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強盛時期的明朝和鼎盛時期的清朝打仗誰會贏?為什麼?

MadingChina


明朝的鼎盛時期當屬永樂年間,清朝的鼎盛時期,當屬康熙帝國。若這兩個時代的兩軍交戰,我認為是明朝勝算較大。

其一,論軍事作戰能力,朱棣更勝一籌。

其二,論軍隊作戰能力,明軍更勝一籌。

其三,論綜合國力,明朝更勝一籌。

(朱棣畫像)

帝國領袖——朱棣VS康熙

朱棣是天生的軍事家。幼年便跟隨父親朱元璋行軍打仗,勇武過人,多次在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在軍隊中頗有威信。

朱棣的成敗,是由靖難之役決定的。當時建文帝削藩,不願忍受屈辱的朱棣決定起兵謀反。但當時的大明王朝,是非常強大的,守有耿炳文一類的名將,戰有藍玉遺留下的精兵,從哪方面來看,朱棣成功的幾率幾乎都是為零的。

朱棣在危難之中,出奇兵繞開濟南,直搗南京城。

朱棣當上皇帝之後,勵精圖治使得大明朝空前強大,但這裡,只說朱棣的軍事政績。

朱棣一生5次北伐蒙古,將蒙古殘餘勢力幾乎消滅,同時南方平定了安南。

朱棣的一生基本都是在戰馬上度過的,年少時隨軍打仗,最後戰勝蒙古時死在返回的途中。

再看康熙。康熙也是很強的,不然也不會建立康熙帝國。

康熙年少時繼位,鰲拜掌權,等康熙長大後,鰲拜卻不願意歸回權力,於是康熙設計拿下鰲拜。這是康熙在歷史上第一次的成績。

康熙也曾多次御駕親征,多是清除叛軍,而且在親征過程中,任用的人才是非常關鍵的,所以康熙的軍事能力並未體現出來。

而且康熙沒經歷過朱棣那般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絕境,打的仗也多是兵力壓制,並不像朱棣那樣,孤獨一擲。

(康熙畫像)<strong>


軍隊作戰能力——明軍VS清軍

歷朝歷代,綜合作戰能力最強的,我認為有兩個時期,一個是統一六國時的秦國,一個是明朝。

明朝這個朝代比較特別,不管其經濟狀況如何,其軍隊作戰能力始終保持巔峰狀態。

要說滿清還沒被漢化的時候,清軍的騎兵戰力是相當強大的。但還是被明朝軍隊打的抱頭鼠竄,鬧了許多年,也沒佔得一點地盤,反而丟掉了努爾哈赤的小命。

但是為什麼那麼強大的清軍騎兵卻打不過明朝的步兵呢?

