清二楚,此时拉上早就不知道跑哪去的邬思道给自己垫背(邬思道早就跑的没影了,是不是他说的,无从对质),年羹尧算是必倒无疑。(死是后来的事,当时雍正考虑的还是罢免年羹尧)

恰好在此时,军机处的奏报到了,说年羹尧杀了孙嘉诚(雍正派去的心腹),年羹尧此时不想倒也是不行了。

于是,年羹尧倒台。后来连番被降职,最后被赐死。


总的来说,如何处理好年羹尧的关系,如何摆好自己的定为,邬思道心里清楚。从电视剧中年羹尧的死可以看出,他表面上是死于飞扬跋扈,不知深浅,但实际上是死于他对雍正的威胁。对于单个人物,雍正不怕,而底下的人报团,才是他最担心的。

比如说,年羹尧曾经对李卫有恩,他们两个人会不会走到一起?比如说,邬思道和年羹尧都是狠角色,他们会不会搞到一起?

所以说,别说邬思道跟年羹尧没啥交情,就算他跟年羹尧有过命的交情,他也是不敢管年羹尧那摊子事的。毕竟年羹尧活着对他没有任何好处,反倒是年羹尧死了,他才能松口气。起码这样一来,雍正就少了一个搞死他的借口。


Mer86


雍正王朝中:年羹尧如何得罪了邬思道,邬思道不愿意出谋献策,眼看年羹尧被杀?(了解更多古代史,请关注长城说历史)

年羹尧算是雍正的得力助手,西北战时,他为雍正立下了汗马功劳。早期他出身于进士及第,算是一个武文全才之人。后来,成了雍正手下一员大将,年羹尧的一生,因雍正把他捧红,而后把他毁了。年羹尧的一生,也是不幸的。

其实,年羹尧是最早认识邬思道的,比雍正认识的早。邬思道是雍正让年羹尧,把他从牢里救出来的。对于一个犯人,且腿脚不灵便。雍正为何要救他?道理很简单,那就是雍正比较赏识邬思道的才能。算起来,邬思道与年羹尧还是有些感情的,在西北大营,邬思道就救过年羹尧一次。

接下来,长城君分析一下,邬思道为何不愿意出谋献策,眼看年羹尧被杀。

其一,邬思道忠于雍正,站在雍正的角度而考虑。邬思道是雍正的忠实谋士,跟随雍正十多年,最终把他辅佐成雍正皇帝。雍正登基之后,邬先生也没有要一官半职,而是选择“半隐”的方式生活。

这也是为了保住性命,更让雍正放心,打消处决自己的念头。在雍正还没有登基时,邬先生就对雍正说,以后要严加约束年羹尧。还对雍正说,让他找个人盯住年羹尧。可见,邬先生是从雍正角度去看待年羹尧。那时,邬先生已经看出年羹尧的性子,如到后面,年羹尧没有收敛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是更加放纵。

对待这时的年羹尧,邬先生肯定不会出谋划策的帮他。如邬思道要帮助年羹尧,雍正肯定不会放过邬先生。作为料事如神邬先生,肯定知道这一点。

话又说回来,雍正也不愿意处决年羹尧。为了自己的面子,以及给大臣们和天下人一个交代,不得不处决年羹尧。再一点,年羹尧确实有些放纵,当时,年羹尧被雍正所贬,李卫前去劝他,让他向雍正低个头,雍正就会放过他。

但是,年羹尧死活都不肯低头,雍正认为年羹尧没有把自己放在眼里。因此,一直给年羹尧降级,直到让他去守门。年羹尧在守门的时候,还穿着黄马褂,还在认为自己的功劳大,是雍正的恩人。这让雍正更加恼火,因此,让李卫把他处决。

作为邬先生,肯定不会救他,因为年羹尧太过放肆。

其二,为了自保而不愿出谋献策。邬先生自雍正登基,就想过全隐的生活。当初,为了让雍正不处决自己,只能对雍正说自己“半隐”。之后,邬先生为了实现“全隐”生活方式,费了很大的功夫。

