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第一批企倒闭,你怎么看?

北极一只熊2020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我相信多年后回忆这一年,大概还是会五味杂陈。

现在身处其中,每个人都应该充满信心,相信困难终会过去,疫情一定会被消灭,只要每个人都能从自身做起,做好防控,病毒很快就会得到控制,届时必然会云开雾散,春暧花开。

自春节以来,不少企业暂停生产,无法复工。这无论对从业者来说,还是对企业来说,都是很大的压力,不少企业已经开始“瘦身”行动,受到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服务性行业,比如旅游业、零售业、餐饮业、娱乐业。

据媒体报道,王思聪一晚消费250万的“K歌之王”,于2月7日发出《总经理致全体员工的一封信》表示,疫情影响下持续闭店的状态让公司现有的财务承受巨大压力,经公司管理层研究后决定,将于2月9日与全部员工、200多名员工解除劳动合同。

而传媒公司新潮传媒称虽然账上有10亿元现金,但只能扛半年,2月10日,复工第一天,新潮传媒创始人兼CEO张继学宣布裁员500人……

他们都在自救,如果不自救,可能很快就会倒下,接着说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个网友在网上发帖称,她本是一家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春节在家休息,接到老板电话,以为是老板和她商议延迟复工的计划,实际上她也提前拟定好了复工相关计划报给老板。

然而,老板在电话里告诉她,公司本就经营困难,现在碰上疫情影响,更加艰难,准备裁员30%,而且包括高管也要裁,让她先制定出裁员计划,把其他人裁掉,最后把她自己裁掉……听起来有些让人辛酸,她说在一年前,老公失去工作时,她对老公司:“咱不怕,我养你!”

没想到,一年之后,一场疫情,却让当初的诺言无法兑现了!

人生百态,世间万象,有很多事情是我们很难预料到的,对于这次疫情的影响,肯定会有一批企业“撑不住”而倒下,怎么来看待这个问题呢?

第一,疫情属于无法预知的事情,属于不可抗力因素,谁也不愿发生,但大自然就是这样,要发生的总要发生。面对困难,一味地去埋怨、去忧虑、去恐慌其实于事无补,我们更应该对自己的生存方式进行反思,共渡困难,然后让以后类似的事情不要再发生。

第二,在此次疫情中第一批倒下的企业,有一定的必然因素,比如我刚刚说到的那个案例,在疫情发生之前,经营困难,只是在强撑,很多企业本身就有裁员或结束的可能,疫情发生,只是加速了这个结局的到来。

第三,有些企业则需要反思自身的经营策略,其实此次疫情到现在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从春节算起,到现在停工时间也只有20天左右,很多企业就撑不住了,说明在财务方面本身很脆弱,要么是过度追求发展速度,造成现金储备过低,要么就是债务过高,一旦现金流断链,不要说三个月,可能一个月也撑不住。不可预知的因素永远存在,企业应该制定更加稳健的经营策略,以猝不及防的倒掉。

第四,在这个关键时期,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比如说有些企业需要政府救助的,需要及时出手,毕竟大量的中小企业是就业的重要保障,同时银行也需要在这个时候需要给予强劲支撑,不能随意抽贷、断贷,需要与企业一起共渡难关,才能实现共赢。

我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此次疫情很快会得到控制,各行业根据实际情况,在严密做好防控的前提下,实现有序复工,当生产经营慢慢恢复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就会慢慢消失,中国经济有足够强的韧性,只要大家万众一心,什么困难都会过去。


财经宋建文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是大自然的生存规律,也是各大行业的生存规律,关于这个问题下面说说我个人看法。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其实很多小微企业出现倒闭,并非是今年才开始的,真正就是从2018年开始,很多小微企业都是没有业务,没有钱赚,导致很多企业都是硬扛着,抗了一两年之后自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出现倒闭的现象,而2020年初小微企业出现集中倒闭现象。

电动车行业

截止当前电动车行业,在2020年就已经新增加了20多家倒闭的企业,倒闭的原因大部分都是由于成本增加,利润降低,竞争加大,导致企业债务加重,无法继续经营而被迫倒闭。

如上图,这是电动车行业新增的倒闭企业,其中包括国威电动车,木兰电动车,雄鹰电动车,金林电动车,爱柯电动车,五圣电动车等等小微企业。

2020年才刚刚过去2个月时间,可像而知电动车行业就已经出现20家倒闭的,这里又将会出现多少失业人员呢?如果再度加上其他各行各业出现倒闭的话,2020年很多行业将会出现重新洗礼。