歸根結底,滿清人那個時期還算是蠻夷之人,沒腦子。打仗只會一股腦往前衝,什麼戰術,什麼打法,都不是太明白。所以這樣的軍隊,作戰勇猛無敵,但也很好對付。

而朱棣時期的明軍,算明朝歷史上戰鬥力較高的隊伍了。之所以不說是最高,那是因為後來還有袁崇煥的關寧鐵騎和李成梁的遼寧鐵騎。

朱棣的軍隊強大就強大在,作戰經驗豐富,而且朱棣本身就是一名出色的將領。在他的訓練下,軍隊作戰能力自然是十分強大。

而且重要的一點是,作戰經驗豐富,經常和蒙古人打架,知道怎麼對付騎兵。

清軍自建國以來,便很少打仗了,雖康熙帝也有過幾次親征,但就像鬧著玩似的。所以戰鬥經驗自然不能和朱棣的大軍相比。戰鬥能力也稍稍弱化一些。

(永樂宮)<strong>

綜合國力——明朝VS清朝

朱棣和康熙時期,皆是兩個朝代的頂峰時期,國力空前強盛,百姓安居樂業。而且兩個人都有比較著名的代表作,朱棣有《永樂大典》,康熙有《康熙字典》。

盛世,沒事才搞搞創作。

《永樂大典》歷時一年編撰而成,《康熙字典》不清楚。但編撰《永樂大典》的人就相對比較厲害了,明朝第一才子解縉,姚廣孝等。編撰《康熙字典》的張廷玉、陳廷敬,不太熟。

朱棣時期,鄭和下西洋,耗費大量錢財,朝廷出。康熙時期,閉關鎖國。

朱棣時期,對外發動多次戰役,所需錢財,朝廷出。康熙皇帝,平了幾次反,花費不多。

朱棣時期,花費許多錢財用來搞外交,擴疆土,說明明朝還是有錢。康熙時期則不同,但也不能說康熙沒錢。

只不過,若是兩軍對峙,長期以往,朱棣將搞外交的錢都拿出來投放在軍事上,康熙定不能長期和朱棣對峙下去。

綜上所述,如果明朝巔峰時期和清朝巔峰時期打仗,我認為是明朝勝。

看到有人在說袁世凱,我難免也想說兩句。袁世凱時期屬清朝末年,大清朝都快亡國了,算鼎峰時期嗎?


陌上說歷史


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明確明朝和清朝最強盛時期分別是什麼時候,毫無疑問,明朝最強盛時期是朱棣時期,清朝應該是康熙時各方面國力最強。



我的答案是朱棣時期的明軍完爆康熙時的清軍。

1.兵力對比懸殊。

明朝永樂時期,明軍總兵力保持在200萬左右,而且名將輩出,並多是訓練有素、具備實戰經驗的虎狼之師。尤其在明朝控制北方大部、獲得比較穩定的戰馬資源後,明軍騎兵部隊(主要集中在鎮守九邊的數十萬邊防軍內)更是有了長足發展,弓馬嫻熟的程度絲毫不遜於清軍入關時戰鬥力最強的八旗軍,而且朱棣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



清朝康熙時期平三藩能組建的最大兵力也才20多萬人,而且整個清朝兵力一直都不多,不像永樂大帝時期,動不動集結50萬大軍北伐蒙古,同時派遣幾十萬大軍收復安南,兵力差了5到8倍。



2.領導人對比

朱棣是歷史上唯一一個造反成功的藩王,是一個傑出的軍事人物,康熙雖然也是馬上天子,但以他上述戰鬥表現,還是明顯不如朱棣的,而且朱棣手下名將輩出,擁有張玉、張輔、朱能等百戰百勝的名將,這個也是康熙時期的將領所能比的。



3.戰鬥表現

朱棣設立神機營等三大營,開啟了世界上火器部隊的先河,配合明朝發明的世界最早的火器陣法——三行火銃戰法,戰鬥力也是爆表。明軍火器裝配率是遠高於清軍的,朱棣屢次遠征蒙古的戰鬥中讓對手充分領教過明軍火器陣的厲害。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明末火器部隊在對八旗軍作戰的時候總是顯得“不給力”,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火器質量低劣、將領指揮不力、友軍配合不到位、官兵訓練差、後勤跟不上等,而這些問題在明初基本不存在,試想要是戰鬥中明軍火銃接連炸膛,朱棣還不得滅了兵部和工部各級官員和工匠的“九族”啊。



再舉一例,朱棣時期鄭和下西洋,鄭和曾以2000隨從輕鬆破敵五萬精兵,並生擒他們錫蘭山國王,如此顯赫戰績,清朝康熙時期聞所未聞。



八旗在清朝初年號稱“勁旅”,然而入關之後,隨著戰事的減少,軍隊的戰鬥力迅速下降,其衰敗在康熙年間平定三藩之亂時已經充分暴露出來。打葛爾丹也是表現明顯,康熙傾全國之力打幾十年,平定不了兵力只有兩三萬的葛爾丹。



再說康熙打雅克薩,沙俄也就幾百個盜匪兵,就抵抗住康熙的幾千八旗兵,有資料說是15000人的進攻,清朝以十倍乃至20倍的人,並且配備了武器比沙俄更精良射程更遠的大將軍炮,還是久攻不下,最後靠著最原始的圍困手段,讓對方糧盡彈絕才勉強將城堡攻克,最後割地幾十萬平方公里草草收場,差距明顯。乾隆年間更是出現了檢閱時“射箭,箭虛發;馳馬,人墮地”的可笑場面。



