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最前線 · 觀察丨“跨界”上班來了!“共享員工”雖好,但真的能推廣複製嗎?

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仍處在關鍵期,越來越多的城市採取嚴格的防控措施以切斷病毒傳播。

近日,無錫市就出臺了一項規定:對來自湖北、浙江、廣東、河南、湖南、安徽、江西7個省份的人員,一律“勸返”

外面的人進不去,裡面的人也出不來。待業在家,已經是目前許多工人們的常態。

“我們園區內的企業主要集中在工業、製造業領域,除了一些生產防疫緊需物資和民用生活必備物資的企業已經開工外,大部分工廠在短時間內仍然處於停工狀態。”某園區負責人對新華日報財經客戶端表達了擔憂,“但在停工期間,員工的工資還是正常發放的,這無疑對企業經營產生了一定壓力。”

解決用工不平衡,“共享員工”來“救場”

而上文中提到的一些已經開工的、保障必備物資生產的企業,因生產需求的迫切,目前也存在相當大的人力缺口。

該負責人表示,“這些工廠的員工大部分都是通過人才就業市場統一代招的。因為疫情,原定於春節後舉辦的一場大型人才招聘會已經取消了,改為網上招聘。但因為防控措施加強,人來了之後進不了城,就算進來了也要自我隔離觀察14天。所以對於這些企業來說,

如何拓展用工渠道是當前的首要問題。”

這樣的情況並非個例。自疫情出現以來,許多中小企業的用工都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不平衡。首當其衝的就是餐飲、酒店、影院等服務型企業,歇業導致了大量員工限制,而生活必需品需求的激增則造成商超、外賣等行業人員緊缺的情況。

盒馬全國經營管理總經理胡秋根在接受新華日報財經客戶端採訪時表示,疫情期間,盒馬員工需求量的增長非常迅速。“正好,餐飲企業需要解決人員待崗問題,同時他們的員工又是安全的,又受過專業的培訓,能夠迅速用得上的,所以我們想到了餐飲。”

之後,北京盒馬總經理李衛平很快聯繫到北京商委和烹飪協會,輾轉找到雲海餚,雲海餚的響應也常快,當場達成一致。目前為止,盒馬已與雲海餚、西貝、蜀大俠、望湘園等30多家著名餐飲企業達成人員用工合作。數千名員工紛紛趕赴盒馬“上班”,工資由盒馬發放

戰“疫”最前線 · 觀察丨“跨界”上班來了!“共享員工”雖好,但真的能推廣複製嗎?

雲海餚員工蔣田田在盒馬門店核查庫存

這樣一個創新型的“共享員工”模式一經推出,便收穫了眾多網友“點贊”。不少網友表示,“盒馬與雲海餚等餐飲企業‘共享員工’,共抗疫情,在特殊時期,體現了企業間的智慧和擔當。”

胡秋根還特別強調,盒馬與餐企員工的合作,不是新型僱傭關係,而是臨時的過度措施。而對於人員工資的結算,會根據與每家企業簽訂的協議,足額支付報酬。

目前,沃爾瑪、永輝、生鮮傳奇等也已經紛紛發出號召,歡迎友商和鄰業暫停營業的閒置員工來公司“上班”。

共享模式值得借鑑,但並非行行可“複製”

新華日報財經客戶端觀察發現,與盒馬達成合作的第一批30多家企業全部都是餐飲企業,暫時沒有餐飲服務行業之外的跨界合作。

胡秋根表示,盒馬的人員要求是18歲以上的,要有健康證,在過去14天沒有發熱、咳嗽症狀,以及完全符合國家政府相關規定的人員。這些人員會安排到相對比較簡單的工種,例如排面整理、倉庫整理、打包整貨等業務。

“工人的性質、工種非常重要。”上述園區負責人也表達了顧慮:“如果從尚未開工的工廠抽調不同工種的工人,‘共享’至生產物資工廠的話,在前期的培訓投入就會很大,且存在後期可能無法正常回崗等問題。

南京郵電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助理、碩士生導師陳瑞義副教授在接受新華日報財經客戶端採訪時表示,“共享員工”實際上屬於人力資源的共享問題,人力資源和一般資源(土地、廠房、設備等基本要素)有許多本質上的區別。

不過長期來看,普通人力資源的共享在中國還有較大的成長空間。這也是為什麼目前很多對技術和知識技能要求不高的行業,最早開始出現共享員工的事例。因為在這些領域裡,人力資源遷移的難度和共享技能知識的障礙最低。”

事實上,“共享員工”模式並非第一次被提及。在國際用工標準中被叫做“靈活用工”,主要也是集中在不少存在淡旺季的餐飲、旅遊等服務業中。據上海交大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發佈的數據顯示,中國的靈活用工比例在2018年僅為9%,與日本的42%和美國的30%相比,仍存在很大發展空間。

陳瑞義認為,企業產品、服務的生產和提供模式的變革是促進“共享員工”成為可能的重要因素。“企業在接納‘共享員工’時,並不希望再花很多精力進行培訓,但可以從產品或服務的生產工藝與流程的標準化、零部件組裝化、平臺化與智能化上下功夫,不斷降低跨界人力資源共享中員工的再學習與再培訓成本。”

與此同時,陳瑞義坦言,雖然這一模式創新值得推廣和借鑑,但並非所有行業都適合員工共享。除了法律和社會問題外,當前最難解決的還是如何通過技術和生產變革來降低人力資源遷移和共享門檻,做到平滑嫁接和快速再生。

“例如,傳統的製造業工廠要實現員工共享,就必須有新的生產變革作為支撐。目前,智能製造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生產模式變革,很有可能催生並支持一批‘共享員工’的誕生,但仍需時間來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