先是选择到李卫处,因为李卫是雍正比较相信的人,让李卫来监视自己,雍正比较放心。李卫报告给雍正的情况,雍正比较认可。只有这样,邬先生才能实现“全隐”计划。后来,经过李卫介绍,把自己成功的卖给田文镜。为何选择田文镜?因为田文镜不知道邬先生与雍正的关系,方便以后好跑路。最后,邬先生成功的跑路。

试想一下,邬先生非了九年二虎之力,才成功隐退。怎么可能为了年羹尧,而出谋划策。其实,邬先生早都知道年羹尧迟早会惹祸,因此,邬先生与年羹尧走的比较远。当时,在西北帮助年羹尧破敌,也是为了雍正,更是为了大清朝。如破不了敌军,有可能大清朝就要改写了。

总之,邬先生后来是从个人的想法出发,也是站在雍正的想法而考虑。更知道年羹尧是没有办法救了,如果让雍正放过他,没法向众大臣,以及天下人交待。

长城君曰:邬思道站在雍正的角度看待年羹尧,更是为了自己保命,想过一个全隐的生活。又考虑到年羹尧确实做的不对,有这样的结果,都他咎由自取。只能说年羹尧被雍正所处决,也是必然发生的。

说到这里,年羹尧算是雍正一手捧红,又一手把他毁了。有人更说雍正是捧杀年羹尧。其实,说到底年羹尧是一个工具而已,也是一个非常不幸的人。


长城说历史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司马迁这句名言,道出了人之本性,放在《雍正王朝》或历史中,皆可屡试不爽。邬思道救或者不救年羹尧,看似一念之差,背后却藏着他所追求的“利”。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益诉求,诸葛亮追求的“利”是兴复汉室;商人追求的“利”是钱财万贯;雍亲王追求的“利”是君临天下……在利益面前,人的言行也会受到牵引,有人会因此而指鹿为马、阳奉阴违,也有人部分人会高风亮节。邬思道追求的利是什么呢?

公众利益,济“士”救民,忠君报国

从剧情来看,邬思道是一位传统读书人,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情怀,但他又是一位刑馀之人,在当时没办法通过正常的途径——科举实现抱负,只能寄居四爷府发光发热。四爷的小目标是夺嫡,大目标是一心要江山图治,因此,两人的长远利益有一致性。邬思道要为天地立心,就必须先将胤禛扶上皇位,此乃公利。

站在邬思道的公利角度来看,年羹尧有“四不可救”。

一、杀人如麻,无数生灵命丧其手,而且位置越高,杀心越重。用胤禛的话来说,“滥杀无辜”这四个字,就足够年羹尧死无数次。邬思道不救年羹尧,其实是间接挽留天下苍生。

二、贪得无厌,极尽敛财之能事。年羹尧贪的钱,全部来自普通百姓,却没有用于百姓,而是花在个人享受。不救年羹尧,可以减轻百姓负担。

三、结党营私,用“年选”打造个人小团体。天下缺额有定,而士子登进无穷,年羹尧为了一己之私,破坏了读书人的上升渠道。何况,小团体还会给朝堂生态带来副作用。不救年羹尧,可以还读书人一个公道。

四、仗着功劳,目无君上,威胁皇权。在古代,君权天授,神圣不可动摇,威胁到皇帝的权威就是自讨苦吃。年羹尧身为大将军,位高权重而不知收敛,他的种种作为,既危害朝廷,也危害皇权。雍正被年羹尧威胁甚至“羞辱”,邬思道为人臣者,自会君忧臣辱。

年羹尧在朝堂之上已经无药可救,邬思道又何必再救。

个人利益,保住小命,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等到雍王爷成了雍正帝,准备兔死狗烹时,邬思道为了保命和生存,主动提出“半隐”,此乃私利,也是人最底层的需求。站在邬思道私利的角度,年羹尧同样有“四不可救”。