綜上,不難看出,明清朝強盛時期打仗,明朝明顯更勝一籌。


可汗說事


從兩個方面來對比,一個是軍隊之間的對抗,一個是國家之間的對抗。


明朝戰鬥力最強的時候應該是藍玉北征時的那支軍隊。清軍戰鬥力最強時期應該是皇太極、多爾袞時期的八旗軍。

但藍玉時期,明朝的武器裝備還沒有那麼完備,所以就只好把朱棣北征時的那支主力部隊――神機營,也交給藍玉來指揮,藍玉的部隊就是十二萬明軍加上神機營。

神機營“內衛京師,外備征戰”,裝備主要有火槍、火銃等,後期還添置了火繩槍。

作戰方式:

“神機銃居前,馬隊居後”,火器步兵配合騎兵。

神機營人員組成:


再來看看清軍。

努爾哈赤、皇太極時期的清軍其實並不僅僅是滿族人,還包括大量的蒙古人和漢人。

軍隊人員組成:

八旗兵是集行政、軍事、生產於一體的軍國制度。《八旗通志》中記載,在萬曆43年,後金共有400個牛錄,308個是滿族和蒙古族混編而成,76個是蒙古族牛錄,16個是漢族牛錄。一共有12萬戰士。

另外,皇太極時代,組建了一支專門的火炮部隊――烏真超哈,全部由漢族士兵中精通火炮操作的戰士組成。


作戰方式:

前鋒是蒙古騎兵,披掛重甲拿長矛大刀衝陣;第二隊是蒙滿混編騎兵部隊,使用弓射箭;預備隊是滿族騎兵,利用機動性,衝擊敵方薄弱環節。火器步兵主要是漢族士兵,以火器戰車為掩體,一面衝鋒一面射擊。

武器裝備:

早在萬曆九年,努爾哈赤還裝孫子的時候,就悄悄經營火器部隊,誘騙了大量的明軍火器兵,還利用明朝商人大搞走私,長期用貂皮和人參來換取需要的硝石硫磺。


皇太極時期的清軍的火器裝備實際上已完全不在明軍之下,在使用戰術上還要技高一籌。

皇太極時期清軍還有60門“天佑助威大將軍”炮;

現在把明清兩軍放在一起互相對比:

騎兵:這個肯定是清軍勝

射手:滿族箭手據說可以拉動10石的強弓,射殺黑熊,射老虎能夠洞穿而過。清軍優勢要大得多

步兵:清軍擁有重甲步兵的優勢,藍玉的部下也應該很勇猛,這項算平

火銃配置和使用:此時的清軍持銃率遠高於明軍,戰術也更加靈活適用,清軍勝

炮兵:這沒法比,清軍擁有可以野戰的精銳重炮兵部隊,清軍的火炮無論射程還是精度,都領先很多,明軍炮火射程就夠不到清軍。清軍勝。

指揮員:藍玉VS皇太極

明軍唯一能夠指望的就是藍玉將軍的指揮水平了。以藍玉的軍事才能,能比皇太極強嗎?


如果是以兩個國家巔峰時期的對比。明朝的巔峰期是在永樂年間,清朝的巔峰時期是在乾隆年間。明朝有贏的可能嗎?

雙方國力對比:

人口:清朝勝

疆域:清朝勝

財富:清朝勝

軍隊數量:算平

武器裝備:清朝勝

後勤能力:清朝勝

看來,只能指望朱棣的雄才大略了,但說實在話,從解決邊患的實際效果上來看,朱棣幹得並不成功。


不行就是不行,沒有什麼不敢承認的。雙方比較,差距還是挺大的。脆弱的民族虛榮心沒用半點意義,只會讓人家更加瞧不起。


饞嘴肥貓鏟史官


那些說明朝會贏的一定不是史學專業和軍事專業的。兩百年前的軍隊去打兩百年後的軍隊,想打得贏無疑痴人說夢。

如果說拿明末的軍隊和清初的軍對隊打,還有十分之一贏的機會,如果非要按明粉們希望的拿所謂雙方國力最強時期的永宣盛世和康乾盛世來打,明軍贏的可能性連百分之一都沒有。很簡單,因為隔了兩百多年,武器,戰術,戰法,後勤,技術都有極大的代差。

