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对郭松龄公平否?

周大小仙


对于郭松龄,张作霖是看在张学良的份上重用郭松龄的,谁知道郭松龄却在奉军最如日中天的时候起兵造反,要求张作霖下台,由张学良取代。而郭松龄造反的导火索,就是因为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没有论功行赏郭松龄,使本就心胸狭窄的郭松龄伺机造反。

其实,张作霖没有封郭松龄一官半职也很好理解,按照张作霖自己的话讲,张学良接班后,郭松龄还不是要什么位置就有什么位置啊。不过不是每个人都像张大帅这么看问题的,尤其像郭松龄这样的异类。

没错,郭松龄就是奉军里的异类。郭松龄之所以在奉军里快速升迁,得益于结交了张学良。如果没有张学良,估计郭松龄只是一个在东北讲武堂普通的老师而已。张学良在东北讲武堂毕业后,就将郭松龄调到了自己手下。

有了张学良的撑腰,使得郭松龄的权力欲望越来越大。也因为自己地位不断提升,使得郭松龄与奉军里的其他大佬的矛盾也越来越冲突,尤其是张作霖特别倚重的杨雨霆,他们针尖对麦芒,都想致对方于死地。

当然,郭松龄与杨雨霆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也让郭松龄将这种不满转移到对张作霖的不满。郭松龄对张作霖的不满主要集中在:

一、对日态度上,郭松龄觉得张作霖总是一味的迁、满足日本人,还签订卖国条约;

二、在奉军的发展方向上,郭松龄劝张作霖就在东北大地上好好经营,不要入关争夺天下,更不要以武力手段统一全国;

三,张作霖不重用自己,在两次直奉战争里,郭松龄都屡建奇功,可是都没有得到奖赏,其他没有功劳的人偏偏得到封赏,使得郭松龄大为不满。

面对张作霖这样的军阀,郭松龄瞅准时机,联合李景林和冯玉祥,凭借手中7万精锐部队,向奉军领袖张作霖发起了突然袭击。当然,郭松龄也有自己起兵造反的旗帜,就是让张作霖下台,让张学良上位。

可惜,郭松龄有勇无谋,在后院失火及奉军和日军的联合攻击下,兵败被杀,结束了争议的一生。而郭松龄此举,也让张学良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好在张作霖没有深究张学良。

对此,你觉得张作霖为什么没有封赏郭松龄呢?欢迎留言评论。


历史局中人


张作霖对郭松龄确实有一些不公平,但是他可能是有自己的打算,只是没想到最后弄巧成拙,反而逼反了郭松龄。

在张作霖的手下,郭松龄确实受到了压制

郭松龄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手下的一员干将,第二次直奉大战时,他担任第3军副军长,实际指挥第1、第3两军,和直军主力在山海关展开激战,先后夺取了黄土岭、九门、石门寨等地。最后借着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之机,郭松龄又指挥奉军消灭了直军主力,也算是立下了不少功劳。

击败直系,奉系也是夺取了不少地盘,郭松龄自认按照自己的功劳,即使当不上江苏督军,安徽督军是没问题的。但是最终张作霖不仅把江苏交给了郭松龄的死对头杨宇霆,连安徽也让给了姜登选,而在战斗期间基本没打什么大仗的李景林和张宗昌,也分别得到了河北和山东,郭松龄一无所获。

郭松龄对此极为不满,这也为他后来反奉埋下了伏笔。

张作霖压制郭松龄的本意,可能是想将他留给张学良用

张作霖一省地盘都没给郭松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心腹杨宇霆和郭松龄关系不好,因此杨宇霆在给张作霖建议分配方案时故意偏向其他人。但是张作霖也不是一个糊涂的人,他不可能全部只凭杨宇霆的一面之词,就把郭松龄晾在一边。张作霖这么做,很可能是为张学良铺路。

郭松龄能在奉军中扶摇直上,主要是看张学良的引荐。郭松龄在从军前是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的战术教官,张学良在讲武堂学习时,他就是张学良的老师。因为张作霖的关系,别的教官对张学良都颇为宽松,只有郭松龄对他要求严格,反而得到了张学良的赏识。所以张学良毕业从军以后,就把郭松龄调到自己手下,协助自己处理军务。

在第一次直奉大战时,奉军被直系杀的大败,只有张学良和郭松龄指挥的东路军第二梯队表现出色,初期击退了当面的直军,在奉军大败以后又死守山海关,避免了奉军的全线崩溃。

此战虽然实际上是郭松龄以副司令的名义全权指挥,张学良只是沾光而已,不过毕竟郭松龄是张学良一手提拔的,所以张作霖对儿子取得这样的成绩也是颇感欣慰,郭松龄此后也是一帆风顺。

在第二次直奉大战论功行赏时,张作霖虽然没有给郭松龄一块地盘,但是他却依然任命郭松龄为奉军京榆驻军副司令,和张学良一起掌握奉军最精锐的机动部队。如果说张作霖只是单纯听了杨宇霆的话,要压制郭松龄的话,肯定不会这么放心的把部队交给他。