一、双方身份有别。邬思道是雍正的谋士,负责出谋划策;年羹尧是雍正的武将,负责领兵作战。这两人如果合作,完全可以翻天覆地,甚至架空皇帝。只要他们稍微走近一点,雍正必然会疑神疑鬼。如果邬思道为年羹尧保命而为其出谋划策,来自不易的“半隐”恐怕也会付诸东流。

二、两人非亲非故,交情也不深。邬思道自从进了雍王潜邸,与年羹尧几乎没有交流;想娶年羹尧的妹妹,结果被胤禛横刀夺爱。这是受形势影响,但也由此导致年羹尧与邬思道的关系永远不能成为亲戚、朋友,而只能停留于点头之交。既然交浅就不必推心置腹,更谈不上为别人的命运操心。

三、在雍正面前,邬思道已经多次直接或间接地表达过对年羹尧的不满。江夏镇事件发生后,邬思道就指出年羹尧瞒着上司私吞钱财,然后提议胤禛派人监视他;后来又借李卫之口,说年羹尧迟早会坏事。职场之上,特别忌讳反复无常。邬思道对年羹尧不满的态度既然已经摆上台面,如果再跳出来救他,岂不是给自己挖坑?

四、年秋月是胤禛牵住邬思道与年羹尧的线。只要邬思道与年羹尧任何一个有异动,胤禛就会“拉扯”秋月这根线。邬思道与秋月情投意合,胤禛虽然挡住两人朝朝暮暮却挡不住他们朝思暮想。年羹尧的嚣张跋扈,已经间接伤害了秋月。邬思道如果救年羹尧,万一触动了龙颜,只会让秋月的处境雪上加霜。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相逢是偶然,离别是必然。邬思道通过雍正,已经最大化地实现读书人的理想。两人相处十余年,一朝离别就再无相见。对邬思道而言,他与年羹尧、雍正的缘分已尽,早已成了外人,雍正与年羹尧的郎舅恩怨,也轮不到他来插手。

秋媚说:为了天下少一个“祸端”,为了自己由“半隐”顺利地变为“全隐”,于公于私,邬思道都不能救年羹尧。


秋媚读史


在雍正王朝里,年羹尧与邬思道有三层关系。第一,邬思道是年羹尧发现,并且带到雍正府的,邬思道与年羹尧也没有过命的交情,年羹尧只是在帮雍正办事,给雍正的儿子们找一个老师。

第二,邬思道与年羹尧的妹妹,年秋月是互相喜欢的,年秋月照顾邬思道的时间非常久,两个人日久生情,这一点,很多人都清楚,包括雍正、年羹尧,邬思道。

第三,邬思道与年羹尧,两个人是同事关系,一个是武将,一个是军师,两个人并没有存在明显的利益或者竞争关系,都是为雍正办事的,相比之下,雍正前期会比较信任年羹尧,但是后期会比较信任邬思道。

因为年羹尧的地位越来越高,有点不受雍正的控制,而且有多次要另寻高枝的迹象,这时候,邬思道就有提醒雍正要提防年羹尧,然后让李卫、小翠到年羹尧身边去监视年羹尧,也是邬思道的主意。

那我们从雍正的角度来分析年羹尧与邬思道两个人的关系,年羹尧这个人很有办事能力,这个是很受大家的认可的,而邬思道这个人,十分的神机妙算,如果这两个人联合起来,雍正根本控制不住,这个也是雍正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雍正不可能将年秋月赐给邬思道,那么邬思道与年羹尧反而成了亲戚关系,那么邬思道有可能会倒向年羹尧这一方,反而可能跟着年羹尧倒向八爷与十四爷那边,所以雍正必须将年秋月娶回去,这样可以加强与年羹尧的关系,也可以断了年羹尧与邬思道的关系。