我就舉幾個史實,大家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大明贏不了,靖難之役,朱棣兵鋒南指,建文帝南軍數量多達五十萬以上,朱棣軍隊開始時不足五萬人,其中最精銳的就是後世三千營的前身,一萬多燕雲騎兵,朱棣就憑著這一萬精騎,數次大破李景隆的數十萬南軍,這些騎兵基本每次數千人的投入使用,就敢對數萬以上的南軍發起衝鋒,幾乎每次都切瓜砍菜一般,明初步兵戰鬥力可見一斑。

這一萬精騎後來變成了三千營,好,大明這麼精銳的騎兵,是些什麼人?是漢人麼?不然,絕大部分都是朵延三衛的蒙古人,還有部分女真人,北方漢人也有,可是極少。可見,女真和蒙古的騎兵,只要有好的武器裝備,在明初就是漢族步兵的剋星。

也就是說朱棣憑著一萬蒙滿騎兵就可以建奇功,搶帝位,而康熙時期,滿蒙騎兵有足足三十萬之多,而像巴雅塔護軍,前鋒,驍騎這種比朱棣騎兵更精銳的至少有五六萬。

明末九邊名將輩出,比如李成梁,李如柏,孫承宗,祖大壽,吳三桂,他們手裡的王牌,你們以為是什麼,就是自己手上的數千家兵,這些家兵是什麼人?大部分都是重金培養的蒙古人和女真人,再以親信家丁漢將統馭,明朝的二十多為位總兵,一半以上打仗靠這些人。關寧鐵騎你以為都是遼東漢人啊,其實大部分都是沒有反叛的女真人和歸順的蒙古人。

李如松援朝徵日,一路勢如破竹,為什麼碧蹄館大戰後,明軍攻勢大減,因為李如松的三千滿蒙家丁騎兵中伏死傷慘重。看似傷亡僅幾千人,但正是由於這幾千滿蒙騎兵的損失,四萬明軍戰力大減,和日本人形成了拉鋸戰,而日本人為了消滅這三千滿蒙騎兵,用了足足四五萬戰國精銳的力量,最後損失了一萬七千餘人。

再有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時期,大明立國僅僅數十年,還有一大波開國武將勳貴的後人形成集團,明軍不能說弱,可是明三大營五十萬大軍,實際三十萬不到,被全殲,而與戰的對手僅是瓦拉的三萬騎兵,瓦拉是誰,就是後世的準格爾汗國,從康熙到乾隆一百多年間,清軍十萬能破準格爾五萬,可準格爾三萬能破大明三十萬。

說了這麼多的史實對比,如果還有人覺得朱棣能贏康熙的話,那我們就來比價較雙方的硬實力,清朝能贏不僅僅因為騎兵,而是雙方的國力,明朱棣時期,實際可收稅的版圖不過500萬平方公里,那些地圖開疆沒有任何意義的版圖就不要說了哈。

康熙實打實的可收稅或可控制資源的版圖達九百萬平方公里。永樂時人口6000多萬,康熙時已達一億,經濟上,永樂時期還沒有足夠的白銀作為貨幣流通,按後世推算,永樂時財政收入約六七百萬兩,康熙時財政收入是三四千萬兩。農業方面,康熙時的農作物品種遠遠多餘於永樂,康熙推廣的雙季水稻產量是永樂兩倍。

軍械上,先說熱兵器,輕火器,永樂朝有安南火銃,康熙朝有火繩槍,簧輪燧發槍,重火器,永樂朝有幾百斤的碗口將軍炮,康熙朝有上萬斤的武成永固大將軍炮,有發射爆炸弾的威遠將軍炮。

冷兵器,明弓1.35米,最大射程不超過300米,清弓1.5米,最大射程接近400米。永樂朝鎧甲以鐵甲為主,康熙朝鎧甲以棉夾鋼複合甲為主。無論遠射,近戰,防禦武器,永樂朝都遠遠不及康熙朝。

國與國之間打仗不是街頭黑社會鬥毆,以上這些都要看,國土資源,人力資源,軍力,武器,糧食,貨幣,經濟,乃至科技,永樂朝沒有一樣佔優勢,你說永樂能打贏,你自己還信麼,用什麼能打贏?