所以张作霖的目的,应该还是适当压一下郭松龄,等以后自己让位给张学良以后,由张学良来提拔他,这样可以让郭松龄更加死心塌地的给张学良卖命。

然而事情的演变却出乎张作霖的意料之外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此后的奉浙战争中,杨宇霆和姜登选两人分别在江苏和安徽大败,丢了两省地盘,奉军也损失惨重。这么一来,张作霖重用杨宇霆和姜登选在外人眼里就成了一个笑话。而郭松龄更是心中不服,认为张作霖用人不公,心存怨望,并最终起兵反奉。张作霖也是因此吃了大亏。


不沉的经远


在很多关于郭松龄的介绍中,都认为郭松龄是奉系五虎将中最能打的,在两次直奉大战中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第一次直奉大战因为少帅与郭松龄的三八旅在山海关防线阻止了直军想要突破山海关直取奉天的计划,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也是少帅与郭松龄的第三军立功最大。

由于少帅是甩手掌柜,所以,大部分的功劳算到郭松龄的身上应该也是说得过去的。

当然,这里面的水分其实还是蛮大的,比如第一次直奉大战的尾巴,三八旅建制虽然完整,那是因为三八旅装备精良,又没有担任主攻,后续建制完整也是正常的,至于说两个旅就让吴佩孚放弃既定的作战计划,更是无稽之谈。

以当时的政治环境,直系能够打到山海关已经很不容易了,再往外打,必然遭到日本的反对,所以,将直系不出关,完全归功于郭松龄,吹水痕迹太明显。

至于第二次直奉大战中,说郭松龄是最大的功臣,也是一样站不住脚。

从宏观角度来说,当时的直系内部已经四分五裂,吴佩孚虽然能打,但是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最后搞得直系内部鸡飞狗跳,尤其是冯玉祥更是受到吴佩孚的欺压,以致老冯最后发动北京政变,倒戈吴佩孚,致使第二次直奉大战吴佩孚败北。

可以说,经过整军经武的奉军实力相比于第一次直奉大战时应该是有显著提升的,然而这也只是奉军取胜的前提条件,根本原因则是冯玉祥倒戈,让吴佩孚两面受敌。

从微观角度来说,郭松龄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表现也很差劲,在此次战役中,郭松龄率第三军从正面仰攻山海关,而姜登选与韩麟春的第一军从山海关的侧面发动进攻,由于直系将主力放在正面战场,所以第一军很快传来捷报,攻入九门口和石门寨。

在接下来的军事会议中,少帅提议从第三军中抽调五个精锐团,由郭松龄率领从侧面穿插石门寨,一举可以击破直军的山海关防线。

虽然,姜登选和韩麟春不想郭松龄来抢功,但是由于这次决策是少帅提出,又很有见解,都表示同意。

由于姜登选和韩麟春等人与郭松龄平日关系就不好,在会议结束的时候就调侃郭松龄说“这计谋好啊,你也好露露脸,也可以立功嘛。”结果郭松龄受不了刺激,竟然掉头将军事会议上的五个团撤走,山海关大战因为郭松龄一时置气,差点告吹。

得知郭松龄撤退后,少帅连夜追赶郭松龄,在少帅的“好言相劝”下,郭松龄才率军回山海关继续作战,未按照之前既定的作战计划行动。

山海关一战,的确是郭松龄从正面战场突破直军防线的,然而当时郭松龄这种擅自行动,不顾大局,违反军令的行为,差点坏了奉军的大事。

事后姜登选和韩麟春也到张作霖那里告了郭松龄一状,仗着少帅撑腰,此事也不了了之了。

郭松龄作为当时国内顶级军校培养出来的军事人才,对具体的战术实施有一定的能力,但是要说为三军主帅,其实还差了很多火候,充其量可以当一个师长。

这也是为何后来郭松龄率领七万精锐反奉,连一个月都没有坚持住的原因,性情用事,缺乏大局观,都是郭松龄的缺点,其实说白了,也就是没有见过世面。

不是纵横看不起当时的国内军校,陆大毕业的,眼界相对于日本陆士的就是差劲。

正因为如此,张作霖更信任以杨宇霆、韩麟春、姜登选等人为首的士官派,吃过洋墨水,见过大世面,也更了解中国之外的世界,当时杨宇霆和皖系徐树铮搞了一个秦皇岛劫械案,直接让奉系编了七个混成旅,实力大增。

包括后面的奉系整军经武,大方向上都是士官派在搞,郭松龄对奉军的贡献,都是小打小闹的,然而他却不自知,认为自己对奉军贡献最大,奉军没有他就不行了。

在第二次直奉大战后,张作霖分地盘的时候,据说本来是要给郭松龄一个督军当一当,后来被杨宇霆要走了,这让郭松龄十分不满。

其实,当时的督军除了张宗昌收编能力强,在山东站稳脚跟,剩下的杨宇霆和姜登选都是带领极少数人马去赴任的,后来遭到孙传芳的反奉突袭,也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相比之前,张作霖任命郭松龄为京榆驻军司令部副司令,手握七万奉系精锐,这种封赏难道不比一个光杆司令的督军强吗?