那我们再来看看邬思道是怎么看待年羹尧,其实两人相处了也十几年,邬思道既然可以摸清康熙的想法,年羹尧的想法,他当然也十分的清楚,他也知道,以年羹尧的性格与做事风格,迟早被雍正所不容,这一点,连李卫都看出了。

所以,他帮年羹尧打赢了西北之战,那个是他的份内之事,表面帮年羹尧,其实是在帮雍正,也自然是在帮自己,但是年羹尧大胜之后,如何骄傲,就和邬思道一点关系也没有了,再说,年羹尧根本不是一个可以听劝的人,他想帮,想劝,除了惹一身麻烦,根本就没用。


历史简单说


莫说是邬思道救不了年羹尧,就算是能救他,邬思道只怕也不会做。

1.打击年羹尧是雍正的政治需要,无论是谁,也别想救他。

康熙还在的时候,因为胤禛“外有年羹尧”牵制大将军王胤禵,所以为雍正的登基立下了汗马功劳。雍正登基后,放弃了老十四大将军王,而利用年羹尧平定西北罗布赞旦增的叛乱,为雍正元年的政治局面的稳定又立下了擎天之功。这两件事,足可以让年羹尧永载史册,名垂不朽。

但是,年羹尧却因为自己的功劳飞扬跋扈,无所顾忌,天下督抚,半由己出,号“年选”,严重阻碍了雍正的新政,同时又损害了清流的利益,杀了孙嘉诚,引起神人共愤。

雍正需要的改革环境不是这样的,他需要的是一个皇权绝对至上的改革环境。这一点,像邬思道这样的人,焉能不知,还要去以身试法,为年羹尧出谋划策,除非他脑子真的进水了。

2.年羹尧的人生意义与邬思道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

邬思道一个残疾人,凭着自己有谋国智慧,雍正给予他舞台,雍正即位就是他的终极目的。他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将自己的谋略之道得以实现。他做到了,所以没要官,没要财,甚至连年秋月都没要。这是古来读书人的的风骨和气节,是古代读书人的最高化境。

年羹尧就不同了,他出身雍王府潜邸,虽说也是一个读书人,但是其境界显然难与邬思道相比,他所求的无非就是官,就是财和权。因为如此,也和自己的亲妹妹年秋月闹僵了。得到擎天大功之后,不是功成身退,而是不懂珍惜,为所欲为。

这样两个人放在一起,道不同不相为谋,邬思道就算是要帮她,年羹尧又会听从么?要他年羹尧放弃功绩,放弃权势,放弃高官厚禄,我想年羹尧一定不会的。

3.年羹尧就是一头猛兽,邬思道躲避不及。

江夏镇事件之后,邬思道算是彻底看清了年羹尧的为人,知道他今后必闯大祸,所以建议胤禛派李卫将他看管起来。推举陕甘总督之后,年羹尧回京乱窜,肆意抬高自己身价,逼迫胤禛以娶年秋月为代价拴住年羹尧,这些事情,邬思道是桩桩件件都看在眼里的。

在年羹尧的眼里,官位,财富和权势显然比邬思道和年秋月的感情更值钱,他依附和利用的是老四胤禛,而并非像邬思道这样的谋士。就算是胤禛这样的主子都不可深交,像年羹尧这样的猛兽,邬思道是对他躲避不及,怎么会为他出谋划策呢?

所以,邬思道看着年羹尧死,也不会为他出谋划策,正所谓“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


青灯问史


其一: 年羹尧并没有得罪邬思道,只是邬思道看不惯年羹尧“一以贯之”的霸道作风,他得罪的是邬思道背后的主人———雍正。

其二:年羹尧被杀,是因为自己的狂妄自大、自以为是、居功自傲、目中无主而被雍正赐死。

首先我们来说邬思道

雍正年间,河南巡抚田文镜深受雍正的宠爱,其多次揣摩雍正的心意得当,官职上更是扶摇直上,但这背后的一切,都和他的幕友邬思道有着密切的关系。

(田文镜剧照)

邬思道是绍兴人,他与许多的绍兴师爷一样精通史道,很会舞文弄墨,善于提笔,被田文镜招罗至府不久之后,便有这样一段对话:

邬:“大人想作一位有名的督抚呢?还是仅仅作一个寻常的督抚?”