乾隆年間征討準格爾汗國,圖中清軍步兵清一色的腰挎弓箭,手持火槍,步兵戰術思想基本都是五十米外結束戰鬥。


梓凌2018


這是一個比較有趣的問題。我覺得清朝建國初期的軍隊恐怕是打不過建國初期的明軍的,但清朝末年的軍隊打最鼎盛時期的明軍那會是屠殺。

鴉片戰爭短短20年後,大清的軍艦就已經出現在英國的泰晤士河上了。甲午之前,北洋海軍的鐵甲艦也是經常出去嚇唬人的。晚晴的軍隊裝備的是水連珠的步槍,加特林機槍和克虜伯大炮,電報、飛艇這些高科技也已經裝備部隊。打現代化的日本不行,打500年前的明軍還是玩一樣。

而建國初期的八旗軍還是傳統的古代漁獵農耕社會的軍隊。我們很多人覺得北方的少數民族都一樣,滿洲人和蒙古人、匈奴人也都差不多。實際上滿洲八旗屬於漁獵民族,他打仗的方式跟蒙古這些遊牧民族是不同的。八旗軍是騎馬趕到戰場,然後下馬列陣作戰。

這裡推薦大家看一部電影“南漢山城”,韓國的。不管咱們怎樣討厭韓國,但他們認真專業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南漢山城這部電影就屬於超級寫實。裡面清朝和高麗兩國的服裝道具、臺詞、武器包括戰爭方式都是相當符合歷史真實情況。電影裡面的清軍還是以步戰為主,騎兵做最後的衝擊。而高麗軍隊則更倚重火槍。

明朝初年的明軍,其實才是蒙古人的翻版,打仗主力就是騎兵。明軍的打法才是遊牧民族的代表。大規模騎兵突擊,縱橫千里。明軍把北元朝廷追到捕魚兒海,靠的是藍玉10萬騎兵。而朱棣靖難起兵奪得天下,主力也是朵顏三衛的騎兵。

所以雖然都是騎馬打仗,但明軍的機動能力要超過八旗軍。八旗軍的馬更接近於運輸工具,拖家帶口的拉人拉貨。明軍相當於那個時代的德國閃擊集團,擅長大迂迴大縱深的攻擊。看八旗軍在關外的戰例,他們更擅長陣地戰。這兩種打誰更勝一籌也無需多談。

明末,在關外擋住八旗軍的關寧鐵騎就3000人馬。就這點兒人,把努爾哈赤。皇太極死死的卡住。即便是與八旗野外決戰,這幾千關寧鐵騎也是穩居上風的。如果藍玉率領他的10萬騎兵穿越到崇禎年,估計倆月就能打到西伯利亞。

但是沒辦法,大明朝幾乎代代昏君、代代奇葩,把國家治理的一塌糊塗。老百姓要麼餓死要麼當流寇。官軍沒糧餉跑出去搶劫。盧象升作為當時猛將,給朝廷的奏摺裡寫到有些士兵連褲子都沒有。你能想象嗎?明末的官軍是有光腚上戰場的。

要是明朝中後期能出個稍微正常點的皇帝,能養2萬騎兵,這天下也就沒大清朝什麼事了。

很多人都會拿明朝的火器來說事兒。不過明朝的火器究竟起了多大的作用咱們可以在史書的細節中找到答案。在關外的野戰中,明軍列隊,八旗軍逼近的時候他們開始放槍,槍放完一鬨而散。在幾百年後,這段文字又出現在西方的史書中,只不過主角換成了清軍。大家的印象是清軍拿著大刀長矛去對抗英法聯軍,但這不客觀。清軍也是拿著大量的火槍,遠距離射擊,等敵人靠近,也是一鬨而散。王朝的沒落都是相似的。

火藥雖然是我們的四大發明,但以當時的工藝,這玩意也就是壯膽用的。看過央視裡介紹明軍火器,在槍尖上綁火藥桶,我們東北管那玩意叫大呲花。一個戰士拿著這種武器,簡直就是告訴對方:你別過來,你別過來。那個年代對於火器的依賴,實際上是戰士喪失了白刃廝殺的勇氣。你拿個管子在那噴火花,人家稍微膽子正常點都會竄過來砍你,然後你就得扔了呲花跑。

在西方,即便是到了拿破崙時期,槍炮已經非常發達,但俄軍的口號仍然是:子彈是笨蛋刺刀是好漢。都是極其推崇白刃衝鋒。

在古代中國,決定戰爭勝利的不是火器更不是孫傳庭的車兵,是敢打敢衝的騎兵!