其实,张作霖就是给郭松龄一个督军来当,也满足不了他的胃口,这一点他后来在反奉檄文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老帅下野,少帅出国,他来主政!


史论纵横


这个世界本就不公平,公平是需要自己争取的。要是说张作霖对郭松龄不公平,也不会把郭松龄的部队当做自己的嫡系部队培养。说不公平也对,在第二次直奉战争获得大胜之后张作霖连一省的地盘都没有给郭松龄,郭松龄在此次战役中出了不少的力这也算是一种不公平。大体上张作霖对郭松龄是非常公平的,这种公平甚至远远超过了其他人。

郭松龄的反叛与张作霖对他公不公平无关,他反叛的原因也不是因为张作霖对他不公平,而是因为他想满足自己的野心取得更高的地位。

郭松龄反叛的理由有三个,一是反对内战,当时奉军正准备讨伐国民党军队,他的这个理由在当时获取了一部分的人心。他的这个理由其实也站不住脚,奉军不打国民党军队,等国民党军队强大起来难道就不打奉军了吗?这本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第二个理由是因为张作霖媚日,他自己都与日本人有时候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这个理由同样也站不住脚。

张作霖与日本人的合作关系大家都知道其实都是互相利用,况且张作霖也没有做出什么卖国的行为,他郭松龄上台难道就能够保证断绝与日本的关系吗?第3个理由是要求严肃主张内战的杨宇霆,拥护张学良上位。这个理由同样很可笑,这个理由只不过是想解决和他对立的杨宇霆罢了。

这些理由只不过是一个借口罢了,他只是想找一个反叛的理由。郭松龄这些理由其实大多都站不住脚,他自己也知道。他只是想要挑动一些矛盾,笼络一些人心。

郭松龄反叛与性格有关

郭松龄有能力这一点不可否认,他的上位也与张学良有一定的关系。郭松龄是一个很要强的人,他不想被别人否认自己的能力说他上位是靠张学良的关系。

他不想被别人看不起,这让他很想表现自己的能力有时候甚至不顾大局,这也让他与同僚之间产生了很多矛盾。

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之中,当姜、韩两人取得优势之后奉军召开了一次会议,张学良提议要郭松龄带领一只精锐增援战场以此来扩大优势。

相比于姜、韩两人的战区,郭松龄的战区迟迟没有取得优势,这无疑有一种给郭松龄送战功的“意思”但是这个决策又符合大局,两个人也没有反对。


姜、韩两个人本就与郭松龄关系不佳,看到这个决策难免有些不满,在会议结束之后随口抱怨一句,这也好啊!正好给你露脸的机会。

这一句话刺激到了郭松龄那颗要强的心,他脸一黑说他从来不沾别人的光,他要从山海关正面打过去。

就因为这么一句话,就全然不顾大局否定了决定好的的政策。若不是张学良亲自去追回他,之前建立好的优势可能全然葬送在他的手中。

从这一点可以看得出来,郭松龄没有气量甚至有一些刚愎自用。他害怕被别人看不起,所以他想爬到最高的位置,高到没有人敢对他摆脸色!

早有反心

其实郭松龄的反心早已显露出来过,只不过张作霖父子两人都有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作风,对此也没有太过在意只是以为是和同僚之间的矛盾罢了。张学良直到郭松龄真正反奉的那一刻甚至还不敢相信,由此可见张学良对他是有多么的信任。正是因为这种信任,给了郭松龄反叛的机会。


因为郭松林和张学良的师徒关系,张作霖对郭松龄非常的信任。一直把郭松龄的部队当做嫡系来培养,把手中最好的装备和配置都给了郭松龄的部队,这其中也有把郭松林培养成张学良接班人辅臣的意思。若是说这样还不算公平,那这世界上也没有什么公平了。

郭松龄之所以反奉不是因为张作霖对他不公平,而是因为郭松林的野心太大。在第2次直奉战争胜利之后,因为对分配地盘的不满郭松林就表现出反意。

在他真正造反的那一刻,他谎称有病住进了医院。张学良前去探望,他甚至直接说出了由张学良取代张作霖的话。


张学良对此也没有太过在意,他只是以为这是同僚之间的矛盾,可见张学良对他的老师有多么的信任。

只可惜郭松林辜负了他的信任,甚至连造反都是拿着张学良的名义,这让张氏父子之间出现了一个短暂的误会。

站在郭松龄的角度张作霖确实对他不公,在第2次直奉战争之中他也出了不少的力可是却连一省的地盘都没有得到。在这一点上,张作霖确实对他不公平。不公平那就自己拿吧!所以他反了。


李青蒿


其实对于当权者而言,无所谓公平。他高兴可以让你成为一省的土皇帝。心情不爽,也可以让你一辈子当一个马前卒,。郭的转折点其实就是因为张学良,他应该好好继续辅佐张学良,只是人的天性就是贪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