现在各大行业竞价性都是非常大的,完全就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制。

比如一家企业,也许今年非常赚钱,但是明年就这家公司就出现亏损,甚至倒闭了。原因是因为其他企业一家超越了这家企业,市场的份额都被另外一家企业给占据了,很自然原地踏步的企业就会被淘汰。

还有一种企业的生存法制就是,大吃小,小吃了,也就是博资金,博实力,只要有资金,只要有实力的企业才能生存到最后,生存到最后的企业才是最大的赢家。

任何行业,任何市场都是这样的,类似一个人,同样的一个人,有手脚,有头脑,有些人能赚钱过上财富自由的日子,而有些人就连生存都是成问题。同样的人,结局就是不一样,有些人适应了市场,找到了赚钱的方法。但是这个人在成功赚钱的道理条件之下,必须要把很多人踩下去,只有他能站在山顶,其他的人都是被他淘汰了。

企业也是如此的,只要你不断地更新,不断地把竞争对手踩下去,只有这样你才能继续经营,市场的钱才是给你赚的,如果被其他企业淘汰了,肯定会慢慢的走向倒闭。

以上就是我个人关于2020年面对第一批企倒闭的看法,一定要明白“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生存规律,不管是做人还是运营企业,都必须遵从这个规律,只有你强大了,你把竞争对手淘汰了,你就是最大的赢家。


老金财经


从我们知道的而言,率先倒下去的就是北京的K歌之王KTV,可事实上撑不下去的不知名企业非常多,2020年的确是不平凡的一年,开年没有大吉,但我们万众一心,要有信心挺过去。

往年的春节总是欢快的,但是今年的春节却很冷清,随着疫情的到来,全国都陷入一种停滞状态,这种状态因为病毒而扩散,未来也将会因为病毒而终止。

前文提到的K歌之王的确算是不错的企业了,但是也没能扭转命运的安排,自疫情以来,我的记忆很深刻,从小年夜开始,我们就基本进入了防御状态,远在五线城市的老家,整个大街上都看不到人流,很快,各大门店接到通知,于是停业就成了这段时间的代名词。

连王思聪一晚消费250万的KTV都会倒下,这意味着很多需要流动性才能存在的企业都不能幸免,或者用一句话形容,时代会催生一批企业,但是也会毁灭一批企业,裁员成了众多公司新的代名词。

这个过程不一定是优胜劣汰,甚至于一些优质的企业也都会被迫离开人们的实现,因为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抗得过一个月的停业,流动性一旦枯竭,剩下的只有灭亡,但是,这个过程中一定有企业会自救。

我们所谓的断臂求生就是这样,所以,这个阶段一定会有众多的企业宣布裁员,因为业务无法开展,所以无法支付众多员工的薪酬,断臂求生本来就是无奈之举,所以,在疫情的增加下,失业人员会增加,但是,事业并不是了不起的大事,比方说我,目前就无业,2019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结束后,我就成了自由之身。

这个阶段政府能给什么扶持呢?事实上企业除了缺钱外,还缺一份人情味,比方说在企业的确扛不住的时候,政府能让融资变得相对简单,再者如果政府能够体恤民情,那么是否可以适当降低税负?让企业能够在危难中得到更多的帮助。

所以,再这样一个艰难的过程中,国家备受煎熬,更需要我们万众一心,唯有互相体恤,拿到最好的政策,才能够共渡难关,百废待兴的时候,更需要我们多一分坚持,等待守得云开见月明那一天的到来……


易论招财圈


胡兄观点:居安思危,现金流就是生命线,学学史玉柱。

一、我们现金流也快断了

网上曾经有这样说法:企业只有2个月的现金流了。可能有些人撇撇嘴,不大相信,但是胡兄相信。


因为胡兄的公司目前账上的资金,确确实实只能够坚持两个月。租金和人员工资是固定的。去年年底,物业就已经通知,2020年租金涨价了,从十万/年,涨到12万/年。同时,由于咨询行业是个高智力行业,人员工资才是最大的开资,每个月的薪资都是如流水般花掉了。


二、我们的应对之策

当然,我们属于典型的轻资产行业。虽然,人力薪资是一笔大开销,但总归是和项目挂钩的,只要有项目,那么,钱总归会回来的。


这场席卷全国的疫情,尤其对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如制造业影响深远,开工是个大难题;当然,咨询行业也受影响,但自认为,对我们影响不大;


一方面,即便不方便面对面交流,但只要前期访谈和交流都完成了,项目组成员都可以在各自家里完成方案撰写,有事网上联系就可以;另一方面,随着新的项目款回收,及新投资者引进,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居安思危

当然,一方面是行业特殊性,另一方面,幸好在年前有布局——投资者进来。这场疫情告诉我们,天有不测风云,一定得有后手,尤其资金紧张的企业。


前些年,某些上市公司,就是大肆扩张,却没有关注国家财政货币政策,结果现在过得很凄惨——因为以前从银行左手借,右手还的套路早已玩不转,没有充裕的现金流,公司随时处于倒下的边缘。

欢迎“关注”胡兄财观,获取商业、投资、创业干货!


