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固穷、君子不器究竟何意?很多人理解错了

《论语》是弟子整理出的孔子的言论集,简洁凝练,微言大义。


君子固穷、君子不器究竟何意?很多人理解错了


然而《论语》中很多句子会被人们长期误读,其意思变得不伦不类,不知所云。在此文中,我们试举三例,分析其意思的内涵。

君子务本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句话相对来说被误读的不算太多,它的意思是说:君子应该专注于根本的事务,根本的事务建立起来了,做人处世治国之道也就有了。

何为“本”?即根本,最重要的东西。何为最重要的东西?孔子后面紧接着说道:“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即孝敬父母、顺从兄长,是仁的根本。这实际上是说出了“本”的具体表现之一,即孝悌。


君子固穷、君子不器究竟何意?很多人理解错了


还有另一段话,更为详细地诠释了孔子眼中的“本”和“道”: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此话指出,人若敬重贤德、侍奉父母尽心、服事君主尽力、与人交往有信,纵然他说自己没学问,我也认为他是博学之人。这段话进一步把“本”清晰地描绘出来,做到此者,即为博学“务本”之人。

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的意思也存有很大的争议,常见的解释为: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拥有一个方面的用途,言外之意君子应该是个多面手,这样解释占了90%,但却显得牵强和肤浅。

《礼记》中有这样一句话:玉不琢,不成器。何为器?有用的器物。璞玉不经过打磨,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材。很显然说的是人要刻苦好学,求知上进,才能成全自己。


君子固穷、君子不器究竟何意?很多人理解错了


以此话来推理,君子不器,岂不是成了君子不想成才了么?孔子认为君子不想成才,不该成才?显然也不对。其实,器有大器小器之分,所谓君子不器,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君子不屑于过早的过分地追逐道之外的世俗的小成功,而应该专注于“本”,即之前讲到的“君子务本”。

为何作此解释?我们再联系孔子的其他言语,如“君子固穷”,君子安贫乐道,不失节操,此处重在强调身处逆境之时,君子也保持气节。又比如孔子的“义利观”,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都能看出孔子重义,重气节。君子不器,指的就是一种小的世俗利益,君子是不追逐的。老子曾说:大器晚成,即最高的才能要长时间积累才能达到,孔子问道于老子,不知道问没问到这一句,但综合来看,君子不器解释为君子把当下的重点放在“本”的确立之上,本立道生,大器晚成,恐怕更为恰当。


君子固穷、君子不器究竟何意?很多人理解错了


君子固穷

前面已将“君子固穷”有所解释,此语最被人误读之处在于,君子喜欢贫穷,甚至追求贫穷,这显然与孔子之原意不符,君子怎么会喜欢和追求贫穷呢?君子固穷强调的是一个过程,一种状态,在追去真理的道路上,哪怕一时受挫,思想彷徨,也不要失去初心,而保持原则,坚持内心的信念,固守“务本”,终至“本立而道生”的那一天。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君子固穷更多是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是对“务本”的坚守,同时也有一种随环境而变、善于适应外界保存自己实力、以待来时再进的意思。君子在什么环境下,都可以前进,都可以精进而不失其志。环境固然恶劣,君子也能适应它,乐观以待,因为心中有信念,知道自己终将达成目的,这恐怕才是君子固穷之准确含义吧。这样解释也不计较符合孔子一生的历程,一个人的言论,都是根据自己经历,有感而发。

最后顺便再说一下三十而立,孔子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经过十五年的学习,他对于当时各类知识特别是“礼”的学习,已经有了很大的成果。“不学礼,无以立”,孔子把“礼”看得特别重,所以三十而立便是他能用学到的知识指引自己的行为,与人交往,参与社会生活,并初步确定了自己的主张和理念。三十而立和物质并没有太大联系,现在的解读更多地偏向了物质,甚至具体到了有房有车,这显然与原意偏差太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