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广总督是多大的官?

首席铲史官


在清朝,两广总督是非常大的官。

两广总督兼管广东、广西两省军政、民政、财政和司法,还兼任都察院右都御史,授兵部尚书衔,官品为从一品。

从这个意义上看,说两广总督是割据一方的诸侯王,虽不准确,但也绝不为过。



而且到清末为止,全国一共只有九个这样的总督,除两广总督之外,还有直隶总督、两江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和东三省总督。

你说两广总督官大不大?

而且,两广总督辖下的广东省,长期是清代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广东省的首府广州也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的对外开放城市。而广州十三行自乾隆年间成为清朝唯一对外通商口岸,每年都为清政府输送大量外汇。在上海成为通商口岸之前,广州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对外开放第一都。所以,两广总督在当时不仅是封疆大吏,更是肥差美差。



如果说在清朝,两广总督能自立为王,那么两广这片区域放在世界范围内,都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大国和强国。

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胜任两广总督。因为两广地区虽然经济发达,但广东广西两省省情极为复杂。广西地处偏僻,有大量土匪存在,剿匪颇费心力。而广东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洋人涌进广州,处理与洋人的关系很困难。而且广东海盗横行,内陆区域又广泛存在宗族械斗和土客矛盾,还有各种黑势力横行,社会问题频发,管理难度极大。



所以,能够胜任两广总督的人,必得是皇帝的心腹和股肱,深受皇帝信任,还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比如晚清时期,李鸿章就曾担任过两广总督,在任期间以铁腕肃清了两广地区的土匪,还妥善处置了东南互保事件。而且当时他还兼着大学士的头衔,可谓是正一品的封疆大吏,在清朝这样的例子不多。


达摩说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大的官,今天都没有类似的岗位。

两广总督最早出现在明代的十五世纪,主要是负责管理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军政。

两广总督不仅仅是从一品或者一品大员,而且地位非常高,是掌握实权的封疆大吏。

清末全国有9大总督,比如东三省总督、 直隶总督、两江总督、 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

两广总督往往兼任巡抚,不但掌握行政权,还有军权。而两广地区的广西比较贫穷,但广东是非常富裕的,在当年不亚于江浙。

在太平天国战乱毁掉了江浙以后,广东就成为一枝独秀的最富裕身份。

所以,两广总督的地位非常崇高,可以说是中国实力最强的总督。

而在上海大发展之前,广东就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对外贸易省份。两广总督还要频繁和洋人打交道,这不是一个大臣能够胜任的。

同时,自古以来,广西匪盗横行,太平军就是从广西起家。而广东民风彪悍,宗族势力强大,时常械斗。另外,广东山区匪盗也不少,沿海还有数万海盗,都是很难对付的。

在庚子事变时,李鸿章担任两广总督,这是一个重任,也只有老李才能干得了。


萨沙


“总督”一职,始于明代;明正统六年(1441年),大明讨伐云南麓川地方土司思氏,以武将蒋贵为平蛮将军,李安、刘聚为副将,统管东南诸道十五万大军出征,而由文臣兵部尚书兼大理寺卿王骥总督军务,负责统管出征诸将。这也是“总督”一职,第一次出现在官员职衔中。

而第一个得以总督为名的王骥,日后因功被封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靖远伯,由文臣转勋臣。王骥也是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官之一(另两位是威宁伯王越、新建伯王守仁)。

此后,明代正统末至景泰年间(1440-1457年),各地开始逐渐派出总督,管理专务或者军务。但这些总督都是临时设置,因某事而设立,事毕后即撤销,算是“临时办事人员”。

明景泰三年(1452年),两广地区“浔、梧瑶乱,……特遣一大臣督军务,乃以命(王)翱。两广有总督自翱始。”-----《明史》卷一七七《王翱传》 。这是两广地区第一次设立总督。但是职位时设时撤,尚不稳定。

成化元年(1465年), 为平乱,明廷再派韩雍出任两广总督,提督两广军务,这以后,总督才成为定制。

后来,逐步设立的总督有:

总督陕西三边军务,简称“三边总督”---弘治十年(1497年)设。

总督四川、陕西、河南﹑湖广等处军务(这个不好简称),同样设于弘治十年。

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军务兼理粮饷,简称“宣大总督”----正德八年(1510)设。

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简称“蓟辽总督”---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设。

总督浙江、福建、江南兼制江西军务,简称“浙直总督”----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设,等等。