田:“必为名督抚”

邬:“那么,您就放手让我做事,不要掣肘我就行了”

田:你要干什么?

邬:“我要为您起草一份奏折,但是一个字也不能让您看见。只要这份奏折到了皇上手里,您的目的就能达到,您相信我吗?”

田:“好里,就这么办”

田文镜算是一个比较急功近利的人,看着邬思道这么有把握,想也没多想,就答应了这门事儿。可田文镜没有想到的是,邬思道搞的这一套,是在给他下一步大大的险棋!

(邬思道剧照)

原来这份奏折中写的是:用田文镜的名义去参奏雍正的亲舅舅隆科多!隆科多在“九子夺嫡”中可是立了大功,帮助雍正顺利的登上了皇位,《清圣祖实录》记载到:“世宗之立,内得力于隆科多,外得力于年羹尧,确为实事”。可见隆科多对雍正即位可是立了大功!

当时隆科多任总理事务大臣、吏部尚书兼步兵统领,皇上称他为:“当代第一超群拨类之稀有大臣”,权势显赫,可谓是宠荣备至。在吏部,官员对他更是“莫敢仰视,就是遇见皇上,隆科多也不再跪一足请安,而只是起立一下,意思意思。

但正是这种典范式的“目中无人”傲慢,必定会惹来他人之嫌,更是会招来皇帝的偏见。果不其然、不久之后,隆科多这种“恃功不法,骄姿日甚”的行为,使登基不久的雍正皇帝甚为忿懑。但满朝文武大臣却没有一个对隆科多,说一个“”字,要整治他也不好下手。

(邬思道剧照)

邬思道在这方面就和别人不同,率先摸到了这股气候,心里早就猜透了雍正的心思,所以才会斗胆做出这种行为,敢于先摸老虎的屁股。

事情果然不出邬思道所料,这本折子奏上去,正是中了雍正皇帝的下怀,雍正亲自把这份折子拿给手下的大臣“观摩”,进而形成舆论引导之势。隆科多在雍正二年便被问责,还没熬过两个春秋,就在监狱里死去。

势后的田文镜因为有功,更加受到雍正的宠爱,不久便升任为河东总督、兵部尚书,还被雍正夸奖为:“模范疆吏”。当然,这一切的背后都少不了邬思道的功劳!

(邬思道剧照)

这件事情之后,邬思道更是受到田文镜的赏识。但不久之后,邬与田因为一些小事儿,各自看法不一,两人之间产生了隔阂。田文镜以“封疆大吏”而自居,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冷淡了他的书吏——邬思道便僨而辞职。

田文镜心中自然也是不爽,但官威在那,又聘请了一位书吏。但和邬思道比较起来,这些书吏可是大大折扣,每次上奏的折子,总是不合皇上心意,还老是被皇帝指责。

田文镜思考再三,憋的没有办法,后悔莫及,决定派人再去寻找邬思道,表示愿意用重金犒劳。可此时的邬思道已今非昔比,为了体现自己和别人的不同,对来人说:“每日不给白银五十两”,不去!田文镜硬是硬着头皮给答应了。

(邬思道剧照)

我们要知道: 清制官员的俸禄其实并不是很高,七品正堂县太爷年俸才四十五两白银,四十五斛米。田文镜再次聘请可以说是大出血了,邬思道开价每天脩金竟高达五十两银子,一天的收入就超过了一个县太爷一年的收入。

(田文镜剧照)