銳度何老師


中華民族鼎盛時期可以說是天下無敵,鼎盛時期的明朝,清朝不是對手,清兵入關,得吳三桂幫助,明朝以是強駑之未。所以,如果強強相對,清朝還是被打回成一個少數民族部落。抗美援朝也是一個戰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成立,士氣旺盛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以簡陋的裝備也能打敗武裝到牙齒的強大美軍。強盛中華民族沒有對手。


707高風亮節


只考慮作戰能力的話,肯定是大明瞭!

滿清騎兵最牛逼的時候也就是努爾哈赤,皇太極時候,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寧遠都打不下來!要不是明朝內訌,農民起義,清朝絕對沒機會!

當時明朝已經爛成這樣的還能頂住清朝騎兵,可見八旗兵沒有想象的那麼厲害,努爾哈赤都被打死了,都是因為明朝自己內部的原因!

後來清朝入關時候,打頭陣的都是明朝軍隊,大家爭先恐後投降,能不顯示出清朝軍隊牛逼嗎?但是這真是八旗兵牛逼嗎?不,是明朝爛才顯示出八旗軍牛逼!實際上真正清軍入關還是明軍打明軍!

八旗軍打過幾場勝仗?也就後金剛剛成立時候八旗兵牛逼點,入關後能打的全是漢軍了,悲哀啊!

再說明朝軍隊,這才是真牛逼啊,都是真槍實彈一步一步拼過來的!明初多少名將!隨便拿出一個都是戰績赫赫!明朝抗蒙有蒙奸嗎?但是清朝打明朝呢?八旗軍不過幾萬?漢奸偽軍都幾十萬,幾百萬,打仗都是明朝軍隊!兩個對比誰厲害?明軍可都是一刀一槍,拋頭顱灑熱血幹出來的!明軍威武!

但是明朝養士三百年,最後竟落下個水太涼,士子 將領爭相投降的下場,誰之過?可以去看下我另一篇問答:滿清國人奴性十足,沒了血性是為什麼!








世界歷史百科


這個問題還用問嗎?大明滅亡不是大清有什麼取天下的能力,是大明走到了窮途末路。

大明內部戰亂,已經使大明病入膏肓,大清呢,已經國勢是上升階段,就是這時尚且沒有勝過大明的能力,在大明處處碰壁,被迫轉移戰略,經營朝鮮的。

就是如此大明也不是大清而滅,是李自成。大清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有點坐享其成。

如果大明鼎盛還能容忍皇太極,多爾袞,努爾哈赤他們起家,就是他們統一北方,大明豈能讓他們做大,越南不是被大明打的體無完膚。

即使明朝後期,國勢衰微,土木堡之變,大明朝不也是扭危為安嗎?

大清坐天下也是僥倖成功,如果不是李自成無道,吳三桂不投大清,投降大順。這時大清恰恰出現裂縫,是主弱臣強時期,大清這時能取漢人的天下?蒼天著實眷戀了大清.

如果把康乾時期算內,那是無法可比的,是一個人左手打右手,沒有意義了。


想我們過的和諧一點



巔峰時期的明朝PK鼎盛時期的清朝?

當然是明朝暴打清朝了。

如果是強盛時期的明朝PK晚清割地賠款時代的清朝,那麼肯定是被暴打一頓的下場。

說到這裡很多小夥伴可能會認為宋安之不是發神經就是瞎寫了,因為認為同樣巔峰時期的明朝可以暴打清朝,為什麼清朝衰落時期竟然可以暴打巔峰時期的明朝呢,反差咋就這麼大呢。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軍隊武器的發展,自然是越往後越厲害,尤其晚清時代遇上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在不斷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恥辱下,先後開始了洋務運動還有清末訓練新建的陸軍,使清末軍隊的武器裝備遠遠的超過了之前歷代王朝的武器更新換代的速度。