而总督常以“尚书、侍郎、都御史”等职兼任,其身份为中央派往地方的大员,来明确统辖权。

明嘉靖以后,各总督(包括巡抚),开始普遍节制地方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等地方行政军事系统。

有明一代,总督一职始终是朝廷派出的大员、钦差大臣,地方三司之名义上仍是独立机构,虽然实际上统属于总督(巡抚),但是名义上与总督还是朝臣与地方官的关系,日常事务,仍由三司管理。

到了清代,总督一职被明确为地方最高长官,统管一省或数数省。清初国内尚处于战乱中,所以总督设置较繁琐混乱,员额及辖区并不固定。

直到乾隆三年(1738年),合并福建、浙江两总督为闽浙总督,才在全国形成了:直隶、两江、湖广、四川、陕甘、云贵、两广、闽浙八大总督,并成为定制。

另有:漕运、南河、东河等三位专务总督(南河总督裁撤于咸丰八年,事务并入漕运总督。东河总督裁撤于光绪二十八年,事务并入河南、山东二巡抚),及建立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的东三省总督。所以清代,一共是十二位总督(清初所设立临时总督不算)。

而两广总督,即是十二大总督中的一员。

总督在清代,被称为“封疆大吏”,地位确立,职责清晰:“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所有军务总督的辖区、品秩、属员编制都十分明确。

总督统管一方,是清中央朝廷统治全国的牢固基石所在,清朝廷所实行的一系列政策,均需下达予各地总督,然后推行于下。朝廷分权于总督,但是实际收到了集权于中央的实效。

所以清世宗雍正帝曾说:“自古帝王疆理天下,必有岳牧之臣,以分猷佐治,而后四方宁谥,共臻上理,此封疆大臣,以总督为最重。”----《清世宗实录》卷三。两广总督,即是天下最重要的封疆大吏之一。

清制:总督品秩正二品,但是总督例加兵部尚书、右都御史衔,而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官衔都为从一品。

另外,总督很大概率加三师衔(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皆为从一品。其中有功勋卓著、或办理特别重要事务者者,额外授大学士衔(如晚清左宗棠,以东阁大学士衔任陕甘总督,负责售收复新疆);大学士是按清制,正一品。所以两广总督,基本上是从一品的级别。

还有更加高位的,总督具有伯爵以上爵位者,超品(清制:伯爵以上,即为超品),如孙士毅、福康安、曾国荃、李鸿章等为两广总督是,于原有职位上,更加超品待遇(孙士毅一等谋勇公、福康安一等嘉勇忠锐公、曾国荃一等威毅伯、李鸿章一等肃毅伯),所以,这些两广总督,都是超品。

按照以上说明,则大致可以推断,明清两广总督官位大致相当于汉时交州牧、唐时岭南节度使,宋广南东西路经略安抚使、元江西行省平章政事。是明清数一数二的顶级官员。

两广总督,在当时,级别一般是中央六部级别,重要者为国家九卿级别(副国级),比之如今的广东广西省级主要领导还要高上一级,基本是“广东省长兼广西省长兼广东广西军区司令”的位置。

也只有建国初期的“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兼中南军区司令员”可以相比。


伯虎42


两广总督的正式官衔为“总督两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总管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军民政务。

  • 总督,最早是设置与明朝正统年间,最初为临时职务,为明朝政府在西南用兵时,任命兵部尚书王骥总督军务。此后,也经常出现因为重大事务而特设临时总督,总督范围有军务、粮储、河道、漕运各个方面。总督成为专职是开始于明朝成化年间。

具体是成化五年(1469年),明宪宗朱见深罢免韩雍的两广巡抚职务,但仍其总督两地,专理军事,从此总督军务正式成为专职。而这个正式的两广总督最早应该追溯到景泰三年(1452年),只是在此期间总督这一建制尚不稳定,时撤时设。△两广总督

总督真正成为地方大员、封疆大吏是清朝时候开始,在明代总督实质上就是中央派出的钦差大臣,地方的日常事务任由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管理。

  • 两广总督最初设置的初衷,因为明朝中期,两广地区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甚至发生了瑶民、僮民起义,明朝政府为了有效镇压起义,维护地方统治而特设总督,派遣中央官员前往地方督办处理民族问题。根据《明史·王翱传》记载,王翱就曾出任两广总督;在任上,王翱采取了与以前不同策略,不再是对瑶民、僮民的反抗斗争专恃武力镇压,而是“将吏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