但邬思道也并没有拿着这些白花花的银子去挥霍一空,而是或施政贫困、或剧饮妓馆,打发打发闲余的时间。而邬思道可以说是“物有所值、充分体现了他回来的价值!”回来之后不久,田文镜把邬思道给他写的折子上奏到雍正那去,雍正的态度也逐渐好转起来,对他的宠爱更是不减从前。

后来雍正得知,田文镜府中原来是有一高人,隐藏着一个大手笔,也就知道了邬思道这个人物。以致后来,有一次田在给雍正上折子时,雍正用朱笔给他批示道:“朕安,邬先生安否?”。由此可见,雍正对邬思道的认可和重视。

后来田文镜去世以后,各地都督、巡抚都争先聘用这位邬先生,但怎么也是找不到人,直到后来才知道,邬思道原来是被召入宫中,为雍正所用。

年羹尧与邬思道又是什么关系了?

随着邬思道在宫里待的时间渐长,信息量的扩展,邬思道对朝政和时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和解读。

(年羹尧剧照)

“九子夺嫡”期间,随着太子胤礽的垮台,从而导致老八胤祀的势力大张,并且深得朝中人心,而这时老四胤禛势力尚不强大,比起老八来说,可以说是“小屋见大屋”。此时的年羹尧作为雍正的心腹,却还和老八你来我往,到处联络、走动,引起了后来雍正的疑心。

可见,年羹尧脚踏两只船,一旦哪一方的势力倾斜,他就可能会做出“靠边站”的事儿,从这一开始,这就引起了邬思道的不满与“另眼看待”。

(邬思道剧照)

后来年羹尧任抚远大将军时,邬思道建议雍正时时要对年羹尧起防范之心,听了邬的建议后,雍正便把自己的另一心腹大臣李卫派到陕西担任布政使,以此来监视年的一举一动。

年羹尧在西北作战期间,因很长时间都没能找到敌军的老巢,引起雍正的极大不满,雍正便把邬思道派去给年“助力”,邬思道和雍正心里都很清楚,年羹尧是想借此趁机“养兵自重”。邬去后不久,观察时事、战地、敌人的行军路线,很快就找到了敌人的老巢,并已剿灭,这可让朝廷减轻了在西北地区严重的财政支出。可以说邬思道“在帮年羹尧的同时”,更为深层的是,在帮雍正去除年羹尧这一大隐患!

综上,我们可以知道,年羹尧与邬思道既不是上下属关的系,也不是什么裙带亲属关系,而只是普通的官员与官员之间的关系,而且两人还不是同路人!

年羹尧是怎么被杀的了?

说起一代功臣年羹尧之死,颇有一点隆科多的味道,都是狂妄自大、居功自傲、目中无主而被自己活活整死。

雍正对年羹尧的不满应该说是由来已久,但具体的爆发事件,是在雍正二年十月年羹尧进京陛见,年羹尧在回京途中,命都统范时捷、直隶属总督李维均等跪道迎送。

(年羹尧剧照)

到京时,更是让王公以下的官员跪道迎接,而且在雍正面前还“无人臣礼”,这引起了雍正的极大不满。

雍正二年十一月十三日,雍正跟年羹尧的好友、直隶巡抚李维钧提前打了招呼,要他疏远年羹尧。此外,高其倬等封疆大吏也先后收到雍正的秘密批示,要求与年羹尧划清界限,雍正还提拔了与年不睦的李绂、蔡珽等人,利用他们来揭发年羹尧的罪过。

(年羹尧剧照)

这样年羹尧必然要为自己的傲慢付出代价,紧接着,年羹尧贪婪、僭越、欺罔、狂悖等罪状不断被揭露,雍正三年四月,年羹尧便被调离西北老巢调任杭州将军,至九月被革职,十二月被押解京师勒令自裁。从位极人臣到被赐自尽相隔仅14个月,一代功臣就这样为自己的骄傲自满而从此落下帷幕。

可以说,年羹尧成也雍正,败也雍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