像清末新軍完全仿照西方列強中的德國,還有後來居上的日本陸軍建制和操典條令來訓練,並且大量購買了西方列強的軍備武器,像這樣的軍隊征戰包括明朝在內的歷朝歷代的冷兵器為主的軍隊都是手到擒來的。

所以這就是清朝鼎盛時期軍隊打不過明朝軍隊,但清末軍隊卻可以暴打明朝鼎盛時期軍隊的原因所在。

而為何清朝巔峰軍隊打不過明朝巔峰軍隊呢,下面宋安之來說說。

首先任何王朝的巔峰軍隊無外乎就是兩個時間點,一是開國初期的軍隊,肯定是戰鬥力爆表。二是王朝盛世鼎盛時期的軍隊。

以王朝鼎盛時期來說,明朝是明成祖永樂盛世,清朝是康乾盛世。


當然雖然歷史的發展是越往後就往發展的好,但並非是絕對的,因為不一定所有的時間往後就一直是發展,不然那有清末被西方列強打成狗一直割地賠款的國恥呢。

比如說宋朝之後的元朝就沒有怎麼發展,而明朝之後的清朝也是如此,當然清朝開國初期到了康熙時期面對一系列的內憂外患,其實也是大力發展過火器的,比之明朝還是先進一些的。但隨著康熙一朝的大規模戰事平息以後,清庭因為固步自封的思想,同時因為滿漢之爭等原因,開始了自廢武功,所以清朝的火器開始止步不前,甚至發展到後面,很多火器技術早已荒廢,還不如明朝。

所以認真來說明清的軍隊裝備諸如火器等哪怕有差距,但差距壓根不會太大,基本上還在同一個時代,並沒有落後一個時代差。

下面再以平安南這個外患來對比。

安南就是今天的越南,早在秦漢時期就是中國之疆域。

到了五代十國末期安南脫離中國統治,宋初曾經試圖收復安南,結果失敗,從此安南徹底脫離中國統治。

甚至當年不可一世的蒙元鐵騎在征服南宋以後也沒有收復了安南。

到了明朝成祖時期,安南不服從管教,因此明朝出動軍隊收復了脫離中國統治四百多年之久的安南。

當然收復安南以後,因為脫離中國統治已久,離心力太重,加上明庭統治政策不對,所以叛亂屢屢發生,明軍雖然一次又一次鎮壓,但也是得不償失耗銀無數,像是無底洞一般,所以二十年以後明庭徹底放棄安南。

而清朝在康乾盛世中的乾隆時代曾經對安南用兵,結果是屢戰屢敗,進退不得,最後安南國王因為忌憚於清庭的體量巨大,自己一方小國,消耗不起,所以主動認了個慫上表稱臣,才使清庭名義上獲得了勝利。

以同樣盛世對安南用兵對比來說,明朝巔峰軍隊暴打清朝巔峰軍隊還是妥妥的沒問題的。

以上只是個人觀點,還望大家仁者見智仁者見仁。


宋安之


其實很好比較,只要找一個雙方鼎盛時期共同的敵人就可以了。

答案已經很明顯了,這個共同的敵人就是外蒙。

首先我們看明朝鼎盛時期,也就是永樂明成祖朱棣,鄭和七下西洋就是那個時候的事。

對抗蒙古的戰果如何呢?

答案是,明朝終其一朝三百年,未能收復新疆外蒙,東北庫頁島奴兒干都司就是個笑話。

朱棣對抗外蒙,一仗勝算很大,收復外蒙很難,算勝面75%。

再看清朝鼎盛時期,也就是康熙乾隆時期對抗蒙古的戰果。

康熙8歲登基,內有鰲拜未死,三藩未平,臺灣未收,天地會反清復明,外有蒙古西藏新疆葛爾丹,沙俄彼得大帝尼布楚北侵,你自己說小康熙如何統一大中國?

康熙對抗葛爾丹,雖然戰勝收復了蒙古西藏新疆葛爾丹的領土,並穩定統治三百年左右,但其中有運氣成份,算勝面85%。

綜上,如果同樣是人心所向的帝王,康熙更善於尋找破綻抓機會,贏朱棣的可能性更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