△两广总督林则徐

清朝时期,总督成为地方最高军事、行政长官。对于两广地区,清朝政府也是设置了总督进行管辖,不过最初不是名为“两广总督”。首先是顺治元年设置广东总督,同时兼辖广西;至顺治18年,广东总督专辖广东;至康熙4年,改设为广东广西总督;至雍正元年,再次调整为广东总督,专辖广东;至雍正2年,再次调整为广东广西总督;至雍正6年,又为广东总督;至雍正12年,改名为两广总督,此后终清一朝再无变更;不过光绪31年,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

  • 两广总督终清一朝,权利极大,在地方大员之中排名靠前,一般为正二品。此后,乾隆十四年例授都察院右都御史,乾隆四十八年例授兵部尚书。在清朝9位地方封疆大吏之中,广东总督位居第四,仅此于东三省总督、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其后为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

出任两广总督的都是历史上有名人物,其中我们比较熟悉的就有:虎门销烟,官至一品的林则徐;淮军创始人,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的李鸿章;同时署礼部尚书、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洋务派代表人物,晚晴四大名臣之一的张之洞等。

△两广总督张之洞


安定郡小书生


两广地区设置总督始于明代(1452年)左右,到1465年才成定制。总督刚开始相当于中央临时委派下来管理一个或多个区域军政事物的高级官员,类似现在的省长级别。

由于两广(广东、广西)离皇权中心较远,民众时常动乱,朝廷极其重视,两广总督应该属于特殊区域的“特派员”,手中掌控的权力也是临时性的,如地方军政管辖,遇到突然情况,申报也得向兵部尚书请示。

到了清朝把总督划到封疆大吏的位置(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加军区司令员级别),其任免权由皇帝拍板。

在顺治元年时,只设置了广东总督,兼辖广西。后多次对广西特设,取消,再置。直到雍正十三年,才正式命名两广总督。

从两广总督这一特殊职位确立后,按清朝官品等级应该属于正二品官阶(跟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内务府总管一个level)。

掌权则是地方军政,辖区内文武官员,司法教育,民政物政等等。一旦两广总督这一加衔同时兼任了大学士职位,或者都察院左右御史,官品可上升至从一品。

再来看看我们比较熟悉的人名,是什么级别的人担任过“两广总督”:

福康安(皇亲),邓廷桢,林则徐,琦善(皇亲),耆英(皇亲),徐广缙,叶名琛……

张之洞,曾国荃,李鸿章。

特别说说李鸿章,1900年,77岁的李鸿章被派往广州,任职两广总督。最主要的目的是剿匪,铲除反清秘密会社,为此,李鸿章做了一翻部署:搞团练,保甲,派兵清乡。还特设了一个机构:辑捕总局,这一招学的是曾国藩。

然而他比曾更狠,本来清朝对于死刑的判决比较慎重,必须申报刑部,最后由中央定夺。李鸿章为了快速解决盗匪问题,申请就地解决大权,不用经过必要的审判程序。

从1900年1月到任,到7月离广北上,李鸿章半年之内,就地处决“匪徒”多达五六万人,月均过万。

就此一事,可观之这位两广总督的权力除了职位历来的权限,几乎僭越了司法大权。







三步一叩首


两广总督是一个非常大的官。

历代王朝为了坐稳江山,都要绞尽脑汁巩固自己的统治,在统治过程中总结了不少经验;而总督制就是明古代皇帝总结的统治经验之一。

一般来说,全国各地都有各级官员统治着,都能保证平时相安无事。可一旦有了突发事件,涉及到跨区域联合,地方官就有点搞不定了,毕竟一个地方的官员只能调动一个地方的资源。

因此当出现战争,暴乱和自然灾害的时候,朝廷就设立了总督一职。

一开始的总督,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临时指挥部首长,权力很大,周围地区的所有资源归它调动,地方官员听他指挥,重大行动让他协调。但这个任命是临时性的,完成使命后这个指挥部就撤销了,总督也要回京。

可是到了王朝末期,太平年月越来越少,地方的判乱却越来越多。因此很多省份需要总督常驻,到了明朝末年,总督也就逐渐从一个临时设置的特派员变成了常驻地方的封疆大吏。

“两广总督”是大家口语上简称,在官方的文件中,两广总督的正式正式职务是——“总督两广等地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

在满清所有的封疆大吏中,两广总督位置举足轻重,跟湖广、直隶、闽浙、四川、新疆、陕甘、云贵和两江总督并列为满清九大总督。而在这九大总督中。其中尤以两广总督的担子最重。