胡兄财观


我自己也是一名创业者,自己公司开设至今6年多,也曾经历风风雨雨,这两年一直在深度研究企业经营规律,将一些心得分享出来。

我想说的是,做企业,本来就会遇到各种各样不确定的困难,只是这次困难相对大一点而已。所以,我不太认为,新冠疫情是这些企业倒闭的决定因素,顶多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对于其他可能会在这期间倒闭的中小企业也是一样,疫情只是加快了倒闭的节奏而已。

很多百年企业经历过自然灾害、人为打击、金融危机,但仍然屹立不倒,这就能说明原因。

那关键是什么呢? 一间公司的抗风险能力主要体现在:

1、公司是机会型还是价值型?很多公司焦点在追风口、找热点、造模式,对用户需求的了解、对产品的打磨、对模式的验证等等则漠视,这样的公司基础能牢靠吗?

2、核心竞争力是否有且保持?很多人在做公司时手法过于简单粗暴,有业务就接,接了就想办法应付交付,然后收到钱了事。完全没考虑过要如何在这个社会长久立足。比如制造工厂,甚至没有品质、交期、成本的概念,以前赚钱完全靠中国大环境的红利,红利一吃完,本事也用完了。而且,核心竞争力要保持,还得靠创新文化,这又难倒多少英雄汉!

3、战略选择风格是否稳健?百年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点,决策稳健但不迂腐。很多时候,决策者被过多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以后,会飘起来,导致决策失误。马云说过,阿里巴巴活到现在不是因为自己作对了什么,而是因为竞争对手做错了什么。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逻辑是这样的。

如果觉得有道理,请点赞支持,也欢迎在评论区深度交流。


成在天下


今年可能是很多人都没想到的一年。

如果猪肉还是有的吃,鸡鸭鹅也还是有的吃,过年不用被限制出门在家隔离,这会是一个很愉快的开始。

因为2020我们唯一的任务就是全面脱贫,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但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人复工即失业,有些还没有复工就被人事线上通知被裁。

如果是平时,裁了就裁了,至少开春就可以重新找工作,但现在不能。因为被裁了也不能出门,也很难再重新找工作。

现在很多企业面临的问题就是确保自己活着。

一个企业要运作,要确保活着,在业务不能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就只能考虑卡死所有现金流,降低成本。

一个企业除了普通的产品成本,就数人力成本最高。产品成本一般都会相对固定,很难可以再进一步节省,所以企业要活下来最简单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节省人力,减少人力支出,这样就势必需要进行裁员。

特别是旅游业,商场零售业,餐饮业,最大的成本就是人员成本。

这是趋势所迫,企业作为盈利主题,只能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

第一批企业倒下,一般都是现金流吃紧的服务型企业,特别是手上没有实体经营项目的的企业。

一大批失业人员,如果企业能将劳动法进行到底,或许大家还不至于这么难。

难的是,企业也倒了,该支付的劳务报酬不能马上履行结清。

失业人员将何去何从,没有人会知道。或许会转行,或许会开批新的领域。

国家会不会有什么政策扶持?答案是有的。

而且不管是不是这个时候出现的失业,国家一直都有相关的扶持政策。

因为每个地方政府每年都会有人员再就业技能培训与补贴,帮助失业人员返岗。

只不过很多时候人们都忽略这些。

比如深圳政府,每年都会有面向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新生代农民工、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以下称“两后生”)等青年、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含残疾人)),进行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和返乡创业培训计划以及劳动预备培训等专项培训。

比如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补贴,补贴标准有三个等级:

1.一般职业(工种)的初级(五级)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补贴标准为1000元;

2.中级(四级)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补贴标准为1500元;

3.高级(三级)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补贴标准为2000元。

金额虽然少,但也算是对失业下岗人员的一种政策倾斜支持。

不过无论政策如何扶持,也不可能会面面俱到,并且一两个政策就可以使所有人脱贫或者找到工作,最终还是要靠失业人员自身的努力。


多多说钱


此次疫情对于服务性行业、旅游行业、商场零售业、餐饮业以及酒店等行业的打击可谓是致命性的,春节期间本来是上述行业的黄金时间,但是受此次疫情的影响,不仅仅一分没赚,反而倒赔进去了房租成本以及人工成本等等,以电影行业为例,2019年春节七天的票房达到近60亿元,但是2020年春节档的票房尚不足200万元。不少裸奔的企业,已经纷纷开始裁员,甚至破产倒闭了。

如何看待?