因为广东是清朝对外开放的前沿,接触西洋的文化和观念多,思想最解放,民风最开放,朝廷的影响力最小。

而广西地处边疆,天高皇帝远,又是蛮夷之地,民风彪悍,百姓受教育程度低,地形又险要无比,更是属于极其不稳定地区,堪称火药桶。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起义就是在那里点燃的,结果烧遍大半个中国,差点把咸丰烧下台,因此对于广西,朝廷也是非常重视的。

所以说,能在两广总督这个高位的,都不是一般人。既要能跟洋人打交道,也要能镇得住广西不叛乱。

清朝当过两广总督的,个个都不一般战士。禁烟英雄林则徐、抗英名将邓廷桢、鸦片战争的主要角色琦善、广东禁烟运动的背锅者耆英,大清的裱糊匠李鸿章、袁世凯的忠实走狗张鸣岐、洋务运动的领袖张之洞、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曾国荃,都当过两广总督,在满清政治风云中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清末临危受命的两广总督,有不少是以钦差大臣的身份而兼职两广总督的,可见其地位有多么重要。

正因为两广总督的位置如此重要,他在清政府中是正二品,且总督的管辖权非同小可。

总体来说,广东全省和广西全境都在总督的绝对领导之下,而且当时的海南岛也在总督管辖范围内,因为在清朝的时候,海南还属于广西省的行政区划内。


在这么大的区域内,大小官员任免、地方政治事务,水利河道、盐政田赋、以及军队建设和事指挥权,都是总督一元化负责。因此也可以说,总督是两广地区的土皇帝。

这些地区的社会稳定,在经济繁荣、军纪民生全都跟总督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没有一定治理能力,没有相当的领导艺术挑不起这份重担的。

满清政府是反动政府,给满效命的两广总督当然是站在统治者立场办事的,虽然两广总督中不乏名臣良将,但也有一些贪官仗着天高皇帝远,干一些贪赃枉法的事情,比如买官卖官、中饱私囊、巧取豪夺、横征暴敛等等。

这个权重一时,在历史上极其重要的官位,最后却以一种很不光彩的样子退出了历史舞台,因为一个人,那就是末代两广总督张鸣岐。

作为清朝的最后一个两广总督,张鸣岐的总督官职却不是靠真才实学,而是花钱从组织部长、“二和珅” 奕劻那里买来的,而且这个张鸣岐在辛亥革命后积极参与镇压起义,在袁世凯称帝的时候,充当袁世凯的帮凶。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这个镇压革命的刽子手又和大汉奸白坚武一起投靠日本人,卖国求荣。1945年3月,日本法西斯快要灭亡的时候,张鸣岐又跟大汉奸殷汝耕聚集在一起为日本人祈祷。1945年9月15日,张鸣岐这个全身坏透的末代两广总督在全国人民的口诛笔伐中死去,被扫进历史垃圾堆。


小约翰


两广总督是明清时期广东和广西地区的封疆大吏,两广总督最早设立于明朝中期。


在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瓦刺俘虏,一些南方土司势力趁机起兵作乱,两广地区爆发了持续数十年的“瑶乱”。明代宗统治时期,明朝开始设立两广总督的职位,明代两广总督一般都是由朝廷大员兼任,主要负责统筹两广地区的军事行动。因为明朝时期没有成型的总督制度,明代两广总督的职权一直比较模糊,不同时期总督的官阶大小也有所差异。

清朝时期督抚制度逐渐完善,总督的品级和职权规划也越来越清晰。清朝时期两广总督的品级是正二品,高于从二品的广东巡抚和广西巡抚。清朝中后期总督通常挂名兵部尚书,如果挂名了兵部尚书,那么两广总督就是从一品的官职。


清朝时期正一品的官职非常少,一般只有在京城任职的人才能够获得正一品的官职。对于汉族大臣来说,能够做到从一品的总督,已经是位极人臣了。

两广总督的实权非常大,能够直接管理两广地区的军政要务,地位高于各省的巡抚。不过清朝统治者为了防止总督一家独大,没有授予总督管理巡抚的权利,除非总督兼任巡抚,否则总督和巡抚之间没有实际的从属关系。


而且清朝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在广东地区设立了广州将军,广州将军能够节制广东省内的八旗绿营兵,官职地位略高于两广总督。到了清朝末期的时候,八旗绿营兵战斗立衰落,广州将军成为了一个有名无实的空衔。