如果说,疫情持续了三个月甚至半年之久,然后企业开始出现破产倒闭,我一点都不惊讶,但是一家企业仅仅不到1个月(从1月23日封城算起,目前才半个月左右),就已经开始裁员或者倒闭了,那么这类企业其实不管是不是疫情因为,基本都走不了太远?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企业一点抗风险能力都没有,甚至可以说,这个企业创始人或者经营者从来就没有过危机意识。经营企业,本身就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情,居安思危是每个成功创业者所应该考虑的一大事件,但是从目前来看K歌之王、兄弟连教育这些创始人,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这方面的问题,如果说形势良好,企业发展顺风顺水,这些企业可能会获得长足的发展,但是一有风吹草动,这些企业就是万劫不复。

总结

任何的企业,都有未虑胜先虑败,这样的话,才可以这个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立足,如果企业永远只是盲目扩张,不考虑风险因素,不留足兜底手段,那么终有一天会轰然倒下。


鲤行者


1月31号,西贝餐饮董事长贾国龙最先告诉记者,西贝的所有现金只能支撑3个月发工资,春节期间,西贝预计损失将达到7-8亿。在采访中,他毫无保留地公开了公司的成本数据,告诉大家,当下的餐饮业有多艰难。西贝应该还是比较幸运的,在各方媒体的关注之下,浦发银行很快它提供了一笔1亿多的贷款,至少足够发一个月工资,而西贝的员工,也愿意自降工资与公司共渡难关。

陆续地,有更多企业在说自己的难处,并不得不采用断臂求生的方式自救,有公司宣布要遣散所有员工,有公司公布了裁员计划,更有公司已经濒临倒闭。公司背后,受伤的是员工,以及员工所背负的家庭,他们可能还有房贷要还,还有信用卡要结算,还有孩子要养。所以,最后其实是所有人都会受到影响,不能幸免。

那么,这次的黑天鹅,能给企业怎样的思考呢。

1、杠杆是诱惑也致命。小企业的经营比较灵活,掉头容易,实在不行其实就地卧倒也是一个办法。但前提是,企业没有被债务压得喘不过气来。网易的人间栏目,说到了一位武汉华南市场的李哥,他在春节前囤了200万的海鲜货,就养在水里,华南市场已封闭,那200万绝对是打了水漂。他说,下半生再不做生意了,就给亲戚打工还钱。那同样是小商贩,如果没有为春节囤那么多货,也许损失还能更少一些,东山再起的机会更大一些。

2、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把困难找各种渠道说出来,总能得到回馈。这不,西贝在发声后没多久,浦发银行就主动提供资金支持了,还在利率上给了很大优惠。虽然资金总还是成本,但有了资金,能活下去,未来就还有机会。以西贝现有的规模,董事长的主动发声,无疑也是非常好的一次营销,未来的资源大概率会更好。

3、充分利用各项利好政策。万达、融创等大企业充分表现了大企业的担当,要给免租,淘宝天猫要免平台费,人社部给企业在工资发放上更大的自由,也延缓了各项税费的缴纳时间,更是有税收方面的优惠,银行也在配合政策需要,要为企业提供支持。那这些资源,能用到就是赚到。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在最难的时候熬过去了就赢了,下一轮复苏肯定有很多的机会。


好消息是,10号开始,陆续有城市和公司开始正式复工,那只要城市的人流起来,消费能力就起来了,商业机会也就回来了。所以,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灵活性和韧性,在困境中,找到并点亮一盏希望的灯吧。易卜生说:“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中小企业也行的。


康愉子


之前西贝说自己的现金流只能支撑3个月,很多人不屑一顾,认为是哭惨。

85%的中小企业撑不过3个月

清华教授做了一份调查,发展85%的中小企业都支撑不过3个月,其中30%左右的中小企业,无法支撑一个月。

很多没有做过企业的人都感到不可思议,一个公司居然连支撑3个月的现金流都没有。还有一些人说,这样的企业倒闭就倒闭了,没有任何价值。

其实这样的说法非常片面,而且起到的连锁效应会影响到每一个人。因为企业倒闭,会导致很大量的失业。这些失业又会影响到消费,形成多米诺效应。

中小企业风险抵抗力差

对于不理解的人,我举个例子,在大城市买房买车的高级白领,很多一个月没有工资,就会面临无法生活的情况,其实企业也是有相同的情况。

市场竞争很残酷,企业要发展,就一定得不断的做投入。在当前这个竞争格局之下,很多企业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开工厂的,要不断更新设备满足市场需求。做房地产的,要不断拿地维持公司发展。做电商的,要不断很近最新趋势,测试新款,增强发货能力。

任何行业都有一个类似“权重累积”的效应,当你不发展的时候,别人在发展,你的份额就会越来越被别人稀释。所以要长期的活下去,就必须不断的加大投入。

这个投入周期越来越短,速度要求越来越快。所以导致中小企业在资金有限的前提下,必须寻求贷款。

一旦收入停止了,也就意味着资金周转要出问题了,增加的采购,多招的员工,不断累积的利息,都会成为企业极大的负担。

企业倒闭,会有新企业形成填补

现在倒闭了一批企业,其实从长远来看,肯定会有资金充足的企业来填补他们的空白。

但是对于这些倒闭企业的老板,却是致命的打击,会因此背负大量的债务。

而填补倒闭企业的很有可能是大企业,因为他们有更加充沛的资金,可以更加高效的占领空白市场。

现在倒闭是及时止损

相对于现在已经倒闭,清算的企业,我更加担心的是那些仍然在死扛的企业。

任何一个老板都把公司当成孩子一样,甚至为了公司,自己可以卖车卖房。不到最后一步,都不会舍得抛弃自己的公司。

有些责任感强的老板,也会不忍心去裁员,去减小成本,但是最终的代价可能会很大。

现在开始裁员,停止业务的企业,其实大部分是在及时止损。如果钱还在手上,等到行情好了,还可以利用以前的资源,重新进入。

但是如果背负巨债,这个未来可能让人非常担忧了。


小渔的创业信条


危机之所以是危机,就是危险过后一定会有新的机会,往往在这个时候,才会是考验一个企业真正的管理能力的时候,无法适应现实,不好意思,只能被淘汰。

为什么疫情发生10多天,就已经倒闭了一批企业?

首先,这些企业一定是高负债。高负债,在经济和生活正常化的时候,可以让一个企业迅速做大。但是,突然的黑天鹅事件,会让他们极其脆弱,巨人倒下,身体也许还留有余温。不是企业模式不好,而是企业没有一种风控机制,没有应对风险的能力。去年有小伙伴问我,为啥苹果公司,这么赚钱,还留这么多的现金储备?

面对现状,大家是不是明白了,现金流对于一个公司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如果企业经营好的时候存一个信托基金,也许企业多些现金储备,那么疫情来的这些日子,就不至于立马倒下,最后留下来的,一定是风控把握的很到位的企业。

其次,巨额的成本支出,却没能回来利润。服务、旅游、餐饮、零售,这些都是第三产业,也就是最接近消费者的产业,最需要面见客户才可以成交的产业。

现在大家都在家里,就抑制了消费,没有了消费,以上产业就没了利润,但是国家规定依然要支付员工工资,还有房租、物业、贷款、仓储等等成本。

看到一个聊天记录,说是租客要求房主减免租金,因为疫情没有收入,房主说,我每个月也还着房贷,我的房贷也没有银行减免,我的信用卡每个月也要还。

所以,没有收入,成本还照样支出,有没有足够的现金度过难关,只有倒闭。

那么,失业的人员会何去何从?

危机淘汰了脆弱的企业,肯定也有一批优质的企业能存活下来,疫情结束后,他们会重新去选择优质的企业去工作。

我相信,在疫情期间,很多朋友一定也在家里学习各种知识,为未来能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而努力。比方,我就在学习打造抖音的技能技巧。

而且,我相信肯定也有一部分人去选择创业。他们可能会去投入到直播带货,可能会投入到打造一个优良自媒体,等等。

就像02-03年的非典,诞生了淘宝,电子商务迅猛发展,那么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也一定会让我们的实体企业,仔细的思考,怎么和互联网结合。

对于国家来说,如果能对中小企业适度的减免一些税费,就再好不过了。

不是他们不努力,而真是始料未及。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顶梁柱,适当的减免政策,会让他们吸收更多的待业人员,让经济更加的充满活力。希望这一天能赶紧到来,一样疫情早些结束。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