在清朝时期的九个总督里面,两广总督的地位排在中间的位置。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有名的两广总督,其中以近代的几个两广总督最为著名。


第一个著名的两广总督是林则徐,在鸦片战争爆发前,林则徐奉道光皇帝的命令,主持了著名的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爆发之后,林则徐曾经做了十个月的两广总督。林则徐看清了洋人贪得无厌的真面目,不同意道光皇帝的议和建议,被道光皇帝罢免了官职。

晚清名臣张之洞和李鸿章也都做过两广总督,李鸿章被任命为两广总督的时候,广东地区的帮会势力十分复杂。


李鸿章到达广州后,杀死了数万帮会分子,几乎灭亡了当地的帮会势力。不过李鸿章实际担任两广总督的时间并不长,在李鸿章上任的同一年,八国联军攻陷了北京,李鸿章抱病北上谈判,在签署《辛丑条约》不久会便去世。

清朝历史上最后一个两广总督是张鸣岐,辛亥革命爆发前,张鸣岐在广州杀死了一百多名起义军战士。后来有七十二位烈士的尸骨被收葬在黄花岗,也就是著名的黄花岗72烈士。


辛亥革命爆发后,张鸣岐的立场始终摇摆不定,最后狼狈的逃出了广州,张鸣岐逃离广州之后,两广总督这一职位从历史上彻底消失。对比现在的官职,清代两广总督大致相当于两广地区的省委书记和军区司令,在清朝时期属于实权极大地封疆大吏。


历史总探长


我是专注历史的莫地方,我来回答。

历史在发展,制度在完善,原本一些不完善的制度在历史的滚轴最终不断进行改善,从而进行了新的制度,最早的时候并没有总督出现,在明朝期间由于统治的需要出现了总督,可以说总督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明朝的时候总督设置,只要是地方出现事情的时候,由中央派出官员到地方处理政务,一旦处理完毕权力就马上收回,那个时候的总督更多是临时性的不是长期性,明景泰年间设置两广总督到明成化期间这种地方政治体制变革终告完成,总督作为封疆大吏的地位已经确立。

明朝期间总督作用毕竟没有清朝期间发展完善,清朝时候全国设有直隶总督、两江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等,这个时候总督逐步在清朝期间成为封疆大吏,这些总督当中比较重要应该是两广总督。

两广总督负责区域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全部政务,这个时候两广虽然地位上不如直隶和两江,两广绝对在中国近代史是有很深刻的影响,这里最早要接触世界,中国近代史最早的几个海关就有设置在广州“粤海关”可以看出来两广总督也是肥差。

两广总督并不是一个好差事,我们知道清时期太平天国起义,就在广西发生,这次起义差点要满清走向灭亡,清政府之后对于两广是十分看重视。

可以任职两广总督,必须要足够的才能和声望,要不然是很难确保两广的平安,皇帝在选择两广总督是十分谨慎,两广稳定对于清政府非常重要,能担任两广总督基本上都是能人,林则徐、刘坤一、张之洞、曾国荃、李鸿章等人,这些人基本上都是朝廷重臣,也都是近代史上的牛人。

并不是每个两广总督都是能人,随着历史发展,清末政局十分混乱,末代两广总督张鸣岐并不是有才能和声望的人靠贿赂坐上两广东总督,最终成为了末代两广总督,这家伙也不什么好货,最后成为一个汉奸在日本战败那年走完了人生道路。

从这里看出来,清政府对于两广总督的选定是十分重视,不一定要有科举出身,更多的需要的一个综合能力不错的人,方可任职两广总督,清末时期两广作为最早开放地方之一,清政府最不放心的地方,两广总督更多的要负责外交事务,没有一个综合能力比较强的人是很难担任两广总督,没办法保证两广的维稳。


莫地方


导读: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统治阶层之所以能够将中央集权、皇权集中发展到巅峰状态,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清朝官制的理性发展和系统完善。清朝官制分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其中地方官职因为是维系封建统治的根本所在,乃系统治阶层延伸皇权统治的必要媒介,于是被特别重视。

而在地方官制体系中,又以“督抚制”为显要特点和重中之重。作为一省乃至数省的最高长官,清朝时期的“九大总督”为清朝的皇权稳固统治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两江总督作为边疆地方长官,又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清史稿·志九十一·职官三(外官)》有载:

总督掌釐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标下有副将、参将等官。

这里对于总督的职权有着明确说明,这一省乃至数省的最高领导,拥有管辖辖区内文武官员的巨大职权。除了拥有和巡抚一样,处理辖区行政的职权外,还拥有统辖绿营官兵的武职官员职权。总督的职权基本相当于抗日战争时期乃至建国初期的西北局、东北局书记一职。

另外,在《清史稿》中,还明确说明了总督一职的品秩。

《清史稿·志九十一·职官三(外官)》有载:

初沿明制,督、抚系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右佥都御史衔,无定员。顺治十年,谕会推督、抚,不拘品秩,择贤能者具题。康熙三十一年,定总督加衔制。嘉庆十四年,定以二品顶戴授者兼兵部侍郎衔,俟升品秩再加尚书衔。

也就是说,原本为正二品的总督一职,因为拥有对该管辖区内绿营官兵的统辖职权,一般会被朝廷加以“兵部尚书”衔,而更有利于职权的行使。所以,总督的品秩一般为从一品,乃系清朝“九品十八级”官制体系中仅次于正一品的高级官职,基本相当于现今的副国级干部。

也就是说,总督职权于只掌管一省政务的巡抚之上,总督兼管数省,同时在政务之外也兼掌军务与经济。而且,巡抚经过过加衔以后,品秩一般为正二品,也低于总督的从一品。

有清一朝,偌大的清朝疆域共有九大总督: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东三省总督和陕甘总督。

其中,两广总督乃系自清朝入关便设立的早期总督之一,历史悠久,于地方官员体系中,地位非同寻常!

《清史稿·志九十一·职官三(外官)》有载:

总督两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饟兼巡抚事一人。顺治元年,置广东总督,驻广州,兼辖广西。十二年,徙梧州。康熙二年,别置广西总督,移广东总督驻廉州。三年,复并为一,驻肇庆。雍正元年,复分置。明年仍合。七年,以苗患,令云贵总督兼辖广西。十二年,仍隶广东。光绪三十一年,兼广东巡抚事。

也就是说,两广总督之顺治元年创设,而后经过了长达百年的发展和完善,逐步形成了兼领广东巡抚职权,监管广西、广西两省政务、军务、经济、外交等等大权的最高长官。

清朝历史上,共计出现了100多位两广总督,其中不乏乾隆皇帝宠臣富察·福康安、民族影响林则徐、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中的李鸿章、张之洞等等清朝名臣。

参考文献:《清史稿·列传九十一·职官三(外官)》


正说清代十二朝


两广总督绝对是一个特别大的官员。总督制度是在明清时期十分盛行的一种制度。清朝时期全国总共分为九大总督分管各地方!两广总督就是其中之一。


这九大总督分别是两江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闽浙总督、东三省总督、直隶总督、四川总督、陕甘总督、云贵总督!除此之外,清朝时期山东地区尽管是叫山东巡抚,但是地位也不亚于总督。

这十个人便构成了清朝时期地方官员中的最高品级。也是清朝时期主政一方的封疆大吏。这其中包括军政大权和地方政务。比起来省长和省军区总司令都要大许多。而作为主政两广地区的总督则是地方官员中十分重要的一名官员。毕竟清朝时期的广东地区作为我国唯一数不多的对外通商口岸,经济富庶且商贾云集,可以说是仅次于两江总督的地方!



能够担任两广总督的官员一般品级都为正一品或者从一品。这一品级即使在在京官员中也已经达到了巅峰。比如说曾经担任过两广总督的名人有大家熟知的禁烟英雄林则徐,晚清四大名臣中的张之洞和李鸿章。


比如说林则徐刚刚就任两广总督之后,便着手禁止鸦片交易的工作。并且将广东地区十分猖獗的鸦片贸易和外国鸦片商直接打压下去。并且组织了虎门销烟这一震惊世界的壮举。由此可见身为两广总督的林则徐拥有着十分巨大的权力。

而我们知道张之洞和李鸿章在两广总督任上兴办洋务,任用洋务派官员和派遣留学生去西方学习先进技术。而这些人的努力和洋务运动的兴起对晚清政府腐朽的社会带来一股清流和一丝希望。后来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时,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更是联合其他地方总督提出了东南互保,实际上就是坚决不服从清政府统治者的圣旨。与清廷统治者直接形成了分庭抗礼的局面。



从这些人在当时的影响力和所作所为便可以感受得到两广总督拥有多大的自主权和行政权力。这些人在当时都是标准的主政一方的封疆大吏。


分享到:


相關文章: